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

1 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内在规律,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新闻学、管理学、舆论学、广告学、市场学,经济学等等基础学科和应用性学科都与传播学有密切的联系。传播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播学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历来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也是学校文科通识教育课程。由于大众传播对青少年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开设本课不仅是广告学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所有大学生学习传播学基础知识,提升传播素养的需要。

2 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

《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电视节目制作概述、电视摄像用光、录像机技术基础、电子编辑机、视频切换器、电视音响设备、电视节目编辑、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八个方面。包括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职责、电视节目制作的设备、光线条件和效果、电视照明的基本设备、录像机的组成原理及种类、录像机的使用、编辑的任务和程序、电子编辑机的使用特技的类别、电视特技方式的选择与应用、分镜头与分镜头稿本的格式、镜头的类别与作用、蒙太奇艺术手法、镜头的组接、各类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特点等。信息量大、兼容性强、涉及面宽。

本课程包括理论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内容。理论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这部分是本课程教学最主要和重要的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占总课时的70%左右;课堂讲授的基本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正确的理念、思维方法,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教学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将实现“理论功底扎实、人格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电子编辑机的使用、视频切换器的使用、调音台话筒的使用、电视节目制作等,教学组织形式以实验教学、观摩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操作为主。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的学习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而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广告策划与创意

广告策划是广告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由于专业定位是培养广告经营和广告策划专门人才,所以《广告策划创意》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应掌握广告策划创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具有撰写广告策划书的能力和进行广告创意的基础能力。广告策划课程对广告媒体、广告设计制作等后续课程有影响。

重点讲授内容:广告策划的基本概念、广告市场调查和分析、广告目标策划、广告主题策划、广告创意、广告策略策划以及广告策划书的编制;教学难点:广告创意部分。

4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技术和艺术的统一。随着现代新闻传播形式的重大变化,视觉传播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图片在平面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课程主要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新闻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使学生不仅对视觉传播形式有更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了解新闻摄影工作,掌握新闻摄影的方法、手段和技术、技巧,使其成为真正符合媒体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5 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学》主要介绍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阐述地势年新闻报道在采访、拍摄、编辑、解说词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学习电视新闻的定义、电视新闻的分类、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与优势、电视新闻的基本职能、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与主持等方面的知识要点,了解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规律,掌握电视新闻采访、摄像、编辑和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技能并能较快地胜任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

6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概述广播电视产生和发展,阐述广播电视传媒传播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特点,介绍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是高等学校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开设本课程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各方面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专业思想,为其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和进行广播电视业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7 广告学概论

《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专业理念与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广告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集合了传播学、市场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特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具体教学要求:

1.以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广告与广告活动的性质与功能;理解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广告活动的全过程及各环节之间关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广告活动的内在规律。

2.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现代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与实务,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效果测定与广告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广告学科的重要概念,如广告、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媒体、广告效果等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广告案例分析、全面认识广告作品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国内外广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国内外广告理论的最新发展,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广告运作的典型案例。

8 外国新闻事业

《外国新闻事业》主要包括: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规律,丰富新闻史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

9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和人口学两者相互交融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探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的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

10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又叫人类工学或人类工程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以人-机关系为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对于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使室内环境因素适应人类生活活动的需要,进而达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2、为设计家具提供依据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人体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一门特殊课程。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设计领域有关“人—机—环境”最优化的科学知识,提升专业学习的科学性,还能够养成科学、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真正把握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所在。

11 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

随着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的丰富以及对于生产理论的深入探讨,生产与运作管理逐步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本课程设计是与《生产与运作管理》配套的实践环节之一。在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实操性锻炼,以典型企业为例,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流程,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采用制造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两大方面的实际设计内容,包括生产车间的设施布置方案分析与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生产能力平衡与生产计划编制。通过本环节的设计锻炼,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本课程要求强调培养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通过上机实验加深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能较好地掌握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设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材料有较好的了解, 能灵活应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课程设计,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和掌握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设施规划和优化布置的具体方法;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团队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和掌握订单-生产式企业的产能平衡与生产计划优化编制方法;

4.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12 电子商务概论

《电子商务概论》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一门开创性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电子商务理论、模式、方法,回答电子商务发展中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以计算机基础以及网络技术为依托,对传统的营销理论、谈判与推销、票据理论、物流学、法律等知识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全新的网络商务模式。课程系统的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法律、安全技术、网站建设、网上支付与网络银行、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网络营销与网络广告等。综合起来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目的是:本课程旨在对电子商务领域有一个概要的描述,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包括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电子商务在经济、管理、技术环境领域等的基本框架与流程模式,电子商务在主要行业的应用状况,政府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法规体系建设等。

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旨在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演示与实践,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领域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促进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更加迅猛地向各行各业渗透。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强调在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良好素养,较好掌握自然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信息技术与商业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并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能够满足21 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教学内容,突出不同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宏观把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应对方法和实现步骤,掌握对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方法,加强电子商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的教学,为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和信息系统的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沙盘模拟演练

《沙盘模拟演练》是为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的综合实验课,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企业的竞争环境供参加者进行经营决策的练习,目的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决策的能力。

沙盘模拟演练能训练学员在变化多端的经营环境里,面对多个竞争对手,正确制定企业的决策,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要求参加者能全面、灵活地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知识和预测、优化、对策、决策等方法,考察学员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并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该模拟课程的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每个企业(学员小组)由5-6 名学员组成。所有的小组从同样的财务起点开始经营企业,在面对来自其他企业(学员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实际演练将企业向前推动、发展的全过程。在企业经营模拟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必须作出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决策,例如新产品开发、生产设施改造、新市场销售潜能的开发、如何与对手竞争市场定单、销售与生产间的协调与配合等。每个独立的决策似乎容易作出,然而当它们综合在一起时,许多不同的选择方案自然产生,如何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企业整体利益,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等,使得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的选择将企业经营下去,而最终企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将给董事会交出什么样的报告,都会检验出决策、控制、实施执行所有环节的成就与问题。

在模拟课程中,特别强调使用手动模型而非计算机上的模拟程序。在现场的模拟互动中,可以体验完整生动的视觉感受、身体力行的亲身参与,现场实际产生的案例分析,每个阶段的总结与分享,这些都是不能在计算机上得到的。通过实战模拟的演练过程,学员对所学的内容能更加容易记忆,并能切实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的学习也是基于模拟的演练过程,不要求学员具备专门的知识或教育背景,用最直观的、学员自己创造出的案例,在做中学。

考上大新闻传播学推荐看这本书:传播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推荐考上大的同学看看这本书: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戴元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2009年贴 这本书是我之前准备考上大传播的时候,我的学姐推荐我看的。她现在在上大就读传媒经济。我当时买了,但是没来得及细细看,就考试了。现在有时间了,翻出来再看看,觉得还不错。 戴元光教授是上大影视学院副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学理论、文化传播、传播学实证研究。考过上大的同学们也许深有体会,上大的新闻传播理论考试是很偏重传播理论的。所以指定的教材中,他的《传播学通论》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好好吃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难以理解,没有实际参与调研和研究,光凭想象是很难琢磨清楚的。很多跨考的同学也许无法搞清楚什么是实地调查、什么叫内容分析法、还有诸如控制实验、个案研究等等一系列传播学研究方法,而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这些研究方法有一定介绍,同学们看了以后,不说会十分了解,起码也会有个大致印象。同时,本书最后的附录一,名词解释建议好好看看,认真背诵记忆,对于应答上大的理论考试的名词解释是很有用处的。 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我的学姐说研一的时候,这本书是老师要求好好看的教材之一。看来,考上研究生之后,也有一定的阅读必要吧。 虽然我已经不考上大了,可是毕竟这是我曾经为之努力过的学校。我对考上大的同学们,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写了这么多文字,希望对考上大的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即便对于考试没有明显的用处,我想,认真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有收获的哦。 希望考上大的同学们能够考上梦想的学校,也替我圆一个梦! PS:我不是推销书籍的,我想说,这是你们看好了指定教材之后,我推荐你们再看看的书。对于考其他学校的传播学的同学们来说,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个人认为 这本书不要求看的很深 开阔一下眼界罢了 注意名词解释 还有一些研究方法的程序步骤 这本书最有用的是名词解释,因为大纲里有1/3的内容都是研究方法的东西,而《传播学通论》里对此介绍不是很多,这本书是一个补充。 这本书确实挺重要的,在大纲里占的比重不小。版主很热心哪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专题总结

传播学专题总结 一些笔记上的重点专题: 传播的定义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基本模式 传播的功能 传媒的四种理论 获知权和接近权 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自律 媒介全球化和集中化 把关人现象 非语言传播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行为 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 大众传播效果概述 有限效果理论:信息流程、劝服、克拉伯 多元效果:议程设置、培养、知识沟、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框架 专题一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戈登堡的灿烂新星》、《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麦克卢汉认为,逻辑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印刷媒介时代的思想方式,所以他采 用的是界面性的象征修辞,“洞察”式研究,更接近于人文学科的诠释主义范式,文风纵横捭阖、天马行空,采用跳跃的、不连贯的方式写作,甚至有些晦涩难懂。 (二)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就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media),任何工具(汽车、时钟、服装)、象征符号(数字、语言、广告)、交往形式(货币、游戏)都可以称之为媒介。抽象地 来说,这里的媒介指的是讯息在某种载体上呈现的特殊格式,同样的讯息在不同的媒介中呈现 不同的格式。这种呈现格式既不是内容,也不是单纯的媒介硬件,这才是真正的讯息,影响社 会。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媒介的影响在于引入一个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 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从而得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 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 来的社会变革。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隐性广告的传播学现象分析

隐性广告的传播学现象分析【内容摘要】2010年春接联欢晚会大量植入隐性广告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大部分媒体与民众表示强烈的愤怒与斥责,也有小部分表示理解。这件事把隐性广告再度推到人们的视线里引起人们与社会的思考与研究。诚然近几年来,隐性广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奥运会到春晚,从电影到微博,真可谓是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隐性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广告的传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隐性广告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受众群体的接受层次和范围,正确利用好这个传播的形式才能将其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隐形广告传播学 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显性广告轰炸式的占据着消费者的眼球,平均每人每天从早到晚要主动或者被动得接受200~300个广告,可以说广告无处不在,堆积式的广告强攻策略让消费者的腻烦抵触心理逐渐增强,广告效果也直线下降,38%的观众会在电视广告时间段转台,58%的观众会利用广告时间休息,广告主发现自己的支出和回报越发不平衡,大量的广告费投入背后却只能收到可怜的广告关注和广告推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显性广告相对而言的隐性广告开始登上大舞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隐性广告的最大特点,下面我将运用相关传播学原理对隐形广告这一传播学现象做出简要分析。 一、隐性广告的概念及其表征形式 隐性广告又称置入式广告或阀下知觉广告,即将商品或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品牌工具或服务商标甚至服务内容有策略性地融入至媒体内容当中,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让观众留下对商品的品牌印象,进而在播出媒体外的市场中达到行销商品的目的。它与显性广告有着很大不同的商业宣传,它表现出很强的渗透性,并非形式上的广告,有的还与媒体内容互为一体,其功能与目的和广告并无两样,但其间接效用较广告更胜一筹。 显性广告的表征形式由于受众对单一传播模式的疲劳,传统灌输式的广告形式渐渐失去了受众的兴趣和信任。隐性广告见缝插针找到了发展壮大的沃土。在多维的传播环境中,隐性广告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其主要特点为:①直接出现在影视剧的醒目位置或成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导演也往往通过对白巧妙植人品牌或用道具形式给产品一些特写镜头。比如,在影片《手机》中,特殊的铃声和主人公独有情中一直使用的道具手机摩托罗拉,成了整个故事的焦点和关键所在。②冠名播出,“贴片”泛滥。以商品名或企业名直接命名一个栏目,近年的一些大型综艺节目如超级女生、我型我秀等分别以其赞助商名字命名,隐性广告巧妙地穿插在量身定做的节目中。③“借壳上位”,分公益广告一杯羹。④在综艺节目里频频露脸,为节目的制作提供赞助或提供产品已屡见不鲜。⑤伪装权威,借题发挥,即所谓的广告性新闻。 二、快速发展原因 隐性广告之所以成为众多广告商争相追逐的对象,除了出于对其低成本、高收益的商业价值考虑之外,更看重的是它理想的传播效果。 1.从传者看,“明星代言”具有更好地说服效果。隐性广告中的品牌代言人大部分为名人、明星或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对社会公众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如《手机》中的葛优。研究态度改变的说服理论由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他的研究大量涉及到说服艺术,即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能够最有效的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态度。从传播来源看劝服,霍夫兰曾用实验证明信源的可信度、知名度及传播来源的动机与传播效果成正比关系。一般认为,名人具有比较好的可信度和知名度,用名人做隐性广告的代言人,观众更容易接受。另外,传播者的动机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弱化广告人的宣传动机,打破受众的心理防线,一切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让观众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得出意料之外的劝服效果。 2.从传播过程看,隐性广告的传播方式遵循两级传播模式。两级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大众传播学的经典模式。该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大众传媒并不是直接将信息传递到受众那里,而是先将信息传递到一部分在人群中有影响力的人,再由这部分人传递到广大受众,拉扎斯菲尔德将这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中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 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 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 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 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 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 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 号的活动。 3、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4、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 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5、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6、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 有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 7、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 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8、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9、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 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境。

传播学作业

集合行为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宅、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集合行为的实例:甘肃陇南事件 例如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事件的是酝酿中的行政中心搬迁问题。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武都区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拆迁户担心行政中心搬迁后,其利益受损。事件的起因是在2006年时,陇南市提出东扩西进规划,新的行政大楼将建在武都区东江镇,并拆迁完毕,居民也建起新房。之后,两度传出市政府要搬迁至成县,东江镇居民两次上访,而政府两度辟谣“不会搬迁”,而在2008年地震后,专家论证后上报搬迁方案,搬迁传言再出,30多户市民上访而被少数人利用终造成群体事件。 事件发展:2008年17日19时30分许,400多名上访群众陆续突破现场维持秩序民警的拦阻,强行进入市委大院。在市委中院与民警对峙一段时间后,这些上访群众进入市委后院主办公大楼前。20时,陇南市委调集武警和民警到市委后院主办公楼前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上访人员中部分群众继续喊着反对搬迁的口号,并多次冲击维持秩序的武警和民警。22时,武警和民警采取措施将上访人员驱出市委大门。之后,上访群众继续在市委大门口围堵。2008年17日24时许,上访人员和围观群众增加到2000多人。此时,部分闹事者开始在市委大门前向门口维持秩序的武警投掷砖块、石头、酒瓶,并点燃鞭炮扔到武警当中,砸坏了武警的盾牌、头盔,烧坏了武警的服装。2008年18日0时30分许,部分闹事者冲进市委大门,冲上市委前院三层办公大楼,将1至3楼6个部门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全部砸毁,并抢劫了财物。随后冲进前院,砸毁了停放在中院

论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

论传播过程中从众现象的原因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传播学认为,人们越是认识模糊,越是容易对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群体产生依赖和从众,越需要权威性的信息和观点。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从众行为就是个体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这个就是从众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就拿当今的大学生为例,大多数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1.学习从众班级、宿舍等群体内,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多数得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成功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而逃课、旷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打游戏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名词解释 1. 比率水平:用于测量定比率变量的值。测量的零点有确定的实际意义。 2. 抽样:从符合调查要求的社会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把它当成总体的代表加以综合研究。 3. 比例分层抽样:是分层随机抽样的一种形式,是以研究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分层的依据。 4. 非随机抽样:不符合随机原则的抽样方法叫做非随机抽样。 5. 分层随机抽样:又叫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是将总体中的所有基本单位分成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样。 6. 集体随机抽样:也叫群体抽样,将研究总体分成若干区域,然后再从若干区域中抽取一部分区域作为样本。 7. 简单随机抽样:最简单的抽样方法,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从N个抽样单元的总体中,一次抽取n个单元,是每个单元在当前总体(抽取之后的样本单元不放回总体)中被抽取的机会相等,就叫做简单随机抽样。具体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表法。 8. 立意抽样:根据研究人员对其研究领域的了解与兴趣,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并进行研究,这一项研究与扎根理论或其他质化研究配合使用。 9. 偶然性抽样:是非随机抽样的一种方法,按照表面特征或某种特征要求偶然选择调查对象。 10. 变量:把问卷中所提出问题或者实验中被观察,测样和控制的事物或者现象归结为变量。也叫做指标。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为有限个,或数值可以一一例举出来。例如某地区某年人口的出生数,死亡数。 12. 连续型随机变量:指在一定区间内变量取值有无限个,或数值无法一一例举出来。例如某地区男性健康成人的身长值,体重。 13. 伪变量:任何一个能导致对结果有对抗性解释的变量。 14.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 15. 因变量: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也称结果变量。 16. 定量研究: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一般考虑进行一项新的调研项目时,定量研究之前常常要以适当的定性研究开路。有时候定性研究也用于解释由定量分析所得的结果。 17. 定性研究:是以小样本为基础的无结构式,探索性的调查研究方法,目的是对问题的定位或启动提供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18. 个案研究法:是非比较研究法,常以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例如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所学校或是一个部落等)为对象,研究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或问题,尤其强调对于事件的真相,问题形成的原因等等方面,做深刻而且周详的探讨。所谓个案,狭义而言是指个人。广义来说,个案可以是一个家庭,机构,族群,社团,学校等。个案往往不限于一个人,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别的个人或团体,搜集完整的资料之后,在对其中问题的前因后果作深入的剖析。

传播学

人们利用语言表达现实时候出现的使用不当的现象。 语言失当 “死线抽象”,出自约翰逊。 指人们只在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 其实,语言能够也应该在不同层次的抽象阶梯上活动。 忽视差异 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 以偏概全 处方:普通语义学建议使用类名次时,用数字加以标注。 非此即彼 人们使用语言时只管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的过渡性层次。 打破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排中律。 自我投射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事物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事物上。 名为说他,实则谈己 处方:普通语义学要求在每句话前加上“在我看来”的短语。 语言的陷阱 语言在表达实际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偏差而不为人所注意,叫做“语言的陷阱”。 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人们经常利用静态的语言去表达动态的事物,因而造成偏差 体现“非等同”和“非全”原理,普通语义学建议在人姓名后加上年份 该说法承认运动的连续性和永恒性,但是忽视了运动的相对静止性。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人们经常利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达无限的事物,因而造成偏差 体现“非全”原理,普通语义学建议在语言中加上“等等”; 否认了语言抽象的认识把握现实的功能 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人们经常利用抽象的语言去表达具体的事物,因而造成偏差 语言越抽象,离所表达的事物越远;语言越抽象,越容易带来误解; 但是语言的抽象性方便我们认知事物 普通语义学 语义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科学。 创始人柯日布斯基 《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 非等同原理 非全原理 自身反映原理 两大弟子:温德尔·约翰逊和早川一荣 影响感知的因素 完形心理学:“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这种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方面: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站爱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2.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3.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3..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4.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5.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6.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7.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8.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9.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0.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1.“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2.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3..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4.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5.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详细名单。 16.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

第八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看,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次,为研究者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二是具体方法层次,为研究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手段、程序等。 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系列,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叫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传播学与传统学科如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是本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又称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联系与区别: 研究侧重点不同,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内容分析主要研究信息内容,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的关系。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这三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许多交叉之处。 随机抽样对这三种研究方法都至关重要。问卷

这一调查形式不仅是实地调查中的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控制实验中也大量使用。三种方法的基本步骤也大致相同。 第一节抽样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为准确地测定舆论动向即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手段。 盖洛普和他的舆论调查调查研究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叫“总体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叫“样本指标”;“抽样推断”就是指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二、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抽签法。②乱数表法。

我眼中的传播学

我眼中的传播学 开始时我对传播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觉得它和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对传播的理解最深刻的案例就是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才传播到其它国家,也是丝绸之路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之外的世界。我觉得把一种文化、技术带到另一个地方,并且让人们接受它,这就是传播。 传播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播学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共享同一个信息。传播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都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这让我对传播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传播信息。 在学习这门课之后,才清楚了传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要研究这个新兴学科,自然要研究传播学的发展史和奠基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是从台湾开始的,而我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较晚。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也是他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施拉姆将传播学比作“沙漠中的绿洲”,他还在《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以文中列出了四位对传播学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学者: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在了解了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之后,接着就是传播的类型、过程、媒介和应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播的实际应用。首先是传播的类型,

主要的传播类型有四种,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内向传播中主要的理论是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向传播就是以象征符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人际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播的基本条件,在人际传播中的主要理论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人对自我的认识;群体与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组织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在组织传播方面有代表作用的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孤 立的个人很清楚,在他孤身一个人的时候,他不能焚烧宫殿或者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大众传播就是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和我们的社会联系最紧密,大众传播的功能也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但目的都不尽相同。相比传播的类型,传播的过程就显得相当复杂。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2)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映者。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