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物理学总结

大气物理学总结

大气物理学总结
大气物理学总结

大气物理学

第六章大气热力学基础

一、热力学基本规律

1、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热力过程都遵循热力学的一般规律,所以热力学方法及结果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大气,称为大气热力学。

2、开放系和封闭系

(1) 开放系:一个与外界交换质量的系统

(2) 封闭系:和外界互不交换质量的系统

(3) 独立系:与外界隔绝的系统,即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3、准静态过程和准静力条件

(1)准静态过程: 系统在变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于平衡状态

(2) 准静力条件:P≡Pe 系统内部压强p 全等于外界压强Pe

4、气块(微团)模型

气块(微团)模型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微小的空气块,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5、气象上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形式δQ=cdT -αdp=cdT-pp

【比定压热容cp和比定容热容cv的关系cp= cv+R,(R比气体常数)】6、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是过程的自然方向和热力平衡的简明判据,它是通过态函数来完成的。

7、理解熵、焓(从平衡态x0开始而终止于另一个平衡态x的过程,

将朝着使系统与外界的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等焓过程: 绝热和等压;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加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8、大气能量的基本形式:(1)内能;(2)势能;(3)动能;(4)潜热能

9、大气能量的组合形式(1)显热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显热能就是比焓。(2)温湿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温湿能是显热能和潜热能之和。(3)静力能: 对单位质量的干(湿)空气,干(湿)静力能:(4)全势能: 势能和内能之和称全势能

10、大气总能量

1干空气的总能量: Ed=U+Φ+Ek=cpT+gz+V2

212湿空气的总能量: Em=U+Φ+Ek+Lq=cpT+gz+V+Lq2二、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1、系统(如一气块)与外界无热量交换(δQ=0)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1dpρ Tpp ()d()(对未饱和湿空气κ= κd=R/Cp=计算大气的干绝热过程)T0p0p0

例:如干空气的初态为p=1000hpa ,T0=300K,当它绝热膨胀,气压分别降到900hpa和800hpa时温度分别为多少

2、干绝热减温率

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的负值为干绝热减温率γv,单位°/100m

g d km100m1oC/100m cpd

3、位温θ

定义: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时应有的温度称位温。

1000T()T()未饱和湿空气大小:T( ppp

【位温在干绝热过程中保持不变,称为在干绝热过程中具有保守性。】4、抬升凝结高度Zc(LCL): 湿空气块因绝热抬升而水汽达到饱和并开始凝结的高度。Rd(z)T010(z z0)123(T抬升凝结的估算公式 z c T 0 d 0 ) (T0和Tdo分别为地面的气温和露点)2(z)Td010(z z0)三、可逆的饱和绝热过程和假绝热过程

1、假如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是绝热的,全部凝结水都保留在气块内,气块在下沉时凝结的水分又会蒸发,仍然沿绝热过程回到原来状态,这个过程湿绝热过程。又称可逆的饱和绝热过程、可逆的湿绝热过程。

2、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是绝热的,当饱和气块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凝结物一旦形成,随即全部脱离原上升气块,气块做湿绝热上升;当气块转为下降运动时,因无水汽凝结物供蒸发,气块呈未饱和状态,做干绝热下降。这种过程假绝热过程。又称不可逆的湿绝热过程。自然界的焚风是最常见的假绝热过程例子。

3、焚风:气流过山后在背风坡形成的干热风,称为焚风。

试计算在山麓处温度为25oC气流,翻越一座4000米的高山,到达山脚时的温度变为多少(设凝结高度为1000米,γs =100米)

有一气流,温度为15℃,越过高度为2000米的山脉。设凝结高度为800米,凝结物全部降落,若湿绝热减温率为γs=℃/100米,问气流翻

越高山后温度变为多少

4、湿绝热方程(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cdT RTdlnp Ldr0pdddvs

5、湿绝热减温率γs为饱和湿空气随高度的变化率的负值:rs

湿绝热减温率与干绝热减温率及饱和比湿垂直分布的关系: dT dz rs drLdrdT rd Vs 因饱和比湿通常随高度减少,s0 所以可知rs rd dzdzcpddz

6、假相当位温θse :θse就是湿空气通过假绝热过程把它包含的水汽全部凝

结降落完后,降落到1000hpa的温度称为假相当位温。

假湿球位温θsw :θsw 就是湿空气通过可逆的饱和绝热过程降落到1000hpa

的温度,称为假湿球位温。同样可以证明,θse 和θsw 无论是干绝热过程还是湿绝热过程,其值保持不变,具有保守性。

H m1h1m2h20

h1cp1(T T1)cpd1(1(T T1)

h wcp T2T)e cpdT(1和)(T T各温湿参量关系:Tsw2T2(T2sesw2m1T1m2T2四、大气热力学图解(见附加资料)由上两式可得:m五、绝热混合过程m1T1m2T2(mT1q2T2)me me22m11qT1mm12T1122T):两个温度和湿度各不相同的空气块绝热等压混合的情况。1、绝热等压混合(水平混合 T e m(1m混合结果:混合后的 T 、q 、e、θ都可

由初值的质量加权平均得到。 m

mq mqm1e1m2e2m11m22m1T1m2T2e q T mmmm实例:湿度较大的未饱和空气块混合后,有可能发生凝结。(见p145图)m me me11221122【冬季水面上的蒸汽雾;飞机云迹;开水壶口喷出的雾】e mm六、大气的静力稳定度

1、判别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一气块法 m11m22在气层中任意选取一空气块,使其上下移动。根据该气层对空气块的垂直运动的影响情况mT T2)se 来判断气层的稳定度。这种方法称为气块法。

大气层结稳定度判据:(1)当Γ>γ时,为不稳定大气层结(2)当Γ=γ时,为中性大气层结(3)当Γ<γ时,为稳定大气层结

特别地,对于未饱和气块,γ= γd ;对于饱和气块,γ= γs 大气层结稳定度总判据

当Γ>γd时,绝对不稳定

当γd >Γ>γs时,条件性不稳定

当Γ<γs时,绝对稳定

如大气层结分布与烟云扩散形态的关系:扇型;熏烟型;环链型;锥型;屋脊型

2、判别条件性不稳定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二不稳定能量法

净浮力将单位质量气块从z0移到z所作的功:

z 12T Tve12w w0Ek gvdzz 202Tve

利用静力学方程可得:

ppp00E R(T T)d(lnp)R(T T)d(ln) kdvvedvvep0p0p可见,大气层结的能量由状态曲线、层结曲线、等压线p0和p所包围的面积确定:当 Tv > Tve,即状态曲线在层结曲线的右边面积A为正;(图见p156)当 Tv < Tve ,即状态曲线在层结曲线的左边面积A为负。

3、条件性不稳定的类型(图见P157)

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的第一个交点F为自由对流高度(LFC)

第二个交点D为平衡高度(此处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对流有效势能(CAPE)为F和D之间的正面积区

对流抑制能量(CIN)为LFC以下的负面积区(大气底部的气块要达到LFC至少需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能量下限)

温度层结曲线与低层等饱和比湿线的交点为对流凝结高度(CCL)

状态曲线的第一个折点为抬升凝结高度(LCL)

4、大气三种基本类型:(1)潜在不稳定型;(2)绝对稳定型;(3)绝对不稳定型。

其中(1)真潜在不稳定型:正面积大于负面积;(2)假潜在不稳定型:正面积小于负面积因此,在相同的温度层结下,湿度愈大,愈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

5、热雷雨是指气团内因下垫面(森林、沙地、湖泊)受热不均,由热力抬升作用形成的雷雨。 CCL即为温度层结曲线和低层等饱和比湿q0线的交点。要预测当天可能发生热雷雨的可能性,需从对流凝结高度沿干绝热线下延至地面,以确定当天可能发生热对流的下限温度

Tt ,一般认为,如果几天来天气条件没有太大变化,且前几天地面最高气温接近或接近Tt,那么当天气温就可能达到或超过Tt,产生热雷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七、整层气层升降时稳定度的变化

1、整层气层升降会导致大气温度递减率和湿度垂直分布的变化,从而使气层的稳定度发生变化,导致强烈对流或者使气层更稳定。

稳定度讨论【Γv2将如何变化,取决于(1-p2A2/P1A1)】

(1)当Γv1<γd,如果气层下沉且伴随有横向扩散,有p2A2> P1A1 则Γv2 <Γv1 ,气层稳定度将趋向更稳定,甚至出现逆温。

如果气层被抬升且伴随有水平辐合时,有p2A2< P1A1 则Γv2 >Γv1 ,导致气层的稳定性减少。如果 P2/P1和 A2/A1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即上升辐散,下降辐合),

(2)当Γv1=γd, 则Γv2=Γv1=γd, 原气层在升降过程中保持干绝热减温率不变。

(3)当Γv1>γd, 所得结论与(1)相反。但这种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的气层在实际大气中是极少见的。

2、对流性不稳定:

上干下湿气层:整层气层上升并先后凝结后,饱和气层的垂直减温率将变得大于γs,成了不稳定层结,称对流性不稳定。

上湿下干气层:气层的垂直减温率将变小甚至为零或逆温,成了稳定层结,称对流性稳定。

第十一章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及一般特征

一、1、云云和降水的分类和生成条件

2、云雾生成的宏观条件

水汽由未饱和达到饱和而生成云雾有两途径:(1)增加空气中的水汽(2)降温(*绝热上升冷却凝结、等压冷却凝结、绝热混合凝结)【上升气流和充足的水汽是云生成的必要条件】上升运动的形式不同,形成不同的云型:

1) 大范围辐合抬升:锋面云系(图,低压、冷涡、切变线产生辐合抬升

2) 局地不稳定层结的对流运动:局地不稳定

3) 地形抬升: 暖湿气流被山地抬升

4) 波动: 高空稳定层下的风速切变

5) 湍流: 大气边界层的湍流使热量、动量和水汽的重新分布

3、对流云一般分为形成Cu Cu cong (上升气流为主、提供丰富的水汽,10-15min)

cong 成熟 Cu Cb (出现降水,10-30min)消散Cb Sc, Ci not (云下出现下沉气流,几min)单个气团雷暴的生命期约为1-2小时

二、局地强风暴天气系统

1、飑线定义:集合成带状排列的雷雨云,宽数公里,长可达一二百公里。

2、超级单体风暴定义:由一个庞大的单体构成,尺度可达50km寿命长达7-8h。

3、多单体风暴和传播式单体风暴定义:由许多个单体所组成的风暴

云。

4、降水的宏观特征(1)水平范围变化较大(2)一次降水,降水量一般大于云中总含水量,(3)对于一次降水,降水量一般小于入云水汽量

三、云雾降水的微观特征

1、云和降水是由大量离散的液态或固态粒子所构成的包括云滴、雨滴、冰雪晶、雪花、霰、冰雹等。它们的微观特征主要指粒子的大小及其数密度(或称浓度)。

2、云雾滴谱分布特征:(1)不同云云滴谱差异较大;(2)积状云比层状云滴谱宽;(3)对流强的浓积云的云滴谱较宽,云滴数密度较小而尺度较大。

3、冰雪晶微观特征——

(1)粒子分类:冰晶、雪晶、雪花、霰粒或雪丸、小雹粒和冰雨

冰晶的基本形状是对称的六角棱柱状。(2)冰雪晶的尺度:柱状冰晶的长度和板状冰晶的直径范围在10m和1mm之间,最大可达几毫米。

4、降水粒子的谱分布:雨滴在空气中降落时,其形状由大小决定【了解】

第十二章云雾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云雾降水粒子的生成、增长,直到形成降水的微物理过程。)

一、云粒子的均质核化

1、作为新的相态中出现的初始胚胎,应为稳定存在的最小新相元素,它是物态的一种转变过程,称为核化。

核化分为两类:均质核化和异质核化:

均质核化指单一相态中的分子中某些分子组成以聚合形式出现的纯初相胚胎,无其他物质参与。

异质核化指有其他物质参与核化作用,正是由于其他物质的存在,为新相产生提供基底,构成核心,才利于新相的产生。(所谓的其他物质就是大气气溶胶粒子。)

2、弯曲液面(胚滴)上平衡水汽压与温度和曲率的关系

er es(T)21)(er和es(T)分别为半径为r,温度为T时的水滴和平水面的饱和wRvTr水汽压,σ是水的表面张力系数,ρw是液水的密度,Rv为水汽比气体常数。)

3、新相胚滴的临界半径:(生存的尺度)r*=2/ρwRvTln(e/es)s r t温度越低,饱和比越大,越易形成同质核化。【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水汽同质核化。】

4、水滴同质核化冻结——说明在自然界存在水滴同质核化冻结现象。

二、云粒子的异质核化

1、云凝结核(CCN)——是指在s=即f=%%的水汽条件下能凝结核的核。包括可溶性核(主要尺度范围r=)和不可溶性核(尺度范围r≥μm 的核相对有效)。 crcne=e(1+-3)

2、溶液滴表面的平衡水汽压en公式(寇拉方程) nsrr可见,en由温度效应、曲率效应、溶液效应三因素决定。

3、冰晶的异质核化(冰核通常是不可溶的,其结晶结构类似于冰,

而且尺度越大越有效。)

三、冰晶的凝华增长 dm4CD(v w)1、水汽扩散方程(麦克斯韦公式) dt冰晶的三种基本形态:针状、平面状、六角柱状

2、蒸—凝过程(冰晶效应)——在-12 ℃增长最快。

3、在重力作用下,水滴的下降速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阻力也随之增加,当水滴受力达到平衡时,水滴匀速下降,此时的下降速度称为下降末速度。

(1)r50m取斯托克斯近似CD24/Re

(2)50m r500m

(3)r500mCD12/Re

CD Ar2vw Br

vw Cr

分别求出半径为40μm,500 μm ,1000 μm的水滴的下落末速度。并对照p333表。

四、云滴和雨滴的碰并增长

1、重力碰并:是指水滴之间在重力场中因下降末速度不同而导致的碰并现象。

qwEvw1则云滴半径随高度的增长率为: dr1 dZ4(vw1)

云厚2km,具有均匀的液态水含量m3,云顶有半径为的云滴穿云下落,已知平均碰并系数为,计算:(1)忽略云中气流,计算云滴从云底落出时的尺度。(2)云滴穿过云层所需的时间。(3)设云中上升气流为20cm/s,计算云滴长到直径时所需的最小云厚。

2、云滴的随机碰并增长(云滴通过随机碰并增长模式增长,可以出现少量的大雨滴,增长速度较快。)

例:有1000个小云滴通过随机碰并增长,概率是1/20,两个时间段后,大中小尺度的云滴各为多少个

五、冰雪晶的碰并增长

1、碰冻增长(冰晶凇附增长)指冰晶与过冷水滴碰撞并冻结的增长过程,也称凇附增长。这就是霰形成增长的基本过程,也是冰晶碰并云滴产生碰冻增长的基本特征。

2、丛集增长过程(冰晶碰连增长)丛集增长指通过冰晶之间的相互粘连作用而增长的过程,这也是雪花的形成过程。

3、冰晶的繁生由冰晶的异质核化推理:一个冰核最多只能产生一个冰晶胚胎。

六、层状云降水的形成

1、暖性层状云的降水由水滴组成的暖云主要是通过云滴的重力碰并过程而长大成降水粒子的,这就是所谓的暖云过程。

2、混合层状云降水:冰晶层(<-20—-5℃)→冰晶、过冷水滴层(-5℃ <温度< 0℃)→ 水滴层(温度>0℃)

3、暖云降水的重要机制:云粒通过凝结、碰并增长→小雨,毛毛雨(雨层云例外)

4、冷云(混合云)的降水机制:云粒→(凝华)→雪花松附→(碰连,聚集增长)→大雪播种→供水(混合云可降大暴雨,大暴雪)七、冰雹的形成

1、冰雹包括三种降水物:霰、冰粒和雹

霰:凇冰,结凇形成的冰,松散,不透明

冰粒:水滴冻结形成的透明冰,坚硬,不易碎

雹:是以霰、冰粒为核心,外部是透明层不透明层的分层结构,3-5层,最多28层。

2、构成冰雹明暗层次的有三种冰:

疏松冰(密度低,不透明,冻滴和大量小气泡)

结实冰(密度高,透明,冰晶和小量气泡)

松软冰(密度很高,透明,冰和水混合物)

3、冰雹生成的微物理过程:全部过冷水滴在冰晶上冻结称为“干增长”,仅有一部分过冷水滴在冰晶上冻结称为“湿增长”。

4、冰雹的形成机制

循环增长理论:在超级单体中,形成有组织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组成一对互不干扰的气流场,长时间维持。(强风暴云)可以使降水粒子在其中上下往返多次而循环增长。该理论解释了干湿增长、分层结构、冰雹分选等现象。缺点是:缺乏量化计算,仅对超级单体适应,而其他局地强风暴不适合。

云雾降水粒子生成和演化规律示意图

第十七章大气层的光学现象

一、虹和霓

1、结构:在太阳对面的雨幕背景上,有时可看到以对日点为中心的鲜艳彩色园弧,其视半径约为42°,色彩排列为内紫外红,称为虹(又

称主虹或一次虹)。

有时在虹的外侧,另有一个与虹同心的彩色园弧,其视半径约为52°,色彩排列为内红外紫,称为霓(又称副虹或二次虹)。霓比虹亮度弱,色彩淡,色带宽。

二、成因:太阳光线穿过大水滴(雨滴)经过两次折射,一次内反射而形成虹;经过两次折射,二次内反射而形成霓。

二、晕

1、当天空中有冰晶云时,由于云中大的冰晶对日(月)光线的折射、或反射、或折射反射相结合,常在日(月)周围出现以日(月)为中心的光圈、光弧、光柱、光斑,统称为晕。

2、22°晕透过高空薄的冰晶云层看日(月),常可见以日(月)为中心,视半径为22°,色彩排列为内红外紫的彩色光圈,称之。

成因:若光线从棱角为60°的冰晶一个侧面进入,从另一个面射出,其D小约为22°。 3、46°晕若光线从冰晶的一个顶角(或侧面)射入,经过棱晶角为90°的侧面(或底面)射出时,其D小约为46°,就可形成46°晕。

三、华

1、当天空有薄的高积云、层积云和卷积云时,在日(月)周围,以日(月)为中心,会出现小的彩色光环称华。华的大小不等,视半径为1-5°,最大10°,色彩排列是较淡,内紫外红。

2、成因:华是日(月)光通过微小水滴(或冰晶)时发生衍射所形成的。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完整版)【诊断学总结】一般检查

【诊断学总结】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 生命征包括有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 体温的测量方法口测法为36.3~37.2肛测法为36.5~37.7腋测法为36~37 发育与体型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①头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④ 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成年人的体型可分为以下3种。1.无力型2.正力型3.超力型 营养状态营养状态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好坏可作为鉴定和疾病程度的标准之一。 营养状态一般较易评价,通常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其最适宜的部位在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 营养状态的分级:1.良好粘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2.不良皮肤粘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

驰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及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3.中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两个方面。 1.营养不良由于摄食不足或(和)消耗增多引起。当体重减轻至低于正常的10%时称为消瘦,极度消瘦者称为恶病质。 2.营养过度体内中性脂肪积聚过多,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称为肥胖。 意识状态 凡能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意识改变,称为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将其分为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以及昏迷。 语调与语态语调是指言语过程中的音调。如喉部炎症、结核和肿瘤引起的声音嘶哑,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发音困难,喉返神经麻痹引起音调降低和语音共鸣。 语态是指言语过程的节奏。异常时表现为语言节奏紊乱,出现语言不畅,快慢不均,音节不清,见于震颤麻痹、舞蹈症、手足徐动症等。 面容与表情 由于疾病的困扰,病人常有异常的面容和表情。某些疾病尚可出现特征性的面容和表情,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

诊断学考点汇总

诊断学 名词解释: 1. 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 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 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 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 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 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 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9. 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0. 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1. 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2. 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3. 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4. 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大学物理学习收获总结

大学物理学习收获总结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类学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但由于其并没有像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一样有相关的水平考试,其考试结果并没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参考标准之一,因此并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而且,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内容重复较多,课程的内容大多陈旧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课堂、与课后学习这两个环节。但由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可知,部分人并没有认真听课,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下。这个是个人兴趣问题,并不是在短期内能解决的。但提高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多看一下实验不但能对相关概念有更多感性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虽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看到实验,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一下实验过程和结果。了解一下物理学史和最新物理的成果也能提高我们的兴趣。 如果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高,那么课后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学习。这个直接看课本就行了,但要注意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范围。最好就是把重要公式自己推导一次以加深印象。然后就是要做题巩固记忆,。先看一下书上的例题

还是有好处的,即使有不少例题很简单,但是都是经典题目。例如在电磁学的章节里,书上有很多关于求场强和电势的题目。题目本身不难,但基本都体现了微元法在大学物理中的应用。而记住其结果对求解其他较复杂导体的场强和电势也是非常有用的。做适量课外的题目对加深公式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遇到不懂的题目可以在下课的时候问一下老师。不过我觉得与同学交流一下效果会更好,可以知道别人的思路与自己的有何不同,进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大学物理的内容上不是中学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扩展,而是在概念上深化、理论上提高,螺旋式上升。有许多新概念出现,如角动量、热学中的“熵”、量子化、能带等。既学习质点的运动,又研究多粒子体系。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代替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理论取代了能量连续的看法。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从经典到近代,大学物理的内容把同学们带向一个又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新概念、新内容,从一开始就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智慧能力的发展过程。 以上基本是我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不过不同人的情况不一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生物物理学发展史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史 从16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开展了生物物理现象的研究,直到20世纪40年代薛定谔(Schr?dinger)在都柏林大学关于“生命是什么”的讲演之前,可以 算是生物物理学发展的早期。19世纪末叶,生理学家开始用物理概念如力学、流体力学、光学、电学及热力学的知识深入到生理学领域,这样就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最初的生物物理学。实际上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例如克尔肖(Kircher)在17世纪描述过生物发光的现象;波莱利(Borrelli)在其所著《动物的运动》一书中利用力学原理分析了血液循环和鸟的飞行问题。18世纪伽伐尼(Galvani)通过青蛙神经由于接触两种金属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发现了生物电现象。19世纪,梅那(Mayer)通过热、功和生理过程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 20世纪40年代,《医学物理》介绍生物物理内容时,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听觉、色觉、肌肉、神经、皮肤等的结构与功能(电镜、荧光、X射线衍射、电、光电、电位、温度调节等技术),并报道了应用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对象。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专门作了“生命是什么”的报告中提出的几个观点,如负熵与生命现象的有序性、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生命现象与量子论的协调性等,以后陆续都被证明是极有预见性的观点,而且均得到证实。这有力地说明了近代物理学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在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之后,物理学实验和理论的发展为生物物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例如,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对核酸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将生命科学的许多分支都推进到分子水平,同时也把这些成就逐步扩大到细胞、组织、器官等,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名解(个人重点总结,期末必备)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以上。 2.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4.水肿: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5.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咳出者。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克。 6.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7.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8.放射痛(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9.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11.酸中毒性大呼吸: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强烈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引起的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2.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13.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14恶心:指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 呕吐:通过胃的剧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16.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 17隐血(occult blood):消化道少量出血,粪便颜色不变,必须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便中带血。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 18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肛门直肠疾病,痢疾、直肠炎、直肠癌、原发性腹膜炎 19柏油便: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20腹泻(diarrhea)是指大便频率的增加和性状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超过两个月)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本学期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于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感觉十分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我很感谢能有机会学习物理实验,因为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每次上实验课,老师都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实验原理,轮到我们自己动手时,老师还常常给予我们帮助,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做出来。 一、实验主要内容 1、 利用气垫导轨的力学实验 (1)实验思想方法 本实验的实验思想为控制变量法,数据处理思想为算术平均法。这个实验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质量M 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牵引砝码的质量来改变作用力F,验证a∞F 的关系;另一种是作用力F 保持不变,用增减滑行器上的配重砝码来改变滑行器的质量M 验证a 与1/M 的关系。 (2)实验主要内容与关键步骤 用天平准确称出滑行器总质量(包括细线)m 1,牵引砝码桶(或砝码钩)和砝码的质量m 2,运动系统总质量M=m 1+m 2,作用力F=m 2g 。逐次改变牵引砝码的质量。重复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出加速度a 值。测出数据计算,可得1212 F F a a =,2323F F a a =的关系,在误差范围内验证a ∝F 的比例关系。

(3)实验收获和建议 需要掌握气垫导轨的调整与使用和气垫导轨上测速度和加速度的试验方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验证物理定律,体会物理实验中需要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 2、 测量静电场场强和电势分布的实验 (1)实验思想方法 本实验实验思想为模拟法,数据处理思想为算术平均法。这个实验方法为接线;测量;记录;测绘方法这几方面。测绘方法为先测绘等位线,然后根据电场线与等位线正交的原理,画出电场线。 (2)实验主要内容与关键步骤 要求相邻两等势(位)线间的电势(位)差为2伏,以每条等势线上各点到原点的平均距离r 为半径画出等位线的同心圆簇。然后根据电场线与等位线正交原理,再画出电场线,并指出电场强度方向,得到一张完整的电场分布图。在坐标纸上作出相对电位U R /U a 和r ln 的关系曲线,并与理论结果比较,再根据曲线的性质说明等位线是以内电极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3)实验收获和建议 我学习了用模拟方法来测绘具有相同数学形式的物理场;描绘出分布曲线及场量的分布特点; 加深对各物理场概念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模拟法测量和研究二维静电场。 3、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实验 (1)实验思想方法 本实验的实验思想为感应法,数据处理思想为作图法。本实验采用感应法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感应法是利用通过一个探测线圈磁通量变化所感应的电动势大小来测量磁场。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1895年伦琴发现X线,第二年就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DR的优势: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 第二章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 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 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 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 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 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1+T2)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大不超过0.52。 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 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生物物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袁观宇编著

第一章 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 答:因为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也是凯氏定氮测定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基础。蛋白质的含量计算为: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6.25×100即为100克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P1) 2.蛋白质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蛋白质元素组成有何特点? 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在蛋白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生命的运动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运输等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蛋白质一般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微量的磷、铁、铜、碘、锌和钼等元素。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P1) 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如何分类? 答: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R的结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四类,即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杂环亚氨基酸。根据侧链R的极性不同分为非极性和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又可分为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极性带负电荷氨基酸、极性带正电荷氨基酸。(P5) 4.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含有两条或更多的肽链,这些肽链都成折叠的α-螺旋。它们相互挤在一起,并以弱键互相连接,形成一定的构象。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亚基通常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时含有两条以上的多肽链,单独存在时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以血红蛋白为例:P11-12。 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当某种小分子物质特异地与某种蛋白质结合后,能够引起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微妙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其活性发生变化,P13。 血红蛋白(Hb)就是一种最早发现的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它的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的作用是通过它对O2的结合与脱结合来实现。Hb有两种能够互变的天然构象,一种为紧密型T,一种为松弛型R。T型对氧气亲和力低,不易于O2结合;R型则相反,它与O2的亲和力高,易于结合O2。 T型Hb分子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即引起其构象开始变化,将构象变化的“信息”传递至第二个亚基,使第二、第三和第四个亚基与O2的亲和力依次增高,Hb分子的构象由T型转变成R型…这就微妙的完成了运送O2的功能。书P13最后两段,P14第一段 6.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1、沉淀:向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 2、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是带电的,在电场中能向电场的正极或负极移动。根据支撑物不同,有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3、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4、层析:a.离子交换层析,利用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在某一特定pH时,各蛋白质的电荷量及性质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得以分离。如阴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 b.分子筛,又称凝胶过滤。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滞留时间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孔内而径直流出。5、超速离心:既可以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也可以用作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蛋白质因其密度与形态各不相同而分开。 7.什么是核酸?怎样分类?各类中包括哪些类型? 核酸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P15第一段)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P15第一段)

大学物理学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

大学物理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物理学有关知识和我们对于大学物理解题方法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的论述以及对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些感慨和学习体会。 关键词物理学解题方法物理实验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the knowledge of physics ,the methods of sloving physics questions and our felling about the college physics。 Key words physics; the methods of sloving physics questions; the experience of physics 从初中正式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已经接触物理近七年了,这期间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首先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和运动规律的,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分为:经典力学及理论力学(Mechanics)——研究物体的基本规律的规律;电磁学及电动力学(Electromagnetism and Electrodynamics)——研究、物质的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辐射等规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Physics)——研究物质的统计规律及其表现;和(Relativity)——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效应,相关的规律以及关于时空相对性的规律;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观现象以及基本运动规律等 此外,还有: 、、原子分子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等等。 通常还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统称为四大力学。 而大学的物理学习让我对物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大学物理学”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该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该课程所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也是创新人才成长所必须掌握的。 大学物理的学习包括物理课程的学习,物理解题方法的学习以及物理实验的学习。 通过物理解题方法的学习,使我们对于大学物理题的解法有了统一的认识。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一、简谐振动的描述方法:1.解析法2.旋转矢量法3.图线法。 二、简谐波波函数的计算方法:1.从沿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间落后角度求简谐波波函数的计算方法。2.从沿波的传播方向相位落后角度求简谐波波函数的计算方法。3.根据简谐波波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求出波函数的计算方法。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高度,可持续数天,而且每天的温差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1℃。 2.预后良好:是指估计不仅能被完全治愈,而且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 3.胸式呼吸:呼吸时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腹壁的运动极弱。 4.干罗音:由于支气管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堵塞及粘液腺肿大等)、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受压迫(如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当气流通过狭窄部时产生一种狭窄音 5.强迫运动:是指由于大脑,中脑和小脑的病变引起的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强制发生的有规律的运动。 6.共济失调:在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所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7.心杂音:心脏杂音是与心脏活动相联系,在心音以外的附加声音 8.陈—施二氏呼吸:呼吸开始逐渐加强、加深、加快直达高峰,然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最后呼吸中断,又以上述方式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波浪式的呼吸节律, 9.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 10.尿淋漓:是指排尿不畅,尿液呈点滴状或细流状排出。 二、填空 1、临床基本检查方法有________问诊__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2、对疾病预后判断常有___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 3、发热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4、牛瘤胃蠕动次数是_____1~3次/分钟___每次蠕动持续时间是__15~30s_。 5、呼吸困难的类型有_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__ 6、眼结膜潮红是由______充血_______原因引起的,发绀是由__缺氧_原因引起的。 三、选择题 1.叩诊肺边缘发出的声音是(C)A清音B鼓音C半浊音D浊音 2.牛的心跳次数是(B)A.30----60B.40—70C.50—80D.40—80 3.检查小动物皮肤弹力的部位(C)A颈部B最后肋骨部C背部D都不是 4.叩诊肺区有水平浊音,常见于(C)A肺炎B肺水肿C胸腔积液D肺气肿 5.炎性肿胀与浮肿的不同在于(B)A前者无热痛B后者有热痛C前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D后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 四、简答题 1、可视黏膜颜色常见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意义是什麽 潮红。弥慢性潮红时,眼结膜呈均匀鲜红,见于热性病,呼吸困难,中毒。树枝状充血时,小血管高度扩张,血液充盈呈树枝状,见于高度血液循环障碍的心脏病、脑炎等。 苍白。或红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等。见于贫血、末梢血管痉挛(如惊恐,受寒冷刺激),虚脱时。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 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 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 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8、协同运输(cotransport):细胞利用离子顺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同时使另一分子逆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 9、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一低浓度区域,最后消除两区域的浓度差,是以熵增加驱动的放能过程。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双层脂分子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大大增加融资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运输蛋白。 12、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的脂双层中的一些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其中央形成能通过离子的亲水性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 13、长孔效应(longpore effect):当一个离子从膜外进入孔道,要与孔道内的几个离子发生碰撞后才能通过孔道,这种现象称为长孔效应。 14、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细胞表面的固定电荷与吸附层电荷的净电荷总量与扩散层电荷的性质相反,数值相等,形成一个双电层。 15、自由基( free radical FR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 16、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一些化学基团(官能团)的吸收总在一个较狭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是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在红外光谱中该频率表现基团频率位移,即特征吸收峰。 17、infrared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18、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CD):记录的是物质对紫外光与可见光波段左圆偏振光和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的差别与波长的关系,是分子中的吸收基团吸收电磁波能量引起物质电子能级跃迁,其波长范围包括近紫外区、远紫外区和真空紫外区。 19、圆二色性(ac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度不同,导致出射时左右圆偏振光电场矢量的振幅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是椭圆偏振光,而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 20、旋光性(activity of optical ratation):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中行进(旋转)速度不同,导致出射时的左右圆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的角度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称为~。 21、荧光(fluorescence):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寿命为10-8~ 10 -11s。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合适的结构(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心电图名词解释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 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 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 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 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 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 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佳美文印整理 14.预激综合症: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W-P-W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 传导通道之外,激动通过旁路附加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所致。在心电图睛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且其起始部粗钝或切迹形成△波,多数具有继发性ST-T改变。 15.干扰与脱节:正常心肌细胞与传导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具有不应期,在不应期中如再有激动传入,则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 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房室交界性,当心脏中两个激动点各自产生激动,互相之间在连续一系列的博动的搏动上都产生了干扰现象,即称脱节。 16.逸搏及逸搏心律: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因其他原因 而造成长的音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生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室。若仅发出1-2个音,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为逸搏心律。按逸搏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房性逸搏最少。 17.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膜下,所以激动首先传至右心房,而较晚地传左心房,左心 房的除极作用。因此,也比左心房较早完毕。一般说来P波的前疗代表右心房的激动,后部代表心房的激动。 18.P-R段:指P波出现以后的心室激动以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心电图上看不出电位变化。 19.P-R间期:P-R间期包括了P波及P-R段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 20.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S-T段:代表心室肌已全部受到电激动到复极开始的一段,即QRS终 了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21.T波:代表心室电激动后复原时的电位变化。 22.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23.U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afeer potenti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