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4.41 KB
- 文档页数:5
生理心理学原理
生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类身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究了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其他生理机制,生理心理学揭示了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神经系统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控制和调节身体和心理过程的关键系统。
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神经系统控制着感觉、运动、记忆、情绪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神经系统对于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在面对威胁或紧张的情况下,身体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这些反应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反应,进而引发心理上的情绪反应。
二、内分泌系统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激素是一种通过血液传递的化学信号,它们对身体的运作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节律性活动,如睡眠、饮食和月经周期等。
激素的分泌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光线、温度和社会环境等。
三、免疫系统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负责识别和清除外来的致病因子。
但免疫系统也参与到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
在情绪低落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免疫系统活性可能降低,导致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同时,免疫系统的激活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如释放出一些具有抗压能力的化学物质。
总结起来,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身体和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生理心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健康。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7第17章智力1921和1986年两次研讨会总结:首先,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的,如,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靠正确反应所获得的能力、智力是由于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其次,定义并不相互排斥,并互相兼容,一个定义可能包含或隐含了其他定义所涉及的属性。
如,将智力看作是学习能力,既包含了高级认知过程和低级认知过程,又包含了知识等。
再次,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在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上,人们有共同的见解。
如,智力是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是学习能力(17%和29),是对新情况或新环境的适应(21%和21%)。
总之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
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与能力: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
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有两层涵义: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能力不同类型:1.按倾向性分:①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②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在接受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巧。
以下是我在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的身体状况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支持,而心理健康又依赖于身体的健康状态。
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管理自己的压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如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
通过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我了解到了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比如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睡眠等。
这些方法帮助我有效地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另外,我也意识到了自我关爱的重要性。
在照顾他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自己的需求。
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照顾自己,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以及放松身心的方法。
只有关爱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关爱他人。
最后,我明白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许多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来避免或解决。
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教给了我一些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方法,让我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潜在的问题。
这样,我能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为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和方法,使我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学会了正确管理压力,重视自我关爱,并明白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我将会继续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自己能够更好地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生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许多与人类行为和认知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生理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知识点一: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则是根据感知结果构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感知与知觉的过程包括感觉器官的接收、传递神经信息、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等。
知识点二:认知与注意认知是指人类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知觉、思维、记忆等。
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信息上的过程,它对认知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知识点三:情绪与情感情绪是人们对特定事件或刺激的体验,它包括不同的情感维度,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情感则是对情绪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情绪的内在表现。
知识点四: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或训练获取新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记忆则是学习后信息的存储和再现过程。
学习和记忆过程包括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等环节。
知识点五:生物钟与睡眠生物钟是人体一种内在的生物机制,调节着身体各项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节奏。
睡眠则是人们周期性的休息状态,对身体和大脑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生物钟和睡眠与人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等密切相关。
知识点六:脑的结构与功能人脑是复杂的神经系统器官,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中枢,控制着认知、情绪、运动等重要功能。
不同脑区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产生着巨大影响。
知识点七:压力与应对压力是指人在面临挑战、威胁或不利条件时,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但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人们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应来调节和缓解压力。
知识点八: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格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生理心理学杨艳杰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1、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生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生理心理学以心一身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命题,借助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试图闸明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脑在整体形态,细胞和分子等各个水平上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心理生理学:以人类被试为实险对象,在无损伤的条件下测定一些生理功能参数,主要研究
脑在整体水平上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不可逆性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性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法、神经化学损伤)
2、脑刺激法:电刺激法、经顿磁刺激、化学刺激法
3、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定义: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溢,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撒消刺激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
ERP的特性:两个恒定:潜伏期、波形。
4、(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平均诱发电位(AEP多次进行重复刺激,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得到的与刺激相关的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AEP。
5、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AEP的成分刺激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10-50毫秒之间的5个波称为中成分:50一500毫秒之间的一组波为晚成分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分类分为结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技术和功能成像。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0第十章运动和意志行为1.神经系统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主要是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实现的。
(1)终板电位: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终扣)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联系。
神经末梢兴奋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体结合产生终板电位。
(2)终板电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触后电位强很多。
所以,终板电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受损。
(3)肌纤维的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收缩运动。
2.运动单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使这些纤维收缩。
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
神经效应器接点: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
①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
②神经肌肉接点中每个纤维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电位。
③神经效应器接点中一个效应器细胞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可能有两类神经递质中的一种——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3.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肌梭是单突触反射的反射感受器。
4.脊髓运动反射: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简单运动过程,它是其他复杂反射活动的基础。
脊髓运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5.单突触反射、反射中枢及生理意义?(1)单突触反射:在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的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生物学基础上的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理学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这些系统如何与环境互动。
一、神经系统和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是控制人体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主要系统。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了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了与肌肉和器官相连的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接收到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如新陈代谢、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
这些生理过程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二、情感与情绪情感是情绪和心理体验的总称。
它包括了对外界刺激的感受、主观反应以及生理反应。
情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基因、环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体验,通常由生理和心理反应组成。
常见的情绪有喜悦、愤怒、悲伤、惊讶、恐惧等。
情绪可以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行为等方式进行表达。
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情感和情绪的产生和调节受到了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例如,杏仁核是情绪形成和调节中的关键结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是情绪调节中的重要神经递质。
三、记忆和学习记忆是人类对于过去经验的存储和回忆。
它包括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能够存储短期的信息,如电话号码、地址等;长时记忆则能够存储更为持久的信息,如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等。
学习是指人类通过经验和环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学习可以分为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刺激之间的关联性来形成条件反射,如狗的唾液分泌和铃声的关联;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增强或减弱某种行为。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生理与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延续前一篇文章,继续探讨生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讨论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学习与记忆和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正文:一、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1. 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眼睛、耳朵和皮肤的作用。
2. 感觉与感知的差异,感觉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3.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基础,包括感觉神经传递信息的过程和大脑中负责感知的区域。
二、学习与记忆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输入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等步骤。
2. 记忆的类型,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并探讨海马和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3. 生理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以及它们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情感的生理基础,包括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神经结构,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2. 情感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如情绪的调节作用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3. 动机的生理基础,如奖赏系统和多巴胺的角色,以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自我意识和注意力。
2. 无意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如隐喻和失忆症等。
3.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无意识过程对决策的影响。
五、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1. 睡眠的生理过程和不同睡眠阶段的特征。
2. 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失眠和睡眠呼吸暂停症。
3. 梦境的定义和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梦解析理论和反映性梦境理论。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生理心理学是一个多领域的学科,涵盖了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情感、动机、意识、无意识、睡眠和梦境等方面。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与生理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神经系统、生物化学、荷尔蒙、认知、情绪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对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神经系统与大脑结构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大脑的结构主要包括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和皮质系统。
脑干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小脑参与协调和控制运动,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有关,而皮质系统则是思维和意识的中枢。
二、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
感觉信息经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解读,最终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的行为和知识,记忆则是对学习过程中所获取信息的储存和保持。
学习和记忆是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尤其是突触的改变。
学习和记忆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声明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等不同类型。
四、情感和情绪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而情绪则是一种更持久和综合的情感状态。
情感和情绪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得到表征和调节。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五、意识和睡眠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外界的感知和认识,睡眠则是意识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
意识是由大脑中的不同区域联动来实现的,包括皮质和脑干等结构的相互作用。
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巩固记忆。
六、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指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的情况,可能涉及到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生理心理学对于揭示和理解这些障碍和疾病的发生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神经系统、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记忆、情感和情绪、意识和睡眠以及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等多个方面。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9第九章情绪情感的生理心理学1.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心理学理论:①詹姆士-兰格理论、②卡侬的丘脑学说、③巴甫洛夫的皮层机能动力定型理论、④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⑤林斯莱-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⑥塞里的应激学说。
与这些理论形成的同时的著名的经典实验:假怒实验、怒叫实验、自我刺激实验等。
2.著名的经典实验:(1)假怒实验: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做“假怒”。
(2)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脑中枢,发现猫能发出呻吟的声音。
1952年他们又深入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
(3)情绪的重要中枢: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颞叶皮层等。
下丘脑——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枢。
新皮层和基外杏仁核——兴奋性调节为主,隔区和皮层内侧杏仁核——抑制性调节为主。
3.皮肤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
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意义: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但无法辨明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内容。
4.小脑运动功能的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
(1)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
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
(2)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
生理心理学知识总结(一)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的生理过程对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科学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生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神经系统对于行为的影响、感觉与知觉、意识、学习和记忆以及动机与情绪等五个主要领域。
正文:一、神经系统对行为的影响1. 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的基本原理2.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区域的作用3. 神经系统对行为的调控机制4.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衰老对行为的影响5. 神经科学技术在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二、感觉与知觉1. 感觉系统的组成和感知过程2. 感官器官对于不同感觉的作用3. 感官适应和感知细节的能力4. 感觉错误、注意力和意识对知觉的影响5. 感觉与知觉研究的应用领域三、意识1. 意识的定义和作用2. 意识和觉醒的关系3. 意识内容的组成和表达方式4. 潜意识和非意识过程的研究5. 意识障碍和意识状态的调控机制四、学习和记忆1. 学习的定义和类型2. 焦虑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3. 记忆过程的分类和特点4. 记忆存储和提取的机制5. 记忆障碍和增强方法的研究五、动机与情绪1. 动机的概念和类型2. 情绪的定义和产生机制3. 情绪表达和识别的方式4. 情绪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5. 动机与情绪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总结:本文总结了生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神经系统对行为的影响、感觉与知觉、意识、学习和记忆以及动机与情绪等五个主要领域。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是如何与生理过程相互作用的。
这些知识对于心理学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科学2、目前生理心理学的实验中采用的技术包括有神经解剖学的、脑外科手术的、电生理学的(电刺激和电记录)和生物化学的3、神经解剖学的技术:组织学的方法:固定,切片,染色;追踪神经通路:溃变轴突的研究,氨基酸自体放射摄影求,辣根过氧化酶的研究4、脑损毁求:吸出法,热烙,电损毁法,药物损毁法5、神经系统分为中枢和周缘部分。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周缘部分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周缘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和神经6、脑供血的两套动脉:(一)颈总动脉,自颈的左右两边上升,其分支之一为颈内动脉,自颅底的动脉孔进入颅内,分支成为大脑的前动脉和中动脉,供给大脑半球大部分的血液(二)椎动脉,沿脊椎两侧上升进入颅底。
在脑干的腹侧,合并成为一条基底动脉,其分支供给大脑半球的后部和脑干的血液。
在大脑的底部,颈动脉和基底动脉连接成为韦利斯氏环,任何一条颅内动脉或椎动脉受伤或被堵塞,由于这个环路的存在,都不会严重影响脑的任何部分的供血7、脑膜:共有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厚而硬,称为硬膜;中间的一层形似蛛网,称为蛛网膜,它软似海绵;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一层是软膜周缘的神经系统只有两层膜,没有蛛网膜8、小脑幕:在大脑两半球之间,有一厚而硬的结缔组织的隔膜,称为小脑幕9、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和小脑10、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的皮质在系统的发生上出现的较晚,称为新皮质,边叶的发生较早称为旧皮质11、中央沟:在额叶和顶叶之间有一条自上而下的沟,称为中央沟12、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结构,杏仁核,隔,前丘脑和乳头体13、基底神经节:是包在大脑皮质里面的几个大的神经细胞集团,包括其头部成为侧脑室底和外壁的尾状核,在出入大脑皮质的巨大纤维束—内囊外侧的豆状核。
豆状核可分为两部,内部称为苍白球,外部称为壳核14、杏仁核是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系统共有的15、下丘脑控制自主控制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整合各种放射活动和组织与种族生死攸关的行为,如战斗、摄食、逃遁和交配等行为16、中脑:是脑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紧接间脑的尾端,通常分为两部:背侧称为顶盖,腹侧称为被盖,顶盖有上丘和下丘两部分,合称为四叠体。
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
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
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伤法●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
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第二章注意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身体和心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复杂的过程和机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感觉与知觉、意识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情绪与应激以及睡眠与梦境等方面,归纳和讨论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神经系统1. 神经元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2. 神经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电化学过程实现,包括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
3.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感觉信息、调节行为和情绪等。
4.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丛,负责传递信息到和出自中枢神经系统。
二、感觉与知觉1. 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是人类主要的感觉方式,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
2. 知觉过程:感觉信息通过传递到大脑后,经过加工与整合,产生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主观认知。
3. 感知意义:不同感觉器官的刺激以及感知过程对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三、意识与注意1. 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主观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 意识内容:包括注意、思维、记忆、情绪等多个方面的心理活动。
3. 注意机制:决定了我们能否专注于某个刺激或任务,并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
4. 意识障碍:如昏迷、睡眠、药物或人为因素引起的意识丧失。
四、学习与记忆1. 学习定义: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 古典条件作用:当两个刺激反复出现时,它们之间的联系会被建立起来,产生条件反射。
3. 操作性条件作用: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该行为的发生频率,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学习效果。
4. 记忆过程:编码、存储和检索是记忆形成和回忆的主要过程。
5. 遗忘与遗忘曲线:记忆的遗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遗忘曲线描述了遗忘速度的特点。
五、情绪与应激1.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涉及情感、生理和认知方面的反应。
2. 情绪表达: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来传达内心的情感状态。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21第21章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广义,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加同一性和稳定性就是基本原则) 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惩病态心理。
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
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评价,接纳自己现状,自信乐观,不苛求自己,不自卑,自负。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有可信的朋友。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
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
心理健康培养途径: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二、压力:也叫应激,1936,加拿大,汉斯。
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1.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物或环境刺激。
2.压力指的是一种身心反应。
(反应:一是心理成分,包括个人的行为、思维以及情绪等主观体验,即感觉紧张。
二是生理成分,包括心跳加速、口干、胃痛、出汗等身体反应。
这些身心反应合起来又称:压力状态)3.压力是个过程: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情境: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压力原因:1.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
生理心理学视觉知识点总结1. 视觉感知视觉感知是指通过眼睛感知到外界的图像、颜色、形状等信息。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会吸收、反射或透过光线,其中反射到眼睛的光线被眼睛中的感光细胞接收,然后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视觉感知。
2. 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感光细胞的作用、视觉皮层的处理信息机制等。
眼睛是人体感知光线的主要器官,由角膜、水晶体、虹膜、视网膜等部分组成,它们共同起着对光线的聚焦、过滤和转化作用。
感光细胞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分别负责对颜色和亮度的感知,是视觉感知的基础。
视觉皮层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是处理和分析视觉信息的主要区域,它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识别来产生我们所看到的视觉感知。
3. 视觉认知视觉认知是指我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视觉认知,人们可以理解对象的形状、颜色、位置等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理解。
视觉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大脑皮层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产生认知结果。
4. 视觉注意力视觉注意力是指我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某些信息的有意识关注和加工。
在大量的视觉信息中,人们往往只能关注到一部分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视觉注意力可以通过大脑的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它是视觉认知活动中重要的调节机制。
5. 视错觉视错觉是指我们在感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错误认知,使我们看到的东西与实际情况不符。
视错觉常常由于视觉感知机制中的失调或错误引起,常见的形式包括错觉、幻觉和变形。
这些错觉和幻觉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经验、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是视觉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6. 视觉记忆视觉记忆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和再现。
视觉记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和再现来帮助人们识别物体、理解场景和进行思维活动。
视觉记忆的形成和再现经常受到人们经验、情感和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机制。
本文将进一步阐述生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关联。
通过对生理心理学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本质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正文内容:1.生理心理学的特征1.1定义生理心理学1.2生理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3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4生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2.神经系统与行为2.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2.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分工2.3神经递质的作用2.4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2.5神经可塑性对行为的影响3.感觉与知觉3.1感觉器官的作用和结构3.2感觉信息的传递和加工3.3知觉的形成和认知过程3.4感觉和知觉的错觉和扭曲3.5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和变化4.学习与记忆4.1学习的定义和类型4.2学习的条件和机制4.3记忆的构成和过程4.4记忆的分类和存储4.5学习和记忆的应用和变化5.情绪与情感5.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和特征5.2情绪的产生和表达5.3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4情绪调节和情感管理5.5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和变化总结:生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对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探索,揭示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机制。
我们了解到神经系统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与外界的连接,学习和记忆是知识和经验的获取和保存方式,情绪和情感则是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和反应。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深入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通过深入学习生理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而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认知过程与生理机制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生物化学、生理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理解人类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征,生理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和认知的重要洞察。
第一章导论1、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2、学科性质:生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3、细胞生理学的概念: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神经过程的活动,是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基础,利用生理学技术能够记录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发放,作为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在细胞水平的表现。
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表现为单位发放的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表现为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如何变化,同一个神经元的每个脉冲幅值不变。
4、“全或无”: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化编码。
这里的“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5、干预脑功能和记录生理参数的传统方法:(1)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2)传统心理生理学方法;(3)灵长类动物的电生理学方法;(4)传统神经心理方法6、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①透颅磁刺激技术(有创):是近十多年来采用的新仪器。
利用脉冲磁场对头皮和颅骨的穿透力,通过头皮外的磁力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描边,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
通过调节刺激强度和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用以观察大脑皮层局部兴奋或抑制对某些心理活动的影响。
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名词解释):主要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
两者均通过显示认知活动中,与脑代谢过程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认知过程的脑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是测定含放射性同位素18F的脱氧葡萄糖在脑区域代谢率,以此作为脑认知功能的生理指标。
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名词解释)主要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
他们测量脑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电磁场信号的变化。
电场与磁场变化互为90°,脑电信号较好的反映出大脑皮层与深层之间的功能变化;脑磁信号反映大脑表面切线方向的功能变化。
脑电图,事件相关点位和脑磁图的共同特点是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在毫秒数量级的时间尺度上检测脑功能的变化,但其弱点是空间分辨率差。
④实验设计:减法法则、一致性分析。
第二章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①光生物化学反应②光生物物理学反应2、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内耳音高编码问题,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音强的神经编码可分为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3、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和强度差编码第三章知觉的生理心理学1、超柱(名词解释):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
2、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他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发现的特异性知觉区:物体识别的枕外侧复合区、梭状回面孔知觉区、旁海马回位置知觉区、纹外视皮层身体识别区。
4、知觉信息流包括1底-顶加工信息流;2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3循环信息流。
5、存在循环信息流的证据:首先,各级视知觉皮层神经元,对相应知觉刺激的反应不是恒定的,当刺激物呈现于眼前不变时,各级知觉神经元神经脉冲发放的频率却不时变化,这种可变性是各层次知觉细胞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结果。
其次,在知觉过程中,刺激客体的物理特性不断变化时,皮层知觉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变化不完全复合景点感受野的规律,这说明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受来自高层次或同层次其他皮层神经元循环信息流的影响所致。
第三,底层信息流在100毫秒之内即可传递完毕,但许多复杂知觉任务需要200~300毫秒,细胞知觉反应有较长的潜伏期,这说明是循环信息流的作用结果。
第四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顶负波:是初始性朝向反应的恒定成分,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是潜伏期约为200毫秒的负波,简称N200波。
2、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和警觉网络。
第五章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海马结构中存在三突触回路,在三突触回路中还存在着LTP可能是从短时记忆痕迹转化为长时记忆痕迹之一。
在长时程增强效应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参与,而且任何一个突触传递都包括复杂的化学传递机制。
所以就短时记忆本质来讲,把他仅仅归结为神经元回路反响的电学活动,是20世纪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2、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①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这条环路是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路。
在这条环路中,海马是中心环节。
②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关。
三突触回路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
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
CA3区椎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枝与CA1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三个突触联系,再由CA1区椎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这三种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③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LTP),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以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如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对两侧内嗅区施以刺激,就会发现LTP效应的呈现也符合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规律,从而证明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
1、双重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语言、思维的脑机制基础1、语言知觉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听觉理论。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
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快乐)、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
(生化指标)生物化学机制一方面作为神经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保证情绪活动中神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作为体液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发挥激素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影响着情绪活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
两道大题一、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人类视觉系统对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所引起的视觉信息怎样加工和编码产生主观感觉,是感觉生理学的核心问题。
视觉中枢神经元感受野和视皮层的功能柱理论解释了视觉信息的加工和编码产生主观感觉的机制。
1、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①视感觉是各种空间知觉的重要基础,空间编码是视感觉中枢的重要功能基础。
改变光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投射部位,就可以找出能够影响每一神经元单位发放的视网膜区域,即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视野、视网膜和各级视中枢的某些神经元之间有着精确的空间对应关系②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相似,即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视皮层神经元则可能有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3种不同形式的平行线或长方形式的感受野。
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型的,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的解剖学基础是视觉感受单位,其生理学基础是侧抑制机制。
④对感受野施以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
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闭反应。
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开中心细胞。
其感受野中心区引起闭反应,周边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闭中心细胞。
2、视觉信息提取功能柱理论:对视野空间内各种视觉特征所形成的感觉主要以视皮层的功能柱为基础。
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柱。
(1)特征提取功能柱:①在视频层内存在着许多视觉特征功能柱,如颜色柱、眼优势柱、方位柱。
②方位柱与颜色柱是两套相互独立的机能单位,但颜色柱与眼优势柱发生重叠关系。
(2)空间频率柱①视觉空间频率分析器理论认为视皮层的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不同。
每一种图像基本特征在单位视角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就是改特征的空间频率。
任何复杂的图形均可由空间频率不同的许多神经元同时反应,对其加以感知。
③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频率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空间功能柱。
空间频率柱成为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单位,对复杂景物各种特征的空间频率进行着并行处理和译码是视觉的基本生理学理学基础。
二、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①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
②首先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将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信息迅速传入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广泛性的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的感受外部环境。
这些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结构中聚合以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表达。
③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额、颞叶皮层,特别是右侧半球皮层对适度的情感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的功能受损,即会出现情感淡漠;相反,其功能亢进则会出现情感过度活跃而失调。
边缘系统在体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扣带回皮层切除或切断修皮层与隔区、海马的联系都会引出情感障碍。
皮层下的边缘结构,如杏仁核、隔区和海马等在情绪控制中也有类似的特点,既有抑制性作用,也有兴奋性作用。
杏仁核对情绪虽然以兴奋影响为主,但有时也出现不同的效应。
这可能是由于刺激的具体部位不同而造成的,杏仁核基底外侧区与颞叶新皮层和下丘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其功能与颞叶有相似之处。
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
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枢。
一方面,下丘脑的下行联系通过脑干和脊髓传递的神经信息引起躯体反应;另一方面,通过神经内分泌的体液调节机制,引出广泛性的情绪表达反应。
下丘脑受着高级中枢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
隔区和皮层内侧杏仁核等结构以抑制性调节为主,新皮层和基外侧杏仁核,则以兴奋性调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