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急性亚急性内支架血栓的处理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699.10 KB
- 文档页数:38
支架内血栓的形成机制与防治策略(全文)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同时PCI术后相关并发症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 ST)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N Egl J Med 2007;356:1059-60),发生率虽然较低但病死率高达30%~50%。
学术研究联盟(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ARC)将支架内血栓分为明确的(definite)、可能的(probable)和可疑的(possible)三类(Circulation.2007,115:2344-2351)。
明确的ST指通过造影或者病理确定的ST,通过造影证实的ST并且至少下列中的一项在48小时内发生:新出现的急性缺血症状、急性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或经过尸检检查确定的ST。
可能的ST:在支架植入后一个月内发生的不能解释的死亡;支架植入后与时间无关的,但没有经造影证实的ST和无任何明确原因的与支架植入血管相关的急性缺血。
可疑的ST:从支架植入后30天发生的不能解释的死亡。
ST形成机制相对复杂,不同阶段血栓,其机制明显不同。
ST按照时间点分成三个时段:1) 早期ST:支架植入后0-30天,包括急性支架内血栓(支架植入后24小时内)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支架植入后24小时-30天) ;2) 晚期ST:支架植入后30天-1年;3)极晚期ST:支架植入后超过1年。
5年来随访显示SES植入后,ST的总发生率为1.4%,BMS植入后ST的总发生率为1.3%,SES极晚期ST的发生率为0.3%,BMS极晚期发生率为0.04%(N Egl J Med 2007;356:1030-9)。
ST主要归因于手术操作、血小板抵抗、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支架贴壁不良、内皮化不良、过敏反应及新生斑块破裂。
然而在不同阶段,影响ST发生的因素有明显的区别,目前认为急性期ST主要与介入操作相关,包括支架膨胀不全、长支架植入、多支架植入及重叠支架等均有可能增加ST发生的风险。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王京京;张晓春【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可查证的在院期间发生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通过针对性的术后观察,加强护理,治愈出院4例,放弃治疗离院1例.因此认为对PCI后患者加强术后针对性观察,加强护理能够提高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存活率,为医生进一步治疗提供宝贵时间.【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3)007【总页数】2页(P666-667)【关键词】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护理【作者】王京京;张晓春【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冠脉支架现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灌注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支架作为置入血管内紧贴血管壁的异物,可诱导血小板黏附、聚集,并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形成血栓;同时支架置入过程中的高压扩张可损伤血管内膜,暴露内膜下及中膜的易致血栓分子及斑块成分,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1]。
冠脉支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已被广大冠心病患者接受,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一些术后并发症发生[2]。
支架内血栓(intrastent thrombosis,IST)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后的严重并发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虽然只有1%~3%,但后果却很严重,容易导致术后死亡事件的发生[3]。
根据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发生时间分为3类[4]:(1)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24 h内;(2)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24~30 d;(3)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30 d~1年内;(4)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PCI术后1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