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鲜社会主义的地缘政治及其影响

朝鲜社会主义的地缘政治及其影响

朝鲜社会主义的地缘政治及其影响
朝鲜社会主义的地缘政治及其影响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及朝鲜式社会主义形成的地缘

政治因素

摘要:朝鲜式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密不可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地缘政治的含义、其理论演变和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特征和价值,然后具体论述了朝鲜式社会主义形成的地缘政治因素。

关键词:地缘政治;朝鲜半岛;朝鲜式社会主义

Abstract: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North Korea socialism is due to its special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Korea socialism is closely linked to Korean Peninsula geopolitics.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mean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opolitics.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special ge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Korean Peninsula. At last, we will concretely analyze the geopolit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the North Korea socialism.

Key words: geopolitics, Korean Peninsula, North Korea socialism

前言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80%为山地,人口约2300万[1]。朝鲜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以“三八线”与韩国相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本身就是美、苏

两大集团为了争夺在半岛的地缘政治利益而强行分裂朝鲜半岛的结果[2]。朝鲜

半岛政治格局的走向和朝鲜式社会主义发展的态势被多国关注。朝鲜半岛的地

缘政治对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朝鲜的

社会主义不能不研究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本文就针对朝鲜式社会主义形成的

地缘政治因素及其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1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作为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3]。

1.1地缘政治的含义及其理论演变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

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

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3]。地缘政治学又

称“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是一门既老又新的理论,回顾地缘政治的理论发展,大致有以下

几种观点:

1、“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

19世纪末,德国人拉采尔用人类地理分布学概念来表述地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并将其综合,创立了一门新学科——政治地理学。他认为国家的领土

象征着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任何一个国家都想尽力扩充自己的领土边界,因此

边界不断变更,拉采尔称之为“动态边界”[3]。实际上,拉采尔是把社会达尔

文主义引入地理学,从而提出了“国家有机体论”。这一理论后来被德国的豪

斯霍菲尔扩展为“生存空间理论”,成为纳粹德国扩张领土时所用的舆论工具。豪斯霍菲尔鼓吹,国家的生存与该国是否占有所需空间有直接联系,如果空间

过于狭窄,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扩充。他的学说给德国势力和领土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充当了法西斯德国发动二战和侵略别国的理论工具。因此,以“生存空间论”为核心的地缘政治学臭名昭著,使得地缘政治在二战后一度隐姓埋名[4]。

2、“陆权说”和“海权说”

20实际初,美国为加入世界范围的竞争以及为自己的政治服务,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从全球地缘角度进行战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思想,马汉分析了英国在全球扩展势力的历史后得出结论: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成为世界强国最主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控制海洋。所以他认为,美国必须控制海洋,特别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上航道[3]。与“海权说”相反,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在1904年提出了“陆权说”。他相信位于欧亚大陆和北冰洋水系的广大区域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和“心脏地带”,从而提出:“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在“海权说”与“陆权说”的知道下,世界大国纷纷加强了对欧亚内陆及周边海洋的争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东欧、远东地区等欧亚大陆关键地带的争夺不无关系[4]。二战后,苏联由于控制了东亚及东欧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最强的陆上势力,同时美国也从未放弃对欧亚大陆和太平洋海域控制权的争夺,双方为此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3、“边缘地带”理论

在马汉和麦金德之后,美国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之一斯皮克曼则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心脏地带”战略位置固然重要,但人口、气候和许多经济发展条件并不好,还不足以成为控制全球的权力中心,而边缘地带作为海洋和大陆的连续部分,则更为重要。他强调,谁支配边缘地带谁便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脉。对美国而言,如果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则足以遏止心脏地带国家的称霸野心,进而与之争霸。根据“边缘地带”理论,二战后,斯皮克曼主张美国必须与英国结盟,打破德日霸权。他提出从波罗地海到中亚、东南亚,再通过西欧、地中海和近东的欧亚周边地区,是将苏联和世界岛联系起来的一条弧形边缘地带,美国必须积极控制这一边缘地带才能遏止苏联。受其影响,边缘地带的两大重点区域:西欧和东亚,至今仍是美国着力争夺的两个焦点[3,4]。

4、“地缘经济学”理论

冷战后,随着经济在世界政治中地位的突出,有的美国学者在地缘政治基础上提出了“地缘经济”理论。他们认为当前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不仅有政治和军事,更重要的还有经济和生态环境[4]。在某种程度,谁掌握了国际经济和生态优势,谁就在国际事务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

除上述影响较大的理论之外,围绕地缘政治还有“宇航空间”理论、“世界化”与“地区化”理论、“批判地缘政治学”理论[4]等。

上述地缘政治理论和学说,尽管基于不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视角,阐述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在指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地缘政治因素不仅是一国制定国家战略、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而且会对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2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特征与价值

要了解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特点,首先要了解朝鲜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特征,是世界大国逐鹿称雄的重要场所。

从地理位置看,朝鲜半岛是亚洲大陆最靠近日本的地区,是亚洲大陆与日本之间的天然“桥梁”;其南端的对马海峡则控制了连接俄罗斯远东基地海参崴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中国东北与朝鲜仅一江之隔,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京津地区也仅与半岛西海岸隔海相望;朝鲜半岛虽不与美国为邻,但它同时又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和保卫日本的一个战略“前哨”。朝鲜半岛这种位于大陆边缘和几个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边缘国、桥梁国、缓冲国的地缘政治特征。具体表现在:

1、朝鲜半岛是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

根据斯皮克曼的阐述,朝鲜半岛具有典型的边缘地带特征。作为由大陆向海洋延伸、过渡的地理区域,朝鲜半岛是大陆力量和海洋力量交汇的缓冲地带,也是陆权和海权这两大地缘政治权力中心相互争夺、具有战略决胜作用的关键地区[5]。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战后,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大国军事冲突也发生在这一边缘地带。冷战后,苏联虽然没落,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美国潜在的对手。因此朝鲜半岛仍是大陆与海洋两种地缘政治力量竞相争夺的要害地区。

2、朝鲜半岛是亚欧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

历史上,朝鲜半岛是日本列岛通向亚洲大陆的必经之路。在军事上,这种地缘特征极具战略价值。朝鲜半岛作为桥梁,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进攻的双向通道。元朝时,忽必烈通过朝鲜与日本交战;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鲜;近代以来,日本将半岛作为其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军事跳板”和“兵站基地”[5]。当然,朝鲜半岛既可成为军事进攻的渠道,也可以是和平交往的纽带。朝鲜半岛自古就是亚洲大陆与日本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文化通过半岛传到日本”,“在现代史上,吸收西欧文化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化又通过半岛传到中国”[5]。由此可见,朝鲜半岛除了有军事战略价值外,在政治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有深刻的意义。

3、朝鲜半岛扼守东北亚海上交通要道

朝鲜海峡宽度不大,但形势险要,有“东北亚门户”之称。朝鲜半岛及其附近岛屿扼守海峡北翼,对这一海上要道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朝鲜海峡作为日本海的重要出口,向东可进入太平洋,向西通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遇,向西南则能直达东海[5]。基于此,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更加特殊,为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但一国的地缘战略地位不仅取决于该国的地理位置,还应看其周边国家的状况和该国自身综合力量的消长所产生的影响。

对朝鲜半岛而言,它地处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四个大国的交叉点上,是各国利益的汇集点,这从根本上提升了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朝鲜半岛作为各大国相互较量的竞技场,其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大国及其相互关系左右。与此同时,半岛局势也成为直接影响大国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朝鲜半岛是在各大国力量相互作用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这也成为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状况的根本特征之一[5]。

综上所述,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特征,使其成为大国必须争取的关键地区。大国关系在半岛上盘根错节,从根本上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进程。无论历史还是现在,朝鲜半岛的每一步发展都打上了由地缘政治所带来的大国影响的烙印。正如金大中所述:“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几个世纪以来,朝鲜在地区关系和全球关系层次上屡经动荡……它的历史进程总是与它的人民的愿望相悖,而与大陆和海洋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斗争密切相关。这些国家你争我夺,意在控制朝鲜半岛,使之成为进攻对方的基地或成为抵挡对方进攻的进攻的缓冲区。因而,朝鲜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其地缘政治命运的挑战史。”

2朝鲜社会主义形成的地缘政治因素

综观朝鲜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半岛地缘政治所经历的“国际托管”格局与南北分裂、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均势格局与南北对抗、以美俄中日大国逐鹿半岛的多极均势格局与南北和解等演变及走势,都对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1 朝鲜半岛的“国际托管”与南北分裂

20世纪初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逐渐占上风,为更好地协调反法西斯力量,1945年2月在雅尔塔举行苏联、美国、英国三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议期间斯大林和罗斯福单独磋商如何实施《开罗宣言》,特别是谈及朝鲜问题时,罗斯福建议,在战争结束后由美、苏、中三大国对朝鲜进行为期20或30年的托管,以使朝鲜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由于美苏两国分别支持的朝鲜半岛南北两股政治势力,在围绕着朝鲜建国问题上矛盾的激化,导致了朝鲜半岛南北两个对立政权的出现。原本统一的民族被分成了互相对峙的两部分,统一的朝鲜分裂为南北分治的两个国家[6]。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对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

是爆发了朝鲜战争,对朝鲜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社会主义建设的负担大大加重。朝鲜战争一开始是朝鲜民族要求独立和统一的国内战争,是朝鲜人民反对分治的一种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只不过是以一种极端方式表现出来,但是由于美国介入使得局势更加复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朝鲜战争也是美国强权政治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二是坚定了朝鲜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决心,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后,朝鲜被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对朝鲜在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援助。加之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共产党在人民中拥有较高威信,因此,新生的朝鲜顺理成章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忠实追随者。

2.2 朝鲜半岛的两极均势格局与南北对抗

由于朝鲜半岛的地缘价值,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企图获得对朝鲜半岛的完全控制,从而赢得在亚洲的战略优势。这样,在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就由大陆势力的苏联、中共和海洋势力的美国、日本所环绕,分裂后的南北韩也就各自维持着其不同的同盟关系;换言之,即形成了韩国、美国、日本的南方三角对抗朝鲜、苏联、中共的北方三角关系,朝鲜半岛的战略影响层次也因而升高[7]。

美国看来占据朝鲜半岛的意义十分重大,占据朝鲜半岛标志着美国的力量不只是停留在太平洋上,而是已在亚洲大陆登陆,因此美国能否在朝鲜半岛立足,将制约着美国能否继续扩大自己在亚洲尤其是在东亚的影响。对于苏联,如果支配朝鲜半岛,东北亚的势力均衡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苏联将不仅可完成对东北的三面包围使中共遭受重大的威胁,并可借此控制对马六甲海峡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同时可对日本施加压力;使美国丧失驻军的据点,而后苏联以海参威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即可自由进出太平洋。故朝鲜半岛对苏联而言,不论作为防卫上的缓冲地带,抑或是在军事战略上,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美苏双方阵营势力均衡,既不能战胜对方,又不想放弃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从而形成朝鲜半岛的两极均势格局[7]。在冷战结束前的四十年,朝鲜半岛就成为东西双方相互对峙的一个缩影。

2.3 朝鲜半岛的多级均势格局与南北和解

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作为一个战略因素进入有关国家的安全考虑之中,经“三角四方”的过渡,逐渐变为包括中、日、美、俄四方和朝鲜半岛南北在

内的“四角多方”结构[7]。如今冷战时那种美日韩对中苏朝的结构已不复存在,出现了中、美、日、俄四国与半岛南北两方共同维护半岛稳定的新局面。

四角多方结构维持了半岛南北双方的基本均势,使半岛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基本稳定。然而,冷战之后,半岛上的四角六方结构出现了不对称迹象。俄罗斯在半岛的势力和影响锐减,俄朝关系与先前的苏朝关系已不能同日而语,双方关系日渐疏远。俄罗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与韩国的合作与日俱增。相反,美国仍十分关注这个“要害地区”,继续保持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它对俄罗斯仍然持有戒心,对日本的现实挑战忧心忡忡,对中国的基本战略也未改变,对朝鲜更是疑虑丛生,因而仍强调美韩同盟的作用,企图独家掌握左右朝鲜半岛局势的主导权。日本不愿甘当东北亚的配角,急欲加强对半岛的影响,希望从朝鲜半岛着手,争夺东北亚局势的主导权,以达到牵制中国、俄罗斯、朝鲜的目的,真正发挥东北亚的“东道主”作用。而美国、日本与朝鲜的关系虽有松动,但至今未摆脱僵局。另一方面,半岛南北双方经过各自不同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的各方面已形成显著差距。这些半岛内外因素,使原本维持半岛稳定的安全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8]。这些新的变化对半岛原有的安全机制产生了动摇,半岛安全环境蕴育着不稳定因素。

保障朝鲜半岛局势稳定的四角多方安全结构具有显著的相互依赖性,该地区与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其许多重要国家和地区在安全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美、日、俄等大国在半岛形成的利益结构和力量结构,曾经体现为半岛南北双方的对峙,这是多年来半岛战略关系的基本格局。半岛南北双方力量对比的演变将会触发四大国利益结构的演化,并影响整个东北亚甚至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近年来各国所作的努力表明,东北亚国家以及美国都十分关注该地区的安全问题,大国各方对朝鲜半岛均极为谨慎[8]。在新形势下,各方都在调整战略,相互加强对话与合作,努力构建新的安全机制,以确保半岛局势的稳定。

新的结构与以往的南北对抗为体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可能在四角结构框架内,表现为美俄中、美中日、中日韩、美朝韩等多个三角重叠关系,各三角关系及三角关系中的多个双边关系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牵制,以制约双边关系的恶化和破裂,并抑制某一大国独霸半岛的企图,在朝鲜半岛要建立起新的完整的相互信任的安全机制尚需时日。特别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彼此之间仍然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双方都维持着庞大的军事力量。但是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迈进,朝鲜开始展开积极主动的全面外交,朝美、朝日、和朝韩关系渐趋缓和,朝鲜半岛热点有望降温[9]。随着有关各方彼此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曙光已经越来越近了。

总之,朝鲜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受着许多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在研究朝鲜式社会主义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地缘政治的因素。

结语

首先,朝鲜半岛是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也是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和跳板,还扼守着东北亚海上交通要道,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为半岛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同时朝鲜半岛又是四大国的利益汇集点,这从根本上提升了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朝鲜半岛作为中、俄、美、日四大国相互较量的竞技场,其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大国间的相互关系的左右。

其次,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二战后,美苏对半岛实行托管,半岛从此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这直接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对朝鲜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但同时也坚定了朝鲜导向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在冷战时期,半岛上形成了美、日、韩对抗苏、中、朝的均势局面,使朝鲜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朝鲜也因此形成了朝鲜式社会主义。冷战后,半岛又出现了多国均势格局,与此同时,半岛南北双方也由对抗逐步转向对话与和解。这使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总之,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和其对朝鲜式社会主义的影响是我们在探讨朝鲜以及朝鲜式社会主义所必须关注的,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所造成的相对艰难的外部环境将会成为朝鲜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障碍。笔者希望朝鲜人民能够努力克服困难,探索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这样,朝鲜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才会充满愿景。

参考文献

[1] 岳云强,刘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07.8

[2] 陈峰君,王传剑. 《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沈伟烈. 关于地缘政治学研究内容的思考[J]. 现代国际关系,2001,(7).

[4] 刘从德. 《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M]. 湖北: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1998.

[5] 张炳清,韩永学. 《大赌局:冷战后地缘政治格局》[M].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

[6] 朴键一.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 《主体思想是伟大的革命旗帜》[M]. 朝鲜:外文出版社,1975.

[8] 赵丹琦. 略论朝鲜社会主义的内政框架与对外关系[D]. 吉林:吉林大学,

2009:1-52.

[9] 陆俊元. 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特征[J]. 外国问题研究,1996,(2).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伟大的公路”: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

第九讲 殖民地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第九讲殖民地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1.日帝的武断统治与经济掠夺 1-1.武断统治 在吞并大韩帝国之后,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派遣总督进行殖民统治。朝鲜总督一般从现役陆海军大将中选任,作为日本天皇的代表统治朝鲜。朝鲜总督在朝鲜半岛内享有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是朝鲜殖民地统治的最高统治者。 在总督府下,设立了行政机关、警察机构和裁判所等政治机构。还设有朝鲜银行、铁道局、专卖局、临时土地调查局等经济掠夺机关,以及教育和文化机关。各机关内任用少部分朝鲜人,实权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朝鲜总督府咨询机构中,聘请了李完用、宋秉畯、金允植等主要亲日卖国分子作为顾问。 1910年9月日帝发布《朝总督府地方官官制令》,以面为中心改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瓦解乡村社会的传统共同体意识,以减少朝鲜人可能的反抗。97%的面长由以前的官吏和面内有势力的人士担任,以他们为殖民统治的基本支持力量。 日帝在朝鲜推行宪兵警察制度,在总督府下设警务总监部,在地方设警务部,任命宪兵担任警务总长和道警务部长,负责指挥遍布京城和各道的警察。宪兵警察负责镇压义兵,代理检察事务,处理犯罪,调解民事诉讼,还负责监视山林,协助征税,新闻检查,卫生保健等业务,还负有指导言论、改善社会风俗、调查信用、研究经济等,业务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治安、司法和行政各个方面。 在各重要地方设置警察署,其余没有设置警察署的地方设立警察分署、巡查驻在所或派出所、宪兵分所或宪兵分遣所、宪兵派遣所等。1910年各地设有653个宪兵机关,有宪兵2019人,警察机关481个,有警察5881人。到1918年,宪兵机关增加到1048个,8054人,警察机关增加到738个,6287人。1 日本还动员在朝鲜的日本人组织、武装起来,成立消防队、在乡军人会,协助宪兵和警察维持治安。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还任命一些亲日朝鲜人为宪兵警察机关的巡查补或宪兵辅助员,用来掌握朝鲜人的动向。 日本在朝鲜重要地方还驻有军队。在镇压了义兵之后,日军集中到京城、平壤、罗南等地。 1910年12月朝鲜总督府颁布《犯罪即决令》,1912年3月颁布《警察法处罚规则》,授予宪兵和警察不经过正式法律秩序和审判就可以直接对朝鲜人施以罚款、笞刑、拘留等处罚。第一任总督寺内正毅说:“朝鲜人要么服从我们的法规,要么死,只能在这两条路中选一条。”2 殖民教育是殖民统治的重要方面之一。为抹杀朝鲜人的民族精神,朝鲜总督府推行皇民化政策。1911年朝鲜总督府公布《朝鲜教育令》,宣布教育宗旨为“培养忠于天皇的良好神民”,“养成日本国民所需的品性,普及国语(日本语)”。3 对于朝鲜人所设立的私立学校,日本人认为这是培养“不逞鲜人”的巢穴,所以大肆取缔。1908年朝鲜全国有私立学校2千多所,而到1919年只剩下700余所。41915年制定《私立学校规则》,在维持国家治安的名义下,统制、监督私立学校的设立、教员采用、教科课程、教科书和教授内容等。1918年制定《书堂规则》,压制讲习所、夜校等民间教育机关。 日帝将朝鲜的教育分为普通、实业、专门教育三种,大量聘任日本人教师,发展总督府1历史学研究所编《讲座韩国近现代史》,??,1995,第110页。 2历史学研究所编《讲座韩国近现代史》,1995,第111页。 3历史学研究所编《讲座韩国近现代史》,1995,第111页。 4

朝鲜社会主义及其改革开放

浅析朝鲜式社会主义 罗丽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8年9月9日,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有朝鲜特色的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提起“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从朝鲜的国情出发,给予客观地、切合实际地评价。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其本质特征来看有它固有的、统一的模式,但从其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看,社会主义不存在唯一的模式,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体制和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本文将从指导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和评析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 一、朝鲜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 朝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要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坚持自主立场和创造性立场“树立主体”。1965年4月,金日成同志在印度尼西亚“阿里亚哈姆”社会科学院演说时说“,树立主体,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这是反对教条主义,并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国际革命运动经验的现实的创造性的立场。这是丢掉对别人依赖心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主的立场”。[1](P384-385)可以看出,金日成视主体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朝鲜实际的产物,是朝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在“树立主体”原则下,金日成总结出有朝鲜特色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上的主体,政治上的自主,经济上的自立,国防上的自卫”。1.思想上的主体,就是指人民群众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革命和建设力量的源泉的思想。2.政治上的自主,就是指要捍卫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独立,独立自主地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反对别人干涉本国内政。金日成强调:“政治上的自主是独立国家的第一生命。”[2](P5)3.经济上的自主,就是指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主要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发展经济,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金日成认为,没有经济上的自主性就不能从物质上保障朝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立场,即“经济上的自立是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的物质基础”。[2](P6)4.国防上的自卫,就是指依靠本国的军事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及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实现国防上的自卫,是建设自主独立国家的根本原则。”[2](P“7)和平,只有在加强我们的力量的时候才有保证。”[3](P54) 主体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广泛应用于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然而不难看出,朝鲜的“主体思想”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抽象化、绝对化的嫌疑,但是我们也要的意识到朝鲜的“主体思想”在朝鲜中的作用,它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作为党的思想体系和指导思想,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内外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主体思想在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主体思想”的指导下,朝鲜人民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朝鲜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主体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实现朝鲜人民群众自主的革命学说。它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带来了伟大的胜利。而金日成逝世后,朝鲜的接班人金正日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主体思想的同时,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倡导“红旗思想”。不管是主体思想还是红旗思想,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朝鲜当代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产物,我们不能因为它与我国的理论成果有区别甚至相悖而主观地否认它的时代价值和具体价值,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朝鲜经济改革———低调而缓慢进行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社会主义对比简谈

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社会主义对比 上海交通大学马世文 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共产党执政国家的社会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先后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不同程度地实现着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但由于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不同,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不一样,各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差异,各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形成的历史轨迹是不一样的,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通过共产党执政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前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但分属于不同的殖民国家. 2.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都比较差,起点低,但程度有所不同. 3.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都比较差,都受到美国的干涉和封锁,但状况有所不同 4.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处在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5.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虽然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个大的时期,但各个国家经历这三个时期的时间不一样. 6.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7.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都曾犯过左倾错误,使社会主义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和挫折. 8.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先后走上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9.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共产党执政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都把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10.中、越、老、朝、古等国都强调要在本国实践中发展和创新马列主义,但对在创新中如何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所以说,印度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在领土上有一定的争端,再加上他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国与印度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南部通过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同时又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随着经济方面互信

论朝鲜的主体思想

主体思想的含义 主体思想是阐明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即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开拓自己命运的力量。 主体思想的本质 主体思想的本质在于它是阐明对以人为本的世界的正确见解、观点和立场,指明以人民大众为主进行自主性斗争道路的思想。 主体思想的精髓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主体思想的哲学原理 主体思想阐明了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以人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并阐明人决定一切,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人的哲学原理。 主体思想的社会历史原理 1. 主体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人类历史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史) 3. 社会历史运动的性质(社会历史运动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运动) 4. 社会历史运动的推动力(在革命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自主的思想意识) 更具体的内容包括政治的自主、经济的自立、国防的自卫。 其“革命的首领观”称“人民是革命建设的主人。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其“社会政治的生命体论”称“父亲给人肉体的生命,领袖赐予人政治的生命。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 编辑本段 发展 主体思想的概念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关于消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建立主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斯大林主义秘密报告中提出。由于苏联出现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潮,朝鲜劳动党内也出现了反对金日成个人崇拜的力量,以苏联派和延安派为代表。金日成在镇压并肃清这两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朝鲜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朝鲜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朝鲜劳动党在以金日成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思想指导下, 坚持走与众不同的道路。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朝两国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相比于建国之初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都为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的发展状况却大为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鲜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上强调主体社会主义特色。按照“主体思想”朝鲜劳动党首先抓思想革命,其次抓技术和文化革命,多次强调“主体社会主义”就是主体思想的体现和运用。第二,坚持以军事为中心的“强盛大国”战略,在全党全国推行“先军政治”思想。先军政治的基本内涵是“军事先行,先军后工”,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先军领导”,经济上推行“先军经济路线”,外交上实施“先军外交战 术”。 1998 年,金正日又提出建设思想强国、军事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强盛大国”的战略。第三,经济上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实行有限开放政策。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分裂,出现南北朝鲜,1950年后期,中苏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苏联开始减少了对朝鲜的援助,朝鲜意识到自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金日成逐渐形成主体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内涵,金日成进一步指出:树立主体,就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力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1970 年朝鲜劳动党五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把“主体思想”定义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体现于朝鲜的现实。1972 年朝鲜社会主义宪法也规定: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主体思想”作为自己的指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1992年朝鲜在修改宪法时把马列主义删除,并写入主体思想;2009年,朝鲜又在宪法中除去共产主义一词并强调先军思想。现在,朝鲜在宪法中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以主体思想,先军思想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指导方针”。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随后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曾不断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强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论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形势与政策 论 文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鼎立到元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回眸我们中国的地缘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而今的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灭我之心将永远存在。说到美国对我国的战略抑制就不得不从台湾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台湾问题”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而今,随着美国战略上企图强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的思想,在伊拉克战争后,已对其部署亚欧大陆的兵力上进行了西退东进调整,一方面强化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实力存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将其战略重点放在重新掌握西太平洋的实现上。由此可见,其指向性之强,不言而寓。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各个方面都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朝鲜历届领导人资料

首先,朝鲜第一位总统:金日成 金日成:1912年4月15日~1994年7月8日,原名金成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人。 任期:从1948年起至其1994年去世一直是朝鲜最高领导人。 主要执政生平: 1998年修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金日成为“国家不朽的主席”。金日成出生于平壤郊区的万景台,去世于平壤的主席官邸——锦绣山议事堂。父亲为金亨稷,母亲为康磐石。 金日成生前分别担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永远的主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 1948年9月9日,朝鲜建国时期,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被选为朝鲜劳动党的主席和内阁首相(1953年改为国家元首)。1949年6月30日,由于韩国的李承晚政府镇压,南朝鲜劳动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转移到朝鲜半岛北部。金日成主持召开朝鲜半岛南北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联合全体会议,被推选为朝鲜劳动党委员长。朝鲜半岛南北的劳动党合并成统一的朝鲜劳动党,并将朝鲜劳动党建党纪念日定为10月10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时任朝鲜人民军司令官。1951年12月在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官金策突然死亡后掌握了军队的全部权力。 1953年2月,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首称号。 1953年8月5日,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战后经济建设基本路线,在城市和农村大力推进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革命。 1953年和1955年先后以“美国间谍”的罪名处决了朝鲜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者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南朝鲜劳动党领导人李承烨、朴宪永。之后又陆续清洗了以许嘉谊为代表的亲苏派和以金斗奉、武亭、崔昌益为代表的亲华派(延安派)力量。 1956年4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第三次代表大会、1961年9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 1962年12月朝鲜劳动党的第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举的新的战略路线。 1966年10月,在朝鲜劳动党的四届十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67年至1968年,在清洗了朝鲜劳动党内最后一批反对派成员——甲山派后,最终由他一人掌握了朝鲜党、政、军全部最高权力。 1970年11月,在朝鲜劳动党第五届会议上,为加快社会主义事业的完全胜利,提出了关于深化思想、技术、文化三大革命的课题,将彻底建立朝鲜劳动党的单一思想体制规定为朝鲜劳动党工作的总任务。 1972年12月召开的朝鲜第五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当选为国家主席。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39041216陆瑞枫 提到中国的发展,大家都是一脸的欣喜,而中国一直自称和平崛起。不过,邻国们怎么看,就是另一说了。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情况。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甚至朝鲜),至于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定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至于中印关系,近来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最近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伺环,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要国人多看地图,熟悉中国的周遭态势,是因为地缘对目前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之所以地缘有这样的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这一点国人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美国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们不是;美国的经济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们仍然不是。没有三个“世界性”的前提,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诚然,中国是有潜力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起到团结各种势力,压制异己的地区性强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本钱逐鹿于天下。 所谓和平崛起,不过是不想邻居干扰到自己的发展,中国应该学会在艰难的地缘环境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