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6.00 KB
- 文档页数: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一、引言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在汉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是指在译文中使用的指示性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来表明原文中的信息和语义在译文中的对应关系。
连贯则是指译文中的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和流畅性。
显性衔接手段包括使用连词和关联词,如“因此”、“但是”、“反之”等,以及使用代词和同位语,如“它”、“这”、“那”、“前者”、“后者”等。
隐性衔接手段则是在不使用明显的衔接词的情况下,使用语义、语法和语体等手段来表明句子之间的关联。
例如,使用同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动词,或者使用与前一句相关的信息作为后一句的补充说明。
在汉译教学中,连贯是指使译文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使译文流畅、连贯,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连贯可以通过使用合理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衔接手段以及正确的语法来实现。
除了使用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和注意连贯之外,在汉译教学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1.重视语境。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原文的语境,并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
2.注意语体。
应该根据原文的语体,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
3.注意语言风格。
应该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
4.注意译文的可读性。
应该使译文易于理解,并尽量使其具有自然的口语风格。
5.注意汉语语法。
应该注意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使译文的句子结构合理、流畅。
6.多读多练。
多读各种不同类型的译文,并多练习翻译,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能力。
在汉译教学中,还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能力:1.分析原文。
在翻译前,应该仔细分析原文,弄清其中的信息、语义和语言特点。
2.正确理解原文。
在翻译时,应该保证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并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3.确定翻译目标。
应该明确翻译的目的,并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4.注意语义对应。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保留原文的语义,并在译文中尽量使用最接近原文的表达方式。
5.多使用词汇和句式。
应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这样可以在翻译时更快地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6.尽量使用汉语本身的表达方式。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2252018年42期总第430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浅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与翻译文/蒋隽【摘要】语篇研究离不开衔接这个重要的概念,同样在英汉互译中,要想达到语义连贯,就要灵活运用衔接手段。
然而,英语和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在其运用上差别迥异。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衔接手段,探究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从而使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中更好地选择翻译策略,并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翻译【作者简介】蒋隽(1981.07-),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引言从语篇角度来说,翻译作为语言信息转换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语篇重组的过程。
翻译应是以语篇为基础,从语篇着手,也就是说,翻译活动不是仅仅翻译单独孤立的词句,而是处理由互相关联的词句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篇章,这才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语篇翻译与衔接衔接是把词语和句子聚合在一起的语法手段,具体是指在词汇和句法的层面。
组织完整的语篇就需符合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情景性、信息性以及篇际性的标准。
其中, 衔接是语篇表层的语言现象,获得语篇连贯的重要前提靠衔接,它和连贯是密不可分的。
在语篇学中,衔接的手段往往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上,因此它可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运用重现、下义、搭配等方式体现语篇的语义关系;语法衔接则通过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等手段实现语义连接;这些不同的语言手段如同有力的网络使语篇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
语篇可以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构上,语篇是由大大小小的词句组成的整体;句子的结构则可以凸显语篇的功能。
在语言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目的性地选择语言资源并重写整个语篇来实现其意识的完整性,而并非只单单针对某个句子的表层结构。
这个过程包括:其一是句子本身的结构性的重写,其二是进行句子间不同成分的语义衔接。
在翻译活动中,衔接手段促成语篇生成,并使译文通顺。
英语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衔接是络,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是语篇的谋篇机制。
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
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
一般地,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
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
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分句)衔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
因而,英语多连接词语,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但在表达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
在语法上,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
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语法处于次要地位。
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
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
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
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与连贯问题的探讨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与连贯问题的探讨摘要: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语言活动,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以及连贯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的定义和分析,以及连贯问题的讨论,探讨了如何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教学;显性衔接;隐性衔接;连贯问题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信息和意义。
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以及连贯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显性衔接是指通过明确的语言手段来建立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而隐性衔接则是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建立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连贯问题是指如何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连贯一致。
本文将通过对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的定义和分析,以及连贯问题的讨论,探讨如何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显性衔接手段的运用显性衔接手段是指通过明确的语言手段来建立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衔接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常见的显性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标点符号等。
代词是一种常见的显性衔接手段,在英汉翻译中经常使用。
通过使用代词,可以将前文和后文的内容进行衔接,使译文更加连贯。
例如,原文中的“he”可以翻译为“他”,“it”可以翻译为“它”,等等。
连接词也是一种常见的显性衔接手段。
连接词可以用来连接句子和段落,使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连贯一致。
例如,原文中的“and”可以翻译为“和”,“but”可以翻译为“但是”,等等。
标点符号在英汉翻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气和语调,并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来。
例如,原文中的感叹号可以翻译为“!”,问号可以翻译为“?”,等等。
三、隐性衔接手段的运用隐性衔接是指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建立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从语篇分析理论看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目录摘要 (i)Abstract.......................................................................................ii前言 (1)一、研究综述 (2)二、语篇的衔接 (3)(一)照应 (3)(二)省略 (4)三、语篇的连贯 (5)四、结语 (6)致谢 (7)参考文献 (8)从语篇分析理论看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范海萍灵山县石塘镇大化小学袁学凤灵山县石塘镇大化小学摘要由于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句式上并不大相同。
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是理解语篇的要旨和深层意义的有效方法。
译者在进行翻译前,需要对语篇进行分析,只有做好语篇分析,才能真正懂得翻译,而衔接和连贯则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语篇翻译过程则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
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与连贯为理论依据,针对许地山著作《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并研究这两个英译本在衔接与连贯上的不同之处,最后给出处理这不同之处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语篇分析; 街接; 连贯; 翻译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TextualTranslation from Text Analysis PerspectiveEnglish language special field 2013 Li YiyanInstructor Chen DongyanAbstractDue to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culture,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n the sentence is not the same. Discourse analys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chools of linguistics, is to understand th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the deep meaning of effective method. Before translation, translator need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nly do a good job in discourse analysis, in order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the discours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herence. Based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ccording to Xu Dishan book compar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peanuts", and studi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the difference, is given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method and strategy.Keywords: text analysis ; cohesive ; coherence ; translation前言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种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领域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语篇翻译作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衔接与连贯的概念,说明了实现连贯的各种手段,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一、引言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里两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这两个词在词源上是有联系的,都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但它们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
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特征,也是决定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保障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术语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初步探讨二者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二、语篇翻译概述翻译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翻译界逐渐转向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
那么什么是语篇,它与以往的翻译单位如何不同呢?以前,西方翻译学在分析语法的等级时只提出词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种单位,翻译单位往往基于句子。
近20年来,翻译家们才开始关注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并将其作为翻译单位,他们称之为语篇、篇章或话语。
根据Halliday & 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Newmark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
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时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
李运兴指出,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
可见,篇章表达的是整体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有衔接性,在语义逻辑上又存在连贯性。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它既是语篇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在英汉翻译中保持译文语篇连贯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
本文重点论述了语篇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语篇连贯为翻译的首要因素是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的基础,同时探讨语篇连贯现象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篇连贯英汉差异翻译策略一、引言所谓“语篇”既包括话语,也包括篇章。
即不管它长短如何,也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语篇”。
语篇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单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而必须以语篇统辖字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的规律,探讨再现的途径。
二、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语篇连贯是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最初对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的,侧重于语言形式或语义上的衔接关系;而不是从认知上来分析。
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他们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他们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
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在国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
摘要: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
一、引言
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词汇语法来实现的,
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 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虽然以上五种衔接手段在所有的语篇中都有使用,但是翻译毕竟是对不同语言代码的转换,译者需要根据译语语篇的特点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以保证译文的连贯性。
下面我们从连贯角度来探讨一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一)保留原语篇的衔接方式
在不影响译文语篇连贯性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将译文中的衔接方式一一对应地译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原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特点。
(1)原文:At first,I attributed this new habit to advancing age—I had recently turned 40—and glumly concluded that I was becoming morbid.But why,then,was I finding my secret rite so uplifting? Finally,after many years of starting the day this way,I have figured out that I am doing it not to obsess about death but to find out about life.
译文: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上了年纪的缘故(当时我刚四十岁),于是我不无悲哀地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竟对这个秘密的仪式感到如此振奋?我就是以这种方式年复一年地度过清晨那片刻的时光,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如此喜欢读讣告并非迷恋死亡,而意在探索生命,真正的生命。
(Suzanne B.Levine,2004)例(1)原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连接词来表示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时间为主的叙述顺序夹带着因果和转折关系),译文基本上复制了原文的衔接链,将原文的时间衔接链“at first—after many years—finally”译为:“起初—年复一年地—直到有一天”;在原文中表示因果而非并列关系的“and”被相应地译成“于是”;表示转折关系的“but”译为汉语中相对的转折词“可”。
在例(1)中,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同样适用,因此这
样的结构在译文中就被保留下来了。
“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
(胡状麟,1994)或共同出现。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
这一点对于英语和汉语语篇都很重要。
(2)原文:更令人担心的是,南极环境变暖可能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因为南极冰盖有助于调节全球气候、海洋环流和海平面。
有些科学家认为南大洋变暖以及海冰减少可能会使海洋中每年储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全球气候变暖。
译文:What is most worrying is that warming of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 could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ecology since the southern ice cover helps regulate global climate, ocean circulation and sea level.Some scientists believe warming of the Southern Ocean and reduction in sea ice c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stored in the ocean each year, possibly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further.(任晓霏,2002)
原文中,几个“变暖”的重复使语篇自然形成一个主题。
此外“影响……环境”“调节……气候”“数量减少”等几组词的搭配,将语篇各句有机组合到了一起。
译语中同样重复使用“warming”,并以“regulate…climate”和“reduce…amount”等搭配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