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翻译讲析
- 格式:ppt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13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Unit 18 英汉篇章翻译(三)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如何使用各种技巧进行篇章的翻译。
初步了解语篇翻译的难点及其处理;通过对本文的翻译,了解翻译的艰辛,同时通过对主人公事迹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育中。
教学重点:把握在语篇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技巧,了解语篇翻译的难点及其处理。
教学难点:长句的翻译。
教学内容:Three Days to SeeBy Helen Keller摘自:许明龙译,选自《英语名作佳译赏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转引自: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翻译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Helen Keller, 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一岁半时,由于生病失聪、失明。
她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甚至常人都无法取得的成就。
她勤奋写作,并到世界各地演讲,她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代的青年。
她的主要著作有《我的一生〉,《海伦·凯勒日记〉,《给我三天光明〉。
Sometimes I hav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rule to live each day as if we should die tomorrow. Such an attitude would emphasize sharply the values of life. We should live each day with a gentleness, a vigour, and a keenness of appreciation which are often lost when time stretches before us in the constant panorama of more days of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There are those, of course, who would adopt the epicurean motto of “eat, drink and be merry,” but most people would be chastened by the certainty of impending death.有时我想,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也许是一种极好的生活准则。
本门课程要求:1. 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2.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课堂测验、课堂表现构成;3. 一学期不定期点名六次,缺课一次期末卷面成绩扣5分(迟到三次相当于缺课一次),累计6次缺课者取消考试资格;4. 一学期可以请假三次(短信或电话),请在上课前十分钟请假,事后请假无效;5. 上考研班、病假、事假均需提供相关证明且需事先经过老师本人同意;上考研班者请提供上课证,病假者请提供医院开具的医疗证明,事假者请提供系部盖有公章的事假条;6. 本课程期末考试不划重点;7. 未经允许拷贝老师带答案课件者、迟到早退缺乏礼貌报告者,酌情扣分。
8. 严格按课程要求执行,谢绝一切说情或求情;9. 对于本课程或本人教学和工作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致电本人或发邮件至rg.peng@。
10. 祝学习、生活愉快。
《英汉双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迷你版):[1]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上外教, 2010年[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3]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华先发、邵毅. 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 上外教出版社,2004年版[5]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7]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8]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9]吕瑞昌等编著. 汉英翻译教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0]邵志洪.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11]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3]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14]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英汉翻译讲义Instructor: Mr. Peng第一章翻译的性质、标准及过程1.1 “翻译”古今称呼之由来。
英语专八考试英译汉语篇翻译专八考试关于英译汉中,语篇(discourse或text)是一系列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合乎语法、语义连贯,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
在翻译时,应当把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来考虑。
从这个意义上讲,前述的译词技巧和译句技巧都要以语篇为落脚点。
对篇章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采用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翻译方法,即先弄清文章主题,再对词句进行微观分析,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语篇衔接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通常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将语句聚合在一起,形成语篇的有形网络。
英语常用连接词(如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指称语(如人称代词及相应的物主代词)、特有的冠词实现衔接,而汉语常用省略(如主语和连接词)和重复的手法。
英译汉时,英语的代词、关系代词等语法衔接手段常还原为名词,以词汇衔接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一点我们在谈到“增词”技巧时已经谈及。
例1原文:At any given moment the traveler could find examples in both of the same architecture, the same style in dress, the same books on the shelves.译文:旅行者在美国和欧洲随时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东西,诸如风格相同的建筑物,款式相似的服饰,书架上也摆着相同的书籍。
例2原文:,The question is: why should we?译文:但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2.语篇连贯连贯(coherence)指的是语篇中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
语义的逻辑关系经常隐藏在字里行间,在英语里连贯的语篇模式在汉语中可能就有欠连贯,需要借助一些词汇性的连贯标记、信息的合理排列来实现译文语篇的连贯。
例原文:He finds that students who were easy to teach, because they succeeded in putting what they had been taught into practice,hesitate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vast untouched area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usage which falls outside the scope of basic text books.译文:学生们最初很容易教,因为他们能把教他们的东西付诸实践,现在教师却发现他们面对着大量未曾接触过的英语词汇和惯用法而踌躇起来,因为这些词汇和惯用法都是基础教科书所没有涉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