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导师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238.99 KB
- 文档页数:3
M U S I C & PERFORMANCE 音乐与表演 本期名家本期名家刘祯Liu zhen刘祯 L I U Z HE N 2019、1刘祯(1963— ),生于内蒙古,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书记。
2002年至2005年担任副所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2005年9月至2013年5月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研究》主编。
现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顾问,中国俗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师大等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戏剧史论、梅兰芳及民间文化、宗教祭祀戏剧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巴蜀书社1997年出版。
该书系国家“八五”社会科学(艺术类)青年基金课题,后经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评审,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勾栏人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该书系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华夏审美风尚史”之第七卷(元代卷),独立承担。
2001年“华夏审美风尚史”丛书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台湾2005年)、《昆曲与文人文化》(与人合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戏曲学论》(学苑出版社2013年)《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增订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中华戏曲·昆曲》(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昆曲史话》(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北京戏剧通史·辽金元卷》(本卷主编主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戏曲:批评与立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主编《东方戏剧论文集》《中国戏曲理论等本体与回归》《20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10册)《戏曲鉴赏》《梅兰芳与传统文化》等30部。
《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
学术研讨会纪要
佚名
【期刊名称】《设计艺术》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以发言顺序为序rn潘鲁生("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课题组主持人,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rn首先介绍项目及研究成果的情况.第一,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整理、整合,传承传统的文化资源,使之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为现实的生活方式服务.
【总页数】4页(P6-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在京开幕 [J], 吴海霞;李楠(摄影)
2.山东省副省长孙伟参观“手艺农村”调研成果展 [J],
3.《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在京举行 [J],
4.在《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致辞[J],
5.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传统技艺研究方向及导师名单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苏绣技艺研究 张美芳 无锡精微绣技艺研究
赵红育 潮绣技艺研究 杨坚平 北京玉雕技艺研究 李博生 水晶雕刻技艺研究 仵应文 东阳木雕技艺研究 陆光正 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研究 高公博 徽州木雕技艺研究 蒯正华 徽州雕刻技艺研究 曹永盛(簧生)
象牙雕刻技艺研究 李春珂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研究 甘而可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研究 黄云鹏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研究 徐朝兴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研究 嵇锡贵 钧瓷烧制技艺研究 杨 志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研究 张心一 木拱桥营造技艺研究 黄春财 古籍修复技艺研究
杜伟生
书画鉴定与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及导师名单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 文物保护
宋纪蓉
2
明清漆器珐琅器研究与鉴定
陈丽华 古书画鉴定 余 辉 中国传统绘画与鉴定
蒋 威 书画碑帖鉴定 王连起 古书画临摹技法
郭文林 玉器鉴定 杨 晶 青铜器鉴定 丁 孟 佛像鉴定 胡国强 紫砂及传统工艺研究 于富春 清代织绣研究与鉴定
严 勇 陶瓷鉴定 王健华 古陶瓷鉴定研究 王光尧 古陶瓷鉴定 冯小琦 文物科技研究与鉴定
苗建民。
我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内知名的艺术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的关注,其中博士招生更是备受瞩目。
2021年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招生情况备受广大考生关注,以下将对其招生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招生专业和名额1. 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共设置了艺术学理论、艺术史、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电影与戏剧学等6个一级学科,下设多个二级学科方向。
2. 按照学科布局和需求,2021年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将招收各个学科的优秀学子,其中每个专业和方向的招生名额都会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招生和培养质量。
二、报考条件和流程1. 报考者须具有相应学士和硕士学位。
2. 报名时间通常为每年的9月份,在我国艺术研究院全球信息站发布具体时间并发布报名通知。
3. 报名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位证书、成绩单、研究计划等。
4. 报考者还需要进行笔试和面试,并根据学院要求提交艺术作品或设计成果。
三、招生政策和倾向1. 我国艺术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思维的艺术人才,因此对报考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有较高的要求。
2. 学院在招生中更加注重考核报考者的实际表现和潜力,鼓励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的优秀学子报考。
四、培养模式和优势1. 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术研究为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背景。
2.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指导。
3. 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评台。
五、就业和未来发展1. 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以选择从事高校教学、科研机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
2. 拥有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将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受到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认可。
3. 学院还为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支持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发展。
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招生情况2021展现了学院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重视,希望广大学子能够充分了解招生政策和流程,积极报考,并在艺术研究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招生信息、考试科目、导师育明教育提示: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实践类)考生须知一、第四门专业创作业务课二【511专业创作】考试时间为6小时:中途不得离开考场,考生自备饮用水和食物。
二、美术实践类各研究方向考生自备材料及工具要求:(一)中国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国画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50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马泉教授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2专业创作51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赵健教授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2专业创作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二)书法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砚台、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三)书法篆刻创作及篆刻艺术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篆刻工具、印泥、砂纸、拓边款用的工具与材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篆刻材料与工具(石料、宣纸、印签纸等由考点提供)。
(四)油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画笔、油彩、调色板、图钉、裁纸刀等适用的素描及油画材料与工具(画板、画架及统一规格的画框由考点提供)。
(五)雕塑创作方向考生,自备泥塑工具、铁丝、钳子、素描用笔(雕塑泥、纸张、画板、喷壶由考点提供)。
(六)陶艺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尺、裁纸刀等设计用绘图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由考点提供)。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7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育明教育独家内部提供一、名词解释1、彩陶2、随类赋彩3、题跋4、南桃北柳5、米洛的维纳斯6、塞尚7、苏州园林8、敦煌写经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3二、简答1、论美术的时代精神2、美术的网络维护3、美术形象性具有独立审美三、论述1、论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与意义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专业课辅导。
人物吴山明,著名国画家,1941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
现为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
代表作有《吴山明画集》、《吴山明画谱》。
刘国辉,男,斋号长乐轩,1940年生于江苏苏州市。
刘国辉先生(4张)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同年分配至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
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受聘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何家英,天津美院。
1957年生于天津,河北任丘人,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文史馆馆员。
享受国家津帖,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苗再新,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文轩画廊推荐画家。
苗再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清华美院客座教授、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西,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
刘文西的重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
梅兰芳 : ( 1894 年 10 月 22 日 —— 1961 年 8 月 8 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名澜,字畹华。
祖籍江苏泰州。
出生于梨园世家,主攻旦行。
民国初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旦角的表演、服饰、头饰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形成了雍容华贵, 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 梅派。
此外,在戏剧文化的国际交流方面,梅兰芳先生可以说是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数次访问日本、美国和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
建国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桑园会》、《黛玉葬花》、《穆桂英挂帅》等。
程砚秋 : ( 1904年1月1日 —— 1958年3月9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史学家。
满族,北京人。
原名承麟 (满族),后改汉姓“程”,初名程菊农,继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他11岁时初次登台,便以文武各功超群而崭露头角。
他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深研发声吐字、四声音韵,通过实践,创造了一种深邃沉郁、外柔内刚的唱腔风格——程派。
他主攻青衣,强调人物性格与表情、身段与唱念等技艺的高度融合。
尤其是他创造的水袖技法,大大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
建国以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主要代表剧目:《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梅妃》等。
周信芳 :( 1895年1月——1975年3月)京剧表演艺术家。
艺名麒麟童。
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
他七岁登台,主攻老生行,注重继承传统,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创造出“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表演风格——麒派。
他的表演身段洗练洒脱,节奏感强,并善于用髯口、服饰及道具为塑造人物服务,因此一向被称为 “ 做派老生 ” 。
他始终把戏剧当作战斗的武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积极编演大量新戏。
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副院长、研究生导师等职。
美术学著名导师水天中,男,1935年1月生于甘肃兰州,汉族,共产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获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美术报》主编、《美术史论》主编、《油画家》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主任。
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果:专著《中国现代绘画论评》、《中国油画简史》、《穿越四季》,合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美术年鉴》编委、《中华艺术辞典》分卷主编等。
论文《李公麟和他的时代》、《中国画革新论争的回顾》、《水墨画变革的世纪》、《现代中国文化与现代中国风景画》等。
王镛,1945年生,1967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印度国际大学艺术学院进修结业。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印度美术史与中外美术交流史研究。
著作有《印度美术》《20世纪印度美术》《移植与变异》《印度美术史话》《罗丹》等,主编兼撰稿有《中外美术交流史》《艺术博物馆》,译著有《印度雕刻》《印度神话》《印度艺术简史》(合译)等。
陈绶祥,男, 1944 年生,广西桂林人。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华艺术通史》副总主编。
主编《中国美术史·魏晋卷 / 隋唐卷》及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艺术卷》。
出版《遮蔽的文明》、《文心万象》、《素质教育在中国》、《魏晋南北朝绘画史》、《隋唐绘画史》、《国画讲义》、《国画指要》等著作。
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社科基金奖、院部科研特别奖等多种奖项。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称他为“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领域都提出了独到见解的文化学者”。
郎绍君,男,1939年生,河北定州人。
2023我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招生简章一、招生专业2023年我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招生专业包括以下方向:1. 设计艺术史论2. 设计艺术学理论3. 设计艺术学实践4. 设计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二、招生计划2023年我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拟招生名额为30人,其中各方向招生名额分配如下:1. 设计艺术史论:8人2. 设计艺术学理论:8人3. 设计艺术学实践:8人4. 设计艺术学跨学科研究:6人三、招生要求1.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2. 具有设计学或相关专业背景,有一定的设计实践经验;3. 有较好的文献阅读和理论分析能力;4. 具备良好的学术品德和科研潜力;5. 符合《我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招生简章》相关要求。
四、招生程序1. 申请资格初审:报考者需提交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学术论文等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初审;2. 考核笔试:初审合格者将参加设计学博士统一笔试,笔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测试;3. 考核面试:笔试合格者将参加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研究计划答辩和专业素养考核;4. 公布录取:根据考核成绩和综合表现,公布最终录取名单。
五、招生办法1. 报名时间:待定2. 报名方式:报考者需于规定时间内登入我国艺术研究院全球信息站进行网上报名,提交相关申请材料;3. 报名材料:个人简历、学位证书、成绩单、研究计划、学术论文等相关申请材料;4. 考试安排:笔试和面试时间地点将在报名截止后公布在我国艺术研究院全球信息站;5. 录取结果:录取名单将在我国艺术研究院全球信息站公布。
六、培养目标我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深厚的设计艺术专业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设计艺术学领域从事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七、通信方式位置区域:我国北京XX区XX路XX号通信方式:010-XXXX-XXXX电流信箱:xxxxxxxx以上就是2023我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招生简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广大报考者能按照要求认真准备,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尊敬的各位考生:在此续写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介绍2023年我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博士招生简章,包括招生条件、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您提供更全面、具体的信息。
2018考研:深圳大学艺术系理论专业介绍130100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专业代码:130100 专业名称:艺术学理论学制:三年所授学位:艺术学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系统专业学习和研究训练,具有扎实的艺术学理论知识基础,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可以运用艺术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主动选择艺术研究专题进行持续研究;能够在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作,或在较高层次的艺术管理、编辑出版、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等部门从事策划、管理、编辑、评论、创作等工作。
学科方向:1、艺术史论:研究艺术演变过程和历史,以及艺术产生、发展及存在的各个环节普遍原理及其规律。
2、艺术文化学:研究艺术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价值体系、价值结构和价值转换、艺术本体论、艺术类型、艺术批评方法等重要课题。
3、艺术教育:加强艺术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关注西方美育理论的当代发展,吸收当代西方美学阐释学的成果,重视艺术美育效应的研究;致力于西方艺术理论特别是审美规律的研究。
4、艺术管理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以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创意策划和艺术管理的学理研究,同时注重学生创意策划、市场应变能力与实战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懂艺术、能研究、会管理、善经营的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
导师队伍:李凤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专业人才。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7项,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黄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教育培训部主任。
国学大师范增的介绍大家平时会看国学大师范增吗?关于国学大师范增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大师范增,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大师范增:创作风格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
为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他潜心研究历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他特别推崇陈老莲和任伯年。
范曾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风骨独具。
范曾善泼墨人物,力追梁楷、牧溪、石恪诸人,深得海内、外行家推重,是当今中国新文人画的突出异军。
范曾亦善书法,用笔得益于汉孔器碑和魏张黑女碑,行书结体受王羲之、文徵明、米芾、黄庭坚诸人影响,博采众美,自成一家。
国学大师范增:艺术评述范曾对自己的评述有二十四字:痴于绘画,能书。
偶为辞章,颇抒己怀。
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范曾对古今关于童心的独到评述从老庄到李贽,从孟子到朱熹等,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范曾对艺术的评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吸取儒释道营养,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国学大师范增:人物简介范曾,1938年7月5日生,江苏南通人,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
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
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
1978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画家。
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
1984年调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
多幅作品为中外美术机构收藏,并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自述》等。
范曾的《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
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
设计艺术学著名导师翟墨,原名翟宝义、翟葆艺,自号大一韧游客。
籍贯河南尉氏,1941年生于河南许昌。
196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曾任《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副主编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设计研究室主任、《全球文明》杂志副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翟墨主要从事美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元创性理论成果为“创生悠存主义”和“大一美学体系”(包括美学大一论、艺术因变论、童画天元论、摄影多瞬论、设计创悠论、文明融通论)出版著作有《大一美学》《艺术家的美学》《圆了彩虹/吴冠中传》《融创时代》《登高海自平》等18部;主编学术丛书有“美学新眺望书系”“艺术东西丛书”等7种70余部。
此外还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艺术通史》撰稿,担任国家项目《人类设计思潮》总主编。
有关著作多次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国家级奖项。
翟墨以其丰富的理论成果和独特的批评实践成为有广泛影响的美术理论家和艺术批评家。
翟墨不同于别的美术批评家之处在于,他经常得到的不仅仅是美术信息,而是美学和思想文化信息。
他总是处于学术前沿。
他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在理论建树的基础上批评,所以有高度和深度。
杭间 1961年11生,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著有《手艺的思想》《在现实和内心之间——新具象艺术》《艺术向度》《身体的智慧--中国当代油画精神景观》《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主编有《中国著名设计师学术系列丛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视觉革命丛书》《现代艺术辞典》《服饰英华——中国古代服饰史》《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等。
曾获清华大学 “良师益友”荣誉、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社会服务:教育部基础教育(美术)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
张绮曼,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196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1980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
1983年至1986年受国家高教部派遣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环境造型研究室任客座研究员,并聘为客座讲师。
自1986年开始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环境艺术系主任。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主任教授、博导。
现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室内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室内设计资料集Ⅱ—陈设艺术编》《室内设计经典集》,编著有《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及流派》、《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等。
自 1989年以来,主持大型装饰工程项目近30多项。
其中多个项目曾获奖并受到表彰。
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何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部形象与景观专家;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广告主委员会专家组委员;全国图形符号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国际品牌联盟(IBF)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中国地区委员会委员。
《现代广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设计年鉴》;《装饰》杂志编委。
主持“广告与视觉传达”、“广告表现与认知”、“广告创意与表现”、“企业、机构、活动视觉识别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系列教材项目。
出版《广告与视觉传达》、《广告表现与认知》、《图形设计》、《汉字字体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专著与教材。
曾赴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考察和出席学术会议。
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屡次获奖,多次担任国际、国内专业性评比的评委工作。
林乐成,男,1954年8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纤维艺术工作室主持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学院和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作访问学者。
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展评审委员。
“中国美术馆88纤维艺术展”策划人;是第一至四届“从洛桑到北京 — 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的策划人。
主编:《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当代国际纤维艺术》《世界装饰图典》。
作品《春·夏·秋·冬》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书与夜》《山高水长》获“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优秀奖,《高山流水》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玄》获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大奖。
刘托,男,1957年生,北京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秘书长。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副主编。
著有《澳门建筑》《建筑评论》《建筑美学》《外国建筑欣赏》、《世界园林艺术欣赏》等。
袁仄(1948-),男,198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1985年,获中央工艺美院文学硕士;1996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哲学硕士。
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等职。
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史论等教学科研20余年,研究领域为服装设计理论、服装史研究,包括中国服装断代史研究,如中国20世纪服饰演化史、唐代服装、设计艺术思想史等方面。
先后参与国家项目流行色研究、纺织部项目服装人才培养研究、北京市传统服饰抢救研究、中国第七届戏剧节闭幕式服装、宁波国际时装节开幕式策划及服装等项目;独著、合著及主编多册专业书籍:《服装设计学》、《中国服装史》、《世界时装大师》、《人穿衣与衣穿人》等;发表诸多论文;担任过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大赛评委和专业媒体顾问。
尼跃红,男,1957年9月11日出生, 汉族,籍贯:河北唐山;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行政职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职称:教授。
1984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染织美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8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染织美术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3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从事专业及专长: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学理论。
参加学术团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学会室内设计专业委员会发表论文:《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略论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回眸与人性的复归》《建筑装饰的意义》《概念的柔性边界》《科学·艺术---人类共同的荣誉》《雄关漫道从今越》《室内设计与文化消费》《在图形的诗意中畅游》出版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室内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形式语言》合作编辑出版《第三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集》获奖情况: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5年本人主持的国家经贸委举办第二届全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成就展纺织馆展览设计获最佳设计装修奖。
1997年雕塑《生命 运动 阳光》(合作)获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优秀作品奖。
2002年11月纤维艺术作品《窗的意象》获第二届中国国际纤维艺术展特别奖。
2002年6月,论文《雄关漫道从今越》获2003年中国纤维艺术教育与手工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获优秀论文奖。
陈六汀,1961年生于重庆市。
1982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0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我国首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ICAD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环境设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资深设计师。
代表性著作:《陈六汀室内设计表现图集》、《人的表现》、《当代著名设计师学术丛书——张绮曼卷》、《艺术之水》、《景观艺术设计》等。
代表性论文:《现代商业环境的导向设计》、《寻找最佳点》、《情感关怀作为人设计灵魂》、《室内设计视觉空间流程》、《新平民化意识》、《城市征程》、《以水为魂的丽江古场面》、《后现代主义是否已穷途末路》、《环境伦理-》、《水几于道》、《景观设计与美丽陷阱》、《人居环境品质与山水模式指归》等。
另外多次获部级及国家级协会大奖,数十件设计作品在国家核心及重要发表。
主持30 余项环境艺术设计项目。
董雅,男,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设计艺术学、美术学、艺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
兼教育部艺术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校建筑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环艺设计学年奖评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视觉形态与艺术分析;公共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及理论科研。
出版教材与著作:《高等学校建筑美术系列教材《水粉》(第一版)》《高等学校建筑美术系列教材〈水粉〉(第二版)》《高等学校建筑美术系列教材《色彩基础》(第二作者)》《绘画色彩基础与分析》《色彩写生教程》《色彩构成(第二作者)》《室内色彩与饰物》获奖作品:北洋大学纪念公园——天津北洋园规划设计项目. 2002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中国建设部. 三等奖;天津市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 2003年度天津市优秀城市规化设计.天津市城市建设委员会. 二等奖;纤维艺术“雪域云天”. 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 特别奖;壁画“白夜”.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