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大豆蛋白大豆蛋白,顾名思义就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 是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得到的近乎纯化的蛋白质。
大豆蛋白是公认的最优良植物蛋白,其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质相近,在营养价值上可与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相同,同时具有植物蛋白安全的优点,属于天然绿色食品。
大豆蛋白是唯一植物来源的完全蛋白质。
所谓“完全蛋白质”,是指该蛋白质不仅提供人体必需的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也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来满足人体的需要。
大豆蛋白不仅是营养高的天然绿色食品,而且还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包括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促进骨质健康、促进肾功能等。
如今,国内外有很多生产大豆蛋白的企业,并形成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大豆蛋白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食品中,如果汁、奶酪、面包、食品棒、火腿肠、方便面等等,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
但由于大豆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存在不易溶解及不易消化吸收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并使其营养价值和应用价值大打则扣。
如何克服大豆蛋白不易溶解及不易消化吸收等缺点,增加其营养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大豆蛋白的附加值,成为当前的热点。
二、大豆多肽、大豆肽肽是氨基酸的线性聚合物,通常把含氨基酸残基50 个以上的称为蛋白质,低于50 个氨基酸残基的称为肽(国家大豆肽粉的标准中将大豆肽的分子量定为不大于10000,10000分子量的肽链含氨基酸残基约90个)。
大豆多肽与大豆肽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大豆蛋白水解而获得的,其氨基酸的组成与大豆蛋白相同。
一般而言,没有严格区分大豆多肽与大豆肽。
与传统大豆蛋白相比,虽然大豆肽的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价格较高,但其具有易溶解、消化吸收,能迅速供给机体能量,无蛋白变性、无豆腥味、无残渣、液体黏性小和受热不凝固等特性,尤其是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降血压和促进脂肪代谢等独特的生理功能。
因此大豆肽是比大豆蛋白更为优质的、新型的大豆深加工产品及营养品,已在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中显示出了诱人的开发应用前景。
大豆分离蛋白的作用大豆分离蛋白是指从大豆中提取出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营养价值、食品工业应用和健康效益等方面来详细阐述大豆分离蛋白的作用。
一、营养价值大豆分离蛋白富含优质蛋白质,其中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比例适宜,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还可以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特别是对于素食者来说,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补充来源。
二、食品工业应用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植物蛋白饮料、豆制品、素肉制品等。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可胶性,能够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起到乳化、稳定、增稠、增强黏性等作用,提高食品的质感和口感。
同时,大豆分离蛋白还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性,能够延缓食品的老化,延长保质期。
三、健康效益1. 降低血脂:大豆分离蛋白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适量摄入大豆分离蛋白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2. 预防乳腺癌:大豆分离蛋白中的异黄酮可以模拟雌激素的作用,对乳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适量摄入大豆分离蛋白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3. 抗氧化:大豆分离蛋白中富含的大豆球蛋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害。
4. 增强免疫力:大豆分离蛋白中的一些多肽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 保护肝脏:大豆分离蛋白中的大豆皂苷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减轻肝脏损伤,预防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发生。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广泛的食品工业应用和多种健康效益。
适量摄入大豆分离蛋白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促进健康饮食。
同时,大豆分离蛋白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食品,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群,如对大豆过敏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应适量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大豆分离蛋白。
一大豆蛋白的结构与特征由于研究蛋白质的出发点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同。
关于大豆蛋白的分类,一般有4种分类方法,分别按溶解度、构成蛋白质的最根本单位、结构和生理功能分类。
大豆球蛋白是由奥斯本〔Osborn〕和丹皮鲍尔〔Dampball〕首先用食盐溶液萃取,经反复透析沉淀而得到的一种蛋白质。
由于该蛋白质的长轴和短轴之比小于10:1,因而命名为大豆球蛋白。
球蛋白外形接近球形或椭圆形,溶解性较好,能形成结晶。
这种蛋白质也溶于水或碱溶液,加酸调pH至等电点4.5或加硫酸铵〔55%〕至饱和,那么沉淀析出,故又称为酸沉蛋白。
而清蛋白因无此特性,故又称为非酸沉蛋白。
根据构成蛋白质的最根本单位来分类,大豆蛋白根本上都属于结合蛋白,此种蛋白质由简单蛋白与其他非蛋白成分结合而成,即水解后所得产物不只是氨基酸,还含有一些配体,如糖等。
可以说大豆蛋白绝大局部都是糖蛋白,只是含糖多少不同。
大豆蛋白是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
植物蛋白按其在一系列溶剂里的溶解性分类〔此方法至今仍被沿用〕:溶于水的清蛋白〔albumin〕;不溶于水但溶于盐的球蛋白〔globulin〕;不溶于水但溶于70%-80%乙醇的溶蛋白〔prolamine〕;不溶于水、醇,但溶于稀酸或稀碱的谷蛋白〔glutelin〕。
因此,根据蛋白质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可按顺序用蒸馏水、稀盐、乙醇、稀碱分别提取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别收集提取液来测定蛋白质组分含量。
根据生理功能分类法可分为贮藏蛋白和生物活性蛋白两类。
贮藏蛋白是主体,占总蛋白的70%左右,其中7S球蛋白约占37%,11S 球蛋白约占31%。
这种蛋白质没有生物活性,但它与大豆的加工性关系密切。
生物活性蛋白包括得较多,如胰蛋白酶抑制剂、β-淀粉酶、血细胞凝集素、脂肪氧化酶等,它们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对大豆制品的质量却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蛋白体蛋白体外表有一层膜,使之接近球形。
大豆蛋白直径为5-2021,但大多数在5-8um这个狭小范围内。
二、影响大豆蛋白的溶解度的因素分析溶解性是蛋白质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也是任何功能性应用的最基本的要求,多数情况下,都希望得到高溶解性的蛋白(用蛋白溶解指数NSI来衡量)。
大豆蛋白在等电点附近(pH4.2~4.6)的溶解性最小,而在高于或低于这个pH值范围时溶解度迅速提高,在减小溶解度方面,亚磷酸盐影响力最强,对于其他的盐,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大豆蛋白的溶解度降低,盐的浓度达到开始溶解度降低是由于静电排斥力的不断减小造成的,之后盐离子浓度的增大是由于蛋白质分子间的憎水基的相互作用增强,结果使蛋白质内的电荷被离子静电屏蔽,因此溶解度又有所升高。
2007年第6期总第100期2、其它共存物对大豆蛋白溶解度的影响前面提到在水中pH6.5~7.0,蛋白质溶出率可达85%,若在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中性盐做溶出实验,可以发现,氮的溶解情况随盐的种类和浓度而有差异。
一般情况是:不论何种盐类,当浓度达到某种程度时,溶解度逐渐下降。
浓度再增高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溶解度则接近于对水的溶解度。
当有盐类共存时,大豆蛋白的溶解度也发生变化,当NACL的浓度为0.01MOL/L左右时,影响最小,当0.5MOL/L左右时,在pH4~5的范围内,溶解度明显增高。
这说明氯化纳的存在可以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但氯化钙的存在则有所不同,当氯化钙浓度为0.005MOL/L时,几乎没影响;当氯化钙浓度0.009MOL/L时,在很宽的pH范围内溶解被抑制,即使pH为9时,溶解度也相当低;相反当氯化钙浓度提高至0.25MOL/L时,大豆蛋白的溶解几乎不受pH的影响大豆蛋白的溶解性也受加工过程的影响。
例如,为使脂肪氧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素失活而对大豆蛋白进行的湿热处理导致大豆蛋白的溶解度降低。
三、大豆蛋白的溶解特性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大豆蛋白用于流质食品的生产时,其溶解特性,即在各种条件下的溶解程度和溶解稳定性,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加工中的首要问题。
但大豆蛋白溶解特性的重要性还不仅限于此,当发挥蛋白质所具有的各种物理机能。
大豆蛋白的性质及功能应用摘要针对大豆蛋白的组成,阐述了大豆蛋白的性质,包括溶解性、持水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性、吸油性和粘度,并总结了大豆蛋白的功能应用,以期为大豆蛋白的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蛋白;组成;性质;功能应用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其产量高、价格低廉,含蛋白质40%左右,为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食物。
因此,对大豆蛋白的提取、加工、应用等研究已成为热点。
为此,笔者对大豆蛋白的组成、性质及功能应用进行阐述。
1 大豆蛋白的组成大豆蛋白中含有多种蛋白质,主要是贮存于子叶亚细胞结构——蛋白质中的蛋白[1]。
周瑞宝等[2]采用了超速离心方法对大豆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分析,并将其分为2S、7S、11S、15S 4个主要组分(以沉降模式为依据),这些成分在不同的大豆品种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通常情况下:7S和11S这2个组分占70%以上,而2S和15S 2个组合含量所占比例比较少,约占10%。
李荣和、朱建华等[3-4]采用免疫学电泳技术对大豆蛋白进行了分析,又可将其分成α-伴大豆球蛋白(2S)、β-伴大豆球蛋白和γ-伴大豆球蛋白(7S)以及大豆球蛋白(11S)和15S(以免疫性质的差异为依据)。
而这些组成按照分子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15S最大,约为600 kDa,其次是11S、7S,而2S最小,约为1~30 KDa。
现主要介绍7S大豆蛋白质和11S大豆蛋白。
1.1 7S大豆蛋白质7S大豆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8~210 kDa,它是由多糖与蛋白质的N端天门冬氨酸结合而成的共轭型糖蛋白,每个7S球蛋白分子含有38分子甘露糖及12分子葡萄糖胺。
7S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别为4.9、5.2和5.7,同时7S球蛋白中含有5%的α-螺旋结构、35%的β-片层结构和60%的不规则结构,因此其具有致密折叠的高级结构。
另外分子中3个色氨酸残基几乎全部处于分子内部;4个半胱氨酸残基,每2个结合在一起形成二硫键[5]。
也有研究发现7S蛋白质非常敏感于离子强度及酸碱值,比如在离子强度0.5或pH值3.6状态下,7S蛋白则分别以单体和二聚物的形态存在着[5-7]。
大豆蛋白分类、特性及在调理肉制品中的应用详解一、大豆蛋白的分类1、大豆粉大豆粉多数为“脱脂脱腥大豆”,因其蛋白含量较低,故价格便宜。
用于肉制品中时,能保持2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豆粉乳化物能保持同等重量的脂肪类物质热加工时不出油。
大豆粉功能性较差,口感和风味有很多缺憾,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受到许多限制。
2、大豆浓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的蛋白质含量70%左右,多数应用在肉类制品中。
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凝胶比例为蛋白∶水∶脂肪=1∶4∶3,作用于肉制品中,改善口感和结构,提高产品蛋白含量。
3、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蛋白。
其中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
其营养丰富,不含胆固醇,在调理肉制品中应用相当广泛。
4、大豆组织蛋白大豆组织蛋白是以脱脂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或大豆分离蛋白等为原料,经搅拌、挤压、膨化等机械的和热的作用下制成的产品。
此类蛋白具有一定的类似肉样的咀嚼感。
因而在调理肉中的应用有着特殊的应用,可以替代部分瘦肉原料。
二、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及作用1、保水性大豆蛋白的保水性在肉品生产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肉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吸收、结合并束缚水的能力,不仅能够留住原料肉的汁液,增加制品的口感和风味,还能增加产品的出品率。
蛋白质的保水性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粘度、pH值、电离强度和温度等。
马宇翔等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加入对盐溶肌肉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加人,使混合蛋白凝胶的超微结构变得粗糙,降低混合蛋白凝胶的强度,但凝胶的持水能力有所提高。
2、乳化性大豆蛋白质的亲水、亲油性决定了其具有乳化稳定的性质。
大豆蛋白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所以容易形成较稳定的乳状液。
而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从而形成一种保护层。
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的破坏,从而使乳化性能稳定。
大豆蛋白
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植物油、大豆食品、大豆蛋白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使大豆食品需求逐年递增,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有着现实依据。
并且随着进口大豆数量逐年激增,我国对大豆的依赖越来越强,国产大豆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大豆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旦因政治原因或利益分配与出口国产生矛盾,将会是我国处于不利的境地。
因此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意义重大,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也事关全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几千年前,大都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大豆营养丰富,全身是宝,在中国,豆制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代可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高可以手段,,使大豆为原料制成的系列产品,不断增加了品种,而且提高了品质,他们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摘要:大豆蛋白质应用概述
大豆蛋白产品有粉状大豆蛋白产品(soy protein powder)和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textured soy protein)两种。
粉状大豆蛋白产品是大豆为原料经脱脂、去除或部分去除碳水化合物而得到的富含大豆蛋白质的产品,视蛋白质含量不同,分为三种:
1.大豆蛋白粉
2.大豆分离蛋白:
将大豆分离蛋白用于代替奶粉,非奶饮料和各种形式的牛奶产品中。
营养全面,不含胆固醇,是替代牛奶的食品。
大豆分离蛋白代替脱脂奶粉用于冰淇淋的生产,可以改善冰淇淋乳化性质、推迟乳糖结晶、防止“起砂”的现象。
3.大豆浓缩蛋白:
水产大豆浓缩蛋白已证实是鱼虾饲料中极好的植物性蛋白源。
因为他抗原水平低、灰分、含磷量低,不象鱼粉那样含量高水平的生物胺,同时具有极好的制粒性。
适量添加能提高饲养品种的成活率,维持正常生长,同时改善饲料的利用效率。
大豆蛋白的应用现状:
大豆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食品原料,以大豆为原料或与大豆蛋白有关的加工产品有传统大豆食品、大豆加工食品和大豆蛋白配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产品。
主要的产品形式有:全脂豆奶、大豆奶酪、豆腐、全全脂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组织化蛋白、水解大豆蛋白等,大豆蛋白配料被广泛用于快餐、饮料、肉类、面制品、仿乳制品、婴儿食品、糖果等各种常见的食品加工中。
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早餐食品(2)面制品(3)饮料(4)肉、禽、鱼类产品(5)乳类产品(6)其它食品应用:例如在糖果、汤料等的应用,以及在宠物食品中的应用。
(7)大豆蛋白在其它加工业中应用则主要有:纺织、皮革、发酵、饲料、造纸等工业中的应用。
(8)近来对大豆蛋白的利用以及应用研究还包括有:蛋白质可食用膜的性质及应用、食品用粘结剂、大豆蛋白中不同组分的性能及应用、环境条件和加工处理对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大豆蛋白在一些食品中的应用等。
大豆蛋白发展前景:
目前,随着各类肉质方便食品的迅速发展,大豆蛋白质在高档食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用量剧增。
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大豆蛋白的年生产量约30万吨,并在大豆蛋白中融入活性钙,使其既使融化也不变性。
日本大豆蛋白年产
量月5万吨,主要用于鱼类产品。
我国仅火腿肠年产量就达60万吨,如添加3%—5%大豆蛋白,即需1.8—3万吨,而我国目前仅能生产2万吨左右,一部分则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以2009年为例进口价高达36000 元/吨,仍供不应求。
因此大力开发大豆蛋白产品,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