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92.86 KB
- 文档页数:2
一例糖尿病大疱病合并大疱类天疱疮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一例糖尿病大疱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
方法:回顾分析1例糖尿病大疱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资料,并总结针对性的护理要点与配合方法。
结果:这例患者中患者经过2周积极治疗后,红斑色变淡,水疱结痂,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结论:总结并规范化糖尿病大疱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糖尿病;糖尿病大疱病;大疱类性天疱疮;护理糖尿病性大疱病为后天获得性的全身性疾病的皮肤疾病的局部表达。
多数有一个长期的糖尿病病程,特别是常发生在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病人,比如末梢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者,少数也可成为糖尿病发生的前兆;见于1 型和2 型糖尿病病人。
特征的表现在四肢的远端急性起病发生的水疱,比如:足、小腿、手部、前臂等,一般水泡较小,约0.5cm左右,无自觉症状,液体大致呈浆液性粘稠,也可为血疱。
糖尿病性大疱病,一般在 2 ~ 6 周是可以自行愈合的,使其自然消失,尽量不抽吸或切开引流,以防破溃后不愈或引发感染,甚至成为糖尿病足的诱发因素。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在临床中少见。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
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1cm至数厘米,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痂,也可愈合,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
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
可有不同程度瘙痒。
1 二者鉴别糖尿病大疱有糖尿病史,是糖尿病患者独有的疾病,常发生于四肢远端,足及小腿,为自发性发生,呈清晰的水泡,有时可见血泡,多数可自愈。
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大疱表浅,无炎症,有的吸收自愈,不留瘢痕,亦有破溃感染。
大疱类天疱疮是自身免疫性表皮大疱病,为重症皮肤病,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疱液清亮,少数呈血性。
疱不易破。
皮肤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疗护理大疱性类天疱疮(bu11ouspemphigoi,BP)是一种表皮下水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多发于老年人。
以紧张性大疱为特征,免疫病理发现基底膜带有IgG和补体C3沉积,多无黏膜损害,小部分患者在口腔上出现非瘢痕性水疱和糜烂,尼氏征(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天疱疮抗体与抗原(BPAGI和BPAG2)结合,激活补体、过敏毒素C3a和C5a形成,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并黏附到基底膜上,释放溶酶体酶,导致基底细胞膜半桥粒和锚丝等断裂及消失,形成水疱。
【临床类型及表现】1、临床类型包括全身性类天疱疮、局限性类天疱疮、瘢痕性和(或)黏膜类天疱疮、丘疹性和结节性类天疱疮、增殖性类天疱疮、妊娠疱疹等。
2.临床表现开始通常为瘙痒和四肢的非特异性皮损,瘙痒可持续几天到几年。
皮疹可为尊麻疹样或湿疹样,在水疱出现前,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前驱症状后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好发于胸腹、腋下、腹股沟、四肢屈侧,一周内泛发全身。
疱壁紧张,疱壁厚,疱液清或偶带血性,尼氏征(一)。
继之水疱破溃一糜烂一结痂一痂皮脱落一色素沉着。
皮疹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
有8%〜39%的黏膜损害,多发生在皮损泛发期或疾病后期,较易愈合。
未经治疗的类天疱疮呈慢性、自限性过程,病程平均3〜6年,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
预后的参考指标:患者的年龄、系统性疾病、低白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活动性水疱期的老年患者未经治疗有1/3会导致死亡。
【诊断及治疗】1.诊断①好发于老年人,红斑或正常皮肤上有紧张性大疱,疱壁不容易破溃,尼氏征(一),糜烂面容易愈合。
②黏膜损害少而轻微。
③病理变化为表皮下水疱,基底膜有IgG线状沉积。
④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带循环抗体。
⑤本病应与寻常型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线状IgA皮病和大疱型多形红斑相鉴别。
2.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用最小剂量的药物抑制病情活动。
新型敷料应用于大疱性类天疱疮个案护理1例大庖性类天疱疮是一个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1]。
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
主要特征是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的大疱!病程慢性,预后良好。
我科于2012年4月收治1例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该患者病情较重,皮损较多,水泡大,再加上高龄,长期卧床,合并多发性骨转移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痴呆、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基础病,给护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但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病人病情缓解,皮损愈合,未留瘢痕,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案介绍患者,男性,93岁。
因四肢皮疹4月,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收入院,患者下肢及背部散在1~2厘米大小不等的水泡。
双上肢较重,水泡4~5厘米,数个,有水泡破损,渗出液清、渗出大量!既往有冠心病、入院诊断多发性骨转移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痴呆、双下肢动脉硬化、震颤麻痹、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入院后遵医嘱予以激素、扩冠、改善循环、提高免疫力及对症支持治疗。
入院后给予强的松10mg口服,同时给予美能改善循环脱敏治疗,给予香菇多糖、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及营养支持治疗,并涂艾乐松软膏,皮损局部按时给予清洁换药。
病情严重时静滴地塞米松治疗,待患者基本无新发皮疹、原发水疱和糜烂面基本上被新生上皮替代后激素减量。
护理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天交班查看皮损情况,制定详细、针对性的个体护理计划,严格消毒隔离措施,水泡和皮损对症处理换药,加强营养,重视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
2.护理措施2.1 心理护理患者因病情较重,病程时间长,而且反复发作,加之水疱较多、反复出现、糜烂、每天换药引起的疼痛,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焦虑等心理,甚至抗拒治疗护理。
因此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应主动关心、体贴、尊重患者,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细致和病人交流,解释发病原因,疾病的转归,强调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皮肤科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常规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以紧张性大疱为特征,尼氏征阴性。
本病病因未明,进展缓慢,如不予治疗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也会自发性消退或加重,预后好于天疱疮。
(一)一般护理1.病室整洁、空气新鲜,患者多为老年人,抵抗力低,室温一般保持22~26℃,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注意保暖。
2.保持床铺清洁,床单干燥,无杂屑,每日2次湿式清扫,重症患者应随时清扫,污染的被服应及时更换。
3.加强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富含营养的食物;对水疱、大疱数量多者应适当补充血浆或白蛋白,预防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4.长期卧床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
5.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活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6.老年患者还应注意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二)专科护理1.皮损护理(1)口腔黏膜损害时,应加强口腔护理,饭前、饭后勤漱口,根据黏膜损害的程度及菌培养结果选用合适的漱口液,每日数次漱口,并配流食或半流食,食物温度不可过热。
(2)水疱处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时抽取疱液,按“疱液抽取法”进行处理。
水疱处有感染时,应先使用抗菌溶液湿敷,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再行抽取疱液,注意暴露皮损处,可使用鹅颈灯等对皮损部位进行照射,保持皮损干燥、清洁。
(3)局限性类天疱疮,可首选强效糖皮质激素霜剂,每日2次外涂。
(4)全身泛发者进行皮损护理时,要注意保暖,可分部位进行,避免着凉。
(5)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发生。
(6)皮损处糜烂、渗出时,应及时进行清创处理。
2.用药护理(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由于本病患者多为高龄,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和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
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冲击治疗,应根据体重和新发水疱数决定用药剂量和次数(最高剂量40克/天,每天1~2次至每周2次),均匀涂抹全身,但头面部除外。
天疱疮的疑难病例讨论后护长总结天疱疮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往往疱疹或水疱的形式出现在皮肤和黏膜上。
其治疗困难,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这次疑难病例讨论后,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疱疮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为了确诊,我们可以进行皮肤活检以确定皮肤病变的类型,同时进行免疫荧光或免疫电镜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蛋白的沉积情况。
此外,还可以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以确定自身抗体的存在。
其次,天疱疮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和综合治疗的策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同时,要结合局部护理和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和恶化。
对于顽固性病例,可以考虑采用免疫吸附、光治疗以及生物制剂等新的治疗方法。
第三,精神支持和心理疏导对天疱疮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也会造成患者的外貌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进程,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抗病能力。
最后,多学科协作是解决天疱疮疑难病例的关键。
天疱疮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皮肤科、口腔科、眼科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
在讨论中,我们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与,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寻找更多治疗的可能性。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我们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建议。
综上所述,天疱疮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疾病,其治疗困难且复发率高。
在疑难病例讨论后,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多学科的协作对于解决天疱疮疑难病例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天疱疮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爱。
5例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5例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资料,并总结针对性的护理要点与配合方法结果这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病情进过1~2周积极治疗后,红斑色变淡,水疱结痂,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
另外1例患者治疗期间间断新出水疱,瘙痒明显,经过反复创面处理结合理疗及药物治疗,3周后病情得到控制,一个月后红斑消退,水疱结痂,皮损愈合良好,无瘙痒。
无1例出现其他并发症。
结论总结并规范化糖尿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要点,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糖尿病;大疱类性天疱疮;护理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在临床中少见。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胸腹部和四肢近端。
典型皮损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1cm至数厘米,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痂,也可愈合,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尼氏征阴性。
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
可有不同程度瘙痒[1]。
笔者所在科室从2010年8月-2015年10月共收住这类患者5例。
在住院期间采取以下护理措施,疗效满意,先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稳定,男4例,女1例,其中2例为卧床患者。
年龄在53—70岁之间,平均住院20天,所有患者均是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病。
入院时腹部及四肢广泛分布红斑、水疱,伴瘙痒,水疱大如鹌鹑蛋,小如米粒,疱壁紧张,较厚,疱液淡黄,偶尔呈血性;部分水疱由于张力过大已破溃。
其中1例患有高血压,给予对症处理。
1.2护理要点1.2.1创面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翻身时尽量避开皮肤受损部位,防止水疱擦破。
对有大疱未破者,行患部常规消毒,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在大疱的边缘抽吸疱液;对无法抽尽的少量疱液可用无菌棉签撵出,但不可弄破水疱表皮;小疱者不必抽吸,让疱内液体自然吸收;用0.1%的依沙吖啶药物进行创面湿热敷,一天2次,每次15-20分钟,对创面有消炎,促进疱液吸收作用,结合红光治疗仪对创面进行红光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较小的破损创面可局部涂夫西地酸软膏,未破损处用炉甘石洗剂外用。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35期V ol.4, No.35, 20191361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张克颖,张经经,张军娜,范鸣(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摘要】天疱疮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易复发的、慢性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疾病。
此病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报告了1例天疱疮患者,男性,69岁,主因腹胀20余天,症状加重伴随腹泻10余天入院。
患者主诉能够正常排便、排气,偶尔发生呕吐、烧心、反酸,症状,皮肤多处散在水疱,临床表现结合既往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及血BP180结果,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明确。
通过对患者的皮肤、口腔、环境、饮食、心理等多方面护理干预后,患者破溃创面愈合,治愈出院。
【关键词】天疱疮;护理干预;皮肤溃烂【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35.136.01大疱性类天疱疮多发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是一类慢性泛发性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
本文以1例患者为例,对其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于某某,男,69岁,主因腹胀20余天,加重伴腹泻10天于2019-02-25 12:14入院。
患者能够正常排便、排气,伴呃逆、恶心,偶尔发生呕吐,伴烧心、反酸。
10天前出现腹泻,为稀水样便,大约10次/天,某县中医院查腹部CT提示右肾盂扩张、右肾结石、右肾小囊肿、脂肪肝,便常规潜血阳性。
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有好转。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1年前患天疱疮病史。
予患者查体显示,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躯干四肢皮肤可见散在大量大小不等的水疱,左肘部及右足背部可见皮肤血疱及破溃糜烂。
腹软,下腹部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