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4
皮肤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疗护理大疱性类天疱疮(bu11ouspemphigoi,BP)是一种表皮下水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多发于老年人。
以紧张性大疱为特征,免疫病理发现基底膜带有IgG和补体C3沉积,多无黏膜损害,小部分患者在口腔上出现非瘢痕性水疱和糜烂,尼氏征(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天疱疮抗体与抗原(BPAGI和BPAG2)结合,激活补体、过敏毒素C3a和C5a形成,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并黏附到基底膜上,释放溶酶体酶,导致基底细胞膜半桥粒和锚丝等断裂及消失,形成水疱。
【临床类型及表现】1、临床类型包括全身性类天疱疮、局限性类天疱疮、瘢痕性和(或)黏膜类天疱疮、丘疹性和结节性类天疱疮、增殖性类天疱疮、妊娠疱疹等。
2.临床表现开始通常为瘙痒和四肢的非特异性皮损,瘙痒可持续几天到几年。
皮疹可为尊麻疹样或湿疹样,在水疱出现前,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前驱症状后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好发于胸腹、腋下、腹股沟、四肢屈侧,一周内泛发全身。
疱壁紧张,疱壁厚,疱液清或偶带血性,尼氏征(一)。
继之水疱破溃一糜烂一结痂一痂皮脱落一色素沉着。
皮疹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
有8%〜39%的黏膜损害,多发生在皮损泛发期或疾病后期,较易愈合。
未经治疗的类天疱疮呈慢性、自限性过程,病程平均3〜6年,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
预后的参考指标:患者的年龄、系统性疾病、低白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活动性水疱期的老年患者未经治疗有1/3会导致死亡。
【诊断及治疗】1.诊断①好发于老年人,红斑或正常皮肤上有紧张性大疱,疱壁不容易破溃,尼氏征(一),糜烂面容易愈合。
②黏膜损害少而轻微。
③病理变化为表皮下水疱,基底膜有IgG线状沉积。
④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带循环抗体。
⑤本病应与寻常型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线状IgA皮病和大疱型多形红斑相鉴别。
2.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用最小剂量的药物抑制病情活动。
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的治疗与护理发表时间:2012-10-16T13:46:47.0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王丽红朱强平[导读] 大疱性类天疱疮多见于60-70岁以上老年人[1]。
王丽红朱强平(景德镇市皮肤病医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2010年7月我院收治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例,现将诊治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患者女,78岁。
因全身水疱伴痒半月,于2010年7月5日来我院就诊。
半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头面、躯干、四肢出现散在数个水疱,绿豆至蚕豆大小,水疱不易破、壁紧张,液清,伴痒。
逐渐增多,个别水疱破溃后,遗留糜烂面,渗液少。
门诊拟“大疱性类天疱疮”收入住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较差,糖尿病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三日未解。
既往史:脑梗伴左侧半身不遂三年,左侧足背、内踝各一核桃大小溃疡二年,高血压、糖尿病十余年。
个人史、月经婚育史以及家族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血压:160/80mmHg,坐轮椅推入病房,对答切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专科情况:头面、躯干、四肢散在十余个绿豆至蚕豆大小水疱,水疱不易破、壁紧张,液清,尼氏征阴性。
双上肢各一拇指盖大小糜烂面,渗液少,易于愈合。
口腔粘膜无糜烂。
左侧足背、内踝各一核桃大小溃疡,基底平坦,暗红,边齐,有少许稀薄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血球分析(7月6日):白细胞:7.17×109,中性细胞比率:49.84%,淋巴细胞比率:19.54%,嗜酸性粒细胞比率:26.41%,嗜酸性粒细胞:1.89×109。
生化检查:总蛋白:55g/L,白蛋白24g/L,白球比:0.77;血糖:7.0mmol/L,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未见异常。
7月8日复查:血糖:8.79mmol/L。
7月11日复查电解质:钾:2.89mmol/L。
7月13日口腔粘膜查念珠菌:阳性。
7月17日生化复查: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