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2受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7
最新:SGLT2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
近期发表的研究[1-2]结果显示,在我国≥35岁居民中,加权后心衰患病率为1.3%,患病总人数高达1370万左右,相较2000 年增加了44%。
心衰的死亡率与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当[3]。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金三角”的出现降低了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数年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RI)对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使心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4],但心衰死亡率仍很高,预后较差。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主要通过抑制SGLT2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具有明显心血管获益,为心衰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上市的SGLT2抑制剂主要有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
它们在上市前进行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中均显示出心血管获益。
DAPA-HF研究进一步证实达格列净对不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也具有保护作用。
本文将对SGLT2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心血管获益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但传统降糖药物中,仅二甲双胍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
新型口服降糖药物中,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虽证实了心血管安全性,却未证实心血管获益。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也仅有部分研究显示了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但是,目前上市的所有SGLT2抑制剂相关研究却一致显示SGLT2抑制剂可带来明确心血管获益。
1.1 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CVOT研究SGLT2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CVOT研究主要包括EMPA-REG OUTCOME[5]、CANVAS Program[6]、DECLARE-TIMI58[7]和CREDENCE[8]研究。
血管新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血管新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升级。
在众多肿瘤治疗方法中,血管新生抑制剂备受关注。
它是一种重要的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能够切断肿瘤源性血管的生长,并防止肿瘤细胞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血管新生抑制剂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能够用于肿瘤治疗,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将从血管新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管新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血管新生抑制剂最早被发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从肿瘤中提取出的一种卵磷脂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20世纪80年代,一群研究人员在尝试寻找其他更具体的血管新生抑制剂时,发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该因子是肿瘤细胞血管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
在此基础上,血管新生抑制剂得到了快速发展,前沿的血管新生抑制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常见的血管新生抑制剂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抗血管生成素,包括血管收缩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第二类是VEGF抑制剂,包括急性中粒细胞白血病的原料阿比特龙和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等;第三类是其他抑制剂,如光动力治疗中使用的铁卟啉、喉神经肽、蛋白酶以及一些中药等。
这些药物不同的机理导致了药物的疗效不同。
在肿瘤治疗中,VEGF抑制剂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药物,因为VEGF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与分裂,而在肿瘤中大量分泌,因此VEGF抑制剂可切断肿瘤源性血管的生长,并防止肿瘤细胞的血供。
二、血管新生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化学治疗相比,血管新生抑制剂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一方面,血管新生抑制剂具有增加患者生存期的作用,尤其对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可提高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血管新生抑制剂可以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此外,血管新生抑制剂还可降低癌症复发或转移的风险,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血管紧张素I I(A n g I I在心力衰竭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比较基础医学院05级临床5班刘梦媛张寅赵登李晓曦吴琼张堃摘要:血管紧张素II(AngII在自主神经活性和心血管功能的中枢调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生物学效应的发生与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T1R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AngII主要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治疗心力衰竭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I 拮抗剂(ARB疗效基本相同,但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AngII 心力衰竭 AT1R引言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转归。
大量资料显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调节血压、体液容量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系统[1],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及交感神经活性,在血压及心血管稳态调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
RAS的作用主要通过AngII来实现。
AngII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还可促进心肌细胞增生,胶原合成,血管平滑肌增生,醛固酮和内皮素分泌及过氧化物的产生,最终造成心血管损害,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引发心力衰竭[1]。
Ang II受体有4种亚型,其中I型受体(AT1R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血管、心脏、肾脏、脑等部位,主要功能有缩血管、潴钠、抑制肾素分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与心肌肥大、纤维化、心律失常等有关,即有心血管、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
针对心衰的治疗,在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方面,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拮抗剂(ARB(如洛沙坦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临床应用潜力似乎更大。
以下将进行简要阐述。
AngII与心衰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AngII如何介导心衰转导途径作了大量实验。
目前发现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包括 c - jun NH2 末端激酶(JNK 、细胞外信号调节酶( ERK 和P38MAPK,是细胞增殖与分化、凋亡与坏死等信号转导的共同通路, JNK、P38MAPK还是机体应激的主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特征及应用进展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现在已受到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
本文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特征做了简要阐述,并分析了其在治疗高血压、改善逆传左心室肥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抗动脉硬化、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硬化、调节自主神经活性方面的作用。
标签: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S;应用进展目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成为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之后新一类临床医师关注的药物。
它在治疗高血压、改善逆传左心室肥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抗动脉硬化、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硬化、调节自主神经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特征研究表明:ATⅡ受体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血管、心脏、肾脏、脑、肺及上腺皮质的一种膜受体,目前认识的亚型有AT1、AT2、AT3、AT4 四种。
其中AT1 亚型广泛分布于心脏、肾等血管系统。
ATⅡ的主要生理及药理作用主要通过AT1亚型起作用。
ARBS与AT1受体跨膜区内的氨基酸相互作用,并占据其螺旋状空间而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从而在受体水平上阻断其效应,竞争抑制AT1介导的升压效应、促平滑肌细胞收缩效应、抑制醛固酮释放、体液调节及左心室和动脉壁细胞的生长与繁殖,恢复肌浆网功能,并能改善肝肾微循环,逆转肝纤维化及保护肾功能等。
因此说ARBS即为AT1受体拮抗剂,其共分三类:①二苯四咪唑类如氯沙坦;②非二苯四咪唑类,如eprsartan;③非杂环类,如缬沙坦。
它们均属高效能AT1受体拮抗剂,可口服、半衰期长、对AngⅡ无部分激动作用,不出现代偿性高肾素血症,不抑制缓激肽的降解,避免了ACEI 的干咳及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进展2.1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ARBS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美国已批准其作为第五种一线降压药。
多项试验已验证其降压作用,并与多种标准降压药物比较。
如V ALUE试验将缬沙坦与氨氯地平比较,正常剂量均能达到相同的降压效果,而由于缬沙坦通过选择性阻滞AT1受体,对抗了血管紧张素Ⅱ的心血管损害作用,因不阻断AT2受体而保留其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保护和增加抗增生作用,即在降压的同时,降低了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1-2]。
・综 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王伟新1综述, 凌树森2审校(1.解放军第一○一医院药剂科,江苏无锡214044;2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临床药理科,江苏南京210002)摘要: 从AⅡ1受体和AⅡ2受体的功能、基因等方面阐述两种受体在高血压中的重要作用,并简要介绍AⅡ1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病的优越性。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拮抗剂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2)022*******Ξ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Ⅱreceptors and hypertensionWAN G Wei2xin1review ing,L IN G Shu2sen2checking(1.Pharm acy of No.101Hospital,PL A,W uxi214004,Jiangsu,China; 2.Depart ment of Clinical Pharm acology,N 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 anjing Com m and,N anjing210002,Jiangsu,China)Abstract: The important roles that AⅡ1receptor and AⅡ2receptor act in hypertension are reviewed from their functionsand genes.The advantages of AⅡ1receptor antagonist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s also introduced.K ey w ords: Hypertension;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0 引 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2aldos2 terone system,RAAS),尤其是血管和心肌组织的RAAS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心肌细胞肥大,引起血管壁增厚、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肥厚等改变。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心力衰竭的定义与流行病学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全的疾病,常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心力衰竭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是最常见的类型,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因素引起。
右心衰竭通常与左心衰竭同时存在,也可由慢性肺部疾病、心包疾病等引起。
全心衰竭则是左右心衰竭同时存在的情况。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心力衰竭,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心力衰竭。
在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更高,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心力衰竭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研究人员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及早预防、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CEI)是一类常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以导致血管痉挛、高血压和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
ACEI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尿钠排泄和改善肾脏功能,有助于降低血容量和血压,减少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ACEI还可以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肽的水平,这些肽能够抑制缩血管素的合成,从而有利于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脏供血情况。
ACEI还可以促进脑啡肽的释放,这是一种具有抗肥胖、抗炎症和抗氧化作用的多肽,对心力衰竭的发病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ACEI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可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1. 血管紧张素受体与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 AR)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通过激活相关的受体,导致心肌细胞的收缩和心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加、心肌重构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方法成为了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是一类新型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它不仅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活性,还能够抑制脑啡肽酶的活性。
脑啡肽是一种对血管紧张素具有拮抗作用的物质,其抑制作用可以弥补单纯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所带来的不足。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3. 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PARADIGM-HF试验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该试验证实了该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显著效果。
通过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比较,PARADIGM-HF试验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患者较ACEI组患者在心力衰竭恶化风险降低20%,心衰住院率减少21%,和全因死亡率也减少了20%。
而最新的PARAGON-HF试验则证实了在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较ACEI组患者减少了心衰住院率,并趋向减少全因死亡率。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4. 未来研究方向在临床实践中,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广泛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血管紧张素II在心力衰竭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A血管紧张素II(AngII)是一种生物活性多肽,通过与血管紧张素类型1受体(AT1R)结合,参与调控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在心力衰竭(HF)中,AngII的作用机制广泛研究,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心肌细胞和血管壁细胞等方面。
在神经内分泌方面,AngII能够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导致水钠潴留和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进而导致容量负荷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增加,从而引起心衰病理改变。
此外,AngII还可以通过增加儿茶酚胺的合成,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进程。
在心肌细胞方面,AngII能够通过AT1R的激活对心肌细胞进行直接作用,包括心肌肥厚、增加心肌细胞的胞内钙负荷和增加细胞内钙浓度。
这些效应都会导致心肌功能的下降和心力衰竭的发展。
在血管壁细胞方面,AngII通过AT1R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降低一氧化氮(NO)生成,增加内皮素的合成和分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升高。
同时,AngII还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收缩,导致血管重塑和外周阻力的增加。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AngII通过激活肌钙蛋白激酶(MLCK)等信号通路,参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代谢紊乱等过程,进一步加重了心力衰竭的发展。
针对AngII的作用机制,多个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靶向血管紧张素II系统进行调节。
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能够有效抑制AngII生成和AT1R的激活,从而减轻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之,AngII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表明,它通过神经内分泌、心肌细胞和血管壁细胞等多个方面参与心力衰竭的发展和进程。
深入研究AngII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并促进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最初是作为降压药研制的。
近年来,其适应证扩大至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作用机制ACE或激肽酶Ⅱ是一种二价二肽羧基金属肽酶,存在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神经上皮细胞和脑中,以及存在于血液和许多体液中。
ACE分解血管紧张素Ⅰ(A gⅠ)和缓激肽的羧基末端肽,从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缓激肽-激肽系统。
RAS在血压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
AgⅡ是一个强力血管收缩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外周和中枢与交感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增加血管张力,尚能通过醛固酮,肾血管收缩及抗利尿激素机制引起水钠储留;在细胞水平促进细胞移行、增生和肥厚[1]。
上述多数作用是通过AT1受体。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缓激肽生成一氧化氮,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而引起血管舒张。
在肾脏,缓激肽通过直接的肾小管作用引起利钠效应。
大多数上述生理作用是通过β2受体介导的。
总之,ACE调节缓激肽扩血管和利尿作用与AgⅡ缩血管和钠潴留作用之间的平衡,ACE抑制剂通过降低AgⅡ的生成和缓激肽的降解改变这种平衡,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ACE抑制剂也改变其他几种血管活性物质如P物质的生成和降解。
2 药理学目前临床上在应用的ACE抑制剂不下20种。
它们在活性基团的化学结构、效力、生物利用度、血浆半衰期、排泄途径、分布、与组织结合ACE的亲和力、前体药还是原药等方面存在不同。
根据活性基团的化学结构可以将ACE抑制剂分为三大类:(1)含有巯基的一类,如卡托普利、Fentiapril、Pivalopril、Zofe nopril、Alacepril。
由于巯基的存在,使得该类药除了ACE抑制作用外,还具有清除自由基和对前列腺素的作用[2]。
(2)含磷酸基团的一类,FDA批准的只有Fosinopril。
(3)含羧基基团的一类,大多数ACE抑制剂都属于这一类。
・4・-综述・JClinCardiol(China),Jan2010,V0126。
No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齐lJ抗一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邓婷智1尹微1欧柏青1△[关键词]心房颤动;血管紧张素lI受体拮抗剂;电重构;结构重构[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439(2010)01—0004—03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15%的脑卒中事件与Af有关u3。
因此,恢复窦性心律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可减少血栓栓塞,降低患者死亡率。
临床上,Af多发于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及瓣膜病变等基础病变之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Af的发生率不断增高,有关Af的预防,尤其是高危人群Af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Af病程中有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的激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8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尤其是ARB对于心力衰竭、高血压及其他Af高发患者的预防及减少复律后Af的复发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ARB抗Af方面的研究历程及进展作一综述。
1早期动物实验的启示1.1ARB预防心房电重构2000年,Nakashima等旺3首先研究了坎地沙坦和卡托普利在心房电重构中的作用。
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8),坎地沙坦组(it/=5),卡托普利组(竹一6)和血管紧张素Ⅱ(Ang1I)组(竹=5),以800次/min的频率快速起搏心房,持续180min,过程中给予生理盐水、坎地沙坦、卡托普利、AngⅡ静脉注射;分别在起搏前、中、后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
结果显示:30min后,盐水组和AngII组的AERP均明显缩短,且2组无明显区别。
起搏终止后,生理盐水组AERP逐渐增加,在最初10min内AERP恢复接近基线水平;但AngⅡ组经过30min后才恢复到基线水平。
1000-3614(2018)02-0195-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8. 02.021图1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示意图注: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ANP:心房钠尿肽;BNP:B型利钠肽;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NP:利钠肽;AT:血管紧张素受体;Ang:血管紧张素心力衰竭NP 系统激活ANP/BNP ↑NP 受体脑啡肽酶降解NP 活性增强ARNIAngⅡ作用减弱AngⅡAT1血管紧张素原RAAS 激活AngⅠ血管舒张↓血压↓交感神经活性↓醛固酮水平↓纤维化↓肥大排钠、利尿血管收缩↑血压↑交感神经活性↑醛固酮↑纤维化↑肥大196中国循环杂志 2018年2月 第33卷 第2期(总第236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February,2018,Vol. 33 No.2(Serial No.236)库巴曲缬沙坦亦能使其获益显著。
PARADIGM-HF 试验[19]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共纳入8 442例NYHA 心功能Ⅱ~Ⅳ级的BNP 水平升高的HFrEF 患者(LVEF ≤40%),所有患者随机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200 mg bid 或依那普利10 mg bid 进行治疗。
随访27个月后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心血管死亡、因心力衰竭住院、全因死亡均显著下降,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力限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ARNI 避免了奥马曲拉引起的严重血管性水肿这一致命性不良反应,肾功能损害、高血钾、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
3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和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联合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均对ARNI 的使用作了推荐[3, 20]。
以血管紧张素Ⅱ为作用靶点的新药研究进展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简称AngⅡ)是一种重要的肽类激素,在肾脏、血管、心脏和大脑等多个组织和器官中起着调节血压、体液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的作用。
然而,AngⅡ在一些病理状态下的过度激活和异常表达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针对AngⅡ作为作用靶点的新药研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近年来,关于以AngⅡ为作用靶点的新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下是一些研究的重要方面: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简称ACE)抑制剂:ACE是将AngⅠ转化为AngⅡ的关键酶,ACE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AngⅡ的合成。
已经有多种ACE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依那普利(Enalapril)、雷米普利(Ramipril)等。
这类药物通过降低血管阻力和促进尿液排除来降低血压,并且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简称ARBs):ARBs是结合AngⅡ受体,阻断其活性的药物。
目前已有多种ARBs被应用于临床,如缬沙坦(Valsartan)和洛沙坦(Losartan)等。
ARBs可以通过抑制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促进尿液排泄来降低血压,并且对心脏和肾脏有保护作用。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偶联酶(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简称ATRAP):ATRAP是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质,它可以结合AngⅡ受体,并抑制AngⅡ的信号传导。
研究发现,ATRAP的表达水平在高血压患者中显著降低。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增加ATRAP的表达或使用与ATRAP相关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AngⅡ的功能,并且具有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4. 血管紧张素Ⅱ型2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简称AT2R)激动剂:AT2R是AngⅡ受体的一种亚型,与AT1R相比,AT2R的功能较为复杂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组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