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中外古代部分
- 格式:wps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2011届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二)(中国现代部分)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1.政治建设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四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2.新中国外交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三个时期: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打开外交新局面。
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3.祖国统一大业一个理论:一国两制两大实践:中国对香港和澳门于1997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三大意义:在完成国家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前景;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综合提升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一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二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成就1.过渡时期(1949—1956)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010—2011高三复习辅助内容欧洲古代文明史(公元前21世纪——公元14、15世纪)知识结构古代希腊:1、爱琴文明:(前21—前12C)①克里特文明(前21—15C)②迈锡尼文明(前16—12C)2、荷马时代(前11 世纪——前9 世纪),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时代与迈锡尼文明时代相比较,在社会制度方面确有倒退的情况,但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有重要进步现象。
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至一千年代初,希腊由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
3、城邦时代(前8——前4)①前8 世纪至前6 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又称为早期希腊或古风时代;“古风”一词是源于希腊美术史上的术语,本指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古朴的风格。
“古风”一词也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情况。
②前5 世纪到前4 世纪中叶是希腊奴隶制城邦达到极盛,然后趋向衰落的时期,称为希腊的古典时代。
(从希波战争开始,到马其顿征服希腊各城邦为止)“古典”一词,是源于希腊美术史上的术语,具有“完美”“典范”等含义。
引申到政治、经济领域,以说明达到繁盛阶段。
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人文主义、理性精神(泰勒斯的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古希腊人文理性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泰勒斯] (前7-6世纪)观点:万物皆由水生成——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地位: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西方哲学之父影响:冲破了宗教神话对自然的解释,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智者学派与普罗塔哥拉](前5世纪)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地位:智者学派(诡辩学派)的代表人物影响:(积极)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体现了人文精神(消极)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苏格拉底] (前5世纪)观点:认识人自己(哲学主题);知识即美德(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影响:开创了哲学的新方向,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011 年高考历史(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精品课
件:第1 单元古代
目录
第1 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 讲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 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提升
第一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
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考点考向
第一单元│考点考向
第一单元│考点考向
第一单元│复习策略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需按时期突出侧重点掌握:(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是掌握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进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视为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通过皇帝制度、郡县制等内容,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明确秦朝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确立时期。
第一单元│复习策略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两对基本矛盾的斗争历程去掌握其演变历程,进而明确两对矛盾的演进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
2011年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一)(中外古代部分)2011年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一)(中外古代部分)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
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
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代节度使;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两个趋向: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举措: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结果: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综合对比1.宏观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脉络:春秋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主线:地方权力逐步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
2.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与希腊民主制度地理环境:大河纵横——海洋环绕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主要思想:儒家思想——人文主义说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各自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能简单比较其优劣,两者各有其积极性和时代局限性。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经济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1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2.全面正确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既要看到其价值和意义,又要从实质中分析其局限性考向瞭望课程标准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山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的鼓动和政治家改革。
2.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1)奠基——梭伦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②背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③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
④意义: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②内容:用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③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顶峰——伯利克里改革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
②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发放工资和津贴。
③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法律至上。
(2)意义:①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②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思想基础;③使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④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3)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人只是少数成年 男性。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1单元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单元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专题一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文明的比较中国希腊政治特色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控制地方,皇权至上建立了直接奴隶主民主政治,公民获得了较充分的民主权利,后来造成政局动荡地理环境大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港湾众多,便于海运生产方式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落后,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文化特色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专题二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文明的比较1.文明的拓展方式(1)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的形式(1)希腊:分散的城邦制。
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1)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的异同中国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不同点原因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目的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统治者服务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展历程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出现,法家思想受宠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研究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相同点背景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主题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成就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2015·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中外古代部分
山水天空发表于2010-9-14 16:18:00
2011届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中外古代部分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
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
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代节度使;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两个趋向: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举措: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结果: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综合对比
1.宏观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脉络:春秋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主线:地方权力逐步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
2.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与希腊民主制度
地理环境:大河纵横——海洋环绕
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人文主义
说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各自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能简单比较其优劣,两者各有其积极性和时代局限性。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农业经济
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地位:立国之本。
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2.手工业和商业
(1)手工业:
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
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商业:
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发展历程: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3.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实质:雇佣关系。
(3)特点: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地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4.“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1)“重农抑商”:
时间: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评价: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闭关锁国
含义: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
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评价: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4.
(1)三大部门的地位和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处于补充地位。
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农业的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商业提供市场和产品;商业的发展使不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2)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比较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
业
政府直接经
营、集中、大
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
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
业民间私人自
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
业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演变轨迹
①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想。
②改造和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提出“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发明本心”。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依据。
④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
李贽成为反理学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了“学以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其实质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与发展,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2.中国古代的科技
(1)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
(2)特点:注重实用性,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
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是,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3.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楷书——开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到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3)古代文学成就
类别代表性成就或人物文学特色和地位
诗经《诗经》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楚辞《离骚》和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二
京赋》
辞藻华美,意境清新;半诗半文的综合性文体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中国古代诗歌发展
到顶峰
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能歌能唱、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古代词发展到顶峰
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元代散曲创作进
入繁荣时期
小说明清四大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四大小说是中
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4)京剧:
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扬方式。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综合分析
(1)儒学在近现代的境遇
(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3)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借此打倒一批老干部。
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2)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文学艺术作品时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文艺作品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四、古代希腊和罗马
1.雅典民主政治
形成和发展:梭伦改革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度——伯里克利时期发展到顶峰。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流执政。
人民主权指主权属于人民,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民众法庭)等机构。
“轮流执政”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为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
2.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条件:民主政治发展。
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
(2)苏格拉底:
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知识即美德”的思想。
评价: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罗马法
核心内容:维护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权》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4.综合对比
古代中国和希腊比较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民主政治
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