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24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中的历史问题设计导言历史是一门丰富而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在的社会与文化,并为未来提供参考。
在教学中,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一、历史问题的分类在教学中,历史问题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分类。
首先是事实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回答特定事件或人物的具体细节。
例如:“世界上第一本印刷书是什么?”或者“亚历山大大帝在哪个国家出生?”这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重要的历史事实。
其次是比较性问题,这种问题要求学生比较不同事件、人物或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
例如:“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或者“中世纪欧洲和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类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还有因果性问题,要求学生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或者“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开展推理和独立思考。
最后是价值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或阐述自己对于某个历史问题的看法。
例如:“你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对全世界有何意义?”或者“你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是谁?”这类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二、设计有效历史问题的要点要设计出有效的历史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历史问题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应该简单明了,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历史常识。
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可以更加复杂和深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历史问题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思考历史问题。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链的应用作者:王冬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4年第05期一、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历史问题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问题链,首先就要结合历史教材,将其中的重点内容设置成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这种基于教材内容所产生的问题会形成非常紧密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强问题思考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对当时发生的事情产生深刻的感悟,然后再进行问题链的教学。
学生通过直观的历史学习能够对问题产生有效思考,并且结合问题之间的联系,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进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些抗战时期的历史图片,让学生对战争所造成的危害产生初步的认知,然后播放一些有关抗战的电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
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的内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组织小组合作,互助解决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较为成熟,再加上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较大。
这种差异会使历史教学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让学生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中,学生通过集思广益,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中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这一问题链。
问题链教学研究引领历史教学——戴加平名师工作室“问题链教学”课题成果掠影郑婷婷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省戴加平名师网络工作室通过对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促成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引领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问题链教学研究就是较有成效的案例之一。
《问题链教学: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探索研究》在2020年成功立项为嘉兴市规划课题,课题主持人郑婷婷在戴加平老师指导下,与徐峰、应启明、陆唯娴等课题组成员,从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维度推进,至2021年顺利结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在省内外开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公开课和讲座26次,郑婷婷的讲座《基于问题链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被推荐为“十四五”嘉兴市首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并在杭州、绍兴等地的教师培训中宣讲。
总计发表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和教学设计10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篇,核心期刊4篇;还有3篇获市一等奖。
郑婷婷的《基于整体观的问题链设计三策略》,作为杂志封面推荐文章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6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1年第9期全文刊载。
课题成果《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历史问题链教学》2020年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
《课堂内外·中国好教师》杂志以专稿《郑婷婷:传承独立思考精神》报道了课郑婷婷老师及其问题链成果。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以问题链推进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具体路径:课前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 有关问题链发表的论文和专著△ 课题组研讨△ 2021年5月郑婷婷老师在浙江绍兴教师培训中上公开课△ 2021年徐峰老师在“长三角基础学科第二次研训活动”中开设公开课△ 2021年戴加平老师在“长三角基础学科高中(历史)第二次研讨研训活动”上做专题讲座△ 2021年郑婷婷老师在中国教研网开课△ 2020年应启明老师在宁波市高一历史“疑难问题”专题研训活动中开设讲座△ 2021年郑婷婷老师在浙江绍兴教师培训中开设讲座△ 戴加平老师和郑婷婷老师送教活动教学;课堂推进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采取问题设置,创设情境、问题驱动,任务达成、问题导向,指向素养、问题探究,引发共鸣的教学策略;课后基于“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设计”观察表来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成效。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应用研究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下面,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问题链”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原理“问题链”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形成一个不断延伸的问题链。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链”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1.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自我发掘,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问题3:芹香梦境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问题4:什么造成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分离?通过逐步延伸的问题,学生能够在深入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 打破常规,提高思维深度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拓展思维深度。
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们处理和理解。
当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受到良好的引导时,他们将可以从历史事件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经验。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五个朝代”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1:秦朝是怎么短命的?问题2:汉武帝的开辟海上丝路的意义是什么?问题3:北朝的多元文化如何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问题4:唐中期时期的唐陵边塞诗是如何衍生的?通过逐步提问,学生能够拓展思维深度,加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三、小结总之,通过“问题链”形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性思考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能力,为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应用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passively imparted with facts and dates,缺乏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变得钝化,难以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如何改变历史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问题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设计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希望能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而通过“问题链”设计,可以将历史知识呈现成一个个连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方面,通过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
问题链中的问题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不仅仅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而是通过思考和评论来理解历史,提升历史思维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链设计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问题链设计原理,深入了解问题链在教学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探讨问题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方法,从实践中总结出问题链设计的最佳实践模式。
3.通过案例分析,验证问题链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链·导学模式”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钱小波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0期“问题链·导学模式”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
那么,如何设置问题链就成为指导历史学习、达成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关键了。
1问题链中的问题应环环相扣,不能杂乱无章。
这是问题链设置最值得重视的原则。
因为只有这样,方能显示出“链”的特性。
这个“链”就是线索,就是思路。
学生可以摸着“链”去学习,以“链”为载体,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我们在学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可以设置如下一系列问题:苏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形势?针对这种形势,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然后过渡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接着设置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该政策实施的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该政策?该政策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实质是什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而引起的问题看,其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从而联系到经济政策的调整,即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有哪些?实施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该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得到长期的贯彻,从而引出:斯大林是如何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如何?他使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备了一些什么样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体会和教训?等等。
2问题链中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直观、表象到理论、本质。
在问题链导学过程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思考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种路径徐盐城问题教学是提升学生歷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好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好问题呢?笔者现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对问题设计的一般路径进行概括。
一、分层性设问要想使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淀有限,对历史的理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进行分层设问,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例题材料一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材料二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材料三马克思认为: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材料四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问题一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英国商人的梦想是什么?实现了吗?问题二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造成英国人梦想破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问题三英国人又是怎么分析其梦想破灭的原因的?为此,英国人提出了什么要求?结果如何?问题四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通过回答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突破学习的难点。
可见,这种分层设问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迁移性设问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设置具有足够思维含量和思考坡度的迁移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迁移性设问方式。
1.逆向设问。
这种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从传统的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
例如,在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逆向设问方式:“‘林则徐虎门销烟行为严重损害了英国人的利益,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请评价此观点。
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
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
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学会创造,进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增强技能,养成学生自己发现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链;基本形式;设计策略;实施原则
所谓的“问题链”就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层
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这一组问题,既有中心,又相对独立、
相对关联。
一、历史“问题链”的基本形式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按认知水平由低到高把问题分为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前三个层次作为低思维水平问题链,
后三个层次作为高思维水平问题链。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分类形式。
按照历史课
堂教学实际情况,从问题链的教学功能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引入性问题链:它是教师以引入课题,使课内问题平滑连接,为后续教学
埋下伏笔,或为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主要目的而精心设
计的问题链。
比如:我们在上初中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在讲故
事时,就可以渗透“烽火戏诸侯”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带来的
后果是什么?设身处地引领学生思考,对激发兴趣,探讨问题,帮助很大。
2.差异性问题链:是指相似的一类问题,其结果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这些问
题与学生学习前概念发生冲突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比如,一战和二战的
对比复习时,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不同的问题链。
它们爆发的原因有什么区别?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区别?作战方式和思想有什么不同?所使用的新式武器
不同说明了什么?它们给世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3.诊断性问题链:围绕教学内容中的三点一处即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处,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链。
比如,我们学习九年级历史《蒸汽革命的到来》,
教学重点问题是瓦特与蒸汽机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是工业革命影响。
疑点
是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
易错点是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与后面两次科技革命
的发明创造的区别。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为什么在英国开始工业
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棉纺织业首先爆发?为什么会出现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为
什么其他西方国家很快吸收英国技术,迅速走上发展之道?其后果是什么? 为什
么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为什么英国在1840来了发动侵华战争?为什么英国
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从不同的宽度和深
度很好切合了教学内容,抓住了教学关键问题。
当然还有探究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弹性化问题链、总结性问题链、递
进式问题链等。
二、为什么要设计“问题链”
1.“问题链”与初中历史关键问题的关系
初中历史关键问题与问题链的关系就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关键问题的解决
有赖于一个个问题链的突破和解决。
问题与问题的精心连接与递进,问题创设的
梯度,环环相扣,能覆盖重要的知识点、基本的题型、常规的解题思路,能展现
思维过程,揭示历史思想方法,使学生不断探索发展规律。
2.“问题链”在教与学中的作用
首先,问题链的设计有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能建立广泛的联系和迁移。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每一
个教育工作者的时代共识。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探究知识的由来。
其次,问题链本身目标明确,特征鲜明,指向历史学科核心问题。
新课程的
师生关系以平等、合作、对话为主要特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权威,允许学
生有较高的独立性,我们应该适应新课程,不应是站在讲台上高高居上,而走到
学生中间去。
三、“问题链”设计的策略
1.利用学生探究欲设计“问题链”
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
因此我们设计
的“问题链”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问角度多样,能适应学生好奇、好
思等心理特点。
(2)答案自主性强,言之有理即可。
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良好氛围。
(3)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趣味
性强,易于取得成绩,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的学习的信心。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链”
历史学科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新知识点总是在旧知
识点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
因此,激活旧知识就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设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同时运用寻找异同点、解
剖分析典型等各种方法来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利用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
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一个内容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困难各不相同,即我
们常说的教学难点是不一样的。
因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原有的
认知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些个人知识、生活经验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教师如果把握好学生的这两个认知起点,创
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还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将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不仅方式多样,功能也因“问” 而异。
根据教学环节,基于教学立意,围绕教学中心,灵活设计不同的问题链类型,从而达到在历史教
学中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0,(05).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和历史教学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7).
[4]魏恤民、吴美娟.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