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链的分析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33
(三)加工余量的确定——计算法、查表法和经验估计法 四、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零件图上所标注的尺寸公差是零件加工最终所要求达到的尺寸要求,工艺过程中许多中间工序的尺寸公差,必须在设计工艺过程中予以确定。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一般都是通过解算工艺尺寸链确定的,为掌握工艺尺寸链计算规律,这里先介绍尺寸链的概念及尺寸链计算方法,然后再就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进行论述。
(一)尺寸链及尺寸链计算公式1.尺寸链的定义在工件加工和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
图示工件如先以A 面定位加工C 面,得尺寸A1然后再以A 面定位用调整法加工台阶面B ,得尺寸A2,要求保证B 面与C 面间尺寸A0;A1、A2和A0这三个尺寸构成了一个封闭尺寸组,就成了一个尺寸链。
组成尺寸链的每一个尺寸,称为尺寸链的环。
尺寸链中凡属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封闭环,在图b 所示尺寸链中,A0是间接得到的尺寸,它就是图b 所示尺寸链的封闭环。
尺寸链中凡属通过加工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组成环,尺寸链中A1与A2都是通过加工直接得到的尺寸,A1、A2都是尺寸链的组成环。
组成环按其对封闭环的影响又可分为增环和减环。
当其它组成环的大小不变,若封闭环随着某组成环的增大而增大,则此组成环就称为增环;若封闭环随着某组成环的增大而减小,则此组成环就称为减环;在图b 所示尺寸链中,A1是增环,A2是减环。
尺寸链示例 2.尺寸链的分类按尺寸链在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直线尺寸链、平面尺寸链和空间尺寸链。
3.尺寸链的计算尺寸链计算有正计算、反计算和中间计算等三种类型。
已知组成环求封闭环的计算方式称作正计算;已知封闭环求各组成环称作反计算;已知封闭环及部分组成环,求其余的一个或几个组成环,称为中间计算。
尺寸链计算有极值法与统计法两种。
用极值法解尺寸链是从尺寸链各环均处于极值条件来求解封闭环尺寸与组成环尺寸之间关系的。
用统计法解尺寸链则是运用概率论理论来求解封闭环尺寸与组成环尺寸之间关系的。
尺寸链计算及公差分析一、尺寸链计算1.确定基准尺寸:首先需要确定产品的基准尺寸,这是其他尺寸的参考值。
2.确定功能尺寸: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确定与之相关的尺寸。
例如,一个机械零件的功能要求是与其他组件配合,那么相关的尺寸即为功能尺寸。
3.确定辅助尺寸:辅助尺寸是与功能尺寸无关的尺寸,通常用于产品的加工和装配。
例如,孔的直径和深度就是辅助尺寸。
4.确定公差:在确定各个尺寸之后,需要为它们设置公差。
公差是指允许的尺寸变化范围,它的大小取决于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功能要求。
5.进行尺寸链计算: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制造要求,依次计算各个尺寸的数值。
计算时需要考虑公差的影响,确保产品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正常工作。
二、公差分析公差分析是确定产品尺寸的变化范围,即各个尺寸的上下限。
公差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产品的质量,确定工艺参数,并优化产品设计。
1.确定公差类型:公差分为基本公差和几何公差两种类型。
基本公差是根据工艺要求和产品功能确定的,例如直径公差、平行度公差等;几何公差是根据产品的形状和配合要求确定的,例如圆度公差、轴线位置公差等。
2.进行公差叠加:公差叠加是将各个尺寸的公差叠加在一起,得到产品整体的公差。
这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或专业软件进行计算。
3.进行公差分析:在确定产品整体的公差后,可以进行公差分析。
公差分析可以通过模拟或实验的方式进行,用于评估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尺寸变化的影响。
4.优化设计:通过公差分析可以了解产品尺寸变化的情况,如果发现一些尺寸变化太大,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功能受到影响,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
优化设计可以包括调整公差、改变加工工艺等。
总结起来,尺寸链计算及公差分析是确定产品尺寸和形状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指导产品的制造和装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要求、制造工艺和使用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尺寸链和公差,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尺寸链的分析计算尺寸链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方法,通过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共享信息、资源和能力,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客户满意度。
在尺寸链中,产品的规模、品种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被称为尺寸。
1.收集数据:收集有关尺寸链中每个组成部分的数据,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数量、位置、能力和资源等信息。
2.评估效率:评估尺寸链中每个组成部分的效率,包括生产效率、交付效率和响应效率。
通过分析数据,确定每个组成部分的瓶颈和短板,找出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
3.计算成本:计算尺寸链中每个组成部分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等。
通过分析数据,确定尺寸链中成本较高的环节,找出成本降低的潜在机会。
4.分析风险:分析尺寸链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供应风险、质量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通过分析数据,确定风险较高的环节,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5.优化尺寸链: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优化尺寸链的运作。
包括优化供应商选择和合作、优化流程和操作、优化库存管理和物流等。
通过尺寸链的分析计算,企业可以获得以下几点优势:1.降低成本:通过识别和解决尺寸链中的问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等,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提高效率:通过优化尺寸链的运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交付效率和响应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增加灵活性:通过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共享信息、资源和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
4.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优化尺寸链的运作,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交付的及时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
尺寸链的分析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详细的分析。
同时,也需要考虑尺寸链中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因此,企业在进行尺寸链的分析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以实现持续的改进和优化。
尺寸链计算及公差分析简体一、尺寸链计算1.起始尺寸链:起始尺寸链是从产品装配的第一个操作开始的尺寸链关系。
起始尺寸链通常是由产品的主要定位和安装特征决定的。
2.传递尺寸链:传递尺寸链是在装配过程中零件之间传递尺寸关系的链条。
传递尺寸链可以通过装配顺序和功能要求来确定。
3.终止尺寸链:终止尺寸链是指产品装配的最后一个操作的尺寸链关系。
终止尺寸链通常是与产品的最终功能和外观要求相关的。
在进行尺寸链计算时,需要结合产品的功能要求和装配工艺要求,综合考虑零件之间的尺寸关系。
对于复杂的产品,可以采用图纸、CAD软件以及装配工艺规程等辅助工具进行计算。
二、公差分析公差分析是指确定产品各个零件的公差大小及零件之间的公差相互关系,以保证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的功能要求和质量要求。
公差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定义公差: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和质量要求,确定零件的公差。
公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尺寸公差是指零件的尺寸允许偏差的范围,包括上偏差和下偏差。
形位公差是指零件的形状和位置允许偏差的范围,包括平行度、圆度、垂直度等。
2.公差链分析:根据产品的装配要求和功能要求,确定零件之间的公差相互关系。
公差链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软件工具进行。
公差链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公差传递路径和公差传递条件,以保证产品装配后的功能要求和质量要求。
3.公差配对:在确定了零件的公差和公差链关系后,需要进行公差配对。
公差配对是将合适的公差分配给零件,使得整体装配后的公差满足要求。
公差配对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统计方法和试装验证等方式进行。
4.公差控制:在产品设计阶段,需要控制公差的大小和分布。
公差控制是指通过调整零件的尺寸和形位公差,以满足产品的功能和质量要求。
公差控制可以通过优化设计、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等方式进行。
尺寸链—计算方法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呀。
尺寸链呢,就像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的。
那它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主要类型哦。
一种是极值法。
这就像是走极端一样。
比如说,我们要确定一个装配体的总尺寸,极值法就是把各个组成环的最大极限尺寸或者最小极限尺寸加起来,得到封闭环的极限尺寸。
就像搭积木,把每块积木最大或者最小的情况考虑进去,这样就知道整个搭出来的东西最大或者最小能是啥样。
这种方法很简单直接,但是呢,它有点保守,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各个尺寸都取到极限值的情况比较少啦,不过在一些对精度要求不是超级高,但是要保证能装配上的情况,还是很好用的呢。
还有一种是概率法哦。
这个就比较有趣啦,它像是在玩概率游戏。
它考虑到各个组成环的尺寸是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的,不是总是取到极限值。
比如说,在生产很多零件的时候,每个零件的尺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概率法就是根据这些波动的概率来计算封闭环的尺寸。
这就好比是算一群小伙伴的平均身高,不是只看最高和最矮的,而是综合考虑大家的身高分布情况。
概率法算出的结果呢,通常会比极值法更接近实际情况,而且在大批量生产的时候,能更好地利用零件的加工精度,不会像极值法那样过于保守,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呢。
在计算尺寸链的时候呀,我们得先搞清楚哪些是组成环,哪些是封闭环。
封闭环就是我们最终要确定尺寸的那个环,就像是链条的最后一环。
而组成环呢,就是那些影响封闭环尺寸的环啦。
宝子们可别搞混咯。
不管是用极值法还是概率法,目的都是为了在生产中能准确地控制尺寸,让产品能够顺利装配,而且还能保证质量呢。
这尺寸链的计算虽然有点小复杂,但是只要我们理解了它的原理,就像掌握了一个小魔法,能让我们在生产制造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哦。
希望宝子们都能对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有个新的认识呀。
。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尺寸链(Size Chain)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尺寸的方法。
它通常应用于制造业中,用于确定产品的尺寸规格和控制尺寸变化的程度。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产品的需求和要求:在开始计算尺寸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的需求和要求,包括外观和性能等方面。
这包括与客户和设计师沟通,以确保产品尺寸链的计算符合其期望。
2.收集尺寸数据:通过测量和记录产品的关键尺寸数据,包括长度、宽度、高度、深度、直径等。
这些数据将用于计算尺寸链的各个参数。
3. 计算起始尺寸(Baseline):起始尺寸是指产品的基准尺寸,即在制造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尺寸变化时的尺寸。
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或产品设计文档中的规格来确定起始尺寸。
4.确定各个工序的尺寸变化:对于产品制造过程中涉及尺寸变化的每个工序,需要确定其对产品尺寸的影响程度。
这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或经验来获取相关数据。
例如,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温度、压力和材料流动性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尺寸。
5. 计算尺寸链参数:根据各个工序的尺寸变化数据,可以计算出尺寸链的各个参数,包括尺寸链比例(Size Chain Ratio)和尺寸链统计(Size Chain Statistics)等。
尺寸链比例表示每个工序中尺寸变化的幅度与起始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
尺寸链统计表示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尺寸变化的累积情况。
6.分析和优化尺寸链:一旦计算出尺寸链的参数,可以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
通过对尺寸链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确定影响尺寸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尺寸变化的幅度,提高产品的尺寸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7.应用尺寸链于生产控制:尺寸链的计算结果可以应用于产品的生产控制和质量管理中。
例如,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设置尺寸监测点,对产品进行尺寸测量,并与尺寸链数据进行比较,以确保产品尺寸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果发现尺寸偏差过大,可以及时调整制造参数,纠正尺寸偏差,以保证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