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4.69 KB
- 文档页数:9
“希望之星”教学设计同文中学生物组王超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四、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五.教学资源PPT课件、小桶、小盆、小球(实验材料)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较为抽象。
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引导和帮助的方法;学生则进行研究、体验,由基础知识出发深入研究、联想、开动积极思维,得出结论,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研究、体验,感悟研究的愉悦,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人格。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
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以突破教学难点,同时结合板书教学,从多角度加深学生映像,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分析:过程思考:过程上遵循现象→问题→解释→验证→总结的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思路。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知识构造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理解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3)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别离比例。
(4)简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了解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提醒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信息,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说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五、教学课时: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探究案)【复习目标】1.通过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能体会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应用并会应用相关结论解决问题。
2.通过学习能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通过学习能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探究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分析及相关结论【例题1】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2中杂合子的白色球状南瓜有4000株,则理论上纯合子的黄色盘状南瓜有()株【归纳提升】1.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配子共有种组合方式,种基因型,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是:。
2.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亲本类型是所占的比例重组类型是所占的比例是,F2中纯合子有种,共占,双杂合子有种共占,双显中杂合体的比例是。
思考:若亲本改为纯合的黄色皱粒和纯合的绿色圆粒,则F2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是多少?【针对练习】1、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两纯和亲本杂交,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 )A 1/8B 1/5C 1/5或1/3D 1/16【思考:同样测交后代比例1: 1: 1:1有哪些变式?探究点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例题2】下图最能正确表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归纳提升】1.发生的时间: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分裂时期。
2.适用范围: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进行生物的遗传,细胞质遗传不遵循此规律。
3.实质: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上的的自由组合。
试一试:在下面方框内画图表示一下实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以两对基因A、a;B、b为例)【针对练习】1下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基因是( )2下列关于遗传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D、d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数量比接近1∶1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种类往往越多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探究点三: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题3】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 个体进行自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产生8种配子,后代的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27种,后代AaBbCCdd个体的比例为1/16B. 能产生16种配子,后代的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9种,后代AaBbCCdd个体的比例为1/8C. 能产生8种配子,后代的表现型有12种,基因型有27种,后代AaBbCCdd个体的比例为1/16D. 能产生8种配子,后代的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9种,后代AaBbCCdd个体的比例为1/8【针对练习】1、假定5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 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A 1/32B 1/16C 1/8D 1/42、2、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与DDTt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子代基因型有( )A.2种 B.4种 C.6种 D.8种【巩固练习】1.基因型AaBb的个体自交,按自由组合定律,其后代中纯合体的个体占( )A.3/8 B.1/4 C.5/8 D.1/82.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 A.形成初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B.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C.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D.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过程中3、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的走向是()A. 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B. 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C. 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D. 走向两极的均为A、a、B、b4、基因型分别为ddEeFF和DdEeff的2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2个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A.1/4 B.3/8 C.5/8 D.3/45、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为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人教版(2019年)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新授课)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教材分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并按照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呈现了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再总结自由组合定律。
呈现方式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
注重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渗透。
设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灵活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目标1.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并能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通过对孟德尔两对相对形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
3.通过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体会孟德尔的成功经验,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4.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两对相对形状杂交实验的分析,自由组合定律。
2.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运用遗传规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四、教学策略情境创设策略五、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讲授法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二、分析问题,提出假说、三、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十、教学反思1.单独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情况,再回顾孟德尔假说中推测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将“由表及里”与“由简到繁”的分析方法整合。
2.理论分析依托已有遗传理论,承前启后引出自由组合。
3.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实践遗传理论与方法,从而在学生的“做”中实现自主学习。
4.在成功中总结方法,在概念中呈现思维,在应用中形成责任。
板书设计图解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规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
(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育。
(2)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复习分离定律的知识,并总结孟德尔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3.学生按以下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课上的分析和讨论做好准备。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是怎样设计的?(2)F1代的性状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F2代的性状表现有几种?比值是多少?为什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4)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分离定律?(5)孟德尔是如何对自由组合现象进行解释的?(6)课本第10页的旁栏思考题。
二.情境创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对夫妇生下的孩子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孩子表现了父亲的特征,又有与母亲相似的性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性状可以是亲本性状的组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理性思维品质。
能力方面: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演绎推理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数学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2学情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材通过再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完整过程,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及对这个实验的验证。
这个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用到的各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本章的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已经极为详细的介绍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现象以及对这个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对解释的验证。
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基础的,这个基础不仅是知识上的基础,而是更为重要的方法的基础,这也是一个考查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3.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即杂合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的分析)。
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新课导入(4分钟)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幻灯片上奥巴马的全家福为我们展示出,他的两个女儿长得既有像他的地方,也有像他夫人的地方。
实际上,任何生物的后代表现的性状可以是亲本性状的组合。
但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
比如我们人的眼睛有大有小,额头有高有低。
以我和我爱人两个人的长相为例,我长得比较丑,是小眼睛、低额头,我爱人长得比较好看,是大眼睛、高额头。
当初我女儿还没出生时,我们就希望:要是以后长得像我爱人那样,该多好啊!但是,很遗憾,我女儿综合了我俩的特点:小眼睛、高额头。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时:3【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高一年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第二节的重点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两队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其中表达了很强的探究思想,本节重点在于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教师通过通过多媒体表现孟德尔实验并实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2)简述自由组合定律及实质。
2.水平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和分析问题,归纳的水平,通过相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思想,发现问题,试验,假设解释,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真理的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解决方法]:通过课件中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和“师生共同归纳”的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教学时采用“阅读材料—实验整理—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师设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等途径。
本节还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方法。
【教具准备】1、课件2、标有黄Y,绿y,圆R,皱r的卡片若干,大信封若干【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思想】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其中有“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变得更有兴趣,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理解上也更加深入。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教案标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目标:1. 了解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目的和方法;2. 理解和掌握遗传学重要的基本法则: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内容: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回顾1. 引入孟德尔是谁以及他的豌豆杂交实验;2. 概述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的第一个基本法则:分离定律。
二、孟德尔的第二个基本法则:自由组合定律1. 介绍孟德尔发现的第二个基本法则的背景和实验结果;2. 解释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三、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1. 对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异同;2. 强调两个定律的结合对遗传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回顾1. 讲解孟德尔是谁以及他的豌豆杂交实验;2. 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的第一个基本法则是什么;3. 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4. 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对遗传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孟德尔的第二个基本法则:自由组合定律1. 简要介绍孟德尔发现的第二个基本法则的背景;2. 与学生一起分析孟德尔实验中不同性状的自由组合结果;3. 解释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1. 学生讨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异同;2.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定律的相互关系和结合对遗传学的重要意义。
四、实验设计与实施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重点考虑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2.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3.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及讨论,并进行小组分享。
五、总结与评估1. 总结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并提醒学生遗传学的基本法则;2. 针对实验报告和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辅助与资源:1. 学科教材和辅助参考书;2. 大黑板或教学PPT。
教学延伸活动:1.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作物或生物进行杂交实验设计,并报告实验结果;2. 小组进行遗传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年级:班级:高一组别:高中生物教师:日期:年月日第节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本模块“学业要求”中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有:“运用细胞减数分裂的模型,阐明遗传信息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的“问题探讨”以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两种类型的豌豆照片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讨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 -对遗传因子对其他遗传因子的影响,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指向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由“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等内容构成。
在讲述两大遗传定律后,单设标题,揭示实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这样编写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这段内容中,介绍了遗传因子就是基因,但这里要注意,按照科学史的发展来说,这时还没有发现基因的本质和具体作用过程。
同时还介绍了等位基因的概念,但这个概念还不太全面,需要在学习完减数分裂的知识后才能给出完整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了解生物的形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会质疑“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此外,学生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值的知识、有关二项式乘积的指示,也是本节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并能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通过对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3、通过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体会孟德尔的成功经验,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4、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纯合子等概念【基础梳理】(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选用性状:①豌豆种子的颜色:_______与绿色。
②豌豆种子的形状:_______与皱粒。
(2)试验方法:___________。
(3)过程与现象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_________F2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分析①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_______对______为显性,_______对______为显性。
②F2中粒色分离比为:黄色∶绿色=________,粒形的分离比为:圆粒∶皱粒=________。
表明豌豆的粒色和粒形的遗传都遵循_________。
③F2有四种性状表现,其中_________、绿色圆粒是不同于两亲本的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
【合作探究】探究一: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遗传因子决定性状①豌豆的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
②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纯种黄色圆粒为___________; 纯种绿色皱粒为___________。
(2)F 1的遗传因子组成:亲代形成配子时,YYRR 产生一种_______配子,yyrr 产生一种_______配子。
亲代产生的两种配子结合后,产生的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表现型)为___________。
(3)F 1配子的产生①遗传因子的行为:F 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