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9.81 KB
- 文档页数:11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知识构造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理解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3)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别离比例。
(4)简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了解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提醒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信息,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说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五、教学课时: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主备人:彭超 辅备人:刘晓春 钱仁凯 程国胜 主备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有关孟德尔生平的资料素材。
2.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收集有关孟德尔进行遗传学研究的资料。
3.按学习提纲,准备本节内容。
情境创设提问(1)孟德尔用两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 1代只有一种性状表现,F 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其比例是9:3:3:1,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进行了自由组合)(2)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什么?(F 1产生了四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3)如何确定解释正确?(测交法)【组内合作讨论,确定重难点】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验证)①什么是测交?(用F 1与双隐性类型杂交,即用F 1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②测交的目的?(是测交F 1的遗传因子组成)③按孟德尔假说,F 1能产生YR ,Yr ,yR ,yr 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yr 一种配子,请推测后代有几种遗传因子组成及性状表现?其比例多少? (测交实验结果的遗传图解)点拨精讲④上述图解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从理论上推 杂种子一代(F 1) 隐性纯合子 测交 配子 测交后代比例 YyRr X yyrr YR Yr yR yr yrYyRr Yyrr yyRr yyrr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主备人教学设计导出结果,其后代有四种性状表现,且比例为1:1:1:1,若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说明理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标。
⑤显示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是:无论正交反交,实验结果符合设想,说明理论推导正确,即F1形成配子时,产生了四种配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的)⑥请同学们归纳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主要内容4.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①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这一遗传规律对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之作。
通过一系列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的存在,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为主题,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内容及其意义。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中,他研究了两个性状的遗传关系,其中一个性状是豌豆种子的颜色,另一个是豌豆种皮的质地。
豌豆种子的颜色有两种,一种是黄色,另一种是绿色;豌豆种皮的质地也有两种,一种是光滑的,另一种是皱起来的。
孟德尔将黄色和光滑的豌豆与绿色和皱起来的豌豆进行了杂交,并观察了它们的后代。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代的杂交后代都是黄色和光滑的,没有绿色和皱起来的。
这说明黄色和光滑的性状是显性的,而绿色和皱起来的性状是隐性的。
当孟德尔将第一代杂交后代进行自交时,第二代杂交后代出现了绿色和皱起来的豌豆。
这说明隐性的绿色和皱起来的性状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掩盖了。
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的存在。
孟德尔将这种遗传规律称为“分离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每个个体都有两个遗传因子,它们来自父母的遗传物质。
这些遗传因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当这些遗传因子相互组合时,它们会分离并随机组合,从而形成后代的遗传特征。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实验中,他发现了显性和隐性的性状,并提出了分离规律。
这些发现和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家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此外,孟德尔的实验还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一种改良品种的方法,通过选择具有理想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品种。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之作,通过这个实验,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的存在,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个实验也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一种改良品种的方法。
这个实验的意义举足轻重,它不仅是现代遗传学的开端,也是生物学和农业的重要里程碑。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科目:生物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时:3【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高一年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第二节的重点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两队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其中表达了很强的探究思想,本节重点在于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教师通过通过多媒体表现孟德尔实验并实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2)简述自由组合定律及实质。
2.水平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和分析问题,归纳的水平,通过相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思想,发现问题,试验,假设解释,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真理的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解决方法]:通过课件中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和“师生共同归纳”的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教学时采用“阅读材料—实验整理—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师设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等途径。
本节还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方法。
【教具准备】1、课件2、标有黄Y,绿y,圆R,皱r的卡片若干,大信封若干【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思想】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其中有“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变得更有兴趣,学到的知识也更加牢固,理解上也更加深入。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探究过程。
(2)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杂交实验的探究方法-------假设演绎法。
3、能力目标:(1)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及分析图解。
(2)孟德尔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及分析图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杂交实验的解释2、对解释的验证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教学用具:多媒体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易把重点放在杂交结果、验证结果的性状分离及分离比上,而对这些现出的原因也就是解释理解不够及时对探究方法有所忽视,所以本节立足于在原因解释及探究方法及过程让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其过程。
提问:为什么后代自交子二代高茎,矮茎性状分离比是3:1呢?孟德尔以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分离定律,他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接着他对进行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将会有什么发现呢?今天我们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讲述: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教师:孟德尔选择了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学生:粒色:黄色与绿色。
粒形:圆粒与皱粒教师:黄色,绿色是同一性状吗?教师: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的表现型是什么?学生:黄色圆粒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教师:让F1黄色圆粒进行自交子二代出现了几种表现型,分别是什么?与亲本表现型的关系是什么,有一定比值吗?学生:4种表现型,分别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其中黄色圆粒,绿色皱粒是亲本已有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是新出现的重组型性状,比值等于9:3:3:1教师:两对相对性状一起研究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那么针对相对性状还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呢?学生分析回答:黄色:315+101=416 绿色:108+32=140黄色:绿色=3:1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32=133圆粒:皱粒=3:1由此可见,每一对相对性状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年级:班级:高一组别:高中生物教师:日期:年月日第节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本模块“学业要求”中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有:“运用细胞减数分裂的模型,阐明遗传信息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的“问题探讨”以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两种类型的豌豆照片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讨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 -对遗传因子对其他遗传因子的影响,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指向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由“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等内容构成。
在讲述两大遗传定律后,单设标题,揭示实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这样编写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这段内容中,介绍了遗传因子就是基因,但这里要注意,按照科学史的发展来说,这时还没有发现基因的本质和具体作用过程。
同时还介绍了等位基因的概念,但这个概念还不太全面,需要在学习完减数分裂的知识后才能给出完整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了解生物的形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会质疑“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此外,学生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值的知识、有关二项式乘积的指示,也是本节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教学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课时授课者:郑婷婷授课时间:2016.9.21 下午第1节指导老师:林文绩授课地点:录播室高二(7)班【设计理念】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假说——演绎”这一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出遗传学上的两大定律。
在上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学生已体会假说演绎法,知道提出假说的一般过程。
本节课,以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探究过程为线索,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探究,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说并表达分享,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最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释身边遗传的现象,体现了知识指导生活的实践价值。
【教材分析】本章是必修二模块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本章放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前,循着科学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遗传学的分子基础,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②通过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阐明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2、能力目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①获得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及方法的训练;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尝试解释身边的遗传现象,并计算发生概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体会学科知识间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以;②通过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阐明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2、获得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及方法的训练。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教学目标:1、阐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获得成功的条件。
三、知识梳理: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说明色是显性性状,粒是显性性状)F2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①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时,亲本的基因型为×;F1的基因型为②F1可产生种配子,分别是:,且比例相等。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③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种表现型: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 : :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种基因型(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其中,双显性的个体(两对相对性状都是显性)占全部F2的;单显性的个体占;双隐性的个体占;F2中,纯合子的比例占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①即让F1与(基因型:)杂交。
同上,F1也可产生4种配子,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1种配子:yr。
②测交的结果:产生种表现型的后代,分别为,比例为4.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选用作为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②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首先针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
③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推理的结果。
5.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909年约翰逊给遗传因子改名叫__________。
表现型是指生物表现出来的_______。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
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叫做________。
四、自主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基因型中,属于纯合体的是()A、YyRrCcB、AAbbccC、aaBbccD、aaBBCc2、具有TtGgRR的个体,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它产生的雄配子的类型有()A、2种B、4种C、8种D、16种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符合自由组合规律,由它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任意两个精子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AB和abB、aB和AbC、Ab和abD、AB和AB4、现有高茎(T)无芒(B)小麦与矮茎无芒小麦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为3:1: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TtBb和ttBbB、TtBb和TtbbC、TtBB和ttBbD、TtBb和ttBB5、已知豌豆种子中,黄色圆粒对绿色皱粒为显性,现要知道黄色圆粒的基因型,则选择的最佳植株是()A、黄色圆粒B、黄色皱粒C、绿色圆粒D、绿色皱粒6、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子代中有3/8开红花;若此红花植株自交,其红花后代中杂合体占()A、8/9B、6/9C、2/9D、1/97、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黄色皱粒(Yyrr)杂交,后代中稳定遗传的占后代的()A、1/16B、1/4C、1/8D、3/168、纯合的黄圆豌豆与绿皱豌豆杂交,F1自交得F2,将F2中全部绿圆豌豆再种植(自交),则F3中纯合的绿圆豌豆占F3的()A、1/4B、1/3C、1/2D、7/129、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向日葵杂交,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后代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比例为()A、1/8B、1/16C、1/32D、1/6410、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个体自交,独立遗传,后代纯合体和杂合体分别占()A、4/16和12/16B、10/16和6/16C、2/16和4/16D、1/16和15/1611、一雄峰和一雌蜂交配后产生的F1中,雄峰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雌蜂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Bb×AbB、AaBb×AbC、AAbb×AbD、AaBb×ab12、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去雄后授以aabb植株的花粉,其胚乳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BBbB、AAabbbC、AaabbbD、AaaBbb13、现有AaBb与aaBb个体杂交(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中个体的比例为()A、1/8B、1/4C、1/3D、1/214、基因型为AaBb亲本自交后代中出现亲本没有的新性状占()A、1/8B、3/8C、1/16D、7/1615、落花生的厚壳对薄壳,紫种皮对红种皮为两对相对性状,现有厚壳紫种皮与薄壳红种皮落花生杂交,F1全为厚壳紫种皮。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能力目标: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来源:Z§xx§][来源:学.科.网Z.X.X.K]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生物,教案教学过程引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回答:①F1黄色豌豆自交产生两种表现型:黄色和绿色,比例为:3:1。
②F1圆形豌豆自交产生F2有两种类型:圆粒和皱粒,比例为3:1。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在完成了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后得出的。
那么,豌豆的相对性状很多,如果同一植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纯合亲本性状,如:豌豆的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我们将同时具有黄色、圆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和具有绿色、皱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放到一起来研究它们杂交后的情况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它是否还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呢?于是,孟德尔就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孟德尔选用了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样两个性状来进行杂交,即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都是黄色圆粒的。
以后,孟德尔又让F1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2中,不仅出现了亲代原有的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产生了新组合的性状——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在所结的556粒种子中,有黄色圆粒的315粒、绿色圆粒的108粒、黄色皱粒的101粒、绿色皱粒32粒。
这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并分析问题,指定小组长回答问题。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粒色:黄色: 315+101=416绿色:108 +32=140黄色:绿色接近于3:1粒形:圆粒:315+108=423皱粒:101 +32=133圆粒:皱粒接近于3:1(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提问:新组合的性状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两个新组合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
这说明什么问题?(回答:这表明在F1形成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
)讲述:对,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
由于一对性状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F2中:粒色:黄色:3/4 粒形:圆形:3/4绿色:1/4 皱形:1/4也就是说,在3/4的黄色种子中,其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在1/4的绿色种子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
反过来也一样,即在3/4的圆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的;有1/4是绿色的。
在1/4的皱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1/4是绿色。
两对性状结合起来应该是556粒种子应出现的性状黄色圆粒:3/4x3/4=9/16 556x9/16=313黄色皱粒:3/4xl/4=3/16 556x3/16=104绿色圆粒:1/4x3/4=3/16 556x3/16=104绿色皱粒:1/4xl/4=1/16 556xl/16=34杂交实验的结果也正是如此,在556粒种子中,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正好接近:9/16:3/16:3/16:1/16,即:9:3:3:1。
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看书:P30以上数据表明……至P31第二自然段结束。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提问: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能否说明亲本的显隐性关系?(回答:由于子一代表现为黄色圆粒,说明亲本中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提问: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回答:根据减数分裂的原理, YYRR产生的配子为YR,yyrr产生的配子为yr。
F1的基因型为YyRr。
)提问:F1形成配子时,各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随机结合。
请同学们思考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回答: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即YR、Yr、yR、yr,比例为: 1:l:l:1。
)讲述:关于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发生自由组合的根本原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F1产生配子的过程。
杂种F1(YyRr)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Y和y、R和r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而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在同一配子中。
F1基因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由于Y与R和r组合的几率相同,R与Y和y组合的几率也相同,所以四种配子的数量相同。
提问: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回答:结合方式有16种。
)提问: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回答:有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表现型数量比接近于9:3:3:1。
)小结:盂德尔在完成了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以后,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探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在揭示这一规律时,他不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特点,进行了杂交试验。
并在产生F1后,对F1进行自交,分析出因为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各产生了4种雌雄配子,由于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才在F2中出现了新组合性状这一规律。
巩固: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交,是否能够培养出只有一种显性性状的南瓜?你能推算出具有一种显性性状南瓜的概率是多少?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总数的。
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数占总数的。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讲述:测交时,选用双隐性植株与F1杂交,就是因为双隐性个体只产生一种隐性(yr)配子。
1)产生的后代的种类就是F1产生配子的种类;2)由于yr配子不会影响F1所产生配子对性状的控制,所以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可以推测F1配子的基因型;3)测交后代的比例也就是F1产生的配子的比例。
测交的结果是产生了4种后代: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黄色皱粒,并且它们数量基本相同。
即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1:1:l:1。
另外,测交时要进行正反交,目的是要说明F1既能产生4种雄配子,又能产生4种雌配子。
从而证实了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讲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存在和规律,现在,我们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规律。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提问:孟德尔所说的两对基因是指什么?(回答:位于1、2号同源染色体上的Y和y及位于3、4号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R和r)提问:1号染色体上的Y基因的非等位基因是那些基因?(回答:3、4号染色体上的R和r)提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于时的结合方式是什么?(回答:自由组合。
)提问:这种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哪一过程中?(回答:发生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提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回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我们的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开阔了广阔的前景,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改良动植物品种,为人类造福。
例如: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
其中,无芒和抗病是人们需要的优良性状。
现有两个水稻品种,一个品种无芒、不抗病,另一个品种有芒、抗病。
请你想办法培育出一个无芒、抗病的新品种。
学生用练习本计算,得出结论: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样的品种占总数的3/16。
提问: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回答:不可以,因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提问: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回答: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无芒、抗病品种进行自交和育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
)讲述:在现代医学上,我们也常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来分析家族遗传病的发病规律。
并且推断出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依据。
这对于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以及优生、优育工作都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提问: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双方都未表现出来先天聋哑症状的父母,为什么会生出一个先大聋哑的孩子呢?(回答:首先,先天聋哑一定是遗传病,其父母均未表现出来,说明其父母均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加之其父亲为多指,可以判定其父亲的基因型为:PpDd;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可以判断其母的基因型为:ppDd。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其父母可能出现的配子是什么?其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几种?(回答:其母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其父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pD、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