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馀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贞元八年(792),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第一次聚会时,年长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

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韩愈进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而且所谓“欢愉之辞难工”并不是说不能工,“穷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说一定好,但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

便很难表现出“鸣”的深度;而后者饱经困苦磨难,其生命力与阻力激烈碰撞所导致的“不平”之鸣便易于惊动俗听,传之久远。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本来,作为诗文大家的韩愈是更重视文的,他说自己不过是“馀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并明确认为与他那些“约六经之旨”、“扶树教道”的文相比,其诗只是抒写“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上宰相书》),以“抒忧娱悲”(《上兵部李侍郎书》)而已。然而也正由于韩愈没有把诗与文等量齐观,才使诗歌避免了成为道学工具、政治附庸的命运,才得以保持其“抒忧娱悲”、“感激怨怼”的美学品性。“感激怨怼”就是“不平”,“抒忧娱悲”就是将此“不平”不加限制、痛痛快快地抒发出去,所谓“郁于中而泄于外”(《送孟东野序》),指的便是这种情况。由此看来,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渲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孟郊非常欣赏“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回旋”(《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的书法艺术创造,由此而及于诗,他认为虽“形拘在风尘”,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

牢笼乾坤,绳律“万有”(《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在《赠郑夫子鲂》中,他这样说道: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

将天地纳入“胸臆”之中,“由我”来尽情地裁夺,这是何等大的气魄!而只有发挥创造性的诗思,才能“裁”物象,“该”造化,吁嗟之间而生风雷之象。

与孟郊一样,韩愈也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他一再说:“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咏雪赠张籍》);“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研讨诗文而至于“幽玄”,搜求“智网”复辅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觑寻“天巧”,足见韩愈的创作取向。韩愈还屡屡强调写作要“能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要大胆创新,“勇往无不敢”(《送无本师归范阳》)。他说“若使乘酣骋雄怪,造化何以当镌劖断!”(《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这已经不是要“笔补造化”了,而是在向造化宣战。司空图评韩诗云:“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题柳柳州集后序》)韩诗这种风格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其特富创新意识的诗歌理论以及中唐的文化趋向有着紧密的

关联。

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在《调张籍》一诗中,韩愈这样写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此诗与当时一些崇杜抑李论者迥异其趣,给予李、杜诗以同样的高度赞誉。这赞誉的落脚点不在李杜诗的思想内容,而在其诗“巨刃磨天扬”那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所以韩愈与李杜精神之“交通”处便是“百怪入我肠”,他欲追踪李杜,所取法也正在于此。所谓“拔鲸牙”、“酌天浆”,将其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发挥到极致,完全是一派天马行空、超越世俗的气象。这是一种的审美取向,韩愈不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实践它,而且用以审视、评价、赞许同派其他诗人的诗作。他说孟郊的诗是“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土》);说贾岛的诗是“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说张籍的诗是“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中赠张十八》);说自己与孟郊、张籍等人的诗是“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醉赠张秘书》)。其着眼点都在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尽管上述某些评论并不符合诗人们的创作实际,但却突现了韩愈美学思想;尽管在论诗时韩愈也注意到了“妥

帖”、“平淡”的一面,但由于他主张的重心在雄奇险怪,便往往顾不上平淡妥帖了。

与韩愈相同,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如孟郊声言自己为诗“孤韵耻春俗”(《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卢仝自谓“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寄赠含曦上人》);刘叉宣称“诗胆大如天”(《自问》)、“生涩有百篇”(《答孟东野》);李贺更是倾心于幽奇冷艳诗境的构造,既“笔补造化”又师心作怪。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遭际所限,视野不够宏阔,取材偏于狭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蹇涩,但他们却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

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石头城》刘禹锡 阅读训练及答案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阅读训练】: 1.有人说后两句有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首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依旧,但当年繁华的六朝故都,如今已是空城。 B.潮水也通人性,它们拍打着空寂的城墙似乎感受到石壁的冰凉,便带着寂寞悄悄退去。 C.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它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深情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全诗写山、水、月,着重于景物描写,传达了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4分) 5.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旧、还。(1分);“旧”有“原来的”之意,用“旧”来形容月(月本无新旧之分),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繁华岁月,“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则祗剩一片凄凉。(1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一去不返了。(1分) 2.情景交融。(1分)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1分)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3.D(景物描写“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处处写景,但无处不包含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4.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③诗人通过对物是人非的叙述、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5.本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诗人以凄凉的基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其它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特点恰好与韩、孟一派诗人相背反)。他们中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以前人们曾把这一新诗潮称为“新乐府运动”。 1、白居易 (1)生平:前期(兼济天下时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后回乡守母丧。起复不久即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时年四十三岁。后期(独善其身时期):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之后历任要

职。后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香山居士”。年七十五卒。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2)诗歌主张:白居易分自己的诗作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其主张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种种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白居易明确地提出诗应“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所作。(3)创作情况:第一、《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展示了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代表作如《卖炭翁》、《轻肥》。第二、《长恨歌》和《琵琶行》。《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1.拳:弯曲。 2.眄:斜视。(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我”是指____________ _____,这两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点题开篇。(3分)(2)从后四句的描写看,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1)诗人秋风拟人 (每空1分)(2)表现了诗人倔强进取的精神(或: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1分)诗人心里渴望像骏马那样驰骋边陲,像大雕那样展翅云天,即使带病也要上高台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2分)(3)首联从描写秋风入手,引出颔联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感叹。先抑后扬,以衬托颈联所抒发的老当益壮之豪情。尾联作结,秋风中上高台翘首四望,“为君”二字照应开头。整首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4分)【诗歌赏析】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 唐 ]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译文一】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 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译文二】 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 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 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4.B D (B项“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 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 无畏惧秋风之意。) 15.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 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 喜之情。(2分)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 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2分)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

(完整版)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
并称“刘柳”。与白居易
合称“刘白”。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浪淘沙刘禹锡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 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 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4 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 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 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回答问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 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____。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 2.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写景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曹操的《观沧海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上片前 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 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 威猛旷悍,描摹出一种寥廓深邃的意境。(意对即可)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领袖是韩愈和孟郊,该诗派成员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 1、简介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一生两次被贬。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一:天街。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代表作《山石》。 (2)孟郊字东野,武康(今浙江德清)人。46岁进士及第,50岁任溧阳尉。一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饥饿、穷蹙、疾病、羁旅、失子、衰老,接踵而来,使他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有《孟东野诗集》。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这些诗作大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小诗《游子吟》古朴平易,为后人传诵 2、风格

,“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现实的较少。 3、诗歌主张分析 (1)不平则鸣: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2)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3)雄奇怪异之美:使用幽险,凶怪的词语创造怪奇的意境(4)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禹锡《陋室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____的文体。这种文体有_________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古代文学

A唐代诗歌 一初唐诗歌 风格:宫体诗(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陈子昂) 内容:风骨刚健引向广阔社会现状 形式:上官体——王绩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苏味道李峤)(暗合格律)——沈宋(沈全期宋之问)(律诗定型) 王勃是四杰成就最高的人 初唐四杰对诗歌的贡献 陈子昂贡献 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他的诗中能够细致地体察景观饼摆脱从类书拾掇辞藻的陈规陋习,自铸新词一描摹景色,这种笔法精细而境界浑成的诗体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稳固,成为人们学习模仿的新诗体。 上官体特点 永明体——上官体(六对八对)——沈宋体(律诗近体诗) 王绩的《野望》唐代第一首山水田园诗 理解格律(近体诗) 理解古体与近体诗(从沈宋明确分开) 五言律诗意义 吴中四士:包融张旭贺知章张若虚(《春。。》王闿孤篇横绝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名词解释: 山水诗:描写大自然四时变化规律,精神实质在于理 田园诗:广义:以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诗狭义:像陶渊明写的诗,表达自己的看法 理解比较山水诗和田园诗 王维,字摹诘,以禅入诗,以画入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0 孟浩然,《孟浩然集》 2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高常侍集》 岑参,边塞诗最好 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王翰,《凉州词》,204 王昌龄,七绝圣手,只有李白可以与之抗衡,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赛》(边塞诗成就最高)王之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草堂集》 中国诗歌史上五位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集》 三中唐诗歌 中唐前期:山水田园诗:刘长卿(五言长城)韦应物 大厉十才子(姚合《极玄集》) 边塞诗人李益(盛唐与中唐边塞诗的区别) 中唐后期: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孟诗韩笔)——苦吟诗派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甌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叶燮《己畦集》卷八《百家唐诗序》:“贞元、元和之间,窃以为古今文运诗运至此时为一大关键也。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啟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於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於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有关唐代文学由雅入俗的变化,其远源可以追溯到叁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晚年饱经战乱,深入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苦难的优秀篇什,如有名的“叁吏”、“叁别”、《兵车行》、《彭衙行》、《悲陈陶》、《哀江头》等即是。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杜甫入蜀以后,这种倾向更得到新的发展,有时直以方言俚语作诗,“朴野气象如画”(王嗣奭《杜臆》卷四)。明人胡震亨引焦竑批评杜诗说:“杜

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唐音癸签》卷六)这些批评,正好反证了杜甫在打破精雅的古典诗歌传统,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 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迴响。元稹、白居易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白居易说得更为具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餘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叁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与元九书》)这里,白居易将其全部注意力都投向了杜甫的写实讽时之作,对于杜的其他作品以及“不逮杜”的作家作品,则评价偏低,说明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除了注目于杜甫的诗歌内容,还对杜诗的通俗化倾向寄予一瓣心香:“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二)“当时语”即当时民间的俗语言。在诗中使用“当时语”,既然有老杜在前导源,则后继者便有了坚实的依据。于是,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纷纷起而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嫗能解(释惠洪《冷斋夜话》),一时间蔚为风气。 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歌诗。如张籍的《白鼉鸣》、《云童行》、《春别曲》,王建的《神树词》、《古谣》、《祝鹊》,白居易的《竹枝》、《杨柳枝》、《何满子》等,都平实浅易,自然明快,充满乡土市井气息。

各校古代文学真题集剖析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一、简答:试论<诗经>的艺术特征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二、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唐传奇江西诗派公安三袁元白诗派“三言、二拍”南开大学1999年中国文学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叶儿索隐派《全唐文》楚辞南杜 二、简答题:“诗无达诂”“沉郁顿挫”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默写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三、论述题: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南开大学1999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五经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3.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赵崇祚编的《花间集》。 4.散曲包括散曲和小令两种主要形式。 5.《墙头马上》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裴少俊和李倩君。 二、判断题 1.《关雎》是一首吟咏“后纪之德”的诗歌。错误(爱情诗)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抒情诗的艺术典范。错误(叙事诗)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常建的《乌鸣涧》错误(《题破山寺后禅院》)4.“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是苏拭对柳宗元在散文史上地位的评价。错误(韩愈)5.《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正确(又名李宝嘉) 三、名词解释《乐府诗集》“郊寒岛瘦”婉约派南戏四大传奇 四、简述故事梗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桃花扇》 南开大学2000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2000文学综合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将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l0分) 1.《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2.《七发》的作者是枚乘。 3.阮籍长于五言诗,其代表作为《咏怀》八十二首。 4.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5.《河东先生集》是唐朝柳宗元的文集。 6.《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 7.成语“江郎才尽”的“江郎”指南朝梁诗人江淹。 8.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是黄庭坚。 9.元杂剧《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 10.《三遂平妖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二、判断 1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是词人辛弃疾。错误(李清照) 2《诗经》中的“三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正确 3“桃花庵主”是清代孔尚任的号。错误(唐寅) 4《三国志平话》属于讲史话本。正确 5传奇小说《会真记》就是《莺莺传》。正确 三、名词解择:骈文《昭明文选》唐宋派欧阳修《浣纱记》 复旦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简称中作家的全名(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前七子 2、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世纪及其著作集名(1)贾谊(2)蔡邕(3)江淹 (4)韩愈(5)陈与义(6)元好问(7)钱谦益 二、名词简释:笙诗元和体变文浙西派谴责小说 三、论述:试比较“古诗十九首”与阮籍《咏怀》的主题与风格。 “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述其在诗上的创辟之处。 试述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宗尚的异同。 华东师大文学专业 永明体公安派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试论《史纪》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桐城派比兴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试述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经过。 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互见法性灵说沈宋《鸣凤记》正始体《论小说与群治关系》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1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1中唐通俗化诗风出现的原因 A杜甫的影响 安史之乱前后,新题乐府诗,写实,通俗。 B创作时尚的影响 元结、顾况、戴叔伦,以及张籍、王建、李绅,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相继提倡响应,共同有意追求,形成时尚。 C民歌的影响 民歌是通俗化的样板。 2张籍、王建:“张王” A张籍 《野老歌》;《秋思》 B王建 《田家行》,《羽林行》,《新嫁娘词》 3元稹(779——831) 存诗830多首。 他比白居易小7岁,交谊甚深,主张相同,诗风相近,号称“元白”。

A“新题乐府”受李绅影响 B代表作《连昌宫词》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生平 772——846,活了七十五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他一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在文学方面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表明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二是自编诗集,分为四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2诗歌主张 白居易奉行“兼济”“独善”。他在《与元九书》中宣布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对他所分四类诗中,看重的是前两类:讽谕诗,闲适诗。讽谕诗是体现兼济之志的,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的。 他的诗歌主张,是就前期所写的讽谕诗提出来的。 A内容要写实,语言要通俗。 B及时反映:为时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功利目的:为君为民而作。 不足处:过分突出讽谕功能,文学性削弱了; 一味强调现实功利,文学功能夸大了,创作的路子狭窄了。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闲适诗 1讽谕诗170多首 揭露达官贵人奢侈:《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轻肥》,《买花》 反映弊政及民生疾苦:《新乐府》五十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卖炭翁》 《新乐府》诗直面现实,爱憎分明,痛快淋漓。其不足是:诗末添加议论尾巴是通病,政治说教味浓;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直露无遗,艺术性薄弱。 2闲适诗 另外一付面孔:“独善”“乐天”,悠然自得。前期有,后期更多。 四、感伤诗中杰作:《长恨歌》、《琵琶行》 1《长恨歌》(806年作) 历史题材,为情而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刘禹锡,字梦得”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 禁中 ..,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才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 春秋上丁 ..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旧唐书·刘禹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 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 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 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 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007-09-29 20:09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贞元八年(792),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第一次聚会时,年长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韩愈进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而且所谓“欢愉之辞难工”并不是说不能工,“穷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说一定好,但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便很难表现出“鸣”的深度;而后者饱经困苦磨难,其生命力与阻力激烈碰撞所导致的“不平”之鸣便易于惊动俗听,传之久远。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本来,作为诗文大家的韩愈是更重视文的,他说自己不过是“馀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

新唐书·刘禹锡传-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新唐书·刘禹锡传|附译文翻译|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府做管书记,后又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馀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贞元八年(792),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第一次聚会时,年长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

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韩愈进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而且所谓“欢愉之辞难工”并不是说不能工,“穷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说一定好,但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