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6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或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分期】根据《中医外科学》,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期: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炎性乳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现为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
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微触痛。
检查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乳腺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受阻,乳络蕴热,引发乳痈。
2. 感受外邪:外感风邪、寒邪、湿邪等,客于乳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蕴热,引发乳痈。
3. 饮食不节:饮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内生湿热,湿热蕴结乳络,引发乳痈。
4. 乳汁淤积:产后哺乳不当,乳汁淤积,乳络受阻,蕴热成毒,引发乳痈。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疏肝解郁:适用于肝气郁结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郁金、香附、青皮等。
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蕴结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花粉等。
方剂如五味消毒饮加减。
(3)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胃湿热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苍术、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方剂如四君子汤加减。
(4)活血化瘀:适用于乳络瘀阻型乳痈。
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等。
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加减。
2. 外治法(1)针灸疗法:适用于乳痈初起或成脓期。
常用穴位有乳根、膻中、足三里、三阴交等。
针刺手法为泻法。
(2)拔罐疗法:适用于乳痈成脓期。
取乳根、膻中、肩井等穴位,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
(3)外敷疗法:适用于乳痈初起或成脓期。
常用药物有金黄散、如意金黄散等。
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醋或蜂蜜调匀,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
(4)推拿疗法:适用于乳痈初起或成脓期。
手法以揉、按、摩、拿为主,重点在乳房、乳根、膻中等穴位。
3. 饮食调理(1)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烧烤、酒等。
(2)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豆腐、鸡蛋、菠菜等。
(3)多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金银花、菊花、绿豆、山楂等。
4. 生活调理(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3)产后哺乳期间,注意哺乳姿势,避免乳汁淤积。
(4)定期检查乳房,及时发现并处理乳腺炎。
三、预防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房清洁。
急性乳腺炎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乳房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局部皮肤有无破溃、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
2.评估患者所用药物、配合情况、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况。
3.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高热、寒颤及脉率加快等现象。
4.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二、护理要点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保证足量水分摄入。
3.休息: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4.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产褥期卫生习惯,勤更衣,定期淋浴,保持口腔、皮肤及阴部的清洁.5.缓解疼痛:(1)防止乳汁淤积:患乳暂停哺乳,定时吸净乳汁。
(2)局部托起:用宽松的胸罩托起乳房,以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局部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25%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6.控制体温和感染:(1)控制感染:遵医嘱早期应用抗生素.(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监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
(3)降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
(4)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敷料。
7.如有切开引流,应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并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敷料有无脱落,伤口有无感染等。
8.指导患者预防乳房炎的措施:411第十四篇乳腺、甲状腺外科护理常规(1)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每日清洗乳头,保持局部清洁和干燥。
(2)纠正乳头内陷:乳头内陷者于妊娠期经常挤捏、提拉乳头。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将乳汁吸净。
(4)保持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5)及时处理乳头破损。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多发生在初产妇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时更剧。
(5)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的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1.郁滞期: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
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色微红或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食纳不佳,大便干结。
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浮数。
2.成脓期: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皮肤红肿焮热,局部疼痛明显加重,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患处拒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法治愈乳痈病案:李某,女,38岁。
初诊:1991年3月19日。
主诉及病史:左乳肿痛三周余。
产后15天突然恶寒发热,左乳肿痛,经某院检查,诊为“急性乳腺炎”。
曾肌注青霉素及静脉点滴青霉素十余天,未见好转,遂来北京中医医院就诊。
患者高热烦急,体温持续在38℃以上,纳呆便干,小溲黄赤。
诊查:左乳外上方可触及一约12cm×15cm肿块,皮色焮红,疼痛拒按,未及波动感;左腋下可触及黄豆大小结节,按之微痛。
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毒热内蕴,乳络阻隔。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处方:瓜蒌20g 蒲公英30g 连翘10g 野菊10g 炒麦芽 30g 丹皮 10g 茅根 30g 生甘草 10g另:牛黄清热散 1 瓶分冲。
二诊:1991年3月26日。
患者服7剂药后,烧退,局部红肿已消,皮色正常,按之不痛,仅左乳外侧可摸及一约10cm×8cm 硬节。
纳食尚可,大便调和。
舌苔薄白,脉弦滑。
效不更方,继1服前方药 7 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1991 年 4月 2日。
患者局部肿块已消,且无任何不适,纳可便调。
嘱注意饮食,注意排乳。
按语乳痈患者均为产后哺乳期之妇女,且以乳房部肿痛为主要症状表现。
若出现乳房肿块疼痛硬结,皮红拒按,伴有高热时,则说明邪毒内盛,应治以清解毒邪、消肿散结之法,常重用公英、野菊等清热解毒之品,以使热解结散。
此外,乳痈之初期的主要矛盾是乳汁瘀滞,此期应通乳与回乳并举。
一方面应用大量通乳之品,使瘀滞之乳络通畅,则瘀滞之乳汁有路可出;另一方面使用回乳之品,减少“上游”乳汁的分泌,以利瘀乳的排出。
一回一通,使瘀乳得散、肿块得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396-397,王玉章医案。
王玉章,1916年生人,男,回族,河北省文安县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1932年启蒙,师承著名中医外科专家赵炳南,解放前开始在北京行医。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健康宣教作者:杨丽银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5期【摘要】从情志调理、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等方面对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健康宣教【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02乳痈(急性乳腺炎)是由于乳汁淤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约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绝大多数发生在哺乳期,尤其是初产妇为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是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1]。
临床症状表现为:乳汁淤积结块、乳房疼痛、肿胀发红,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
一旦发生乳痈将给产妇带来很大的身心困扰,影响母乳喂养,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近年来乳痈患者增加明显,通过中医辩证施护达到很好的康复效果,特此对于乳痈提出中医护理健康宣教,以增强乳痈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及依从性,减少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1 情志调理患者多因起病较急,疼痛剧烈,且初为人母,知识缺乏等原因,易出现焦灼、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引起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病情加重,故情志调理为健康宣教的重中之重。
1.1 多与患者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劝导安慰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采用谈心、陪护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减轻病痛,更好的给予母乳喂养,增进母婴情感。
1.2 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的患者,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注意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指导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1.3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营造和谐、互爱的家庭氛围,给予心理支持,减轻心理焦灼。
1.4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经验,增强治疗信心。
2 生活起居2.1 良好的环境:创造安静、舒适、隐蔽的环境,温湿度适宜。
2.2 乳汁结块明显时不得自行乳房按摩,应告知医生给予按摩处理。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
舌红,苔黄。
(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
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
舌红,苔黄腻。
(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
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
舌质淡,苔薄。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一)疼痛1. 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 行抽脓术的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引流),观察脓液的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乳汁排出。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肝、神门、心、交感、阿是穴等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肿胀1.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是否形成脓肿或破溃。
2. 遵医嘱使用排乳手法(详见附件),挤出淤积乳汁。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肾上腺、内分泌、肝、神门、阿是穴等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5.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发热1. 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协助更换衣被。
2. 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
按摩时选择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质。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耳尖、神门、内分泌等穴。
5. 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 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 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5.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 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肿形成时停止哺乳。
2. 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3. 保持乳房及乳头清洁,如出现乳头皲裂,可用蛋黄油、麻油或橄榄油外涂。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乳痈是乳房的一种炎症性病变,主要是指乳腺管内细菌感染所致的乳头和乳晕周围的局部炎症,常常伴随着红、肿、热、痛和有时有脓污漏出等症状。
中医认为,乳痈多由湿热郁闭、气血不畅引起,治疗过程中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痞、扶正固本为主要原则。
以下是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量多吃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乳痈发展情况,随时记录和评估症状变化。
如红肿症状逐渐加重,伴有高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中药治疗:(1)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能清热解毒,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祛湿化痞药物:如茯苓、泽泻等,能促进湿气排出,消肿止痛,改善局部循环。
(3)扶正固本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加速病情恢复。
4.中医外治:(1)热敷: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脓污排出。
(2)中药外敷:使用煎煮成糊状的中药外敷,如黄连糊、连翘糊等,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3)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肝俞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乳痈症状。
5.心理调理:乳痈是一种疼痛且影响外貌的疾病,对女性朋友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治疗期间,要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6.预防措施:乳房健康是女性朋友的重要问题,平时要注意卫生,保持乳房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乳头破裂和感染。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综上所述,乳痈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病情观察、中药治疗、中医外治、心理调理和预防措施等。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密切配合医师的治疗计划,遵守医嘱,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
此外,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个人卫生,预防乳痈的发生。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
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乳痈的辨证治疗【关键词】乳痈;辨证;中医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1-02乳痈又称为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乳房炎的一种。
乳痈分内吹乳痈(怀孕期),外吹乳痈(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痈(干乳子)。
临证内吹乳痈较少,非哺乳期乳痈更少,而外吹乳痈最多,其中尤以初产妇尚未满月的哺乳期最为多见。
本文将介绍不同期乳痈的典型病例,并将其中医辩证治疗进行分析。
1 乳痈的分期及典型病例乳痈(急性乳腺炎)可分为初、中、末(肿疡期、酿脓期、溃破期)三期,初期又可分为郁滞型和蕴热型。
例一:患者女,25岁,左乳肿疼三天。
哺乳期产后月余。
昨日乳头起白疱,如粟米大,乳上方有3×5cm2大一肿块,呈条索状不红不热,自感憋胀疼痛寒热不适,体温38°c,纳呆,舌质红、薄白苔。
属初期的郁滞型。
方药,清肝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生地10g、当归10g、元参10g、陈皮6g、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30g、王不留12g、甘草3g,上药3剂,热退肿消,疼轻、白疱已消,身爽纳可,唯乳汁较少,治以通乳汤加减服之:瓜蒌30g、山甲珠10g、王不留12g、漏芦10g、通草6g、藕节10g、黄芪30g、当归10g、甘草2g服3剂乳汁增多而愈。
例二:患者女31岁。
主诉:左乳肿疼五天。
初由婴儿咬伤乳头,后发热恶寒,头晕、恶心,纳呆,乏力。
检查:体温39°c,舌质淡红,苔白根微黄,脉浮数,左乳房下皮肤微红,有8×10cm2肿硬区,边缘不明显,拒按但不应指。
属初期的蕴热型。
治宜:清热解毒,开郁散结。
以荆防牛蒡汤加减服之。
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连翘10g、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2g、蒲公英30g、银花藤30g、青陈皮各6g、甘草2g,外敷金黄膏热熨。
服上药3剂,热退肿消,但肿块未化净,同上方去荆防加当归、赤芍各10g,续服3剂肿消而愈。
225第13卷 第5期 2011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5 May,2011乳痈是发生于乳房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见于哺乳期妇女,以及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乳痈的中医护理张淑娟1,严军虎2(1.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临潼医学校区,陕西 西安 710613;2.陕西师范大学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乳痈是发生于乳房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文章主要论述了乳痈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乳痈的辨证施护原则、护理要点,以及乳痈的预防。
关键词:乳痈;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5- 0225- 02收稿日期:2010-11-10作者简介:张淑娟(1977-),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护理教学工作。
Tr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are for MastitisZHANG Shu-juan 1,YAN Jun-hu 2(1.Shaanxi Energy Institute,Xi'an 710613,Shaanxi,China;2.ShaanxiNormal University Hospital,Xi'an 710062,Shaanxi,China)Abstract:Mastitis is a breast occurred in acute purulent disease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thogenesis of mastitis,clinical mastitis,and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nursing,care points,and the prevention of mastitis.Key words:mast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are 理组(P <05)(见表1)。
乳痈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乳痈概述乳痈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与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可伴恶寒、发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妒乳、吹乳、乳毒、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乳房,胸部。
常见症状: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寒战、高热、脉搏加快。
主要病因: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重症感染者,可形成全身性脓毒血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乳痈的发病特点三、乳痈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有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两大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乳汁淤积(1)患者哺乳技巧不正确,导致乳汁没有被婴儿吸入,大量淤积。
(2)患者的乳腺管有阻塞的情况,导致乳汁不能顺利流出,大量淤积。
2、细菌侵入患者乳头有破损,细菌通过乳腺管或淋巴管侵入,乳汁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营养。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乳痈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有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两大主要病因。
典型症状:暂无资料。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如果未得到及时控制,乳腺脓肿会发生破溃,深部脓肿还可能向体内疏松组织进一步扩展。
重症感染者,可形成全身性脓毒血症。
五、乳痈的检查预计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乳房的颜色、质地、温度以及腋窝淋巴结,发现患侧乳房红肿、皮温升高,同侧腋窝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发生炎症反应。
乳痈(急性乳腺炎)【病因】乳痈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而化热所致。
以发热,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乳腺炎。
【症状】1。
多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
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微红或皮肤不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红肿疼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3。
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4。
腋下可有臀核肿大疼痛。
5。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初期:乳房肿块胀痛,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疏肝清热、逋乳消痈。
酿脓期:乳房肿块逐渐增大,皮肤锨红灼热,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鸡啄样痛,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肿块按之应指,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热解毒透脓。
溃脓期:脓肿破溃,流出黄白脓液或乳汁,肿痛渐消,舌淡红,苔薄黄,脉略数。
扶正托毒。
【饮食保健】乳痈食疗(仅供参考,具体询问医生)(1)猪蹄1只,黄花菜25克、炖熟后不加佐料食之,每日1次。
用于乳腺炎初期未成脓者。
(2)乳鸽1只、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
将乳鸽洗净,黄芪、枸杞子用纱布包好与乳鸽同炖,熟后去药渣,吃鸽肉饮汤。
用于乳腺炎溃破后康复期。
(3)粳米100克、蒲公英50克。
将蒲公英煎水取汁,加粳米煮粥,每日分服。
用于乳腺炎溃破后脓尽余热者未清者。
(4)葱须不限量、枯矾少许,将葱须洗净,切碎放入枯矾同捣为泥,捏成小丸如黄豆大,每服4丸,每日2-3次,服后微发汗。
本方治乳疮,具有消肿散瘀、行气活血的作用。
(5)鲜大葱250克,将葱洗净,切碎,捣烂取汁1杯,加热顿服。
每日服1次,可连续服用。
本方用治妇女乳生痈疮,红肿热痛,具有解毒、散热、消肿之功效。
(6)鲜葱须不拘多少,枯矾用量斟酌与葱须能捣成丸即成,先将葱须洗净切碎,再和枯矾同捣如泥。
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的成脓期患者。
一、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痈(TCD 编码:BWR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 编码:N61 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 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 15 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分期郁滞期成脓期溃后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临床常见证候:热毒炽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乳痈(急性乳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痈(TCD 编码:BWR020)和急性乳腺炎(ICD-10 编码:N61 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成脓期。
3.不伴有败血症,不伴有需要特殊处理的其他疾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检查+D-二聚体(4)感染性疾病筛查(5)乳腺彩色超声+脓肿定位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C 反应蛋白、细菌培养+药敏、病理学检查、心电图、胸部 X 线检查、腹部超声等。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
舌红,苔黄。
(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
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
舌红,苔黄腻。
(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
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
舌质淡,苔薄。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疼痛
1. 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 行抽脓术的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引流),观察脓液的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乳汁排出。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肝、神门、心、交感、阿是穴等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肿胀
1.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是否形成脓肿或破溃。
2. 遵医嘱使用排乳手法(详见附件),挤出淤积乳汁。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肾上腺、内分泌、肝、神门、阿是穴等
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5. 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发热
1. 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协助更换衣被。
2. 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
按摩时选择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质。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耳尖、神门、内分泌等穴。
5. 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 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 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5.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 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肿形成时停止哺乳。
2. 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
3. 保持乳房及乳头清洁,如出现乳头皲裂,可用蛋黄油、麻油或橄榄油外涂。
4. 怀孕6个月后,用木梳沿乳腺导管方向梳理,可预防乳痈。
(二)饮食指导
产后48〜72小时后补汤汁,忌油腻、刺激性食物。
1. 气滞热壅证:宜食疏肝理气、通乳消肿的食品,如白萝卜、白菜等。
食疗方:萝卜丝汤。
2. 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食品,如马兰头、鲜藕、绿豆、马齿苋等。
食疗方:马兰头拌豆腐。
3. 正虚毒恋证:宜食益气合营托毒的食品,如鸡蛋、鱼肉、动物肝脏、豆制品、牛奶等。
(三)情志调理
1. 多与患者沟通,劝导安慰其正确对待疾病。
2. 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的患者,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
移注意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指导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4.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经验,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效果
评价附: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年龄: ID : 文化程度:
热毒炽盛证□ 正虚毒恋证□ 其他: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证候诊断:
气滞热壅证□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_______________ 技术职称: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 _______________ 护士长签字:_______________
附件:
排乳手法
1. 护理评估
( 1)哺乳期妇女,乳痈郁滞,乳头破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程V 7天。
(2)发热恶寒,体温39° 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
( 3)局部肿块经诊断未成脓者。
( 4)乳痈成脓期或溃后期禁用。
2. 患者取坐位,在患乳搽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
3. 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后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
4. 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
5. 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