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0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世纪,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曲折,经历了近代以来最为动荡的时期,同时也产生了种种影响至今。
一、20世纪初的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列强强占中国通商口岸,侵占中国的领土,中国虽有政府,但是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的权利。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存亡问题,中国的先进人们开始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意义重大,透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它表达了中国革命先进分子的愿望。
它不仅仅是一次学生的抗议活动,更是一次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五四”运动中,广大的学生青年,开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科举制度等,发出了“叫苦”的呐喊。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孕育而成的。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共产党同时也宣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动群众,注重组织和团结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革命的胜利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武装反抗。
1928年至1937年的统一战线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了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解放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了新中国的建设。
五、建国以来的中国自建国以来的中国,经历了若干的波折和曲折,中国经历了许多的改革开放,得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
中国通过开放合作,实现了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
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大步向前,科技实力也不断提升,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贡献。
总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和洗礼。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注重中国革命的本质和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一方面,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这些变革体现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变革的源起、过程和影响。
一、政治变革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
武昌起义的爆发使得清王朝的统治力量瞬间崩溃,让中国面临政治权力真空的局面。
此后,在各种思想潮流和政治派别的互相斗争中,中国经历了民主派与封建派、左派与右派、军阀与政治家等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
在政治思潮上,主张变革和改革的思想逐渐升温。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以及“民主共和国”的理念,成为了思想的代表;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在不同的领域发表了大量的思想文章,呼吁改革。
在政治实践中,士大夫、商人、工人和农民等各个群体都进入了政治舞台,希望通过斗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而各种派别斗争不断,往往以暴力和战争为手段。
这种政治局面的动荡,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二、文化变革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仍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次文化复兴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文化名流。
在文学领域,鲁迅、茅盾等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理念,试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经典文化。
在艺术领域,中国美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西山、森美、赵少昂等画家提出了“新文化美术运动”的理念,试图将中国画融入到西方艺术的形式结构中;同时,戏曲、音乐等古老文化也迎来了一次复兴。
三、经济变革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严重落后,而外国列强在中国的殖民和掠夺也不断加剧。
先进生产方式的运用促使中国产业和技术水平的发展。
铁路、电力、矿产等行业的发展和士绅商人的崛起,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世界贸易大幅减少,中国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使中国经济非常有活力。
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的演变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农村社会的演变也是其中一个缩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经济方面来看。
20世纪初,中国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水平低下。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农业救国”政策,加强对农村的投资和支持。
1949年以后,新中国政府更是全力推行农业现代化,建立了大量的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化企业,并向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其次,我们可以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封建主义思想和严重的等级制度,农民处于一种低等的地位,没有任何政治和社会权利。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走向民主化和现代化,社会风气开始逐渐改变。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更是全面改革和发展农村社会。
实行土地改革,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使农村中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了土地的真正主人。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激发了农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村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平等化。
再次,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来看。
20世纪初,中国农村文化主要以传统文化为主,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开放,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进入农村。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全面的文化改革,推翻封建文化和旧思想,深入推广新文化和先进文化。
建立了新的文化机构和教育体系,为农民提供了文化和教育的机会。
同时,农村文艺和文化活动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文化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文艺和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可以从环境方面来看。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环境极其恶劣,缺乏环保意识和技术手段。
20世纪中国的变革与中国现代历史的流变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的发展,中国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流变。
一、政治变革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局面混乱,清朝政府无力应对内忧外患,国土疆域不断缩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但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混乱和动荡,国家局势未能得到有效改变。
1927年至1949年,中国经历了国内战争的时期,国共两党长期进行激烈的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经济变革20世纪初,中国经济被列强殖民和不平等条约所束缚,是一个被逐渐边缘化的国家。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期间,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1949年后,中国政府全面实行计划经济,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又经历了又一次大爆发。
三、文化变革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文化逐渐异化。
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的文化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很多文化人士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和折磨。
1949年后,中国政府推动了巨大的文化变革,推广文盲扫除、普及教育和美术等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
中国的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国际化。
四、思想变革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主导是传统儒家思想,对西方现代文明缺乏足够的认知。
但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带来了新的思想火花。
1949年后,中国政府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对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管控,使得思想方面的逗留非常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思想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在西方思想文化的滋润下,中国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思潮和政治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思潮与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同时也催生了许多独特的思想流派。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落后,经济也开始出现衰退。
这种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不平衡局面,引发了中国的思潮热潮。
这个时代的一些人,开始质疑传统文化价值,呼吁现代化,同时也寻求一种适应性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破了清朝的统治,也奠定了民国的基础。
民国的确立,引发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新风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作为思想热潮的最先驱者之一,康有为倡导了“南学北漂”的新文化运动。
这种文化运动,要求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同时,康有为也倡导“国家主义”的思想,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化运动还催生了许多其他思想流派和思维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一场对于华盛顿条约的游行。
游行最终演变为一个要求改革的运动,它要求政府推行科学和民主的改革,以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这个运动也打压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上的创新。
在这个时候,许多“五四”运动出生的新式思想,如“民主”和“科学”,也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标志。
同时,在这个时代,还诞生了非常多的先锋性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
一个不折不扣的思想家,鲁迅,表达了他对中国政治的不满,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呼吁中国人民拥抱现代意识。
同时他也提倡民主和科学,将这些理念推进中国的政治舞台。
此外,孙中山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人物之一。
作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领袖,孙中山的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中山主张,中国必须实现三大原则,即“民主、民生、民运”。
这些原则为中国今天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对该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系列重要方面的简要描述。
政治变迁:1900年至1911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权斗争和军阀混战的时期。
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中央政府,但其政府权力受到各地军阀的挑战和削弱。
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社会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运动。
为了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许多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革除旧礼教,推动现代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妇女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新女性运动推动了女性教育和解放的进程。
另外,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也在一些地方展开,试图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经济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在1900年至1914年间,中国内地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商业、工业和交通业都有所改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外国资本撤回,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此外,中国社会的经济差距也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民族主义觉醒: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中国人开始对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和剥削提出反对。
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民要求终止不平等条约,并推进民主和现代化。
此外,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时期崛起,成立于1921年,它提出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
抗日战争:中国社会在20世纪前半期还经历了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侵略,随后占领了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战争,中国全国范围爆发了抗日战争。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政治控制体系的变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
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
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
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
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
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
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
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
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
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
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
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
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
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
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
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
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
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
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
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
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
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
这是主鞯囊幻妗?nbsp;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动又是十分复杂的,它不能抛开原有的控制体系从新开始,那样它将会因为完全打破已有的平衡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减少成本的办法则是从原有控制体系出发,把变革中的失衡保持在局部的、可控的状态之下。
这就是渐进改革的道路。
然而,渐进改革虽然具有这样的优点,但它必然要在改革过程中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许多旧体制的成分及其影响,形成新旧体制并存的局面。
另外,在原有的社会利益结构中没有调节利益竞争的规则,而要建立这样的规则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再有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有落后于现实。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便造成了许多负面的现象,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从而把权力与职业方便转化为利益源泉;体制内的懒惰的竞赛;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经济犯罪的普遍化;对公共事务的冷淡,甚至产生损人不利己的社会破坏行为,等等。
其次,这种社会变动在经济生活变动的推动下,也逐渐在政治领域中展开。
这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化。
一般地说,政治权威结构有四个层次:法的权威、机构的权威、职位的权威和人格的权威。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这四个方面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有所不同。
在现代的代议制民主的政体中,法的权威特别是宪法的权威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其次是机构的权威。
再其次是职位的和人格的权威。
职位权威和人格权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
当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非常强的时候,人格的权威会高于职位的权威,而在一般情况下,则职位的权威高于人格的权威。
在高度集权或全能主义的政体中,权威结构则是另一种情况。
在这里,政治领袖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次是职位的权威。
因为领袖们的人格权威一般也需要通过职位来表现。
再其次才是机构的权威和法的权威。
法的权威之所以处于最低的地位,是因为法律的制定包括宪法的制定总是在一定机构的主持下实现的,因此这些机构便总会在事实上把自己的地位置于法律的地位之上。
这两种典型政体的权威结构,形成了权威结构的两个极端,其它政体的权威结构便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一定位置上。
中国的政治权威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完全是全能主义的权威结构。
毛泽东的人格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与此相联系的是职位的权威,它仅次于人格权威,并与人格权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再其次是机构的权威,因为机构中的关键的职位是和人格权威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一定的职位虽然在机构之内,其权威却又高于机构的权威。
而法的权威则处于最低的地位。
因为,如果主持制定法律的机构都认为自己的权威比法的权威高,那么,职位权威和人格权威自然就更高于法的权威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政治的权威结构。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便开始逐渐有所改变。
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文革的结束以及对文革所造成的灾难的反思使中国人民从政治迷信中摆脱了出来。
这就使人格权威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其次,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也推动了这个变化。
第三,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利益追求逐渐超越了意识形态,这样便从根本上拆除了政治迷信的精神基础。
第四,政治信息交流的发展,使人们对现代政治的权威结构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大大增强了对政治权威的理性认识,等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个的权威结构便逐渐地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邓小平,虽然仍有很高的人格权威,即仍是那种超越职位权威的人格权威,但这时的人格权威已不再靠政治迷信来支持,而是靠政绩来支撑了。
而到第三代领导人的时期,则人格权威已基本上与职位权威结合在一起了。
这方面已基本上与民主政体的情况相同了。
然而不同的是,到现在为止,在中国与人格权威相结合的职位权威仍占居权威结构的首要地位。
但是,由于强调建立法治国家,法的权威已逐渐上升到第二位。
而机构权威则处于最低的层次。
中国的权威结构的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要使法的权威上升到第一位,而且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样,中国的权威结构便与现代民主制政体的权威结构一致了。
应当说,中国正处在这个变化当中,只是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意识形态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意识形态是中国原有政治结构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也可以说是政治结构的黏合剂。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作用,整个的政治结构就会瓦解。
这个最基本的方面,直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意识形态自身的状况却已开始发生了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便不能不影响到政治结构。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总的说来,意识形态是在逐渐趋向于淡化。
过去作为一个全能主义的政权,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就是靠意识形态的力量来实现的。
特别是对人们的利益意识的控制更是要靠意识形态来形成人们对利益要求的自我抑制。
但是,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追求已经成为社会上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
这就使意识形态逐渐退出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从而使社会开始产生了个人生活的领域,并不断扩大。
同时,个人隐私开始被社会所承认。
而“单位”对个人控制的范围和程度也在逐渐减少,使个人对单位的从属性不断地有所减弱。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学术研究中的思想自由度也不断有所扩大。
有的人认为这种情况预示着中国的市民社会的产生,也有的人不同意这种看法。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总是反映出政府对社会生活干预的程度与范围的重大的变化。
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还表现在其对社会公共事物的控制也有所减弱。
其中非常突出的就是在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决策和经济的运行现在已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干扰了。
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和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对于这种情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在其它许多方面也显示出意识形态对公共生活控制的减弱,例如在科学、技术、教育、环保、卫生、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等方面,意识形态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被置于人们的视线之外了。
甚至在政治领域中的某些方面,意识形态的作用也有所减弱。
例如,在日常的行政事务中、在一般的政治规则中、在法律事务中等等的各种问题上,人们已很少将其提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了。
所有这些变化都显示着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趋势。
这种情况说明,原有的意识形态强控制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的形势。
必须以意识形态的淡化来适应之。
但是,意识形态的淡化并不否定中国的政治结构需要意识形态来支撑的事实。
实际上,意识形态在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基本制度方面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这是由于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这一点并没有变化,也不能变化。
如果变化了就要影响到政治结构的合法性问题,从而引起合法性危机。
另一方面,与意识形态淡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负效应,即社会道德的真空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无政府状态。
这是因为在原来意识形态强控制的时期,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都依赖意识形态的渗透来维持。
从而保证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够在这些方面不逾矩。
但是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意识形态对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方面的控制也就随之而极大地减弱,从而产生了上述的负效应。
因此,在意识形态淡化的过程中如何针对这种负效应来加强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建设,对于政治结构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政府功能在政治结构中的作用的变化。
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政府功能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这种变化总的说就是政府对社会干预范围的减少和干预方式的转变。
例如上面所说的个人生活的领域,已基本上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的范围之外。
更重要的是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变,这方面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经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