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最新教案一(第一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408.81 KB
- 文档页数:12
描写彭德怀铜像的文段到了丹东,一定要去看看断桥。
丹东,早先称安东,后改成此名,寓意为红色东方之城。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江上共有三座断桥,一座是燕窝木桩铁路断桥,也称浮桥。
桥址坐落于振安区燕窝村,是鸭绿江上唯一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建造的铁路桥;一座位于中朝友谊大桥旁,中方一侧残存四孔桥梁。
我主要想去河口断桥看看。
河口断桥原名清城桥,位于宽甸县河口村,对岸是朝鲜清水市。
未到桥头,只见彭德怀的雕像威风凛凛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他骑着战马,攥紧缰绳,目光如剑,穿透历史云雾,直视鸭绿江的对面,让我不由忆起那句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过了雕像,迎面而来的就是清城桥。
时光拨回到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洲国和朝鲜当局建造此桥。
大桥计21孔,总长约900多米,桥面宽6米,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
眺望江的对面,群山连绵,风起雾涌,让我思绪奔腾。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派兵入侵朝鲜,战火渐渐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出兵,还是不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毛泽东高瞻远瞩做出英明决定。
这个决定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做出的两个决定之一,另一个是1947年与国民党决裂开始解放战争。
因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困难超出想象,中美实力差距巨大,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设备。
谁来领兵入朝作战?这又是一个难题。
彭德怀临危受命,再次显现出了“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
他还坚定地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走近清城桥,犹如走进一部硝烟弥漫的战争史。
桥头前面绿树掩映,酷似守护桥头的志愿军战士。
每棵树的下面立着一尊战斗英雄的铜像,他们是杨根思、黄继光、杨连弟、邱少云、胡修道、杨春增……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让人崇敬。
英雄是不能被遗忘的,也不应该被遗忘。
踏上桥面,两边桥栏杆上40面军旗猎猎作响。
每一面旗代表一个军,上面印着每个军的名字,军旗映红了一江河水。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于雨水的观察力和感知力;2.帮助学生了解雨滴形成的原理,以及雨水对大自然的影响;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制作云朵模型、观察雨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雨滴形成的原理教学介绍资料–云朵模型制作所需材料:纸板、棉花、蓝色水彩笔、胶水–展示雨滴形成实验的器材:透明容器,水源,吸管2.学生准备:–小组合作用纸板、棉花、蓝色水彩笔、胶水等制作云朵模型的材料–笔记本、铅笔、橡皮擦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于雨的印象,并讨论雨对大自然的影响。
2. 学习雨滴形成的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资料或实物示范,向学生讲解雨滴形成的原理,包括水分蒸发、水凝结、云朵形成和降水等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并解答问题。
3. 制作云朵模型(3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示范,制作云朵模型。
•学生利用纸板切割云朵的形状,用蓝色水彩笔为云朵上色,然后使用胶水将棉花粘贴在云朵的表面上。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云朵是白色的,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 观察雨滴实验(20分钟)•教师使用透明容器,倒入水,然后让学生使用吸管将水吸入容器,并密封容器。
•学生观察容器内部发生的变化,等待片刻后,通过观察容器的外表,发现雨滴出现在容器壁上。
•学生讨论为什么容器外会出现雨滴,并总结出结论。
5.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确保学生对于雨滴形成的原理和云朵模型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
•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对于雨滴形成和云朵模型制作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雨点儿》为话题,通过雨滴形成的原理和云朵模型制作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并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材解析课文《雨点儿》是一篇科普童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
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学情分析雨,孩子们大多不喜欢,因为它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是无法到户外去活动的烦恼,但相信学完了这篇课文,小朋友对雨的喜爱会多一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数”“彩”等12个生字,会写“问”“有”“半”“从”“你”5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会写1个笔画。
2.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语,读准“雨点儿”“地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大小雨点儿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情境中合作,在情境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难点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猜个谜语,好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雨) 2.大家都知道是雨,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
(板书课题并注音)谁来试着读读课题?(指导读准轻声、儿化,读出对雨点儿的喜爱)二、初步感知课文师:雨点儿有大有小,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时说了些悄悄话,你想知道吗?请你听一听,看一看。
(电脑演示并配有课文朗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答)师:大家说的真好,可以看出你们对雨点儿有了一些了解。
现在,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生字画上圈,再读一读、认一认。
1.同桌互读。
要求:认真听一听,你的同桌把字音读准、课文读流利了吗?读得好你夸夸他,有困难你帮帮他。
2.检查评价。
现在哪个同学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你向大家展示展示。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雨点儿》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能熟练朗读课文《雨点儿》。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及注重天气变化的习惯。
3.呈现文字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雨的形态、特性。
2.呈现文中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文章中词汇理解,如“滴滴答答”、“穿水衣”、“洒花伞”等。
2.文章背景意境理解,如“花儿都低了头”等。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光盘音频学生:课文、课本教学具体进程一、导入——自然交往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问答:•教师:今天下了一场雨,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呢?雨的声音怎么样?•学生:有!滴滴答答的。
•教师:你们喜欢下雨天吗?你们有什么喜欢的雨天活动吗?二、热身——课文导入•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有关雨的文章,看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播放课文《雨点儿》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跟读。
三、阅读——全文阅读1.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全文。
2.教师讲解课文中不懂的生字词汇,如“滴滴答答”、“穿水衣”、“洒花伞”等,并让学生认读。
3.教师分组,让学生小组内评估彼此练习情况。
4.请学生朗读一次独立阅读的课文。
四、思考——课文理解和朗读训练1.教师提问文章中的笔画、心情、情绪、气氛等,让学生展开讨论。
2.教师以点读的方式,逐句让学生朗读,并提醒学生朗读的时候注意语音语调。
3.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并指出自身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回味——语文素养提升1.分组讨论文中充满意趣的词句,例如“外面下雨啦,雨点儿打着窗户的玻璃”,然后让每组分享自己的总结。
2.提醒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美好的事物,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3.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估朗读效果,提高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句子语调品味。
六、作业布置——自我析思让学生回顾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并试着朗读。
总结通过本次语文教学,学生能熟悉、掌握文中的词句及形象描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都有所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注重天气变化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雨水对大自然的重要性,了解雨滴的形态和下落过程等基础知识。
通过图片展示、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及雨滴的特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
1. 知识与技能识字教学:本课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包括“雨”、“点”、“儿”、“问”、“落”、“方”理解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生字新词,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词语积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词语和短语如“雨滴”、“空中飘摇”、“云层之中”、“汇聚大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表达。
课文理解: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雨点的形成、作用和特点。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雨点儿在空中飘摇、最终落入大地的过程,感受雨水对自然万物的滋润和生命的孕育。
阅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雨声录音或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成对雨点的直观感受,以此导入新课。
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雨点的形态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不准确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例如:“雨点儿轻轻地落下来”,“大地变得滋润了”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雨点儿、大地等),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雨点的作用;•运用联想,感受课文情感色彩;•学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够完成课文的朗读,表述和书写。
教学目标•语言能力:掌握课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交际能力:通过表述、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合理运用标点符号,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教学难点•通过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让学生理解雨对生命的重要性;•运用联想,感受课文情感色彩。
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雨点儿》;•利用图片或文物等资料,让学生了解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雨对自然、人类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2.讲授(约15分钟)1.教师朗读全文,引导学生听读。
2.教师就课文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生字词,词语运用、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3.教师解释下述句子的意思:“雨点,你为什么还总是那么沉默呢?”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联想到雨的象征性含义。
4.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情感的带领下,真正理解课文。
3.练习(约3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与感情表达的真实。
2.分组练习课文的模仿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情感色彩。
3.让学生自己寻找并圈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词语和标点符号。
4.扩展(约10分钟)1.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认识、想法和感受,如“雨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你最喜欢的雨是哪种”,等。
2.利用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雨量以及因此带来的影响。
5.作业布置1.让学生跟读、默读课文三遍,并默写出课文中的常用标点符号及其应用,着重练习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使用。
2.以“雨的含义In the Rain”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述对雨的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重点培养。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雨点儿(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并模仿《雨点儿》这首儿歌。
2.能够正确朗读儿歌的歌词。
3.能够理解儿歌中描述雨点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并唱响《雨点儿》这首儿歌。
2.理解句子“天空中,一只乌云飞过,它掉下了一个雨点,嘀嗒,砸在
地上。
”
三、教学难点
1.听懂并正确朗读儿歌。
2.理解描述雨点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雨点儿》儿歌音频
3.小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引导学生唱一首熟悉的儿歌或跳一支简单的歌曲热身。
2. 学习《雨点儿》
a. 听儿歌
•播放《雨点儿》儿歌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b. 跟着儿歌唱
•请学生跟着音频唱儿歌,教师示范唱一遍。
3. 句子理解
a. 教师讲解
•教师解释句子“天空中,一只乌云飞过,它掉下了一个雨点,嘀嗒,砸在地上。
”的意思。
b. 学生朗读
•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这句描述雨点的句子。
4. 完成练习
•让学生分组,互相表演《雨点儿》儿歌,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六、课堂总结
•回顾本堂课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多听、多读儿歌,加强语感培养。
七、作业布置
•练习唱响《雨点儿》,并找出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下节课分享。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在课下加强练习,提高语文听说能力。
一年级上册《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 理解课文大意,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c.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图片、动作、情景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b. 运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b. 学会感恩,珍惜大自然的赐予。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动作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创设情境,如播放雨声、展示雨滴图片等。
b.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本课课题《雨点儿》。
2.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c.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雨点儿的寓意。
3. 朗读感悟a. 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b.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4. 拓展训练a.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b. 学生表演课文情景,如雨点儿落下的样子。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雨点儿的特点。
b. 强调关注大自然,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a.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b. 课后实践:观察大自然,记录雨点儿的变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朗读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生字词掌握情况和课后实践的记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反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年级上册《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雨点儿”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动作、表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2)学会用“雨点儿”进行想象说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雨点儿”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2. 学会用“雨点儿”进行想象说话。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字卡片;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引导学生感受雨天的氛围;(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雨天的印象;(3)板书课题《雨点儿》,提问:“你们知道雨点儿是什么吗?”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雨点儿的样子;(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分组读,男女赛读;(4)分角色朗读课文;(5)默读课文,思考雨点儿给大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3. 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2)组内交流,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3)教师讲解生字,重点讲解“点、儿”的写法;(4)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 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说出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2)讨论:如果没有雨点儿,世界会怎样?5. 想象说话(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雨点儿还可能带来哪些变化;(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3)教师选取优秀发言,进行表扬和鼓励。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2)用“雨点儿”造句,写在日记本上。
8.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六、拓展延伸1.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雨点儿的样子;2. 讨论一下,如果没有雨点儿,世界会怎样?3. 想象一下,雨点儿还可能带来哪些变化?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雨点儿》,知道了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理解了雨水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1:雨点儿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一年级的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诠释着全新的教改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阅读的愿望。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本课教学设计在新教改思想的指导下,以识字教学为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自主认识十二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词。
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连贯地朗读全文。
同时学习写三个生字“方、半、巴”,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一科学常识。
力求教学生活化、学生愉快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予他们充分学习的自由空间、挖掘潜能的机会,以促进他们高效、快乐地学习。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仅学生字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帮互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儿童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快乐识字。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巴”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点:在语言环境中恰当地运用生字,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雨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师:对啦!雨,大家都很熟悉。
谁来说说你见过什么雨?(生:毛毛雨,暴雨……)师:你们的回答证明了一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雨点儿最新教案一(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
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课时目标
认识12个生字,学写“方”、“半”两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演示动画《雨》。
2.请学生看动画简单地说一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