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多彩的华夏之音教案民歌篇
高一音乐教案
《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
课型:音乐鉴赏课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选用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
本单元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与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一、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使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二、教学重点:1、通过对传统名歌《槐花几时开》、《赶牲灵》、《上去高山望平川》等的欣赏。
让学生能大致分辨出各地民歌的特色,感受并体验其音乐风格;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豪感;2、欣赏宋祖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好日子》等,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
通过对新民歌的欣赏和分析,增加学生弘扬民族音乐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3、欣赏《又见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流行音乐,使学生深层次认识民歌与时代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民歌的领会和理解,了解中国民歌南北风格差异的原因及分析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发展,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热爱民族音乐、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加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感。
教具:多媒体音乐教室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五、导入新课: 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又唱茉莉花》,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在上一届奥运会闭幕式的时候,张艺谋用《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用8分钟时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可见,民族音乐有多么的重要啊!什么是民歌呢?(生回答: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
)1.欣赏《槐花几时开》(播放音乐)地域:宜宾体裁:山歌分析:这首民歌对感情的表达是怎样的?从演唱者的声音上判断这个女孩的性格是怎样性格?歌词:淳朴含蓄、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富于想象,体现了东方人含蓄的特点,反映出南方民歌对爱情的表达比较含蓄的特点。
衬词“啥”、“啥子”等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
节奏:节奏自由,富有山歌的特点。
旋律:优美流畅,琅琅上口。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材版:花城出版社年级:高一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2、了解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二)能力目标1、激发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的欲望2、让学生尝试结合歌词、节奏和旋律等音乐特点创作有地方风味的民歌(三)情感价值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难点:学唱《槐花几时开》.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月亮之上》导入.《月亮之上》→《敖包相会》→《韩秀英》内蒙民歌。
师:同学们什么是民歌生:答师:出示幻灯片民歌的定义(二)新课1、《槐花几时开》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欣赏这首歌曲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这首民歌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播放音乐.师:那位同学愿意从这四个方面评价一下这首歌曲生: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②讲授知识点:山歌.③完整欣赏视频《槐花几时开》。
④学唱《槐花几时开》。
2、《拨根芦柴花》①欣赏视频.②讲授知识点:秧田歌。
3、《上去高山望平川》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②讲授知识点:“花儿".③完整欣赏视频《上去高山望平川》。
4、《猜花》、《对花》。
①进行对比聆听。
②回答北方与南方“对花体”的异同.5、对以上汉族民歌进行小结。
《槐花几时开》: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感. 《拨根芦柴花》: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为体裁《猜花》、《对花》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6、《嘎吉哟》。
① 欣赏视频《嘎吉哟》。
② 讲授知识点:侗族大歌。
7、课堂练习:通过放音频文件依次连线。
赞歌朝鲜族(抒情谣)阿里郎 蒙古族(长调)阿玛嘞火 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藏族(囊玛)8、教师示范演唱《康定情歌》让学生回答什么地方的民歌。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时】:1 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一、赏析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并能作出概述。
二、参与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感受民歌的质朴美,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一、掌握民歌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概念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参与活动、参与体验、参与表现。
【教具】多媒体录播室、电钢琴。
【教法】赏析法、比较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一开始我先唱首歌,同学们想听吗?(弹唱《走西口》直接引入)二、教学新课(一)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地域:《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花儿”又称少年或河州大令,发源于青海后来又流传于甘肃、宁夏,素有“西北之魂”之称。
并于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词:方言、衬词,特点质朴简练。
旋律:(1)音域宽广,高亢嘹亮。
同学们通过请画旋律高低起伏线,了解旋律以及特点。
(2)真假声结合节奏:自由情感: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总结山歌概念:旋律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多用方言即兴创作。
同时是劳动人民在户外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山歌的称谓:青海:花儿,四川:晨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湖北:赶五句。
体验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二)赏析《茉莉花》听赏:分成四组去聆听,第一组关注歌曲的地域与歌词,第二组关注歌曲的旋律曲调,第三组关注歌曲的节奏,第四组关注歌曲的情绪情感,然后请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把学生分成四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成员间交流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合作有效)。
地域歌词:江苏省,采用方言。
旋律曲调:细腻委婉,柔美流畅。
节奏:规整抒发情感:它借茉莉花抒发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音乐鉴赏《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教学设计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崔丹《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教案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崔丹教材:花城出版社的普高实验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
新课程的教学追求:“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
”“不求回答最好,只求人人思考。
”“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材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中国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使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能够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的表述和评价。
3、能够熟悉一些民歌的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以“花”为主题的民歌,使学生借此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和形成的因素。
四、学法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流行音乐得要素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唱”来体验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民歌特点。
五、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六、课前准备:明确地指引学生查询有关民歌的资料;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及时地进行总结与补充。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搜寻、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教材版:花城出版社
年级:高一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2、了解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的欲望
2、让学生尝试结合歌词、节奏和旋律等音乐特点创作有地方风味的民歌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难点:
学唱《槐花几时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月亮之上》导入。
《月亮之上》→《敖包相会》→《韩秀英》内蒙民歌。
师:同学们什么是民歌
生:答
师:出示幻灯片民歌的定义
(二)新课
1、《槐花几时开》
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欣赏这首歌曲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这首民歌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播放音乐。
师:那位同学愿意从这四个方面评价一下这首歌曲
生:举手回答
师: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
②讲授知识点:山歌。
③完整欣赏视频《槐花几时开》。
④学唱《槐花几时开》。
2、《拨根芦柴花》
① 欣赏视频。
② 讲授知识点:秧田歌。
3、《上去高山望平川》
① 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② 讲授知识点:“花儿”。
③ 完整欣赏视频《上去高山望平川》。
4、《猜花》、《对花》。
① 进行对比聆听。
② 回答北方与南方“对花体”的异同。
5、对以上汉族民歌进行小结。
《槐花几时开》: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感。
《拨根芦柴花》: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为体裁
《猜花》、《对花》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6、《嘎吉哟》。
① 欣赏视频《嘎吉哟》。
② 讲授知识点:侗族大歌。
7、课堂练习:
通过放音频文件依次连线。
赞歌
朝鲜族(抒情谣)
阿里郎 蒙古族(长调)
阿玛嘞火 苗族(飞歌)
歌唱美丽的家乡 藏族(囊玛)
8、教师示范演唱《康定情歌》让学生回答什么地方的民歌。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学习民歌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1、 课下收集民歌,简要说明它们有什么音乐特征。
2、 通过学习,谈谈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风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五)、下课
在牡丹花课件背景中,播放菏泽成武民歌《包愣调》,伴随着歌声结束本节课。
以花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