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郁南县蔡朝焜纪念中学高一音乐与生活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件(共17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学情分析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
学生具备的音乐鉴赏能力较弱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即使熟悉的民歌也很少进行深层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效果分析整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都比较好。
但是由于作品多而散,对于作品的深层次挖掘还是有欠缺。
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高,音乐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感受却不会表达。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材分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 本单元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与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根据课时安排及本地学生情况,选择了课本当中的《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和《拔根芦柴花》三首作品,添加了一首具有本地风情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评测练习2: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后反思整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都比较好。
但是由于作品多而散,对于作品的深层次挖掘还是有欠缺。
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高,音乐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感受却不会表达。
前两个作品《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学生可参与和体验的环节还是少,后两个作品《拔根芦柴花》《沂蒙山小调》体验的深度不够。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材版:花城出版社年级:高一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2、了解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二)能力目标1、激发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的欲望2、让学生尝试结合歌词、节奏和旋律等音乐特点创作有地方风味的民歌(三)情感价值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难点:学唱《槐花几时开》.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月亮之上》导入.《月亮之上》→《敖包相会》→《韩秀英》内蒙民歌。
师:同学们什么是民歌生:答师:出示幻灯片民歌的定义(二)新课1、《槐花几时开》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欣赏这首歌曲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这首民歌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播放音乐.师:那位同学愿意从这四个方面评价一下这首歌曲生: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②讲授知识点:山歌.③完整欣赏视频《槐花几时开》。
④学唱《槐花几时开》。
2、《拨根芦柴花》①欣赏视频.②讲授知识点:秧田歌。
3、《上去高山望平川》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②讲授知识点:“花儿".③完整欣赏视频《上去高山望平川》。
4、《猜花》、《对花》。
①进行对比聆听。
②回答北方与南方“对花体”的异同.5、对以上汉族民歌进行小结。
《槐花几时开》: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感. 《拨根芦柴花》: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为体裁《猜花》、《对花》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6、《嘎吉哟》。
① 欣赏视频《嘎吉哟》。
② 讲授知识点:侗族大歌。
7、课堂练习:通过放音频文件依次连线。
赞歌朝鲜族(抒情谣)阿里郎 蒙古族(长调)阿玛嘞火 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藏族(囊玛)8、教师示范演唱《康定情歌》让学生回答什么地方的民歌。
音乐鉴赏《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教学设计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崔丹《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教案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崔丹教材:花城出版社的普高实验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
新课程的教学追求:“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
”“不求回答最好,只求人人思考。
”“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材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中国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使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能够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的表述和评价。
3、能够熟悉一些民歌的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以“花”为主题的民歌,使学生借此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和形成的因素。
四、学法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流行音乐得要素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唱”来体验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民歌特点。
五、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六、课前准备:明确地指引学生查询有关民歌的资料;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及时地进行总结与补充。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搜寻、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件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1、欣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江苏《茉莉花》、《打麦号子》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2、总结体裁特点:
节奏特点旋律特点
(劳动)号子
小调
山歌
(二)知识链接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件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
欣赏《火把节之夜》
(1)、感受音乐各段速度上的对比,为作品分段(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思考为什幺音乐给你“欢”的感觉(从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的音乐要素方面分析)?
2、欣赏三首简短的作品:
(1)、按顺序播放三段音乐,要求学生聆听。
(2)、欣赏完后让学生试着把演奏图片、演奏乐器和乐曲进行连线。
(3)、教师简单总结三件乐器音色的不同(比较之)。
3、欣赏《夜深沉》
(1)、感受京胡的音色特点
(2)、鉴赏中你是否能感受到“离”的感觉?(从音乐要素发挥的作用发面分析)
(3)、感受第一段中给人“扯不断”的感觉。
(4)、简单认识京胡。
4、欣赏《狮子戏球》
(1)、了解潮州弦诗乐
(2)、欣赏作品,能听出四次变奏,说出正首作品速度的变化过程。
(3)、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
5、欣赏绛州鼓乐《老鼠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