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
- 格式:ppt
- 大小:248.50 KB
- 文档页数:38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下面是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成语故事文言文问之不知: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知道。
张良年轻时拜师于黄石公,在岩下学习,三年没有离开。
张良不喜欢耕种、织布、做饭、洗衣服,他想要学习法术,于是告诉黄石公说:“我很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又苦于不得其门而入。
”黄石公说:“你先回去,明天再来,我自当教你。
”第二天,张良赶早来到岩下等候,黄石公对他说:“努力吧!”然后从怀中取出一本书授予张良。
张良说:“希望老师能够详细地讲述。
”黄石公说:“老师所传授的,乃是奇异的方术,叫做道家真经,非世俗人所能理解,如今我将它口传给你,要你用心记住。
”张良默默地听着。
黄石公说:“太阳出来时,你跟随我学道;太阳落山时,你就回去。
”张良拜辞离去。
黄石公让他早晨到岩上来打坐。
张良学习,直到太阳落山,依照约定从岩上下来。
张良返回家中,告知了家人此事。
过了几天,张良又来拜见黄石公,请求学习更加深奥的道理。
黄石公说:“你本来就善于学习,还要求学吗?”荆轲从秦国逃出来后,他的好朋友高渐离前往追赶他,在易水河边为他击筑,荆轲站起身来向他敬酒说:“这次行动能否成功,全部看你了。
”高渐离也举杯向荆轲劝酒,然后拉着他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再次敬酒说:“这次行动能否成功,全部看你了。
”然后两人相对而泣。
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头也不回地走了。
临别时,高渐离拉着荆轲的手,说:“你真是太看重朋友了,可惜太不把刺秦王放在眼里。
”荆轲握着他的手流着泪水,发誓说:“不到九泉之下,我们永远是朋友。
”过了很久,荆轲带着一个人,打扮成秦国的使者,趁机悄悄地来到秦国。
在咸阳宫见到了秦始皇。
秦始皇早就听说燕国有个勇士叫荆轲,喜欢读书,而且武艺超群。
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荆轲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陈述利害,义正词严地斥责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并数落秦始皇欺骗各诸侯国,妄想兼并土地,称帝于天下的野心。
田光这个人是齐国的名士,他知道荆轲将要去刺杀秦王,便派人去阻止他,但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1:【自欺欺人】出处:《吕氏春秋·自知》原文:“范氏之亡也 , 百姓有得钟者 . 欲负而走 , 则钟大不可以负 ;以椎毁之 , 钟况然有音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 遽掩其耳 . 恶人闻之 , 可也 ;恶己自闻之 , 悖矣 . ”译文:晋国的医生范氏消亡的时候 , 有个老百姓获得一只钟 , 想要把它背走 . 不过钟太大 , 无法背 .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坏 , 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 , 那个老百姓怕他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 , 赶快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 , 认为自己听不见 , 他人也就听不见了 .比喻愚笨自欺的掩盖行为.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2:【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誉之曰:‘吾盾之坚 , 莫之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 何如 ?’其人勿能应也 . ”比喻自己的言行互相反抗. 不可以自作掩饰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3:【叶公好龙】语出《庄子·逸文》子张见鲁哀公 , 七日而哀公不礼 . 托仆夫而去 , 曰:“臣闻君好士 ,故不远千里以外 , 犯霜露 , 冒尘垢 , 百舍重研 , 不敢歇息以见君 . 七日而君不礼 , 君之好士也 , 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 . 叶公子高好龙 , 钩以写经, 凿以写龙 , 屋室雕文以写龙 .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 窥头于牖 , 施尾于堂.叶公见之 , 弃而还走 , 失其魂魄 , 五色无主 . 是叶公非好龙也 ,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 今臣闻君好士 , 故不远千里以外以见君 , 七日而君不礼, 君非好士也 , 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 诗曰:‘中心藏之 , 何日忘之 ! ’敢托而去 . ”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期间楚国叶( 今河南叶县 ) 的叶公子高很喜爱龙, 家里各处都画着龙 . 天上的龙知道了 , 就到达他家 , 龙从窗户上向里看 . 叶公一看见龙 , 吓得面色苍白 , 失魂潦倒 . 此后 , 人们就嘲讽那些不过口头上说喜爱 , 言行却不一致的人为“叶公好龙”.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版篇4:守株待兔原文:楚 ( 周朝国名,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 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j ùqì) 其舟,曰:“是吾 (wú) 剑之所从坠。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2: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3: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2: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3: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成语文言文故事1. 《画龙点睛》张僧繇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哇塞,那龙画得可真是栩栩如生啊!可是都不点眼睛。
人们就问他为啥呀,他说点了就会飞走。
大家都觉得他在吹牛,这怎么可能嘛!嘿,没想到他给其中一条龙点上眼睛后,那龙真的腾空而起!就像魔术一样神奇!这不就是画龙点睛嘛,原本已经很好的东西,经过一个关键的点缀,变得更加完美!观点: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哎呀呀,那可真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龙啊。
家里到处都雕着龙、画着龙。
结果呢,当真龙听说他这么喜欢自己,跑来见他的时候,他却吓得屁滚尿流,拼命逃跑。
这不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嘛,嘴上说喜欢,其实心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就好比有些人老是说喜欢什么,真遇到了却又退缩了。
观点:不要只在嘴上喜欢,要真正从心底去热爱才行。
3. 《狐假虎威》老虎正在森林里觅食呢,突然碰到一只狐狸。
狐狸多狡猾呀,眼珠子一转,就骗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
老虎还真就被唬住了,跟着狐狸在森林里走一圈。
那些小动物们看到老虎害怕得要命,狐狸就得意洋洋地说:“看到没,它们多怕我啊!”这狐狸就是狐假虎威呀,借助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别人。
这跟有些人仗着别人的势力欺负人不是一样嘛!观点:依靠别人的力量来逞强,最终是不靠谱的。
4. 《刻舟求剑》有个人乘船过河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了。
哎呀,他倒好,不赶紧下河捞,反而在船上刻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不是太荒唐了嘛!船都走了,剑还会在原来的地方吗?这就好比有的人做事死脑筋,不知道变通,按照老一套的方法,怎么可能达成目的呢!观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能死搬硬套。
5. 《掩耳盗铃》有个笨蛋想偷人家的铃铛,又怕铃铛响被人发现。
结果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还以为自己听不到铃铛响别人也听不到呢。
真是可笑至极呀!就像有些人为了自欺欺人,故意装作不知道,这不是掩耳盗铃是啥呀!观点: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成语故事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把学历史和学成语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自学能力等,具有一举几得的效益,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1: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2:高山流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3: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4: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古有智者曰:“画蛇添足,自取其辱。
”此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故事如下:昔齐有二人,一曰东郭,一曰南郭。
二人俱善画蛇,各有所长。
一日,齐王命画师于宫中画蛇,以比画技之高下。
于是,东郭、南郭闻之,皆欲一试其画技。
东郭自恃画技高强,遂先执笔于纸。
他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便画成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众人皆赞叹不已。
南郭见状,心中暗自欢喜,心想:“我若不及他,岂不是丢尽颜面?”于是,他亦执笔于纸,欲画一条更为精彩的蛇。
南郭画蛇之时,竟不慎将蛇画得过长。
他心想:“若不添上足,恐难胜东郭。
”于是,他执笔于蛇尾,画上四足。
画成之后,众人皆笑,以为南郭画蛇添足,有失雅观。
齐王见之,笑曰:“东郭画蛇,妙笔生花;南郭画蛇,画蛇添足。
此二人皆才子,然南郭之举,未免过于造作,不足为奇。
”南郭听后,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自此,南郭深感“画蛇添足”之弊,再也不敢轻易造作。
而东郭则更加谦虚谨慎,以“画蛇添足”为戒,不断提升自己的画技。
译文详解:昔齐有二人,一曰东郭,一曰南郭。
——昔日,齐国有两个名叫东郭和南郭的人。
二人俱善画蛇,各有所长。
——这两人都擅长画蛇,各有各的长处。
一日,齐王命画师于宫中画蛇,以比画技之高下。
——有一天,齐王命令画师在宫中画蛇,以此来比较他们的画技的高低。
于是,东郭、南郭闻之,皆欲一试其画技。
——于是,东郭和南郭听说了这件事,都想要试一试自己的画技。
东郭自恃画技高强,遂先执笔于纸。
——东郭自认为自己的画技很高强,于是先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
他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便画成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他笔下的蛇犹如游龙般灵动,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众人皆赞叹不已。
——众人都赞叹不已。
南郭见状,心中暗自欢喜,心想:“我若不及他,岂不是丢尽颜面?”——南郭看到这个情况,心中暗自高兴,心想:“如果我不如他,岂不是丢尽了面子?”于是,他亦执笔于纸,欲画一条更为精彩的蛇。
——于是,他也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想要画出一条更加精彩的蛇。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言文(一)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表述文中加点的词语.(1)守以卑者()(2)博闻强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就是也.3.周公要告诫儿子的是:(用原句回答)4.念了本文,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1(1)谦卑(2)强大2、不谦虚谨慎而丧失天下,引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3、子无以鲁国骄士4、一个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须存有一种谦逊的美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无法尽其材,鸣之而无法通在其意,执策而之南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无人知晓马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食马者()(2)力不足()2.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的画线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归纳前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第二段: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1、(1)同“饲”,喂食(2)充裕2、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3、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同意促进作用;第二段:千里马被磨灭的根本原因4、世上不是没有人才,要害在于首先要有识才之人(三)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福拉寺中,闻之笑曰:“尔辈无法究物理,不为木柿,岂可为暴跌偕同之回去?实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浮渐浅耳.沿河谋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1、表述文中加点的词语.(1)阅十余岁()(2)不为木柿()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谋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容得3.“以为顺流下矣”表现了僧人的什么特点?4.这个故事说我们什么道理?1、(1)经过(2)这2、至河里回去找寻那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出3、“据理臆断”,想当然4、凡事不容只凭自己所晓得的道理就主观地作出认定(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成语故事⽂⾔⽂翻译 把成语故事运⽤到哲学教学中,能加深学⽣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的思维能⼒和知识的巩固会起到⼀定的作⽤,下⾯这些是⼩编为⼤家推荐的⼏篇成语故事⽂⾔⽂翻译。
成语故事⽂⾔⽂翻译1: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之,得狐。
狐⽈:‘⼦⽆敢⾷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我,是逆天帝命也。
⼦以我为不信,吾为⼦先⾏,⼦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兽见之皆⾛。
虎不知兽畏已⽽⾛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你跟随在我后⾯,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起)⾛。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成语故事⽂⾔⽂翻译2: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不知其⼏千⾥也。
化⽽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千⾥也。
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的⼤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到⼏千⾥;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千⾥;当它奋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的⼤海。
南⽅的⼤海是个天然的⼤池。
成语故事⽂⾔⽂翻译3:⼠别三⽇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别三⽇,即便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推辞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是楚国有名的相竽师,他给楚王表演完,楚王觉得他很好,但是在选用乐队成员的时候被其它乐师排挤出来,后来他便到齐国混饭吃。
他教齐宣王吹竽,结果齐宣王爱听了,把南郭先生当做会吹竽的全才。
到了第二年比赛,南郭先生没有拿竽就去参加了,他哪里会吹竽呢?结果只能混个和其它人一样的水平。
【画龙点睛】宋朝时期,画家张僧繇擅长画龙,每次画龙之前,他总要在地上画几条龙,然后叫徒弟们去看,回来报告哪些地方没有画好,然后加以改正,有一次,他的儿子在他旁边看到了,就跟他说:“你只画了这么多条龙,却一条也没有画中,如果我去看,恐怕要看一整天呢!”张僧繇笑着对他说:“真是没有那么难。
”【不速之客】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廉颇认为自己战功比蔺相如大,蔺相如在众人面前羞辱他,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听到后,称病不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的门客请蔺相如去家里喝酒,廉颇知道后大怒,就写了一封信,派人给蔺相如送过去,信上说要与他比试比试。
蔺相如看了信笑着说:“你身强力壮,要与我比试比试,我实在是不敢呀!”蔺相如不跟廉颇比试,最终避免了一场灾难。
【杯弓蛇影】传说有一个人听到树上的乌鸦在叫,就怀疑自己家里进了毒蛇,连忙跑到外面查看。
一会儿,从树上掉下一只鞋子来,又掉下一块肉来,他想可能是白天自己误把蛇当成了鸟,拿肉充饥。
【照猫画虎】三国时期,蜀国有一个将军叫马谡,刚开始时,他的父亲马良给他说:“街亭很重要,必须守住街亭,不然,整个蜀国都会危险。
”于是,他便上街亭驻扎,却不会打仗,他只懂得纸上谈兵,最终丢失了街亭。
【刻舟求剑】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坐船渡河,发现船的推进器损坏了,船停了下来,这时他突然发现岸边刻了一个大大的剑字,他以为船坏了,把河水抽干后发现船还是完好无损的,于是就乘船过河。
他以为自己的剑是刻的,所以这就是刻舟求剑,后来别人跟他讲了事情的原委,他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