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 格式:docx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时】:1 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一、赏析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并能作出概述。
二、参与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感受民歌的质朴美,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一、掌握民歌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概念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参与活动、参与体验、参与表现。
【教具】多媒体录播室、电钢琴。
【教法】赏析法、比较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一开始我先唱首歌,同学们想听吗?(弹唱《走西口》直接引入)二、教学新课(一)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地域:《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花儿”又称少年或河州大令,发源于青海后来又流传于甘肃、宁夏,素有“西北之魂”之称。
并于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词:方言、衬词,特点质朴简练。
旋律:(1)音域宽广,高亢嘹亮。
同学们通过请画旋律高低起伏线,了解旋律以及特点。
(2)真假声结合节奏:自由情感: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总结山歌概念:旋律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多用方言即兴创作。
同时是劳动人民在户外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山歌的称谓:青海:花儿,四川:晨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湖北:赶五句。
体验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二)赏析《茉莉花》听赏:分成四组去聆听,第一组关注歌曲的地域与歌词,第二组关注歌曲的旋律曲调,第三组关注歌曲的节奏,第四组关注歌曲的情绪情感,然后请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把学生分成四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成员间交流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合作有效)。
地域歌词:江苏省,采用方言。
旋律曲调:细腻委婉,柔美流畅。
节奏:规整抒发情感:它借茉莉花抒发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型:音乐鉴赏课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民歌定义及民歌的起源、发展、体裁等。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歌,能分辨出民歌的体裁;在感受、体验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探究方言、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3、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演唱民歌,愿意探索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探究法、对比法、引导思考、关注参与。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民歌的体裁分类,感受民歌的风格特色。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探讨、体验、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演唱家乡山歌的视频片段。
二、民歌1、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2、民歌起源: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
3、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曲新民歌4、民歌常见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
2、欣赏船渔号子:岚山号子,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通过分析岚山号子,得出劳动号子的音乐形象,功能,演唱形式等。
4、师生互动:模仿岚山号子,体验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山歌:1、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2、分析《槐花几时开》。
3、不同地区民间对山歌的不同称谓。
4、总结山歌:是劳动人民用于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
传统山歌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
山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因此感情纯朴、想象大胆、比喻巧妙。
(三)小调: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分析总结:江苏民歌《茉莉花》。
音乐鉴赏《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教学设计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崔丹《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教案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崔丹教材:花城出版社的普高实验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民歌篇”。
新课程的教学追求:“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能力。
”“不求回答最好,只求人人思考。
”“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材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中国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使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能够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的表述和评价。
3、能够熟悉一些民歌的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以“花”为主题的民歌,使学生借此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和形成的因素。
四、学法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流行音乐得要素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唱”来体验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民歌特点。
五、说教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六、课前准备:明确地指引学生查询有关民歌的资料;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及时地进行总结与补充。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搜寻、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学反思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个专题,教学的部分内容安排了五个省份的民歌,分别是四川的《槐花几时开》、江苏的《拔根芦柴花》、青海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辽宁的《猜花》以及广东中山的《对花》。
我在备课的时候满怀信心,因为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所以,我以满脑子的激情备完课,要把民歌的重要性和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传道给学生们。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件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1、欣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江苏《茉莉花》、《打麦号子》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2、总结体裁特点:
节奏特点旋律特点
(劳动)号子
小调
山歌
(二)知识链接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欣赏《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万源市第三中学康定芝
一、课型:鉴赏课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花城版):赏析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
望平川》、《猜花》《对花》。
四、教材分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
本单元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与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歌的概念、类型、特征、成因等相关知识点。
2、能力目标:能够熟悉一些民歌的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区、各个民族
的民歌;能够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并作出简单
的表述和评价。
3、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培养爱民
歌、听民歌的好习惯;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积极参与
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析五首以“花”为主题的各少数民族民歌,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和形成的因素。
七、教学教具:
多媒体、影视资料、课件等
八、教学理念:
通过用聆听、分析、对比、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让学生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九、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由谁演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生:这是一首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由阿宝演唱的。
(二)、感受体验与认识
1.民歌的起源〔课件展示〕
2.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学生回答〕
3.民歌按照体裁的分类及其特点〔课件展示〕
4.聆听《槐花几时开》
(1)师问:这首歌曲来自何地?他的体裁是什么?
(2)歌曲分析:《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宜宾山歌。
当地人称“晨歌”或“神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想象。
歌曲采用五声羽调式,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
首句是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第二句一下子拉近,虽只写“手”,但一个“望”字,勾活了“人”的神情和心态;第三句把主人公和为深化主题而设定的一个人物“娘”推到面前,是转折之句,也是铺垫之笔;末句以朦胧手法点题,又一个“望”和“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
表现出四川人机敏、幽默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
衬词“啥”“啥子”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
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流畅,琅琅上口。
(3)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山歌及山歌的特征。
山歌: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
山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征:1.感情抒发的直畅性2.编唱形式的自由性3.形式手法的单纯性。
(4)学唱《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并体会其特点。
【设计意图】力图让学生理解民歌风格、地理风貌与语言等的关系。
5.聆听《猜花》和《对花》
(1)边聆听学生边思考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风格的差异。
(2)分析歌曲《猜花》和《对花》,并进行比较。
《猜花》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小调。
《猜花》即“对花”。
唱词是七言四句,前两句问,后两句答。
第三句之后有一段衬词:“蹦啊,跳啊,花了一朵金线嘀流嘎啦梅花落呀依儿呀,”给优美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觉。
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易记易唱。
《对花》是广东中山的“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同韵。
有些问句方式,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为和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啰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的特殊的地方色彩。
南北方小调的差异:南方小调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这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的关系。
北方小调是欢快、热烈的音乐风格。
(3)通过欣赏了解什么叫小调,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及小调的分类。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
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咏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
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常常寓意于叙说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风物,或借助于传说古人,婉转地表现出内心的意思;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
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和南方小调。
(4)学唱北方小调《猜花》,进一步感受小调的特点。
6.欣赏歌曲《劳动号子》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
(1)歌曲分析:《劳动号子》是一首工程号子,劳动的强度和速度,决定了
工程号子的歌唱性和节奏。
当劳动强度较小时,号子的曲调潇洒而豪爽;
当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曲调就显得粗犷而沉重。
在强度大而节奏紧张
的劳动中,音乐的节奏快而有力,旋律简单,有时甚至出现单纯的号子。
(2)什么叫做劳动号子及劳动号子的分类是什么?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
乐坚实有力,粗旷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
和表现性两种功用。
(3)号子的类别划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4)设计意图:力图通过这三种不同体裁的几首民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三种体裁的民歌及其它的特点。
十、拓展与创造
欣赏过口头传唱的民歌之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经过加工的民歌《龙船调》,体会这两种歌曲,让学生分组进行学唱和表演。
十一、课堂小节:
通过这节对民歌的鉴赏,让我们了解到各民族的民歌有各自的特色。
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在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风格的形成受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等影响。
我国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要热爱它、继承它。
十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知道,学生是否愿意去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要看教师如何去讲授,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兴趣是分不开的,以后我会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多下功夫,吸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方面多加入些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的课堂更有活力,内容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