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 格式:ppt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47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材版:花城出版社年级:高一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歌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2、了解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基本特征(二)能力目标1、激发学生喜欢聆听、演唱民歌的欲望2、让学生尝试结合歌词、节奏和旋律等音乐特点创作有地方风味的民歌(三)情感价值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难点:学唱《槐花几时开》.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月亮之上》导入.《月亮之上》→《敖包相会》→《韩秀英》内蒙民歌。
师:同学们什么是民歌生:答师:出示幻灯片民歌的定义(二)新课1、《槐花几时开》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欣赏这首歌曲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这首民歌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播放音乐.师:那位同学愿意从这四个方面评价一下这首歌曲生: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节奏、旋律、以及地域的特色②讲授知识点:山歌.③完整欣赏视频《槐花几时开》。
④学唱《槐花几时开》。
2、《拨根芦柴花》①欣赏视频.②讲授知识点:秧田歌。
3、《上去高山望平川》①播放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②讲授知识点:“花儿".③完整欣赏视频《上去高山望平川》。
4、《猜花》、《对花》。
①进行对比聆听。
②回答北方与南方“对花体”的异同.5、对以上汉族民歌进行小结。
《槐花几时开》: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感. 《拨根芦柴花》: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为体裁《猜花》、《对花》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6、《嘎吉哟》。
① 欣赏视频《嘎吉哟》。
② 讲授知识点:侗族大歌。
7、课堂练习:通过放音频文件依次连线。
赞歌朝鲜族(抒情谣)阿里郎 蒙古族(长调)阿玛嘞火 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藏族(囊玛)8、教师示范演唱《康定情歌》让学生回答什么地方的民歌。
2019-2020年七年级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长造型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流传及反战现状,并能做总结概述。
3、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能感受民歌的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风格,并做出简单的概述。
4、熟悉一首民歌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二、预习道学:(一)什么是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中国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5部分。
(二)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歌词,旋律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有所发展变化,依靠人民群众的口头相传,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进行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三)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方言密切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民族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民歌,(如劳动号子、歌舞音乐等)其节拍节奏都会适合劳动或舞蹈的需要,一般都比较规整;一般说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采用同曲不断反复的方式。
(四)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南方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以“吴声”“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音乐风格。
所谓“吴声”是指流传在健康(现在的南京)为中心的江苏、浙江一带的民间音乐。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时】:1 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一、赏析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并能作出概述。
二、参与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感受民歌的质朴美,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一、掌握民歌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概念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参与活动、参与体验、参与表现。
【教具】多媒体录播室、电钢琴。
【教法】赏析法、比较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一开始我先唱首歌,同学们想听吗?(弹唱《走西口》直接引入)二、教学新课(一)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地域:《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花儿”又称少年或河州大令,发源于青海后来又流传于甘肃、宁夏,素有“西北之魂”之称。
并于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词:方言、衬词,特点质朴简练。
旋律:(1)音域宽广,高亢嘹亮。
同学们通过请画旋律高低起伏线,了解旋律以及特点。
(2)真假声结合节奏:自由情感: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总结山歌概念:旋律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多用方言即兴创作。
同时是劳动人民在户外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山歌的称谓:青海:花儿,四川:晨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湖北:赶五句。
体验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二)赏析《茉莉花》听赏:分成四组去聆听,第一组关注歌曲的地域与歌词,第二组关注歌曲的旋律曲调,第三组关注歌曲的节奏,第四组关注歌曲的情绪情感,然后请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把学生分成四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成员间交流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合作有效)。
地域歌词:江苏省,采用方言。
旋律曲调:细腻委婉,柔美流畅。
节奏:规整抒发情感:它借茉莉花抒发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型:音乐鉴赏课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民歌定义及民歌的起源、发展、体裁等。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歌,能分辨出民歌的体裁;在感受、体验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探究方言、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3、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演唱民歌,愿意探索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探究法、对比法、引导思考、关注参与。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民歌的体裁分类,感受民歌的风格特色。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探讨、体验、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演唱家乡山歌的视频片段。
二、民歌1、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2、民歌起源: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
3、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曲新民歌4、民歌常见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
2、欣赏船渔号子:岚山号子,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通过分析岚山号子,得出劳动号子的音乐形象,功能,演唱形式等。
4、师生互动:模仿岚山号子,体验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山歌:1、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2、分析《槐花几时开》。
3、不同地区民间对山歌的不同称谓。
4、总结山歌:是劳动人民用于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
传统山歌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
山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因此感情纯朴、想象大胆、比喻巧妙。
(三)小调: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分析总结:江苏民歌《茉莉花》。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学反思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个专题,教学的部分内容安排了五个省份的民歌,分别是四川的《槐花几时开》、江苏的《拔根芦柴花》、青海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辽宁的《猜花》以及广东中山的《对花》。
我在备课的时候满怀信心,因为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所以,我以满脑子的激情备完课,要把民歌的重要性和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传道给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