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寓言两则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47
27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寓言,揭题导入:1、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寓言】“寓”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宝盖头。
2、你有没有曾经看过或听过什么寓言故事?3、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就给我们讲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叫它——【出示:寓言两则】。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
【出示课题:揠苗助长】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名字,或者听过差不多的?【出示:拔苗助长】与揠苗助长比较:“揠”也是拔的意思,但是不同的是“揠”是指轻轻地往上提。
谁来读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
【出示词语: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
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
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6.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朗读: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读?【出示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2)【出示:第三自然段】朗读: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谁能当小老师领读?【出示词语:喘气、一大截】(3)【出示:最后一自然段】朗读。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梭子、虱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1.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人。
但还不是天下最好的射手。
当时天下最好的射手是飞卫。
纪昌决定和他比试一下箭法。
纪昌先射中了空中一只鸟,飞卫大笑。
纪昌又射了一箭,射中了水中一条鱼。
飞卫还是笑着摇头。
世人都说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然而在飞卫眼里,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提起弓,不经意地射了一箭,射穿了一片正在飘落的树叶。
那片树叶却没有改变它飘落的轨迹,只是在空中停了一秒钟,仿佛犹豫了一下,然后又慢慢落下来。
这一射朴实无华,然而却让纪昌彻底折服了,他决定向飞卫学习射术。
这就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2.板书课题,指导读法和写法。
“纪”当作姓氏时读作jǐ(三声),“昌”由两个日组成,上面的日写得小一些,下面的日写得大些。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汇报。
3.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写了纪昌几次练眼力?三、品“练眼力”,感悟寓意(一)引导探究“第一次练眼力”。
1.一开始飞卫是怎么教的?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你要想学好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27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温岭市岩下小学江美珍设计特色:1.抓住校本特色,联系生活,以读为本,体验感悟。
2.师生互动,角色扮演,体验寓意。
学习目标:1.认识“寓”等5个字,会写“焦”等几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应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不可急于求成。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寓意学习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课前准备:生字卡片、练习题、教师自编小诗、课文插图学习过程:一.抓住校本特色,引发谈话,揭示课题1.种植蓖麻是咱们学校的特色活动。
大家都亲自体验过种植的过程,能否说说怎样使你的蓖麻长得又快又壮?2.古时候,有个人自作聪明,想了一个使禾苗一下子长高的办法,他的办法行吗?为什么?揭示课题,认识“揠”,理解字义。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3.指名用简短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寓意1.看课文插图练习说话,猜猜老农一边拔高禾苗,一边想些什么?2.文中哪一小节是与这幅图对应的?指导朗读,体会老农的兴奋。
3.虽然忙了半天,老农不仅兴奋,而且十分得意地夸自己(指导朗读第三小节)4.老农为什么想出要用这个办法使禾苗一下子长高呢?指名读第一小节,从哪儿可看出老农的焦急?圈画出相关词语,师生交流讨论。
(出示选词填空,让学生区分巴望、盼望、希望之间的不同)指名上台扮演老农焦急的神情。
5.心急如焚的老农自作聪明,将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他的办法行吗?你从哪里看出?指导朗读最后一小节。
6.假如你是老农的儿子,当你看到禾苗全枯死了,你回到家,会怎么告诉你的父亲?7.假如你是那位老农,当你听完儿子的话后,你会怎么做?怎么说?8.师生互动,角色扮演。
假如老师就是老农,不仅白费了力气,而且得不偿失,禾苗全枯死了,坐在田边伤心落泪。
揠苗助长一、导入师:小朋友们,如果你种了一些种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师:为了让它快快长大,你会用什么方法呢?师:古时候,有个农夫,他也希望他的禾苗快快长大,你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①、(学生读对),你真棒,这么复杂的字,你都认识。
②、(学生读错),不对,这个字不读bá,在这里读yà师:揠苗助长,1、2、起二、精读课文师:揠苗助长,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让禾苗长高?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个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
第一种可能:师:你真厉害,老师还没教,你就会读了,老师真佩服你,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你,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么做的?生:猜字,查字典师:恩,小朋友们,我们来表扬表扬他。
第二种可能:师:你读得不错,可是有几处读错了,谁能给他纠正一下?师:跟你的同桌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清同桌教教你。
师:小朋友们刚才都读得很认真,谁知道农夫想出了什么方法?生:把禾苗一棵一棵汪高里拔。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农夫很卖力?生:筋疲力尽师:谁知道筋疲力尽的意思?生:筋:筋骨;尽:完。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师:谁能用“筋疲力尽”说一句话?生:他日夜忙碌,早已筋疲力尽。
师:农夫干得筋疲力尽,他对自己的方法满意吗?生:满意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师: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讲这些话的?生:开心师:仅仅是开心吗?生:还有疲惫师:你能来表演一下他说话吗?师:恩,真棒,老师都感受到了农夫的疲惫和喜悦呢!师:农夫拔高了的禾苗,最终~~~生:枯死了。
师:为什么结果会这样,你想到了什么呢?生:我们学习也不可以急。
六年级上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七彩课堂课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成语、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2.《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寓意。
3.寓言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的寓意。
•难点:理解寓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和PPT。
2.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
3.教学卡片。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道《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
2.教学策略:结合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使用PPT展示故事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活动:小组内分享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并简单描述寓意。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PPT展示《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的故事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
2.讲授新课:详细介绍《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介绍寓言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使用PPT展示故事情节和寓意,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并简单描述寓意。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的寓意,以及寓言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寓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寓意的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对学生的小组报告和口头反馈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和寓意。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寓言故事,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布置1.阅读一则自己感兴趣的寓言故事,写出故事情节和寓意。
⼆年级语⽂下册第27课寓⾔两则 ⼆年级语⽂下册课⽂《寓⾔两则》分别是《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都是古⼈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
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活进⾏感悟。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下册第27课《寓⾔两则》,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下册第27课《寓⾔两则》课⽂原⽂ 《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他巴望⾃⼰⽥⾥的⽲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天,两天,三天,⽲苗好像⼀点⼉也没长⾼。
他在⽥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 ⼀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野⾥,把⽲苗⼀棵⼀棵往⾼⾥拔,从中午⼀直忙到太阳落⼭,弄得筋疲⼒尽。
他回到家⾥,⼀边喘⽓⼀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总算没有⽩费,⽲苗都长⾼了⼀⼤截。
” 他的⼉⼦不明⽩是怎么回事,第⼆天到⽥⾥⼀看,⽲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 古时候有个种⽥⼈,⼀天,他在⽥地⾥⼲活,忽然看见⼀只野兔从树林⾥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头撞在⽥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急忙跑过去,没花⼀点⼉⼒⽓,⽩捡了⼀只⼜肥⼜⼤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回家去,⼼⾥想:“要是每天能捡到⼀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年级语⽂下册第27课《寓⾔两则》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学习本课⽣字,要⿎励学⽣采⽤多种⽅法主动独⽴识字。
如: ⑴带词识字。
在默读时画出⽣字和⽣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遍,然后可多组⼏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与字义的认识。
要提醒学⽣注意,本课要认的⽣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窜、此”是平⾆⾳。
⑵动作模拟识字。
如:“喘”,作“喘⽓”状。
⑶结合⽣活经验识字。
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
⑷熟字加偏旁识字。
《寓言两则》说课稿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
纪昌一一照做。
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
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
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
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