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美感-审美心理与审美体验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63
探究心理学视角下的美感和审美美感和审美是我们跨越时空的共同话题,是人类追求美学的基础。
在心理学视角下,探究美感和审美的本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感和审美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行为和情感。
一、美感和审美的概念美感是指我们对于事物美感的感受反应,而审美则是对于美感感受的理性评价和分析。
美感是客观的感受,也是主观的感受,是我们与大自然和其他艺术品交流的情感形式。
审美是把这些感受从不同的角度透析,并分析出美感的本质的能力。
二、美的元素美学家德沃金曾说:“没有美的元素就没有美。
美的元素是不经意识到而真实存在的,就像砂石中的金子,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才能充分挖掘它的价值。
”以下是美感和审美中的几个要素。
1.形式:形式是我们感知美感和审美的基础,是易于记忆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外形和色彩。
2.对比:对比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展现事物相同或不同的元素的方式。
我们在欣赏艺术品和自然景观时,都可以利用对比的方式来突显或强调事物的不同之处。
3.节律:节律是一种律动感,在艺术品和音乐中最为常见,其律动感被称为“视觉轻盈感”。
4.颜色:颜色是各种元素之间的桥梁,颜色的不同组合可以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感觉。
三、美感和审美的心理基础美感和审美本质上是一种感知,是人类大脑的自然反应。
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大脑中和直接与美感和审美相关的区域主要是扣带回和下路纹状体。
在视觉的感知中,扣带回是负责形状、轮廓和线条的区域,而下路纹状体是负责颜色、亮度和对比度的区域。
通过观察和研究患有扣带回和下路纹状体损伤的病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下降。
这说明美感和审美是人类大脑的天然反应,而这种反应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体验和享受。
四、美感和审美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美感和审美的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美感和审美的体验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审美体验则是美学的实践部分,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自然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体验的心理学基础,旨在深入了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心理过程。
1. 美学概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审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
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标准是什么。
不同文化和个体对于美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美学研究追求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的本质和特征。
2.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过程,其心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情感和思维三个层面。
2.1 感知层面感知是人们对于艺术品、景观或其他美的事物的直接感觉和感知过程。
感知包括对颜色、形状、纹理等感官特征的感知,以及对于整体构图和布局的感知。
感知的过程中,个体会对不同的感知特征产生偏好,并根据感知特征的组合产生美的感受。
2.2 情感层面情感是审美体验中的核心因素,它包括欣赏者对于美的事物产生的喜好、享受、共鸣等情感体验。
情感是对于美的事物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可以是愉悦、兴奋、感动等。
情感的产生与个体的背景、文化和经历等因素有关,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差异。
2.3 思维层面思维层面是审美体验中的理性反思和解读过程。
个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对于美的事物进行思考和评价。
思维层面的反应可以是对艺术品的解读,对景观的意义思考等。
这种思维过程为审美体验赋予了深度和价值。
3.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美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理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个体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为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实证支持。
3.1 美感心理学美感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的心理学领域。
美感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探究个体对于不同感官特征和组合的感受,以及不同因素对于美感的影响。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我们知道,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研究、了解的方便,我们在教材中把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等等。
其中,“会心”和“畅神”比较难以理解,在这里着重谈谈审美体验的这两种精神状态。
我们用了“会心”这个平易的词语,就暗示了审美是发生在一切人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一点也不神秘。
我们常说,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
这种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就是“会心”。
“会心”,是审美体验的第二层次或第二种境界。
不过,我们应明确指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体验中的“会心”,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说的。
意思是说,主体精神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愉悦,像两个人在倾心对话一样。
心意层面的“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
这可以更具体地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对象方面说,它的形式和结构所体现的存在,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
人们常说,山含笑,水含情,风在呜咽,云在流连……无非是说山水富有活力,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些景象之中,人读懂了天地的“心”。
第二,从主体方面说,他的情感和想象运动把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心灵跃动的符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情感的运动模式形成了一种异质的同构,白鹤飞翔在晴空,诗人的情感也升华到碧霄之上。
主体与对象、我与物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精神在这种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中获得了愉快。
“会心”,就是对事物生命的把握,又是主体情感的投射。
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单方面对心灵的感动,也不是主体向事物的单向度移情,而是主体和对象的互相对答、同情与共鸣。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会心”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
这里的心,不是逻辑的心,而是妙悟的心。
妙悟是通过直觉一下子就切中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被体验着的对象的“心灵”。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感受音乐的节奏,还是欣赏自然美景或他人的外貌,审美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与行为。
心理学研究也逐渐关注审美这一领域,以心理学视角探讨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的研究成果。
1. 审美的定义与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下的审美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审美的定义。
审美是指人们对于艺术、自然或他人形象的美的感受和评判。
在心理学中,审美是个复杂的主观体验过程,涉及感觉、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试图揭示审美体验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机制。
2. 审美的心理过程心理审美过程可分为感知、认知和情感三个阶段。
在感知阶段,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如视觉、听觉等,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
在认知阶段,人们通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解读,并将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
最后,在情感阶段,审美体验被人们的情感体验所调动,产生喜好或厌恶的情感反应。
3. 心理审美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心理审美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个体差异体现在人们受教育程度、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方面。
例如,某些人喜欢古典音乐,而另一些人则更偏好流行音乐。
文化差异则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自然美和内在美更受重视,而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外貌和创新。
4. 心理审美的神经基础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心理审美的神经基础。
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多个区域与心理审美的不同方面密切相关。
例如,颞叶与音乐、面孔等审美对象的处理相关;杏仁核与情感的产生和评价相关;前额叶与认知与决策相关。
这些神经区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心理审美的神经机制。
5. 审美体验的影响与效应心理审美和审美体验对个体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审美体验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状态,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愉悦感。
第五章审美心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就不能离开审美心理的分析。
本章将从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愉快和审美超越四个方面,对审美心理进行考察。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要素,属于审美主体的一个层次,即审美的心理层次。
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也就是一种交融着认识心理的价值心理。
按照美学家蒋培坤的说法,审美活动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①是审美价值心理,由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构成;②是与审美价值心理交融互渗的审美认识心理,由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构成。
这两个系列的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审美心理。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审美价值心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推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
1、审美欲望(激情或冲动)审美的欲望(激情或冲动)是审美价值心理的最初表现形态。
它们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是强烈的价值追求。
2、审美的兴趣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
审美兴趣是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
只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主体才会对对象产生审美兴趣。
而审美兴趣的形成,与主体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趣味”本意为“品尝”,其在美学上的引申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趣味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趣味又标志着审美活动中个体对特定对象表现出来的审美偏爱。
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的价值评价。
A.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总是涉及人的功利、欲望,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不同: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是从审美主体个人切身利害中引发出来的情感,不涉及功利、欲望,因此,带有虚幻性。
B.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这种情感超越了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蕴涵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