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73 KB
- 文档页数:13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考情诊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频考点。
近几年全国卷将词语放在阅读文段中考查,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考查的是根据语境填写成语,这既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也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准确把握词语使用对象和准确判断词语感彩与适用语境是词语考查的主要方面。
考点一成语填空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
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词语选择】选词填空,多为近义词。
词语选择是传统题目,解题主要方法是在近义词中找出词语的“个性义”,对照语境作出最佳选择。
解题的原则就是:去同存异,关键有三步:一是找差异。
找出近义词的差异,也就是词语的“个性义”;也就是说两个词语有共性,在共性之下,我们再来找他们的个性;个性义是广泛的,除自身带有的特殊意思上有差别外,还有语义轻重、感彩、使用对象、词语语法属性等方面的不同。
二是看语境。
结合“个性义”根据语境做最恰当的选择。
三是用排除。
运用传统的排除法,通过确定已经明确选择的某几个词语,再来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可以避免某一个词语拿不定主意时的窘境。
1.个性义是选择的根本。
法制/法治法制:法制制度。
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反思/反省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有“悔悟”义。
妨碍/妨害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侧重于指有损害。
每时每刻无时无刻由于此二词都有“时刻”二字,一些粗心的人便容易混淆它们。
其实,它们意思完全相反:“每时每刻”讲“时刻”都有,多用于肯定句;“无时无刻”讲“时刻”都无,多用于否定句。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学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分析:能力层级:D 赋分值:6―9分题型: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填空题客观性选择题分两种形式,一是填空选择,一是辨析选择。
考查内容: 1、近义词的选用辨析近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因其意义、色彩、功能的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
2、虚词的使用主要包括关联词的使用和一些易混易错的副词、介词的选用辨析。
3、熟语的选用辨析 2004年考纲开始把“成语”改为了“熟语” ,扩大了考查范围,格言、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起进入了考查范围。
主要侧重近义熟语的选用、熟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考查,重点是考查那些常见又易用错的熟语。
其实在备考实践中,我们还是应以成语为中心,适当扩展涉及一些内容健康,含义较为固定、短小定型的熟语。
几点说明: 1、所谓的“词语使用正确”指的是:(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2)与其它词语组合恰当;(3)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
2、“正确使用”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更有是否使用得恰当、更好的问题。
其实从高考的实际要求看,命题者着眼的不仅是正误,更重要的是是否恰当。
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立足于整个句子去选择辨析,决不可单纯就词论词。
3、正确的使用词语,准确的理解词语,把握其词义和用法是基础和前提。
也就是说,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透析语境,辨析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适用程度,这是关键。
教学时数及安排:分三个专项: 1、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2、虚词的使用 3、熟语的使用每专项讲授一教时,训练2教时。
教学设计:突出运用,突出规律和方法的总结,兼顾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
第一教时教学专项:近义词的选用辨析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训练举例为辅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学生试做练习,然后谈自己做题的感受和方法。
(09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画山水 A.遏制次序善于 B.遏制秩序擅长 C.遏止秩序擅长 D.遏止次序善于二、教师总结:(一)、选用近义词,辨析是前提。
辨析近义词,可从词的意义、色彩、功能三个角度入手。
1、意义方面。
(理性意义,反映事物本质特点。
)(1)侧重点不同。
例如: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再如:恬静:侧重于“恬”,是一种轻松的静;肃静:侧重于“肃”,是严肃的寂静。
(2)轻重点不同。
例如:显著:非常明显。
卓著:突出的好,词义更重。
再如:妨碍:指对人或物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3)使用范围、对象不同。
例如:场所:指单纯的地点。
场合:时间、地点的总合。
再如: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较小。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
(4)个体和集体的不同。
例如:船:具体的,可以说有多少只船。
船只:是概括的,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2、色彩方面(词语的附加意义)(1)感情色彩不同例如:鼓励――褒义鼓动――中性煽动――贬义(2)态度色彩不同例如:诞辰和生日,诞辰就更敬重;反驳和驳斥,驳斥更严肃。
(3)语体色彩不同包括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生活用语与文学作品用语区别等。
例如:食盐和氯化钠,准备和酝酿 3、功能(语法)(1)词性不同例如:障碍和阻碍充分和充满诞生和诞辰(2)搭配不同例如:交换:一般和较具体的事物搭配。
交流:一般与较抽象的或较概括的事物搭配,如思想、文化等。
综上所述,辨析近义词,重点在于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而近几年高考选用的近义词大多是读音相同或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而这类近义词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不同的语素造成的,辨别时要善于抓住这个语素,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利用组词、解释等方法加以分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析形异” (二)、选用近义词,透析语境是关键。
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语或整体把握语境,分别“度量”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与语境的使用程度,找出并抓住语境与词语的“契合点”,从而确定答案。
此外,在做题过程中,要学会理性的分析和语感相结合;注意联想,注意语言习惯;恰当的运用排除法,学会避重就轻,“捡软柿子捏”。
三、迁移训练 1.(09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
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答案:B 2.(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偶然妄自尊大 B.解读偶然夜郎自大 C.解释偶尔妄自尊大 D.解读偶尔夜郎自大答案:C 3.09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况且荣誉 B. 国事何况名誉 C.国是何况名誉 D. 国事况且荣誉答案:C4.(09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 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直言不讳) 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蛇添足) 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
(脱胎换骨)答案:B 小结:这里所讲的方法、规律也使用于近义成语的选用。
近义成语的选用,特别要注意区分成语之间细小的差别。
第二教时教学专项:正确使用虚词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举例训练为辅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虚词的数量较实词要少得多,但其用法非常灵活,因而,是高考的难点。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由于高考选择题量的减少,对虚词的考查以与实词选用结合考查为主,也有结合病句题进行考查的。
考查的内容以关联词的使用和容易混用和错用的虚词使用(主要是副词和介词)为主。
虚词的备考,要注意一些易混用虚词的积累,注意语感的培养,同时要注意语言习惯。
二、新授:(一)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1、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1)辩清关联词语揭示的关系,掌握各种关系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形式及变式,区别易混的关联词。
所使用的关联词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
例如:不是A,而是B(并列关系)不是A,就是B (选择关系)只要A,就B (充分条件关系)只有A ,才B (必要条件关系)虽然A,但是B (转折关系)即使A,也B (假设关系)尽管A,还是B (转折关系)不管A,都B (条件关系)(2)注意关联词的搭配。
关联词常成对使用,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把握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
一般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后面;(“提取公因式”)各分句的主语不同的时候,关联词放在主语的前面。
2、关联词语的误用举例关联词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用哪个关联词,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是有一定规则的。
关联词使用是否正确是靠语境加以判断的。
关联词在使用上经常存在如下问题:(1)滥用关联词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2)错用关联词(93全国)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07重庆)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3)关联词的搭配不当 (06湖南4)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4)关联词的位置不当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尽管他行车已经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3正确填充关联词(06全国I)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语言的形式① 能是美的,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解析:填充关联词,首先应对全段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逐句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同一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复句与复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间关系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填写中可以借助已有的关联词,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②句领起的句子是对①所在的句子的解释,具体列举了语言的形式美,前后为因果关系,应填“之所以”“因为”;③句前后连接的句子也构成因果关系,填“所以”;④句在类比中后面又出现前面的情况,并且中间用了分号,故用“也”;⑤连接的句子与⑥连接的句子内容相反,应为转折关系,填“尽管”“但是”。
迁移训练:(2007重庆2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5分) 头渡小镇精巧① 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② 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 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 风吹雨打,⑤ 世事变迁,⑥ 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答案:①而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⑥都分析:宏观把握语意关系,准确理解短语、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