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化质量测度与评价_基于社会_经济_空间三维视角_梁振民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7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综合测评摘要:文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人口、生活环境为一体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我国XX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文章对我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以此得出城市化发展的东中西空间差异格局,并提出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体系;主成分分析;空间差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判断或解释其经济发展的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间差异现象,这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水平的提高。
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量测评方法来衡量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克服传统单一指标衡量的片面性,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清楚地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化水平测评体系与模型(一)综合测评体系根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一套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12个指标。
经济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社会指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口指标: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生活环境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城市化水平测评模型,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主成分分析客观性比较强。
传统的来说,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大都采用主观定性评价方法,先赋予综合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
虽然主观赋值法简单便捷,但由于它的主观性,没有考虑到指标间的关联性等缺陷,体系评价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测评结果会使人难以信服。
Forum学术论坛 2012年10月233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①——以辽宁省为例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庄连平摘 要:本文以辽宁省为例,从反映城镇自身发展质量状况的“核心载体”和区域发展质量的“区域载体”入手,选取了涵盖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19个指标,构建了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在测度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同时,从动态角度分析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变动情况。
关键词:城市化质量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233-05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7.5%,提高了29.5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92个百分点,有两三亿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中国日前公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城市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城镇人口人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数,城市化推进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自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城市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量”的增长,其根本内涵应该是“质”的提升,在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时,应该伴随城市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居民可以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便捷、经济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小城乡差距。
因此应该通过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和测度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综观国内的一些文献,目前尚无一套统一和规范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文本在总结前人文献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尝试以辽宁省为例,归纳出一套较为合理的评价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在国家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居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也关乎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东北地区自振兴以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选题意义1. 为东北地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变化分析,可帮助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更有效的城市治理措施,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为东北地区居民生活改善提供参考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生活环境,以此加强自我保护和改善,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3. 为国家振兴战略提供参考东北地区作为国家振兴战略的重点地区,其发展与人居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本文对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为国家振兴战略提供有关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参考,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城市,以2000年为基准年,采用时空变化分析方法,对这些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空气质量、水质、噪声、PM2.5、绿地覆盖率等指标。
2.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时空变化分析方法,具体包括:(1)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城市统计数据,分析绿地覆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
(2)基于空气、水、噪声等传感器数据和监测站数据,分析空气质量、水质和噪声污染状况的时空变化。
(3)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状况。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4T03:26:50.08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期作者:杜旭李桃[导读]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国城乡空间结构不合理是妨碍其转变的最主要问题。
杜旭李桃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5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国城乡空间结构不合理是妨碍其转变的最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重、见效慢,深入推动其新型城镇化进程对黑龙江省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内涵及特征角度出发,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与城乡融合6个角度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2010-2019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分析。
一、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指标构建原则本论文基于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从我国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文化城镇化和城乡融合6个层面,选择了16个指标体系来建立黑龙江省城镇化评价体系[2]。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数据来源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镇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各地方政府统计公报,完成2010-2019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指标数据的搜集。
2.评价方法为增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论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即:0.7*德尔菲法权重+0.3*熵值法权重)完成了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指标体系构建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本文以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得分及排名情况代表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设定排名1-6为高水平,排名7-12为低水平;依据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及排名情况,设定排名1-6为高质量,排名7-12为低质量。
试评价中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评价。
【摘要】自“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东北地区各城市正在完成由传统城镇化模式向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变,但其城镇化质量亟须提高,基于此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展开研究。
研究发现,在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下,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时间演化特点则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关键词】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影响机制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步发展的新局面,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城镇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适时适速适度为基本发展原则,以按照区域实际情况为发展自然基础,以健康城镇化为发展落脚点,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保障下,按照我国具体的国情条件,使中国的城镇化变成了以质量效益型为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镇化。
东北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不集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问题。
在以往的相关内容研究中可以看出,对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内容方向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存在着理论研究过于片面无法综合指导实践的情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胡双翼 张鹏 王颖作者简介:胡双翼(1997—),男,山东青岛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通讯作者:张鹏(198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第三作者:王颖(1984—),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219况。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王胜今;韩一丁【摘要】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城镇化仍然面临着诸如大城市总体实力偏弱、小城镇发展落后、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以及体制机制障碍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加大城市群建设力度,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积极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发展农村金融,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作者】王胜今;韩一丁【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城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必经之路。
所谓城镇化,其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即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加重,且城镇地区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还包括城市文明及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扩散,城市生活方式影响不断深入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
由于东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早期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
也正因为如此,以“大工业”和“大农业”为特点的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曾经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沿海经济地带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中心发生了转移和分散,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优势不再突出,城镇化进程的脚步有所放缓。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南沿海地区大力推行改革开放。
我国开始实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也迅猛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评估与管理一、引言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发展既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城市问题和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
因此,对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估和管理,可以帮助有效解决城市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6%,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但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空气质量差,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城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一些城镇化项目缺乏规划和设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些城市扩张过快,导致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跟不上,城市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这些问题说明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亟待评估和管理。
三、城镇化质量和效益的评估城镇化质量和效益评估是对城镇化发展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评估城镇化进程的目标达成程度、资源利用情况、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城镇化质量和效益的评估所需的数据和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和城市化速度、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等。
评估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实现目标的进程。
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评估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从宏观层面看,需要从城镇化的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规划等角度进行评估;从微观层面看,需要考察城镇化对人口和市场的影响,以及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四、城镇化质量和效益的管理城镇化质量和效益管理包括城镇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
其中,城镇化规划是城市化的基础。
规划应强调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保障市民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同时考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
城镇化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城市”发展。
建设应始终将人民利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