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指导:霍乱的表现及何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63 KB
- 文档页数:1
霍乱的症状和特征1.霍乱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数1~3天,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分三期。
1.1.霍乱的常见症状与体征1.1.1.剧烈吐泻。
突起剧烈腹泻,继而呕吐。
大便性质初为黄水便,尚有粪质,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无粪臭。
少数出现血水便。
呕吐呈喷射状,初为胃内容物,渐变为米泔水样。
腹泻多不伴腹痛和里急后重。
1.1.2.不同程度脱水。
轻者仅有口渴,皮肤干燥,重者声音嘶哑,眼球下陷,面颊深凹。
手指皱瘪,皮肤弹性消失。
1.1.3.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性疼痛,俗称“转筋”和“绞肠痧”。
1.1.4.神志改变。
烦躁不安,表情恐慌,或神志淡漠,表情呆滞。
儿童可见昏迷。
1.1.5.循环衰竭。
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尿量减少,体表温度下降,成人肛温多在正常范围,儿童肛温升高。
1.1.6.多数患者无发热,少数在恢复期可见低热,儿童可有高热。
1.2.并发症1.2.1.肾功能衰竭。
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严重者出现尿毒症和死亡。
1.2.2.肺水肿。
因代谢性酸中毒致肺循环高压,加之补充过多不含碱盐水所致。
1.2.3.低钾综合征。
患者出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肠鸣减弱,儿童可见肠麻痹,心动过速,或见心律不齐。
1.2.4.流产。
霍乱发生在妊娠末3个月孕妇时,死胎的发生率约50%,流产后胎盘滞流也很常见。
2.临床分期:2.1.吐泻期大多突然起病,出现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大便呈“米泔水”样,呕吐为喷射状。
可持续数小时至3天。
2.2.脱水虚脱期皮肤干或皱缩,唇舌干燥,眼眶凹陷,四肢湿冷,口渴、神志淡漠,不安,血压明显下降,甚至不能测得。
重者引起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疼痛,全身肌肉张力低下,甚至肌肉麻痹,反射消失,心音低钝,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少尿、无尿及氮质血症表现等。
2.3.恢复期脱水纠正后,症状消失,进入恢复阶段,平均3~7天。
部分患儿可有发热,体温38~39℃。
传染病之霍乱(二)引言概述:霍乱,又称为“肆行性霍乱”或“埃尔卡“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霍乱的侵袭,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霍乱的发病机制、症状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内容:一、霍乱的发病机制1.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征2. 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的机制3. 霍乱的病原菌变异与抗药性的关系4. 人体对霍乱弧菌感染的免疫机制5. 环境因素对霍乱发病的影响二、霍乱的症状特点1. 霍乱的潜伏期和病程2. 典型霍乱的临床症状3. 不典型霍乱的表现特点4. 霍乱的并发症及其严重性5. 霍乱在特定人群中的表现差异三、霍乱的传播途径1. 水源污染和霍乱传播的关系2. 食物污染和霍乱的传播途径3. 霍乱病患者的直接传播4. 霍乱的流行季节和传播路径5. 物体表面和霍乱传播的相关性四、霍乱的预防措施1. 霍乱的卫生教育与宣传2. 饮用水源的净化和消毒3. 食品安全监管与卫生标准建设4.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改善5. 霍乱疫苗的研发与应用五、霍乱的治疗方法1. 霍乱患者的康复护理2. 止泻和补液疗法的应用3. 抗生素在霍乱治疗中的作用4. 利用替代治疗改善霍乱的症状5. 霍乱患者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总结:霍乱是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
通过本文对霍乱的发病机制、症状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霍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霍乱的诊断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急性腹泻疾病。
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临床上的表现是,经过一到两天的潜伏期,突然而无痛的水泻,然后经常会有呕吐的现象。
如果没有补充水分与电解质,会造成休克。
治疗方式为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和抗生素治疗。
预防的方法除了公共卫生的改善之外,到流行地区旅行前可以注射疫苗。
目前霍乱为世界卫生组织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发病原因霍乱的病原体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属弧菌科弧菌属,霍乱弧菌长1~3μm,宽0.3~0. 6μm,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短小稍弯曲,新鲜标本涂片镜检,排列如“鱼群”样。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培养需氧,耐碱不耐酸,在pH8. 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霍乱弧菌培养温度以37摄氏度为最适宜,先在碱性肉汤或蛋白胨水中增菌,再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
各群弧菌的鞭毛抗原(H)大多相同,仅菌体抗原(O)不同。
根据菌体抗原将弧菌分成O1~O6群(现已增至72群)。
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均能与抗菌体抗原的血清抗体产生凝集,均属于O1群。
凡不属O1群的其他弧菌皆为不凝集,统称非O1群弧菌。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即可排菌,一般排菌时间为5-6天。
2、传播途径以粪一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水源(河水、池塘水、湖、井水)传播的作用较为突出,如饮未经消毒的污染生水。
另外,摄入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半生食、生食海、河水产品(鱼、蟹等海鲜),生食未洗净的新鲜蔬菜和鲜果等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污染手及苍蝇等对疾病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
3、易感人群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隐性感染者较显性感染者多。
贫困、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高、教育程度低、卫生习惯差等是疾病流行的危害因素。
此外、人口迁移、自然灾害也是促使霍乱流行的因素发病机制霍乱患者具有特征性水样腹泻,从而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系列变化。
霍乱医学观察病例诊断标准
霍乱(Cholera)是一种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
以下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南提供的霍乱病例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持续阵发性或水样稀便,导致水和电解质丧失。
●脱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迅速发展的脱水,可伴有血压
下降、皮肤弹性减弱、心跳加快等。
2.流行病学特征:
●病例接触史:患者是否有接触疫区、流行病区的水源或患者
的历史。
●流行病地区:病例是否来自或近期在霍乱流行病区。
3.实验室检测:
●从病例的粪便样本、血清或组织中分离出霍乱弧菌。
●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DNA。
诊断霍乱的关键是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确认。
如果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符合,同时从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出霍乱弧菌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霍乱弧菌的DNA,那么诊断可被确认。
霍乱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霍乱概述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引起霍乱的菌群包括O1群和O139血清群,O1群霍乱弧菌又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霍乱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能引起大流行,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
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英文名称:cholera。
其它名称:时疫霍乱、真霍乱。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剧烈腹泻伴呕吐、脱水、肌肉痉挛。
主要病因: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粪便涂片染色、动力试验和制动试验、快速辅助检测、PCR 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查。
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隔离,以免病情加重和疾病播散。
临床分类:1、轻型(非典型)主要见于O1群霍乱,大部分仅轻度腹泻,极少伴有呕吐,大便每日2~10次,可为软便、稀便、黄水样便,个别可带黏液伴血丝,一般无发热,无腹痛及里急后重。
少数有隐约腹痛或低度发热,甚或阵发性绞痛。
儿童可有高热。
病程约在3~5天内恢复。
2、中型(即典型)腹泻次数较多,达每日10~20次,大便呈米汤水状,有一定程度脱水,血压下降,收缩压70~80mmHg,脉细,血浆比重1.031~1.040,24小时尿量在500ml 以下。
3、重型吐泻频繁,脱水重,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得。
脉速弱,不能触及,血浆比重大于1.041,尿极少或无。
4、暴发型(亦称干性霍乱)是一种特殊类型,以休克起病,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未待吐泻即出现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潜伏期数小时至6天突然起病,100%的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敌国液浓缩,脉搏细弱心章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及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一般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类。
按脱水程度血压、脉搏及尿量多少分为四型。
(1)轻型仅有短期腹泻,无典型米泔水样便,无明显脱水表现血压脉搏正常,尿量略少。
(2)中型有典型症状体及典型大便,脱水明显,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甚少,一日500ml以下
(3)重型:患者极度软弱或神志不清严重脱水及休克,脉搏细速或者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尿极少或无尿,可发生典型症状后数小时死亡。
(4)暴发型:称干性霍乱起病急骤,不等典型的泻吐症状出现,即因循环衰竭而死亡诊断
在夏秋季节对可凝病人应详细询问发病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是否来自疫区,有无与本病病人及其污染物触史,以及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凡临床上发现有泻吐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腹泻患者,应取粪便或呕吐物标本尽快进行病原诊断,包括镜检、培养分离,凝集试验及其它鉴定试验。
(1)确诊标准:
①凡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者。
②霍乱流行期在疫区有典型霍乱症状而大便培养阴性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2)疑似标准:
①凡有典型泻吐症状的非疫区道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未确诊前。
②霍乱流行期曾接触霍乱患者,有腹泻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