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鹅禽霍乱是由禽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将介绍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其防控措施。
一、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1. 急性病程:鹅禽霍乱的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
初期鹅群活泼食欲,但不久后即出现食欲不振、呼吸急促、蹲卧、食毛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腹泻、污羽、脱水等。
2. 中度和重度病程:中度病程时鹅只稍微蹲卧,并表现出抽搐、流涎、眼帘下垂等症状。
重度病程时鹅群内出现集体死亡,死鹅纷纷倒在地上。
二、剖检变化1. 外科病理变化:病鹅尸体呈现全身发绀、肠炎、心包积液等病理变化。
腹水和心包积液呈黄色。
2. 内科病理变化:肠道炎症是鹅禽霍乱的主要病理表现,出现肠道红肿、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
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三、实验室诊断方法1. 分离鉴定:从死亡鹅体中取材,进行分离鉴定。
常用方法有培养法、PCR法等。
禽霍乱弧菌分离后会呈现明显的黄色粘稠菌落。
2.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病鹅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判断是否感染禽霍乱。
常用方法有凝集素试验、ELISA检测等。
四、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禽霍乱感染后可导致高群死率,因此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疫情的发生。
2. 卫生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饮水器、饲喂器等设施的清洁卫生。
3. 强化消毒:对饲养场的消毒工作要做到彻底、全面,可以使用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消毒剂。
4. 严格检疫:对新引进的禽类要进行检疫,确保无禽霍乱病菌的污染。
对于鹅禽霍乱的防控工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加强实验室的检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也需要加强人员的科普宣教,提高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禽霍乱的鉴别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特点禽霍乱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
鸡、鸭、鹅和火鸡等禽类均可感染,其中以鸡最为易感。
该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创伤等。
在饲养环境不良、管理不善、气候剧变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诱发本病。
二、临床症状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因感染动物的种类和年龄等因素而异。
急性型病例表现为突然死亡,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翅膀下垂,闭目昏睡。
随后出现剧烈腹泻,排黄色、灰白色或带血的稀便。
慢性型病例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消瘦,贫血,鸡冠苍白,行走缓慢,关节肿大。
三、病理变化禽霍乱的病理变化因感染动物的种类和年龄等因素而异。
急性型病例的病理变化为全身黏膜、浆膜出血,特别是心冠脂肪、腹腔脂肪和肠系膜脂肪出血尤为明显。
肝脏肿大,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胆囊充盈,黏膜出血。
心包积液,心内膜和心外膜有点状出血。
肺脏淤血、水肿,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腺胃黏膜肿胀,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肌胃角质膜下层有点状出血。
肠道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变化,有时肠黏膜严重出血。
肾脏肿胀,表面有散在出血点。
慢性型病例的病理变化为慢性肝脏炎症,肝脏呈黄色且质地脆弱。
心包积水,心脏扩张、变形,心肌脂肪变性。
胆囊扩张充满胆汁。
肺脏淤血水肿。
肾脏肿胀,表面有点状出血。
四、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
采集病死动物的血液、肝、脾等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学检查,通过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等方法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存在。
同时,也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抗体检测和分型。
五、治疗与预防措施1.治疗:对于禽霍乱的治疗,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进行治疗,同时根据病情辅以对症治疗。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产生耐药性。
2.预防:预防禽霍乱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和废弃物,减少细菌滋生。
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蛋鸡禽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因此在饲养蛋鸡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的传播。
本文将从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蛋鸡禽霍乱主要通过霍乱弧菌传播。
霍乱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弧菌,能够在自然水体中长期存活,尤其是在温暖的水中更有利于其繁殖。
蛋鸡禽霍乱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可能通过人员、水、饲料、患病禽类和野生鸟类等传播禽霍乱。
蛋鸡禽霍乱还会通过消化道传播,一旦一只蛋鸡感染了霍乱弧菌,会在排泄物中排出大量细菌,传播给其他蛋鸡。
二、临床症状蛋鸡禽霍乱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1. 蛋鸡会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粪便呈水泻状,具有明显的恶臭。
2. 食欲下降,口渴、疲倦。
3.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1摄氏度以上。
4. 蛋鸡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5. 出现葡萄糖尿(尿糖试验阳性)。
6. 可能出现肠道出血、虚脱等严重并发症。
三、剖检变化在进行蛋鸡禽霍乱的剖检时,会出现以下一些特征性变化:1. 肠道充血、水肿及出血点。
2. 肠粘膜充血、水肿,表面充血出血、出现水肿及黏梢胀大。
3. 肠黏膜上具弥漫、片状至条片状溃疡。
4. 肠系膜血管充血浑浊、地图状及出血现象明显。
5. 部分禽鸟同时伴有咽头、腐蚀性结膜炎的表现。
以上剖检变化是蛋鸡禽霍乱常见的病理变化,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诊断蛋鸡禽霍乱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1. 临床症状:蛋鸡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时,应高度怀疑为蛋鸡禽霍乱。
2. 流行病学调查:对疑似病例所在饲养场及附近场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蛋鸡的饮水来源和饲料来源等,以确定是否存在霍乱弧菌的污染源。
3. 实验室检测:采集蛋鸡的粪便、肠道组织等样品,通过细菌培养、PCR等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存在。
鸡病大全:鸡霍乱(最急性症状图谱)2012-02-06 新牧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点击1018 鸡病大全鸡细菌性传染病鸡霍乱最急性鸡霍乱鸡病防治概述禽霍乱(FowlCholera)又称禽巴氏杆菌病(AvianPasteurellosis)、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下痢、败血症症状及高死亡率。
剖检特征是全身粘膜、浆膜小点出血、出血性肠炎及肝脏的坏死点。
慢性病例的特点是鸡冠、肉髯水肿,关节炎,病程较长,死亡率低。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家禽常见病之一。
我国广大农村的鸡、鸭群中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在农村成年鸡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鸡新城疫,南方各地常年流行。
病原禽霍乱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本菌为卵圆形的短小杆菌,少数近于球形,长约0.6~2.5μm,宽约0.2~0.4μm。
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
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
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呈明显的两极着色,许多血清型菌株有荚膜,用美蓝、瑞氏染色均可着色。
人工培养后及弱毒株,荚膜不明显或消失。
巴氏杆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37℃培养18~24h,可见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露滴状小菌落,直径约1~2mm。
本菌在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或马丁琼脂平皿上培养,生长良好,不溶血。
在肉汤中培养时,初期呈均匀混浊,24h后上清清亮,管底有灰白色絮状沉淀,轻摇时呈絮状上升。
该菌可利用果糖、甘露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肌醇、鼠李糖、乳糖;靛基质、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阳性,尿素酶阴性,不液化明胶。
新分离的细菌接种在马丁琼脂平皿上,通过45度折光观察,可见菌落有荧光,菌落呈桔红色带金光,边缘有乳白色光带,菌落结构细致,边缘整齐,称为Fo型菌落,对鸡等禽类的致病力强;另一类菌落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红黄色光带,称为Fg菌落,对鸡等禽类致病力较弱。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92 ·2021.220 引言禽霍乱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禽传染病,值得引起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及养殖人员的高度重视。
本文主要论述禽霍乱的疾病特点及诊断,并提出防控措施。
1 疾病特点1.1 流行病学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针对多种禽类的烈性传染病。
该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和年龄特异性,多为散在分布,但更常见于春秋冷热交替的多雨潮湿季节,且性成熟的成年鸡的发病率较高。
慢性感染的禽类及发病后死亡的动物尸体、被分泌物污染的家禽笼具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病原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是通过发病禽的口腔、鼻腔及眼结膜等器官的分泌物进行传播的[1]。
1.2 临床症状该病发病的潜伏期因病情及鸡群的差异长短不一,通常为2~9 d ,根据发病进程,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2.1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禽霍乱多见于农村的散养鸡群,因发病较快,患病禽往往来不及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便倒地死亡,病程较短,往往几分钟或几小时,因此饲养人员通常不能及时发现。
1.2.2 急性型急性型禽霍乱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禽体温升高、食欲饮欲下降,口鼻分泌物增多、流出淡黄色的粘液性分泌物,因呼吸功能受影响,呼吸困难并引起结膜发绀,大部分发病禽出现腹泻症状,发病初期排出白色的水样稀粪,随着病情的加重粪便变为黄色、灰黄色甚至污绿色并带有血液,大部分病鸡最终死亡。
1.2.3 慢性型慢性型禽霍乱病例通常是由急性型病例转化而来,或是由于低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感染引起的。
其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局部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慢性呼吸炎型和慢性肠炎型。
发病禽消瘦腹泻,结膜和咽部有明显的炎症和渗出物,肉髯、鼻窦、足垫和关节等肿胀,口鼻分泌物增多,流出粘液性分泌物进而导致呼吸困难。
1.3 病理学特征因病程长短不同,发病禽剖检后有不同的病理学变化。
作者简介:张松(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疫工作。
摘 要:禽霍乱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发病特征为突然发病,发病时间短,无明显症状,剖检变化为肝脏有坏死灶等。
本病一年四季可感染发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养鸡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好、管理粗放、日粮营养不平衡、过冷、过热或天气突变等因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禽霍乱;肝脏;营养1 典型病例麒麟区西城街道西山社区张某养鸡有7年多的历史,饲养肉鸡4868只,免疫比较全面,做过的疫苗有:新-支二联、新城疫、法氏囊、禽流感(包括H5、H9),平时也比较注意环境消毒,基本一周消毒一次。
鸡群90多日龄,一天吃10包料,在2014年7月16日之前鸡群一直都比较平稳,此前有一段时间下雨,养鸡场地面比较潮湿。
7月16日早晨喂料时发现8只鸡死亡,这次到我处诉道:之前基本没有发生过,急性死亡的鸡冠未发黑,而其颜色与普通鸡相比有一定的异常。
我赶到现场查看,当天中午又病了2只鸡,鸡只营养状况良好,嗉囊充盈。
对2只病鸡剖检情况如下:2只都肝脏多发性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出血点,心肌有明显的出血斑点,心包膜出血点,肠道黏膜脱落,轻刮后呈鼻涕样,十二指肠严重充血,肺水肿,脾脏肿大,胆囊肿大,腹腔、皮下有黄色渗出液等。
根据流行病学(无前期症状、发病急、死亡率高)、病变特征(肝针尖大小坏死灶、心冠脂肪出血、肺水肿、十二指肠出血),根据临床症状和破检变化初诊凝视禽霍乱;采集病鸡的心、肝、脾、肺、肾、肠送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确诊断为最急性禽霍乱。
确诊后治疗用肠力威(10%乳酸环丙沙星)800g+20%磺胺六甲1000g兑300L水,紧急投药,连续饮用6~8h,一天一次,连续3天;停两天,再给药3天。
7月18日上午张某在来我处之前就给鸡群断水了,大约两小时回场后马上给鸡群加药饮水。
两天后来我处反映用药后鸡群很快平稳下来,之后继续观察半个月,反映无发病,两周后鸡群免疫接种禽霍乱疫苗。
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蛋鸡禽霍乱(avian cholera)是一种由禽霍乱弧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禽类传染病。
该疾病在国内外广泛分布,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以下将对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特点:1. 宿主范围广泛:蛋鸡是主要感染宿主,但其他家禽和野生禽鸟也可感染。
2. 高致病性:病原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可以造成高死亡率。
3. 传播途径多样:接触感染、经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
4. 季节性流行:冬季和春季是蛋鸡禽霍乱的高发季节。
蛋鸡禽霍乱的临床症状表现为:1. 急性发病:病鸡常突然死亡,死亡前期出现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精神不振等症状。
2. 亚急性发病:病鸡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呼吸困难、水泡样出血点和淤点出现在黄色的沉淀物中等症状。
3. 慢性发病:病鸡常出现慢性呼吸道炎症,表现为气喘、鼻息、结膜炎,以及贫血、消瘦等症状。
蛋鸡禽霍乱的剖检变化表现为:1. 神经系统:颈部、膝关节突出,并出现淤血、水肿等病理变化。
2. 消化系统: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肠腔内有红色或砂粒状血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肝脏表面呈微苍白色。
3. 呼吸系统:肺部充血水肿,可见到淤血、水泡状出血灶。
蛋鸡禽霍乱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内容:1. 病鸡的典型临床症状。
2. 解剖学变化和病理学特点。
3. 从病鸡的体液(鼻腔分泌物、血液等)或组织分离出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鉴定和分离纯化来确认。
蛋鸡禽霍乱的防控措施包括:1. 面向全群防控:加强饲养管理,勤换饮用水,保持饮水设备的清洁消毒。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禽舍。
2. 加强病鸡的隔离和处理:发现病鸡应立即隔离,并进行安全处理,防止病原菌进一步传播。
3. 疫苗接种:可根据疫情情况和兽医建议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免疫力,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4. 加强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和报告疫情,实行早期预警,做到快速反应,控制疫情扩散。
散养肉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与防控方法-养鸡技术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致死性传染病,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者禽出血性败血,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并且死前无特征临床病变.散养肉鸡对饲养管理水平的要求较笼养肉鸡高,如果管理不到位易导致肉鸡患多种疾病,禽霍乱是散养肉鸡常患病之一,因此在散养模式下,要加强管理,做好禽霍乱的防控工作。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散养肉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肉鸡禽霍乱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病,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各种家禽均易感,肉鸡一般呈地域性或者散发性流行,并且雏鸡的发病率较少,成年鸡的发病率较高。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鸡和带菌鸡为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潜伏期为2~7天。
该病可以通过直接与病鸡接触而感染此病,也可以通过接触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排泄物等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一些昆虫和寄生虫等进行传播。
主要是经由鸡的呼吸道、消化道或者受到损伤的皮肤等而感染。
该病的发病原因与大面积的流行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到位,养殖环境较差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2、临床症状禽霍乱根据发病与死亡的时间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不同类型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主要发生在该病流行的初期,尤其是以营养状况良好的、体况较好、生产性能佳的鸡群易发生。
病鸡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即发生突然的倒地,双翅扇动,挣扎死亡。
死亡时间一般经历数分钟到数小时,死亡率可高达100%。
急性型是肉鸡禽霍乱中发病率最高的一个类型。
在发病时,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体温升高,饮水量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双翅下垂,离群呆立一隅。
有的病鸡还会表现为口、鼻内有泡沫样的黏液流出,呼吸较困难,病鸡的鸡冠颜色发紫,有腹泻、下痢的症状,排泄物为灰黄色或者绿色,肛门周围因腹泻而羽毛污秽。
急性型禽霍乱的死亡率也极高,一般在发病后的1~2天发生死亡,只有极少数的病例可转为慢性型。
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蛋鸡禽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肠道疾病,主要通过食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蛋鸡禽霍乱在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病学蛋鸡禽霍乱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一旦发生禽霍乱的流行,易出现暴发流行,传播迅速的特点。
密度大的蛋鸡禽群内易出现暴发流行。
在农场内,如果蛋鸡饮用的水源受到了霍乱弧菌的污染,很容易引发蛋鸡禽霍乱的爆发。
环境卫生条件差也易造成蛋鸡禽霍乱的流行。
二、临床症状蛋鸡禽霍乱的潜伏期一般在数小时至两天之间。
临床上蛋鸡禽霍乱的症状表现为:鸡在出现水稀便和发热的同时活动力明显减弱,体温略升,形成种死鸡样式;不治疗所流出的粘液状稀便量非常大,尤以晚间为甚;最终,鸡病发后持续的食欲缺失,因为饮水过量造成水肿等症状。
三、剖检变化在剖检过程中,发现蛋鸡禽霍乱主要是肠道病变明显。
肠道粘膜增生变厚、呈浆液样水肿,大量的纤毛脱落,纹理剥离。
静脉充血、出血; 肠腔内充盈着红色浆液,肠腔内滑膜皱起形成鸟羽毛样病变(病变进展期)。
小肠防治解剖发现结肠壁明显增厚,静脉充血,满血区出现中等量肠内容物的液化,极为红色。
这些都是蛋鸡禽霍乱的典型剖检变化。
四、诊断蛋鸡禽霍乱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验。
首先要分离出致病菌,通过对粪便和饮水、食物等样品进行培养,寻找是否存在霍乱弧菌的存在。
其次还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霍乱弧菌的DNA。
血清学检验也是诊断的方法之一,可以检测患者的抗霍乱弧菌抗体水平,确定是否患病。
在诊断的过程中,以上方法都有一定的标准,只有符合了这些标准才能够确诊。
五、防控蛋鸡禽霍乱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饮水的干净、消毒,并定期清理鸡舍。
其次要做好饲料卫生,严格按照规范管理,禁止过期腐烂的饲料,以免感染蛋鸡。
要加强对禽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鹅禽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动物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水禽和家禽,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传播。
鹅禽霍乱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鹅禽霍乱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一、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患有鹅禽霍乱的鹅禽在感染后的1-2天内将出现急性期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流清鼻涕、倦怠无力、食欲丧失等。
患禽的呼吸道出现充血、水肿和出血点,部分患禽在急性期内会突然死亡。
2. 恢复期症状:患有鹅禽霍乱的鹅禽在急性期过后,如果能够幸存,将进入恢复期。
在这个阶段,患禽将出现肺炎、消瘦、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长和生产性能。
二、剖检变化1. 病理变化:患有鹅禽霍乱的鹅禽在剖检时,可发现肺部出血、水肿、肺炎和肝脏肿大等病理变化,肺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和出血灶。
2. 组织学改变:通过组织学检查,可观察到肺泡腔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厚,肺间质出血和水肿,肺泡内有大量渗出物。
三、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检测:进行病原学检测是鹅禽霍乱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通过采集患鹅禽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肺组织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PCR检测,以寻找霍乱弧菌的存在。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和血清病原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禽的血清中是否含有霍乱弧菌的抗体,以及检测血清中的病原学物质,来判断是否感染了鹅禽霍乱。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霍乱弧菌的DNA或RNA,从而进行鹅禽霍乱的快速诊断。
四、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研制出针对鹅禽霍乱的疫苗,对禽类进行定期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2. 环境消毒:定期对鹅禽的生活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尤其是注重对禽舍和饮水设施的清洁。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给禽类提供良好的饲料、充足的饮水、清洁的生活环境等,可以提高禽类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蛋鸡禽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控蛋鸡禽霍乱是由席氏副溶血弧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消化系统传播。
下面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和防控几个方面对蛋鸡禽霍乱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蛋鸡禽霍乱主要发生在鸡群较为密集的养殖场,如肉鸡和蛋鸡养殖场等。
疫病的发生与环境卫生条件、集约化养殖和养殖管理水平有关。
高温、高湿、不洁的环境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症状:蛋鸡禽霍乱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和痢疾。
感染后,潜伏期短,一般为1-3天。
患鸡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粪便稀薄、黏液样或水样、灰黄色或稀粪中常见血丝或血块。
病程一般为7-10天。
严重病例可出现肝脾肿大、溃疡性肠炎和败血症等。
剖检变化:蛋鸡禽霍乱剖检时主要观察肠道和内脏器官的变化。
肠道呈充血水肿、淤血出血、局部糜烂和溃疡形成。
内脏器官如肝脏、脾脏和肾脏可呈充血、肿大或出现病变。
诊断:蛋鸡禽霍乱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情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
临床上通过观察患鸡的症状和剖检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蛋鸡禽霍乱。
为了明确诊断,可以抽取患鸡的粪便和脏器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通过细菌培养、PCR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席氏副溶血弧菌。
防控:蛋鸡禽霍乱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环境卫生管理。
对于疫苗接种,可以选择席氏副溶血弧菌疫苗进行免疫,根据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养鸡品种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计划。
对于环境卫生管理,要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干燥和适宜的温度。
定期对鸡舍和设施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及时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死亡鸡只,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蛋鸡禽霍乱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和痢疾。
在防控上,重点是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和疫苗接种,以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禽霍乱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作者:李虹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09期
[摘要] 禽霍乱,简称禽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类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死亡率高于传染力较强的特点,一旦家禽感染禽霍乱后,就会快速扩散、蔓延,给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研究禽霍乱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禽霍乱;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09-66-2
禽霍乱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病,依据发生的性质,可划分为3种类型:最急性、急性与慢性。
其中,最急性表现为家禽类毫无预兆的死亡,死亡率达100%;急性临床体现为家禽迅速下痢与败血;而慢性的发病时间较长,发病后治愈的可能性较大,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炎、关节炎与肉髯水肿。
为降低禽霍乱发病概率,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养殖业稳定发展,加强对禽霍乱的诊断、质量及预防十分重要。
1 禽霍乱的诊断
1.1 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作为一种传播速度快、发病率于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各种年龄的鸡都会感染,鸡一旦感染该疾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临床表现为鸡的心冠脂肪呈现出血点,腺胃乳头与肠道黏膜出血,甚至是溃疡、坏死,并且盲肠扁桃体有坏死迹象。
而禽霍乱多发于16周龄以上的产蛋鸡群,一旦感染该疾病,会出现急性败血症状,病程较短,病死率高,在解剖病死的鸡尸体时,全身有许多出血点,心包黏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有坏死灶。
1.2 鸡大肠杆菌病
鸡群感染败血性大肠杆菌病后,尸体会出现特殊臭味,解剖后肝脏变成绿色、肿大,局部有白色坏死灶。
而禽霍乱病死的鸡尸体没有任何气味,但尸体解剖后,内部肝脏呈暗红色,异常肿大,并黏附典型的坏死灶。
1.3 禽副伤寒
好发于2周龄的鸡仔,成年鸡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厌食、腹泻、迅速下痢、产蛋量下降。
而鸡群一旦感染急性禽霍乱,会毫无预兆死亡,死亡率较高。
相反,鸡群一旦感染慢性禽霍乱
后,轻则鸡冠与肉鬓肿大,关节会化脓性炎症,重则患有心包炎与化脓坏死,甚至是死亡[1]。
2 禽霍乱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2.1 药物治疗
在鸡群养殖过程中,对于感染禽霍乱的鸡群,应及时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2.1.1 中药预防治疗。
在选用药物治疗时,药物使用主要包括穿心莲和白头翁汤。
其中穿心莲的使用,对成年鸡灌服,疗程为3 d,2次/日,1次8片。
白头翁则是由30 g白头翁、20 g 陈皮、20 g苍术、30 g党参、30 g黄连、30 g山药、20 g苦参与20 g厚朴配置构成,水煎后,与饲料混合喂养100羽鸡。
2.1.2 西药预防治疗。
对于西药预防治疗,可采用青霉素、盐酸恩诺沙星与磺胺类来治疗。
其中青霉素的使用,应按照2万~5万U/羽,肌肉注射成年鸡,每天2次,一个疗程为2 d。
并按照4万~10万U/羽比例,添加到引水中,一个疗程为3 d,加强治疗效果。
盐酸恩诺沙星的使用,应按照5~10 mg/kg体质量,与饲料混合饲养,或者是局部肌肉注射,疗程为4 d。
而磺胺脒的使用,可在饲料中添加0.4%~0.5%饲养,或者是在饮水中添加0.1%~0.2%磺胺脒,2次/日,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为了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尽可能交替使用药物,以提升治疗效果[2]。
2.2 日常预防管理
2.2.1 做好鸡舍的清洁卫生。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禽霍乱大部分是鸡群拥挤、饲养密度、营养不良、寒冷与鸡舍潮湿引起,因此在饲养鸡群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定期清扫鸡舍,做好鸡舍、饲料与专用工具的消毒工作。
此外,还应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减少应激反应。
例如为降低禽霍乱的发病概率,确保鸡群健康生长,必须严格按照消毒卫生制度,做好鸡舍的清洁、通风与专用工具的消毒工作,使用2%的烧碱喷洒空坪,1周1次,喷洒2次;清扫鸡舍、笼具后,使用0.3%的百毒杀喷洒消毒。
必要时,还应使用0.5%消毒灵,对鸡群进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对于鸡尸体的处理,养殖人员应统一放在固定区域进行焚烧、深埋,从根源上杜绝疾病的传播与蔓延。
2.2.2 加强免疫力度。
在养殖鸡群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应按照免疫计划对鸡群实施免疫接种,定期注射弱毒与灭活苗,在种鸡产蛋前接种,每间隔6个月注射一次。
目前免疫接种的弱毒苗主要有3种:731禽霍乱弱毒菌苗、833禽霍乱弱毒菌苗与G190E40禽霍乱弱毒菌苗,但在注射禽霍乱弱毒苗时,不能将疫苗用于非疫区。
相反,对于灭活苗的使用,必须将细菌灭火后,加入适当氢氧化铝胶液、蜂胶与油乳剂,并投入到非疫区中,加强免疫力度。
3 结语
禽霍乱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死亡率高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因此,在养殖家禽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确保家禽健康生长,必须坚持防治结合原则做好日常预防管理工作,加强鸡群免疫力。
此外,鸡群一旦感染该疾病后,还应使用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加强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河,李铁刚,梁旺,等.鸡禽霍乱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7):169.
[2]周灿勇.禽霍乱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