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防治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霍乱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霍乱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个人卫生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卫生间等情况下。
习惯使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洗手。
2.饮食卫生:食用煮熟的食物,避免生食和未煮熟的海鲜、肉类等食品。
避免饮用未经过滤和消毒的水源。
3.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4.接种疫苗:霍乱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霍乱,可根据个人疫情和旅行情况接种相应的疫苗。
5.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患有霍乱的人接触,特别是接触其排泄物和呕吐物。
6.早期发现和隔离:对于怀疑患有霍乱的人,应尽早就医,并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病菌传播给他人。
7.加强公共卫生措施: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供相关预防知识和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饮水安全和卫生设施的完善。
请注意,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应根据当地疫情和卫生部门的指导执行。
霍乱防治知识1.什么是霍乱?霍乱是由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卫生检疫条例》规定国际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2.霍乱的传染源是什么?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3.感染霍乱后有哪些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多次以上。
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4.什么人容易感染霍乱?人群普遍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
5.什么时候容易得霍乱?我省的流行时间为3—11月份,6—9月份是流行高峰。
6.霍乱的潜伏期和传染期多少?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
粪便阳性期间有传染性,通常至恢复后几天。
有携带者传染期持续数月。
7.如何发现自己感染霍乱?有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应马上到医院就诊,并做霍乱弧菌的培养检查。
与霍乱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应采集粪便或肛拭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8.感染霍乱后应如何做?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
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2天粪便培养末检出霍乱弧菌者才可解除隔离。
另外病人和带菌者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家里疫点的消毒等工作。
9.霍乱怎么传播?霍乱通过饮用未煮熟的水,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水产品),生熟不分交叉污染、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等经口传染。
10.如何预防霍乱?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人。
做到五要五不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11.餐饮业如何预防霍乱?做好原材料选购—加工处理食物—储存食物每个环节的卫生。
霍乱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主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
一、病原学霍乱的病原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霍乱弧菌是一种能运动的弯曲呈弧型的格兰阴性菌。
根据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该病原菌被分成139个血清群,其中仅01与0139可引起霍乱流行。
O1 和O139 群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特性大致相同,自病人新分离的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菌体两端钝圆或稍平,一般长1.5~2.0 微米,宽0.3~0.4 微米。
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长可达菌体长度的4~5 倍,运动极为活泼。
O1 群霍乱弧菌无荚膜。
O139 群霍乱弧菌有一层薄的荚膜。
霍乱弧菌的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
生长温度为16~42 ℃,培养温度以37 ℃最为适宜。
可繁殖的酸碱度(pH )为6.0~9.2 ,适宜的pH 为7.2~7.4 。
O1 群霍乱弧菌又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个生物型,O1 群霍乱弧菌依菌体抗原的不同分成小川(Ogawa) 、稻叶(Inaba) 和彦岛(Hikojima) 三个血清型,三型均含有相同的群特异性抗原a 。
此外,小川型另含有b 抗原因子和少量c 抗原因子,稻叶型含有c 抗原因子,彦岛型含有较大量的b 、c 抗原因子。
O139 群霍乱弧菌不再分血清型,但与O22 、O155 霍乱弧菌和O1 群霍乱弧菌粗糙型有交叉抗原。
埃尔托霍乱弧菌可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流行株可引起霍乱的流行和暴发,非流行株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病例。
霍乱弧菌对干燥、加热和消毒剂均敏感。
一般煮沸1~2min,可杀灭。
霍乱的预防措施霍乱是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由霍乱弧菌引起。
该病以急性肠胃炎的症状表现,病程短暂但危害严重,可能导致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为了预防霍乱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公众意识:宣传与教育是预防霍乱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媒体也应该积极参与,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
2. 饮用安全的水源:霍乱主要通过饮水传播,因此,饮用安全的水源是预防霍乱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提供并确保安全的饮用水源,包括安装水处理设备、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等措施。
此外,个人也应注意选择煮沸或使用可靠净水设备处理过的水源。
3. 改善卫生环境:霍乱病菌在肠道排泄物中存在,因此,改善卫生环境是预防霍乱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投资,如改善厕所和下水道的建设,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个人也应自觉保持手卫生,如勤洗手、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剂等。
4.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霍乱还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预防霍乱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对食品生产、储存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个人在购买和食用食品时也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安全状况,避免食用过期或不合格的食品。
5. 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霍乱的有效手段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霍乱疫苗的研发和推广,鼓励公众及时接种疫苗。
在疫情流行地区或高风险地区,应优先将疫苗分发给易感人群,如医务人员、食品从业者、儿童和老年人等。
6. 健康监测和报告:健康监测和报告是早期发现和控制霍乱疫情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和个人也应加强对疑似和确诊霍乱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和防控工作。
7. 国际合作与交流:因为霍乱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预防和控制霍乱的传播至关重要。
霍乱防治知识测试题一、判断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内打“√”,不正确的打“×”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
2.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3.霍乱的潜伏期短者2小时,长者达7天,多数为5天()。
4.霍乱病人的出院标准是患者入院后大便细菌培养每日1次,停药后连续2次培养阴性时(无粪便,可肛拭子采便)可以出院()。
5.霍乱患者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6.霍乱轻型病人、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在传播疾病上均起着重要作用()。
7.霍乱临床上根据呼吸、血压、脉搏及尿量等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8.霍乱患者入院后,大便细菌培养每日1次,停药后连续2次阴性时可以出院()。
9.自来水和深井水加0.5mg/L的氯,15分钟即可将霍乱弧菌杀死()。
10.霍乱疫区内,凡有剧烈腹泻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等就能确诊霍乱病例()。
二、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在()内。
1.霍乱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哪一类传染病()?A.甲B.乙C.丙D.非传染病2.霍乱最新诊断标准是那一年下发的?A.2008年(WS289-2008)B.2007年C.1995年(GB 15984-1995)D.2009年3.霍乱病人的典型症状包括()A.水样便或米泔样便B.严重脱水C.腓肠肌痉挛D.以上症状全有4.发现霍乱病人应在多长时间内报告给当地疾控机构()A.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B.城镇5小时内,农村10小时内C.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D.以上都不对5.霍乱患者临床上有剧烈水样腹泻是由于()。
A.细菌的内毒素引起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加B.细菌的外毒素激活环磷酸腺苷(CAMP)C.活菌产生的酶引起粘膜损害和炎症D.弧菌的溶菌素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失调E.致泻毒素引起的症状6.霍乱的典型病例发病后最常见的症状是:()。
A.胃寒、发热B.呕吐C.腹泻D.腹部疼痛E.肌肉酸痛7.抢救霍乱患者最紧要的措施是:()。
霍乱防治知识霍乱是由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当今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在亚、非、欧、美、澳等发生的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给人类带耒巨大的灾难。
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目前尚无仃息的迹象。
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霍乱只在印度和孟加拉有少数病例报告。
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相继发生一种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暴发和较大流行,这型霍乱随后在亚洲传播,至今已有印度、孟加拉、中国、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O139霍乱病例,但O139霍乱的流行范围和报告病例数至今仍少于埃尔托霍乱。
一、病原学(一)分类1.O1群霍乱弧菌可产生致病性很强的肠毒素并引起世界大流行。
2.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在体内外均不产生肠毒素,因此没有致病性。
3.非O1群霍乱弧菌根据其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7个血清型(O2~O138),它们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性腹泻病例。
但1992年新发现的O139霍乱弧菌可引起爆发流行。
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特性大致相同,自病人新分离的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菌体两端钝圆或稍平,一般长1.5~2.0微米,宽0.3~0.4微米。
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长可达菌体长度的4~5倍,运动极为活泼。
O1群霍乱弧菌无荚膜。
O139群霍乱弧菌有一层薄的荚膜。
霍乱弧菌的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
生长温度为16~42℃,培养温度以37℃最为适宜。
可繁殖的酸碱度(pH)为6.0~9.2,适宜的pH为7.2~7.4。
霍乱副霍乱的防治知识概述霍乱、副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中例为“甲类”。
霍乱是霍乱弧菌所引起。
一、流行环节(一)传染病:霍乱、副霍乱是人类传染病。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1、病人: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
急性期病人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
重、中型病人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极易污染周围环境,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
2、带菌者:指无临床表现而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的人。
包括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病后带菌)、健康带菌和慢性带菌。
①潜伏期带菌: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为数小时到五天左右,多数为1~2天。
②恢复期带菌(病后带菌)和慢性带菌: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的三个月内带菌,为恢复期带菌(病后带菌)。
③健康带菌:指始终没有临床表现,而粪便中排出霍乱弧菌者。
(二)传播途径: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
1、经水传播:水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食物传播:食物在生产、运输、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都可受到水或被病人、带菌者直接污染。
在流行地区曾从虾、蟹、螺、鱼等水产品中分离出埃尔托弧菌。
在这些食品中,霍乱弧菌可保存数小时到数天,甚至1~2周。
沿海地区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小水产品(虾、蟹、螺、蛤等)的习惯,流行期间举办婚丧酒宴或节日聚餐等,都有利于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常可引起爆发流行。
3、生活接触传播:是指与病人、带菌者直接接触或接触了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物品而构成的传播。
主要是经手的污染而实现。
4、苍蝇传播:在本病流行期间已证实苍蝇可以带菌,并可机械地将排泄物中的病菌带到食物上,起一定的传播作用。
(三)人群易感性:人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对本病都是易感的,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病后虽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仍有发生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二、流行特征(一)地区分布:本病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江河两岸和水网地带。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可传入内陆、高原和山地,甚至沙漠地区。
霍乱病防控知识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人群的饮水和食物污染而传播。
以下是关于霍乱病的防控知识:
1.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饮用受到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接触感染者或带菌者的粪便和呕吐物等。
2. 霍乱病的预防方法包括: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避免食用生鲜水产品、生食蔬果等易受污染的食物、勤洗手等。
3. 对于有霍乱病症状的患者或疑似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以及病菌传播。
4. 对于爆发霍乱疫情的地区,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灭病菌源头,进行疫情控制,防止病情扩散。
5. 在野外露营等活动中,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接触可能带有霍乱弧菌的环境,避免感染。
综上所述,正确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和疫情控制是预防霍乱病的关键措施。
大家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病菌的传播,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
- 1 -。
霍乱防治知识霍乱症状诊断治疗概述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
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
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
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
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
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
在硷.(Ph8.0~9.0)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
根据菌体O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
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份。
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份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AB)和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ABC)。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
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
两者对热、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或日光下暴晒1~2小时即死亡,2漂白粉、0.25过氧乙酸溶液和1:500000高锰酸钾数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
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近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二)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
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通常先发生于边疆地区、沿海港口、江河沿岸及水网地区,然后再借水路、陆路、空中交通传播。
(三)人群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疫区儿童发病率高。
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力,如胃酸的pH、肠道的SIgA以及血清中特异.凝集抗体、杀菌抗体及抗毒素抗体等的杀菌作用。
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自1817年古典型弧菌引起世界大流行以来,已先后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1991年初发生在南美洲的大流行,至今仍未熄灭,仅91年一年全世界已累计发病50余万人,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公害。
1.地区分布两型弧菌引起的霍乱均有地方.疫源地,印度素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则是EL―Tor弧菌的疫源地,每次世界大流行都是从上述地区扩散而来。
我国是外源.,历次世界大流行均受其害。
2.季节分布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3.流行方式有暴发及迁延散发两种形式,前者常为经水或食物传播引起暴发流行,多见于新疫区,而后者多发生在老疫区。
霍乱症状症状出现于细菌感染后1~3天,可从轻度没有并发症的腹泻到严重的潜在致命的表现,部分受染的人完全没有症状。
本病常骤然开始,发生无痛.水样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可引起每小时1升以上的液体丢失。
由于严重的水和盐的丢失导致严重的失水,患者表现干渴、肌肉痉挛、软弱和尿量极少。
组织中的液体的严重丢失引起双眼下陷,手指的皮肤严重的起皱纹。
如果未给予处理,由于严重的血容量失去平衡和增高的盐浓度能导致肾衰竭、休克和昏迷。
症状通常在3~6天内消失,多数病人在2周内清除细菌,但少数患者可成为慢.带菌者。
霍乱的诊断可由直肠拭子或新鲜大便检查发现细菌而确定。
因为霍乱弧菌在常规大便培养时不生长,医生必须要求做霍乱弧菌的特别培养。
霍乱诊断标准霍乱是由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肠道传染病,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当今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本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霍乱的诊断标准,对病人、疫点、疫区的处理原则等,并推荐了对霍乱的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霍乱弧菌的鉴定和分型方法以及对病人的补液疗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机构对由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夏秋季节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腹泻,伴有呕吐,从粪便或吐泻物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或血清检查对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的抗体有明显升高者予以诊断。
病人的临床症状可由轻度到重度不等。
3诊断标准3.1疑似霍乱诊断标准a.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3.2确定诊断标准a.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b.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3.1a),粪便培养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阴.,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c.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d.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具备b。
确诊病例:具备a或c或d。
4临床分型标准4.1轻型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次,大便.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4.2中型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
4.3重型腹泻次数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4.4中毒型(干.霍乱)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循环衰竭。
5治疗原则5.1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
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5.2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口服补液治疗方法可参考附录D的D1章。
5.3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输液治疗方法可参考附录D的D2章。
5.4在液体疗法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
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连服3天。
常用抗菌药物及剂量可参考附录E。
6解除隔离标准6.1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如无粪便,可用肛拭子从直肠取粪便)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6.2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得少于七天。
6.3慢.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每周培养胆汁一次,连续两次阴.者可解除隔离,但尚需进行流行病学观察。
7疫点疫区处理疫点疫区的划定及处理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
对从首例病人检出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应及时做噬菌体-生物分型。
如为流行株要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如为非流行株,按一般腹泻病菌处理。
7.1疫点、疫区的划定a.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同一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户为范围。
b.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
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
7.2疫点处理a.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6h 内,农村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b.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立即就地隔离治疗。
转送病人时对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运送病人的工具要随时消毒处理。
c.疫点消毒: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消毒。
d.验便:对疫点内所有人员,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
第一次采便应在服药前进行。
e.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
常用抗菌药物及服用剂量参考附录E。
7.3疫点的解除:在传染源隔离后,疫点内所有人员验便连续两次阴.,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
如无粪检条件,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出现时亦可解除。
7.4疫区处理:加强饮用水消毒和水源管理、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及时发现传染源,按7.2规定处理,防止传播。
霍乱的预防霍乱的预防霍乱的预防必须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着手。
(1)控制传染源:健全国境及国内交通检疫,夏秋季开设肠道门诊,如发现病人及疑似病例,应在30分钟内向防疫部门报告疫情,并尽早予以隔离治疗,待症状消失后,每日大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方可解除隔离。
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7日,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天,以发现带菌者。
在隔离检疫期间可应用强力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对流行期间的带菌者、疫区腹泻病人及疫区必须外出人员也应给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