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诵读江上渔者导学案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称赞范仲淹南来北往艰辛危险波涛汹涌酒楼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
(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习《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
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2、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
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同情,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解释诗歌的题目《江上渔者》的意义,引导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其意义和表达的效果。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劳动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江上渔者的工作艰辛和劳动的意义。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解析与讨论: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创作与展示: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思考。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展示作品,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情况,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江上渔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并感受江上渔者辛勤劳作的场景,体会他们为生活付出的艰辛与不易。
我们要品味诗歌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学习诗人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展现渔者生活的真实面貌。
我们还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理解诗人对渔者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我们要通过学习这首诗,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江上渔者》一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__________。
答案:范仲淹2. 诗中“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一句,揭示了人们__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只爱品尝鲈鱼的美味,对渔者的辛劳却视而不见二、选择题1. 下列对《江上渔者》中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描绘了渔者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捕鱼的场景。
B. “江上往来人”一句中的“往来人”指的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C. 诗人通过描绘鲈鱼的美味,暗示了渔者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D.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江上渔者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鲈鱼美味的喜爱。
答案:D(全诗并非表达对鲈鱼美味的喜爱,而是借鲈鱼的美味揭示渔者的辛劳,表达了对渔者的同情和赞美)2. 下列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你看那一叶小舟,在风浪中若隐若现。
B. 你只需看那一叶小舟,就知道风浪有多大。
C. 请你仔细观察那一叶小舟,它在风浪中出没无常。
D. 你看看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多么危险。
答案:D(这句诗描绘了渔者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捕鱼的危险和艰辛)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上渔者》一诗中诗人对江上渔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在《江上渔者》一诗中,诗人范仲淹对江上渔者持有同情和赞美的情感态度。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名作。
全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感悟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感悟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感悟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鱼”和“渔”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江上渔者》(范仲淹)【设计意图】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内容:1.多媒体展示古诗《江上渔者》,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作者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年级语文上《江上渔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体验渔者的艰辛和江上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渔者辛勤劳动的尊重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江上渔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体验渔者的艰辛和江上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江上渔者》的文本。
(2)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诗歌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江上渔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出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形象。
4. 诗歌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渔者在江上的辛勤劳动和美丽的景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江上渔者》,注意生字的书写和笔画。
2. 结合诗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江上的景色和渔者的劳动情景。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积极参与。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
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
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
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
2019年(春)二年级语文下册 10《江上渔者》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
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
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诵读江上渔者导学案
鄂教版
附送:
2019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诵读江上渔者教案设计鄂教版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
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
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