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71.91 KB
- 文档页数:3
四物消风散联合艾灸治慢性湿疹的效果分析-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发作。
笔者跟师予四物消风散配合艾灸治疗慢性湿疹30例,取得良好疗效,并与单用四物消风散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0例均为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湿疹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6~62岁;平均(366.5)岁,平均病程(5.262.43)个月。
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7.2)岁,平均病程(6.242.54)个月。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湿疮的诊断标准制定。
(1)常反复发作,时重时轻,有阵发性瘙痒;(2)皮损境界清楚,有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呈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
1.3 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能按医嘱避免接触可疑刺激性或变应性物品者;(2)无严重内脏疾患者;(3)1个月内均未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内未使用过任何外用药物者。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采用四物消风散加减口服并外用羌月乳膏封包治疗。
四物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2g,熟地15g,防风10g,荆芥10g,蝉蜕6g,白鲜皮15g,刺蒺藜10g,知母10g。
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
羌月乳膏封包治疗,2次/d。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灸神阙穴、三阴交穴治疗。
操作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对三阴交穴和神阙穴采用雀啄灸,约距皮肤20~30m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热感为宜,30min/次,1次/d。
四物汤治疗湿疹医案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其症状多样,瘙痒难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的宝库中,有许多经典方剂被用于治疗湿疹,四物汤便是其中之一。
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则运用四物汤治疗湿疹的医案。
医案一患者_____,女,32 岁。
因面部及双上肢湿疹反复发作 2 年余前来就诊。
患者自述起初湿疹仅为局部红斑、丘疹,伴有轻微瘙痒,未曾重视。
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红斑范围扩大,丘疹融合成片,瘙痒剧烈,夜间尤为明显,影响睡眠。
曾外用多种糖皮质激素软膏及口服抗组胺药物,症状时轻时重,未能根治。
来诊时,患者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
观其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型湿疹。
治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用四物汤加减:当归 15g,熟地 15g,白芍 15g,川芎 10g,鸡血藤 20g,首乌藤 20g,防风 10g,荆芥 10g,白蒺藜 15g,蝉蜕 10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红斑颜色变淡。
继续服药 14 剂后,湿疹基本消退,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后以原方加减调理 1 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医案二患者_____,男,45 岁。
双下肢湿疹 1 年余,反复不愈。
患者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
湿疹初起为密集的小水疱,搔抓后出现糜烂、渗液,皮损逐渐肥厚、粗糙,伴有剧烈瘙痒。
曾多次就医,使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
就诊时,患者形体消瘦,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大便干结。
舌干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阴虚血燥型湿疹。
予以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治疗:当归 12g,熟地 15g,白芍 12g,川芎 9g,玄参 15g,麦冬15g,生地 15g,知母 12g,黄柏 10g,牡丹皮 12g,地骨皮 12g,甘草6g。
每日 1 剂,水煎服。
服药 10 剂后,患者瘙痒减轻,皮损渗出减少。
调整方剂,继续服药 20 剂后,湿疹痊愈,皮肤恢复正常。
慢性湿疹,别怕!教你记一张方子,养血祛风,化解瘙痒脱屑(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试药!)本文理论依据:《外科证治全书》、《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讲,文老师,你可不可以把文章中提到的药材,卖给我,后者快递给我?还有人问,文老师,我给你钱,你来帮我宣传一下我们的产品吧。
更有人说,文老师,既然大家都信任你,你不妨卖一些中医药相关保健品。
至少,我们放心啊……所有这些事,你记住,只要文老师还活着,它们就绝对不会发生。
因为文老师要做的,只是一件事儿,即传播和科普中医知识,让大家理解中医、体会中医,为中医的发展,创造更坚实的民间基础。
广大中医爱好者,通过看我的文字,能有所得,有所悟。
除此之外,任何与之无关的事儿,文老师不感兴趣,不会做,也没时间做。
而且,文老师还要告诉你,文章中所提到的配伍、方药,不是专门说给某个人的,而是为了向大家科普中医技术里最核心的东西——方剂。
我们通过学习核心的东西,可以最直接地体会中医这门学问。
因此,它们只可以借鉴参考,不可以随便套用。
好了,闲言少叙。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抽空跟你说说慢性湿疹这个事儿。
这也是不少读者,在后台咨询过的问题。
啥叫做慢性湿疹啊?就是说,这个病反复发作,过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开始长期折磨你了。
患者病程一般比较长,而且皮损颜色比较暗,瘙痒剧烈,有的人皮损部位甚至粗糙增厚、干燥脱屑,舌淡苔薄,脉细而弦,或者说偏数。
这个现象,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我在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过一首方剂组成。
歌诀如下:四物加首乌,二冬加丹皮,僵蚕爬桑枝。
十五个字,把一首比较实用的配伍背下来。
其中的四物指的是四物汤去白芍(也有的时候是白芍换赤芍),首乌,就是制何首乌。
二冬,就是麦冬和天冬。
这个配伍的原型如下——生地黄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天冬、麦冬各15克,僵蚕、制首乌、丹皮、桑枝各9克。
消风散加味治疗慢性湿疹
【病例】某女,28岁,患湿疹数十年,曾服药无数,时有效,时无效,尤以春夏发作为甚,发作时多以激素治疗,因患者经常用激素,有满月脸、水牛背之形,患者颇为苦恼。
经亲戚介绍来我处就诊,刻诊:四肢,尤以伸侧见皮肤表面粗糙,呈暗红色,剧烈瘙痒、有抓痕,皮损为多形性,边界不清,红斑、丘疱疹集结成片,有少许渗出,结痂,入夜搔抓更甚,以至于影响睡眠,舌苔黄、微腻,脉濡数【处方】荆芥15 防风15 蝉蜕15 苦参15 知母10 石膏30 大力15 木通10 生地20 当归15 苍术15 地肤子15 白癣皮30 薄荷10 乌梢蛇12 甘草10
嘱服药5副,并给与自制的八位止痒方:
【处方】苦参10 黄柏10 大黄10 硫磺10 姜黄10 枯矾10 雄黄10 薄荷脑2
【制用法】上药研极细末,与无极膏混合后外擦患处,以观疗效
病人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抗过敏药物以及激素,10天后患者复诊,自诉症状已明显好转,查皮损以消失六七分,舌苔仍薄黄,不腻,脉同前,于上方去木通,继续服用10余副,皮损基本恢复正常,有色素沉着,遂停药。
至次年春季又发作,仍以上法而愈。
【说明】慢性湿疹,多隶属于中医学的“四弯风”、“浸淫疮”、“血风疮”。
《医宗金鉴》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
对于本病的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描述甚详细。
此处选消风散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加乌梢蛇增强祛风止痒之功,更外用苦参黄柏大黄硫磺姜黄枯矾雄黄薄荷脑,以清热除湿止痒,减少渗出,故其病得愈。
26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3 Mar .,201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相当于中医的“湿疮”。
其特征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湿疹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有渗出倾向,慢性湿疹以苔藓样变为主[1]。
笔者临床30年,接诊皮肤病患者20余万人次。
本文就消风散加减治疗湿疹进行经验总结。
1 禀赋不耐,湿热蕴肤湿热产生有如下几个途径: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浸淫肌肤;内外两邪相合浸淫肌肤。
病位在脾,涉及风、湿、热。
本证型多见于急性湿疹,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或数。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止痒。
案1 王某,男,19岁。
2008年9月5日初诊。
病史:全身起红色丘疹伴剧痒10天。
10天前因外感风湿之邪,全身起红色丘疹,皮肤潮红,瘙痒,抓后流水,诊断为急性湿疹。
口服西替利嗪片,外涂炉甘石洗剂,无缓解。
刻诊:前胸、后背及四肢皮肤潮红,丘疱疹,抓破处有渗出液及结痂,患者自觉剧痒,夜间尤甚,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辨证:湿热蕴肤。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荆芥10 g,防风10 g,牛蒡子10 g,蝉蜕10 g,苍术10 g,龙胆草10 g,黄芩6 g,知母6 g,石膏6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泽泻10 g,甘草5 g。
水煎服及外敷。
二诊:上方用7剂,皮疹大部分消退,已无渗出,大便通,小便畅,睡眠好,效不更方,又用5剂愈。
2 脾虚湿恋,蕴结肌肤本证多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其病因病机与禀赋不耐,湿热蕴肤相近,但脾虚占主导地位,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形成脾虚湿蕴证。
第38卷第12期2020年12月中 华中医 药学刊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V 〇1.38 No. 12Dec. 2 0 2 01)01:10. 13193/j. issn. 1673-7717.2020. 12.060凉血消风饮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徐玥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100034)摘要:目的观察凉血消风饮治疗湿热浸淫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5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凉血消风饮,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 片,疗程均为1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 c z e m a area a n d severity i n d e x ,E A S I )评分、漆 痒程度评分(V A S )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 ,22/25)高于对照组(72.0% ,18/25),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尸<0. 05) 治疗后治疗组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治疗后治疗组患 者的瘙痒评分、皮损面积及E A S I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 结论凉血消风饮能 有效改善湿热浸淫型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面积及E A S 1、V A 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慢性湿疹;凉血消风饮;湿热浸淫型;中医药中图分类号:K 275.958.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3-7717(2020)12-0234>04Clinical Observation on Liangxue X ia ofen g Decoct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EczemaX UYuejin(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angxue Xiaofeng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eczema. M ethods A sample size of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were studi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oral Liangxue Xiaofeng Deco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 month. The 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 score, the itching degree score(VA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88.0% ,22/2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2.0% ,18/25)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 05 ) . The pruritus score, lesion area and EASI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 05).ConclusionLiangxue Xiaofeng Decoc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czema lesion area and EASI and VA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eczema. Liangxue Xiaofeng Decoction showed favorable clinical efficacy.K e y w o r d s :chronic eczema;Liangxlie Xiaofeng Decoction;dampness - heat immersion typ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口服抗组胺药物、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钙剂等,但 效果均不理想,易反复发作。
四物消风饮——养血祛风止痒,治疗皮肤病、瘙痒“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
”这说明癣是非常难治的。
这里的癣基本等同广义的皮肤病,应该说,皮肤病还是相当难治的。
例如大家经常听到的,牛皮癣、湿疹、白癜风、荨麻疹,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牛皮癣更是难治,号称不死的癌症,牛皮癣的治疗周期长,而且非常容易复发。
皮科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皮肤病的病根不在皮肤上,而在内脏上,这跟中医诊断的“司外揣内”是一致的,就是因为皮肤病都是内在的反应,所以治疗上应该从内着手,这也就增加了皮肤病治疗的难度。
皮肤病为什么会痒?讲到痒,就必须知道中医的“风”是指什么。
中医讲的风是什么?用风的特性概括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的集合就是风。
《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性善变,来去迅速,变换多端,“风者,善行而数变。
”感受风邪后,表现的症状可以是游走不定,时隐时现的,它发病快,消失得也快,像全身性的骨关节病,肌肉疼痛,又如皮肤出现的斑疹,瘙痒,这些都外感风邪引起的,所以叫“风疹”,这些都是外风。
还有一类叫内风,与外风不同,这种风是因为身体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如四肢抽搐,挛急,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中风患者出现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也属于内风的范畴。
皮肤病的瘙痒,大多是外风的原因,这种风往往夹杂着湿,或是风寒湿,或化热变成风湿热,瘙痒难忍,此起彼伏,总不外风湿二字。
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应该怎么治?在风的治疗上,我们始终坚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那么怎么治血呢?活血?养血?凉血?答案是补血,这个跟另一个中医理念有关——“血虚生风”。
意思是血虚了,血少了,就会导致风的产生,治这种风就得养血,我们用四物汤:生地当归赤芍川芎血虚的同时,也会产生内热,正所谓血虚生内热,所以这时候还是要加入清热凉血的药物,柴胡首当其冲。
荆芥、防风、独活祛风胜湿行于表,白鲜皮、蝉蜕、薄荷疏风透疹而止痒,诸药合用,共为凉血养阴,祛风消疹之专剂。
把以上药物综合起来,就是四味消风饮。
四物消风散治疗慢性湿疹的症状转归情况观察发布时间:2022-10-14T08:04:28.70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张鑫1 乔艳贞2 肖菊层2 曲巧娟1[导读] 目的:探究分析四物消风散在慢性湿疹疾病治疗中对症状转归的应用效果张鑫1 乔艳贞2 肖菊层2 曲巧娟11.洛阳鹤春堂中医诊所河南洛阳 4730002.洛阳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南洛阳 4730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四物消风散在慢性湿疹疾病治疗中对症状转归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慢性湿疹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西药组(咪唑斯汀+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和中药组,采用祖传药方(四物消风散加减治疗)。
观察2组病人炎性因子、免疫水平和湿疹严重程度。
结果:同西药组相比,中药组IL-4、EASI更低,INF-y更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慢性湿疹患者,施行四物消风散重要治疗手段能改善疾病症状,提高免疫功能水平,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四物消风散;慢性湿疹;临床症状慢性湿疹是皮肤科中较为常见的炎性疾病,分析其发病原因主要有皮肤感染、免疫力低下、遗传、过敏等。
该疾病主要表现出皮肤粗糙、剧烈瘙痒、肥厚,呈对称式发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一般常规的药物治疗为西药外敷,但效果有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祖传药方(四物消风散)能显著改善病情症状,为此,本文将探究该中药药物的实际运用效果,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的我院收治患者中选取86例慢性湿疹病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43例。
中医组年龄:26-71(46.89±7.41)岁,性别:男/女(24/19);西医组年龄:25-70(46.58±7.32)岁,性别:男/女(23/20)。
2组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较价值。
湿疹(湿疮)- 中西医临床及用药总结所谓湿疹,缘于本病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之征,故名。
该病可称得最常见的皮肤病,在部队中也不乏此种患者。
中医文献有数十种病名与现代医学称为湿疹的表现很相似,如浸淫疮、湿癣、四湾风等。
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
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瘸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根据发病过程中皮损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兹分述如下:一、急性湿疹本型湿疹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往往较易见于头部,四肢屈侧、阴部、手足背等部位。
常呈对称分布,一般为局限在某些部位,而全身泛发性湿疹甚少见。
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皮疹可互见。
也就是说,在同一病变处,于同一时期内,可出现上述3~4种以上损害。
患处炎症反应通常较明显,尤其中央部位更为显著,往往伴有糜烂、渗出、。
但病损境界不清楚,肿胀也较轻。
自觉痒甚,其瘙痒程度与发病部位,个人耐受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痒以夜间尤甚,症情厉害,可影响睡眼。
还有因搔痒而易并发细菌感染,从而引发毛囊炎、疖肿、脓疱疮、淋巴管炎、淋巴腺炎等化脓性皮肤病。
急性湿疹如经妥当处置可获痊愈,但易复发。
临床上也时常观察到由本型湿疹移行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二、亚急性湿疹当急性湿疹炎症反应缓解、红肿、渗出明显减轻。
整个病变以丘疹为主,间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且伴有少许结痂或鳞屑、则可称之为亚急性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