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296.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药药浴治疗婴儿湿疹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药浴治疗婴儿湿疹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婴儿湿疹患者共1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实施中药药浴联合中医综合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湿疹治疗情况与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痊愈率与家属满意度评分[(85.90%,(8.64±0.58)分]高于对照组[69.23%,(8.13±0.64)分],两组相比(t=6.225,5.215;p<0.05);结论:中药药浴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优化婴儿湿疹患儿的治疗效果,提高痊愈率并优化患儿家属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关键词:中药药浴;婴儿湿疹;中医综合护理前言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皮肤疾病,俗称奶癣,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1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易发病,该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时患儿感觉瘙痒严重,当患儿搔抓、摩擦皮肤时极易导致患处溃烂、渗出,且溃烂的皮肤是细菌、真菌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继而易于发生皮肤感染,对患儿的生活与生长发育影响较大[1,2]。
如不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湿疹将持续存在,皮肤感染严重可可导致全身脓毒血症与菌血症威胁患儿生命,对比笔者通过建立中药药浴与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患儿的湿疹治疗效果,实施后发现干预方法效果较好,现将本研究内容展示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婴儿湿疹患者共1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实施中药药浴联合中医综合护理干预。
其中对照组男性40,女性38例,年龄范围(1~15)月,平均年龄(8.32±7.13)月,患病时间(7~64)天,平均病程(35.54±28.53)天,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1~15)月,平均年龄(8.35±7.21)月,患病时间(7~63)天,平均病程(35.34±28.15)天。
中医治疗湿疹-医学精品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湿疹的中医诊断•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湿疹的日常预防与护理•中医治疗湿疹的案例分析目录01中医对湿疹的认识湿疹在中医中称为“湿疮”,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瘙痒、红肿、水疱和脱屑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的主要病机为“湿邪内蕴”,与心火、脾湿、肝燥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湿疹的中医概念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过度疲劳或情绪波动等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湿邪内蕴,诱发湿疹。
中医对湿疹的病因分析湿邪内侵过量食用辛辣、油腻、海鲜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湿邪内生,引发湿疹。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引起肝脾功能失调,湿邪内蕴,导致湿疹的发生。
肝脾功能失调中医治疗湿疹的原则中医认为湿疹的主要病因为湿邪内蕴,因此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清热利湿,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等方法,清除体内湿邪。
清热利湿中医认为湿疹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湿疹与风邪有关,祛风止痒是治疗湿疹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洗等方法,缓解瘙痒症状。
祛风止痒中医认为湿疹与心、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机体平衡,预防湿疹的复发。
调整脏腑功能02湿疹的中医诊断中医通过观察患者湿疹的部位、形状、大小、颜色、分泌物情况等,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观察皮损情况湿疹患者通常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瘙痒,部分患者还伴有身体困倦、乏力等症状。
观察患者面色望诊在湿疹诊断中的应用听患者主诉湿疹患者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等症状,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陈述,了解病情。
闻气味对于一些湿疹患者,可能会出现异味,如脓疱、溃疡等产生的气味。
闻诊在湿疹诊断中的应用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湿疹的发病时间、发展过程、治疗情况等信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询问生活习惯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作息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一、湿疮(湿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湿疮(TCD: BWP070 湿疮;ICD:L30.902);(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湿疮诊疗方案(附后)○2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疾病诊断证候诊断(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湿疮诊疗方案见附件1.中药内治(汤药、中成药、静脉输液等)2.中药外治(湿敷、软膏、洗剂、喷雾剂等)3.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普通针刺、火针、梅花针等)4.伴随症状处理(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湿疮TCD: BWP070、疾病编码ICD:L30.902;2.皮肤科住院患者;3.年龄≥18岁,≤65岁;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5.以下情况不进入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其他皮肤疾病的患者;○4.2周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5.合并严重皮损感染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四诊合参,记录该病种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肝肾功能、血糖;4.心电图;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6.X线胸片、心电图。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反复发作,病情迁延进行过敏原检测;2皮损感染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检查。
(九)出院标准:1.皮损好转(有效,显效,临床痊愈);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湿疮(严重湿疹)湿疮是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且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以多种形态、发无定处,易于湿烂流津、自觉痛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病为临床特征的皮肤性疾病。
严重湿疹可参照本病。
本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性别和季节。
一、湿热蕴结证发病迅速,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度,滋水淋漓;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滑或数。
(一)中医xx指导1.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病室环境:病室宜干燥,空气清新。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床单及被褥清洁,及时更换污染衣被。
(3)皮肤护理:不宜用肥皂等刺激物,或用热水烫洗和过度清洁皮肤;忌搔抓;不宜穿着化纤和皮毛制品,宜穿纯棉内裤,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如有痂皮,应用无菌棉签蘸植物油湿润局部,让其自行脱落,切忌强行撕拉。
2.饮食护理(1)施膳原则以清热利湿为主,可常食苦苦菜、胖娃菜、苦瓜等,忌食辛辣及鸡、牛肉、羊肉、海鲜等发物。
(2)若发现某种食物能加重或诱发本病时,应禁忌食用。
3.情志护理调摄情志,忧虑、紧张、情绪波动、失眠等神经因素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多安慰体贴患者,尽可能使其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4.用药护理(1)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方法服药,并观察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
(2)用祛湿清热方剂,一般宜凉服,饭前1h服用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3)局部湿敷,中药敷药的温度宜冷,切忌热敷,应频频湿敷,每次湿敷时间约半小时。
年老体弱者可以稍温,用小毛巾覆盖病变局部直至渗液减少。
湿敷时注意保暖,暴露部位不宜过多。
5.病症治疗及护理(1)发病初期,外治宜清热,以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煎汤温洗或是湿敷。
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2)密切观察皮疹形状大小、渗出、糜烂程度及瘙痒情况。
(3)可配合针灸治疗,取大椎、合谷、阴陵泉、丰隆以清热疏风利湿止痒;剧痒难以入寐时遵医嘱用梅花针叩打风池、百会、四神聪。
53 皮肤科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急性湿疮: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湿疹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编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
(1)皮损形态有多形性,有渗出倾向(2)常对称分布(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4)瘙痒剧烈(二)证候诊断1.风热蕴肤证: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湿热浸淫证: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脾虚湿蕴证:以淡红色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为主,可见皮肤肥厚;自觉瘙痒,可伴有食少,腹胀便溏。
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4.血虚风燥证:以肥厚、鳞屑、苔藓样变为主,可见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热蕴肤证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止痒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甘草等。
或者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浸淫证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发症的发生。
注重将中医的养生、运气、体质学说综合起来,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同时,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制订适合个体的全方位保健计划,并指导其实施。
4.3第三种人群,是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古人云:“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这说明,如果病重,就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力回天,当然,不可能放弃这部分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护理,也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护的重要性。
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下,对患者目前症状进行详细分析,辨清疾病的病位、邪正盛衰,给予相应的饮食、药物、针灸调护,邪胜者以祛邪为主,正衰者以扶正为主,正邪交争者可扶正祛邪。
同时,指导家属参与心理护理,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发现并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制定适当、合理、长期、有计划的运动;出院后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与监测。
5小结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病机复杂,证候多变。
非一方一药所尽治,临床必须重视辨证施护,在掌握其病机的基础上,针对用药合理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从护理的角度出发,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治愈好转率、防止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课题和糖尿病护理人员艰巨的任务。
良好的糖尿病病情控制除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够主动掌握病情,积极配合治疗等。
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运用中医结理论,对本病进行辨证施护,制定灵活的、切合患者病情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辨证分型后施护突出了中医“因人制宜”的原则,在临床上也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糖尿病的护理中,可适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护理,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湿疹(湿疮)患者的出院指导:您好!经过这段时间的检查治疗和修养,您的病情已稳定即将出院,我们对您的康复表示衷心的祝贺!现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一、用药指导1、西医治疗湿疹多采用对症治疗,包括抗组胺、镇静等药物的使用,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
西医治疗效较快,但易复发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湿疹多主张辨证论治,内外结合。
2、不同时期的湿疹其外用药物的剂型应选择正确,急性者,渗出较多,以生地榆、马齿苋、黄柏、蒲公英、野菊花各20g,任选1-2种煎水,待冷或温后湿敷、外洗。
渗出减少时,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亚急性者,可选用三黄洗剂、青黛散麻油调匀外搽。
慢性者,外搽青黛膏等。
通过辨证论治三期均可以采用中药药浴治疗。
3、了解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糖皮质激素虽具有较强的消炎、止痒及减少渗出的作用,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如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低钾血症等,若突然停药,会出现临床症状的反弹,老年人甚至可能诱发红皮病,故一般不选用。
急性泛发性湿疹,渗出明显、瘙痒严重,其他治疗不能控制者,可考虑使用,并且中西结合,尽量减少激素的用量及疗程。
4、在中药药浴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皮损处皮疹增多,瘙痒加剧,因及时报告医生。
5、局部外用中药药膏时,最好选择用一小块皮损试擦,如没有过敏现象,再涂其他患处,如有皮肤过敏、皮损增多应及时报告医生。
二、生活起居指导:1.病室环境:病室宜干燥,病室环境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室温宜凉爽,多通风换气。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勤换被套、床单,保持平整、清洁,衣被宜柔软,棉质内衣为佳;患者不要贴身穿化纤织物、毛织品,这些衣物不但粘身体,而且可能会导致皮肤发痒;衣被穿盖不宜过暖;保持皮肤清洁,忌用热水烫洗及盐水、肥皂水、花椒水等清洗患部;搔痒部位应避免搔抓,以避免继发感染引起并发症。
三、饮食指导:嘱患者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忌食辛辣、鸡、鸭、牛肉、羊肉、海鲜等发特,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