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策略5.16。16.20 (2)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8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发言巴黎和会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国际会议,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期间在法国巴黎召开。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旨在制定新的国际秩序、重划欧洲版图,并就各国间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进行协商与调解。
中国从一战开始就是协约国之一,以期通过参与巴黎和会来维护自身的领土利益和国家利益。
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在会议上发言,力图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与认同,下面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发言内容。
尊敬的各位代表:首先,我代表中国谢谢各位国家对中国在一战期间的努力和牺牲给予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领土。
然而,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中国一直面临着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欺压,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痛苦。
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土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们付出了300万以上的军民伤亡,我们的城市被摧毁,我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我们是损失最大的协约国之一,但我们始终坚定地站在正义和公正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对国际和平与稳定承担着重要责任。
我们渴望通过参与巴黎和会,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和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
中国希望通过巴黎和会,实现以下几点愿望:首先,我们坚持主权和平等原则,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尊重和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领土主权。
中国的领土包括台湾、澎湖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这些领土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中国的掌控。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侵犯中国的领土,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够一起来维护这些领土的主权和完整。
其次,中国希望通过巴黎和会来确保中国人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通过恰当的补偿来回报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
我们要求协约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将我们的合法权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智辩【辩论技巧】学习啦编辑:雪珠 2015-11-06本文已影响 696人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慷慨激昂的辩驳不仅赢得了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世界的舆论的同情。
虽然,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失利,但国内的革命烈火已经被点燃。
不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以下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智辩,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巴黎和会,顾维钧智辩护国权1919年1月18日,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隆重开幕。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会议。
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政府认为有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遂派出以陆征祥、顾维钧等五人为首的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
但是,日本以曾出兵攻击德国为由,宣称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应由日本继承。
进入会场前,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怀表掉到了地上,恰巧被顾维钧拾到。
之后,两人在会场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牧野:关于山东问题,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早已签订了《二十一条》,无需在这个会议上来讨论了。
顾维钧: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
(出示拾到的怀表)牧野:(惊讶)我的怀表,我的怀表!顾维钧: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牧野:(拍案大怒)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会场嘲笑声、议论声四起。
)顾维钧:牧野男爵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愤怒地)是不是极端地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各国代表议论纷纷,许多人颔首赞许。
)请君入瓮,类比说理:日本蓄谋已久,对中国山东虎视眈眈。
顾维钧眼中的巴黎和会:弱国有外交的经典⼀役2019-07-15作为“近代中国第⼀位职业外交官”,顾维钧晚年时,有⼈曾问过他,搞了⼀辈⼦外交,最得意之举是什么?他毫不迟疑地答道:巴黎和会。
中国排位起风波1918年12⽉4⽇,年仅31岁的顾维钧,在众⼈的期盼下,登上了开赴巴黎的航船。
在那⾥,他将作为战胜国中国的全权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商谈对德国及其盟国停战的和平条件。
在回忆录⾥,他这样描述了⾃⼰对此⾏的期望:“即将召开的和会是⼀次⾮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这其中,主要包括收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东占有的权益。
然⽽巴黎和会尚未开始,中国代表团就接到通知,原定给予中国的五个席位被减⾄两席。
在中国代表团的再三努⼒下,和会减⾄的两个席位可派代表轮流参加,中国代表团内部顿时风波骤起。
在顾维钧看来,陆徵祥是中国外交总长,⼜是代表团团长,理应排在第⼀位。
⽽王正廷博⼠,是陆徵祥拉来的南⽅军政府代表。
为显⽰中国⼀致对外,排在第⼆位也未尝不可。
驻英公使施肇基和外交部秘书长魏宸组都是外交界的前辈,⾃⼰排在第五位是⽐较合适的。
陆徵祥思考再三,将顾维钧的顺序调⾄第三位后,报给北京政府。
出⼈意料的是,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对此决定⼗分不满,他曾私下断⾔陆徵祥充其量也就是个⼤礼官式的⼈物,更何况⾝体极差。
⼀旦病了,代表团的领导权就会落⼊南⽅代表⼿中。
于是徐总统发来训令,将顾维钧排在第⼆位。
“⼗⼈会”上有理有利有节1919年1⽉27⽇中午,美国代表团顾问威廉⼠突然通报顾维钧,邀请中国代表团出席下午的“⼗⼈会”,即由操纵会议的英、法、美、⽇、意五⼤国各派两名代表参加的所谓最⾼会议。
之前,⽇本已提出由它继承德国在⼭东的权益,并公布了⼀战期间⽇本与英、法、意等国签订的关于⼭东问题的秘密协定。
当时,中国代表团并未对此做专门的准备,只好将时间推迟到28⽇,重担即刻落在最年轻的顾维钧⾝上。
第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882年,由哪三个国家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A.英、法、俄B.德、法、俄C.德、奥、意D.法、奥、俄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右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持续时间4年多参与国家30多个死伤人数 3 000多万经济损失 3 400多亿美元A.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B.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C.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D.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3.1914年6月,一个偶发事件点燃了一场燃遍全球的战火。
这个偶发事件是()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C.三国同盟的建立D.三国协约的建立4.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匹马被消耗;近100万栋建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
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是()A.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B.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C.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D.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6.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是()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7.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B.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C.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D.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8.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的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学理念】本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教学目标。
本课采取史料文本分析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对史料的辨析中,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教材主要讲述“世界史”部分,通过九个单元涵盖了上至各文明古国、下至当代世界的世界历史发展。
本课隶属于本教材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本课在该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主要讲述世界大战之间,十月革命之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前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启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情分析】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世界近现代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主要涉猎的还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部分,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还知之不多。
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要着重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战在客观上给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所创设的条件,以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在回忆复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表格归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各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概况;2.能够运用史料,从当时的情景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为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3.探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尝试总结其对国际秩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及世界影响。
【教学难点】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填写表格中亚洲各区域的民族民主运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方式,在空间上从东亚、东南亚、西亚、南亚等四个方面,综合归纳当时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使学生对当时亚洲的运动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2.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印尼“1926—1927年起义”是印尼共在殖民时期主动发起的一次革命。
波兰:巴黎和会唯一支持日本占领中国山东的国家1888年1月29日,顾维钧出生于上海。
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在衰亡的道路上走了50年。
顾维钧6岁读私塾时《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12岁时义和团运动失败,清王朝被迫为死去的侵略者德国公使克林德树了一座牌坊。
这些耻辱的记忆使顾维钧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选择外交官作为终生职业。
然而,弱国无外交。
从事外交职业不久,顾维钧就发现,要为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在国际间争得自己应有的权益是多么的艰难。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北洋元老徐世昌被北洋军阀段祺瑞扶上了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宝座。
一战期间,英法为鼓动中国参战,允诺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给予中国五个会议席位,以大国相待。
战争结束了,中国成了战胜国,“公理战胜,强权失败”也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虽然徐世昌也曾特地下令将克林德碑从东单移到了中央公园,碑文也改成了“公理战胜”。
然而对于列强在和会上的意图,中国仍然不甚明了。
为了确立战后国际关系准则,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十四条宣言。
内容包括,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同等;建立国联;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威尔逊一下子成了全世界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救世主。
有人甚至喊出了威尔逊是“世界第一大好人”的口号。
中国各界对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的期望值陡然提高。
他们希望和会主持正义,将中国丧失的各种权利交回中国。
这其中,主要是中国在山东的权益。
早在1918年,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便意识到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会议上,中国有可能收回一些丧失的利益。
为此,他特意在使馆内成立了以他为首的资料小组,收集、研究美国对巴黎和会的动向。
尤其重要的是顾维钧准确地预测到日本战后要在东亚崛起。
日本的势力必然要影响到中国。
如果中国不及时做好准备,将进一步丧失利权。
加之顾维钧不仅和出席巴黎和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一样是法学博士,还与威尔逊有私交。
这样,中国政府就制定了依赖美国的外交政策。
年仅三十的顾维钧也被派作巴黎和会的和谈代表。
谁说弱国无外交——顾维钧与巴黎和会夜深了,周遭的喧嚣渐渐隐退,世界仿佛安静地睡着了。
使馆里,顾维钧的房间依旧灯火通明,他坐在桌前,时而在纸上写写划划,时而对着面前成堆的文案皱起眉头。
明天将要在十人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言,准备工作丝毫马虎不得。
而他可能不会想到,明天的发言将作为民国外交中最精彩的一笔被永久地记入史册。
事情要从1918年11月说起。
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翌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拟定对战败国的合约,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派顾维钧等代表出席和会。
最初国人对巴黎和会是充满希冀的,认为和会“将确定国际间之一切局面,解除国际间一切易生危险之要点,使国际间将开一新世元1”。
但实际上,巴黎和会只是列强的战后分赃会议,中国不仅没有在谈判桌上得到什么好处,反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有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祖,原国会参议院副议长王正廷,以及驻美公使顾维钧。
初到巴黎,五人就因为席位问题而产生争执。
最初拟定的陆、王、施、顾、魏的顺序被北京政府调整为陆、顾、王、施、魏,各位代表都对资质尚浅的顾维钧被提到第二位颇有微词,次序被降低的代表也都心存不满,陆还因此染病,这导致在会谈还没开始时,1《顾维钧回忆录》(一);164页中国代表团内部就产生了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通力合作,共同为国家争取利益的初衷。
由于这一插曲,其他四位代表在之后的和会中都不断推诿责任,因此,顾维钧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首席代表。
在巴黎,顾维钧投入了国联问题的研究,整天按照预制的工作路线埋头于准备工作。
1919年1月27日下午,中国代表团突然接到通知,美、英、法、意、日五国人士组成的“十人会议”临时决定当日讨论山东问题,邀请中国代表一小时后赴会,阐明对山东问题的立场。
消息之突然不啻为一晴天霹雳,此前中国代表团并没有对此作充分准备,只得派出顾、王匆忙赴会。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选考)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 小题,每题2 分,共60 分。
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谈及古代某政治制度,费孝通先生曾说:“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他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
此处他描述的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
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
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军机处初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C.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3.1953 年 12 月 31 日,周恩来在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他说:“那就是▲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其中横线处应填入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③ 平等互利④ 平等互惠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08 年,四川成都规定在农村建立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
其中村民议事会负责日常决策,村民会议负责最高决策,村委会是一个执行机构。
这一机制的出现反映了A.三权分立原则在农村确立 B.依法治国方略已落到实处C.人民代表大会深入村一级 D.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5.2019 年 1 月 1 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
它的发表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它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是A.采用和平方式统一 B.国共展开第三次合作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6.近期播放的电视剧《外交风云》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
顾维钧雄辩巴黎和会:山东是中国的耶路撒冷顾维钧(1888年—1985年),字少川,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法及外交博士学位。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苦难的历史。
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有贡献的唐德刚曾感慨,清末以来中国有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周恩来,还有半个是顾维钧。
唐德刚之所以把顾维钧算半个的理由是,顾维钧未曾有过决策权。
但实际上,在巴黎和会上他就不理会北京政府的命令,自行决定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甚至整个巴黎和会,到后来也几乎成了顾维钧一人独立施展中国外交的舞台。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共有5位代表,陆徵祥、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顾维钧。
陆是外交总长,王是南方政府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和外交部秘书长魏宸组是外交前辈,顾最年轻,只有31岁,资历也最浅,时任中国驻美公使。
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5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
英、法、意等国在一战中跟日本签约承认过此问题,此时站在日本一边。
美国总统威尔逊请中国代表出面时,陆徵祥称病无法赴会,王正廷、施肇基称对山东不熟而推由顾维钧代表中国发言。
顾维钧没有退让。
事实上顾维钧为了这一天已经做足了准备。
在一战结束前,他就在驻美使馆内成立小组,专门研究与战后和会相关的问题,并将研究报告送交国内,主张应向和会提出收回德国强占山东的权益。
在前往巴黎参加和会的前夕,他更是整天埋头于准备工作,搜集资料,拟定计划。
这是顾维钧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发表长篇演说。
“初似发言稍颤,既乃侃侃而谈”,他要求“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
”结果,“全场鼎沸,掌声如雷”。
他的很多话成为名言。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句话被《费加罗报》等多家重要报纸争相引用,可见西方人看了是如何的震撼!美国国务卿蓝辛在自己的会议笔记中说:“顾的论点完全压倒了日本人。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1)一、当时的形势与中国代表团的目标 (1)二、与列强周旋的决定全局的策略:"联美制日” (3)三、与列强周旋的只涉及局部问题的方法 (4)(一)充分准备 (4)(二)分清敌友 (5)(三)依托法理,据理力争 (5)(四)预留后路,步步为营,争取舆论 (5)四、结语 (6)致谢 (6)参考文献 (6)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策略历史教育耿鹏指导教师张松智摘要:巴黎和会是中国外交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是中国近代废约运动的起点。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尤其是顾维钧竭力维护国家主权,表现杰出,显示了中国外交的进步以及中国代表团斗争策略的相对成熟。
本文旨在探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期间,与烈强周旋的策略:分析中国代表团面临的形势及其目标,探讨顾维钧使用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顾维钧巴黎和会策略方法Comment on Wellington Koo’s Struggle Tactics at the ParisConference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Geng PengTutor Zhang SongzhiAbstract:The Paris Conference is one of significant watershed in the diplomat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ecause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brogation of unequal treaties. At the Paris Conference, Chinese delegation, especially Wellington Koo, performs perfect to safeguard Chinese sovereignty, which show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diplomacy and the relative maturity of strategies of Chinese deleg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Wellington Koo’s struggle tactics at the Paris Conference: the plight and goal of Chinese delegation, the strategy to cope with aggresso rs, Wellington Koo’s strategy and methods.Key words: Wellington Koo ; Paris Conference ; strategy; methods“巴黎和会不仅是世界外交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外交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1]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团也出席了会议。
巴黎和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一战的继续,即战胜国将在和会上以条约的方式将在战场上取得成果加以确认。
与中国相关的即山东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收回,但日本却在一战期间强占了山东并强迫段祺瑞政府签订条约要求中国政府“欣然同意”将德国在华特权转交日本。
这就注定中日将在巴黎和会上展开对山东的争夺,日本将成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最主要的敌国。
此外,近代以来,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中国代表团想借和会之际收回部分利权,这就免不了与西方国家的周旋。
中国的上述外交目标能否实现除了国家实力、在一战中发挥作用、当时的国际形势等决定性因素外,还与中国代表团能否就当时的形势,在与列强的角逐中采取适当的斗争策略息息相关。
而在中国代表团中顾维钧又在实际上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表现尤为杰出。
笔者注意到目前尚未有专文就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采用的斗争策略进行研究,故作此文,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时的形势与中国代表团的目标当时的形势对中国代表团而言,极为不利。
就国际形势而言,一战后,美日兴起,欧洲衰落,中国积贫积弱,南北分裂。
在巴黎和会上,日、美、英、法、意作为五个重要协约国,每国有五个席位,中国被归类为“协约国阵营中的其他成员” [2]仅有两个席位。
日本与英法俄意四国达成“密约”,在“密约”中,上述四国承认日本拥有山东等殖民地位,1917年2月16日,英国驻日大使格林致函日本外务大臣:“英国帝国政府欣然允许日本政府之请求,保证将来在媾和会议中,援助日本要求割让德国在山东及在赤道以北各岛屿之领土权利,并经谅解,日本政府亦以同样精神,援助英国要求在赤道以南之德国岛屿。
”“2月17日,英国又向法、俄和意通告了英对日作出的保证”[3],而日美之间有《蓝辛-石井协定》,该协定包括一个秘密的备忘录和一分公开的声明。
前者的内容是,美国和日本都保证不于战争期间谋取在华优势,后者包括两项原则:一:两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的特殊利益,特别是在和日本领域接近的地方;二:两国政府重申在中国尊重“门户开放”和对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4]。
综上可见,在巴黎和会上,日本是中国的主要敌国,无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在巴黎和会的发言权、主导权方面,都是敌强我弱,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协约国列强,有操纵巴黎和会的权力,在和会前都与日本达成了支持日本的协议。
除了国际形势不利以外,中国代表团还面临着袁世凯政府签署的“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段祺瑞政府“欣然同意”的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的约束。
“二十一条”共分五号。
第一号:中国将德国原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
第二号:将租借旅顺、大连并南满洲及安奉铁路期限延长至99年......吉长铁路管理权交与日本,期限为99年。
第三号:不经日本同意,不得将汉治萍公司及各矿权利,产业授予外人。
第四号:中国港口及岛屿不准租与他国。
第五号:聘用日本人为中国政府的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5]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对“二十一条”限48小时答复的最后通牒,5月8日,袁世凯政府屈服压力,除第五号外,基本接受了日本要求,与日本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
而段祺瑞政府为了获得“西原借款”,“1918年9月24日,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与日本外务大臣后藤新平进行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
双方进行了商议,最后达成一项换文,主要内容是:(一)胶济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其他全调集于青岛;(二)胶济铁路由中国巡警担任警备,但在巡警队本部及重要站所应聘用日本人;(三)胶济铁路所属确定后由中日合办经营;(四)现行的民政政策撤销。
这就默认了日本在山东的非法地位,使日本在山东的权益远远超出了德国原来掠得的,后又为民四条约所规定的权益范围”[6]。
这两项条约给日本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提供了口实,也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的无理要求提供了法理依据,而使中国代表团极为被动。
不仅如此,日本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不断向北京政府施加压力,而北京政府执行“弱势外交”的政策,对日本的蛮横要求,唯唯诺诺,不敢给予日本强硬的回应。
这对于欲求在巴黎和会上全面收回在山东的主权的顾维钧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在日本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1919年1月8日向代表团指示在和会上提出的议案,不包括山东问题,这项训令是由外交委员会拟定的[7]:一、破除势力范围及各国在华特别权利,如租借地与租界、统一管理铁路、废止铁路附属地之合同、废除有垄断性质之矿权与农工业权之契约、撤废各国在中国之邮电机关等问题:二、撤废领事裁判权;三、关税自由;四、规定《辛丑条约》中之外国驻军撤废年限及撤去外国在华军队、警察厅;五、停付庚子赔款。
而当驻华公使小幡向外交部代理部长陈籙抗义:顾氏未得日本同意,即告新闻记者,中国无论何时可以发表关于山东各项中、日秘密文件,此举殊漠视日本之体面[8]时,北洋政府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表示将敦促中国代表团不要言语过于激烈。
当时的形势有利于中国的方面极为有限,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欧战行将结束时,发表了著名的《十四条宣言》、对战后世界新秩序做了一系列新的规划。
其中与中国有关的几条是:(一)公开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法决定之。
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盟约。
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
(五)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
殖民地人民之公意,当与政府之要求,共适权衡。
此种主义,各国需绝对尊重,不得丝毫假借。
(十四)确定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
其宗旨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
国无大小,利权一律平等。
这些主张是有利于中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德国在华特权的。
特别是关于国际盟约不得秘密行事,国无大小,一律平等是有利于中国外交的。
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国家,尤其日本,曾强迫中国签订了众多有损中国主权的秘密条约,每当中国在外交上独立行动时,这些国家以密约为依据限制中国的行动。
威尔逊的这些主张,自然给中国各阶层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欢欣和鼓舞,他们普遍寄希望于和会能使中国得到公正待遇,中国朝野许多人士期望利用此次和会将几十年来列强附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日本强迫签订的条约在美国的帮助下统统废除,以战胜国之资格在和会上一下子改变八十年来受屈辱的历史。
此外,以公道处置殖民地则有利于中国收回山东权益。
而且,顾维钧在离美赴法之前,曾多次与不受“密约”约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国务卿蓝辛交换意见,得到了他们将在巴黎和会上支持中国的保证。
“蓝辛先生总是要我相信,美国充分了解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谋略。
他保证美国一定注意不使其地位削弱;或使其利益减少,而对日本有利。
”[9]“不出所料,我被告知,美国是中国的朋友,美国将尽最大的努力促进中国的事业,务必要使中国参加和会”[10]。
在这种不利条件下,顾维钧于1918年12月为中国代表团草拟了一份详细的和会提案,其包括(1)二十一条和山东问题;(2)归还租借地(3)取消领事裁判权;(4)归还租界;(5)外国撤军;(6)取消外国在华邮政机构;(7)恢复关税自主等7大问题,他自己主动承担了第一、第三、第七项问题[11]。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提案与北京政府于1919年1月8日向代表团指示的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议案相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更具有挑战性。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曾提交和会三个重要说帖,即《山东问题之说帖》、《废除二十一条之说帖》、《中国希望条件之说帖》,这三个说帖顾维钧除执笔起草了《山东问题之说帖》外,也是另外两个说贴起草的主要参与者。
《废除二十一条之说帖》,郑重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的强烈要求;《中国希望条件之说帖》针对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所提内容包括废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和巡警,撤除外国邮局及有限电机、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