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3年度《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2014年6月目录综述1环境状况2(一)环境空气2(二)降水2(三)河流3(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4(五)水库4(六)近岸海域5(七)道路交通声环境5(八)生态环境5(九)辐射环境7(十)污染物减排7措施与行动8(一)专项治理8(二)环境管理10(三)环境监察10(四)环境安全11政策与服务12(一)法规与政策12(二)科技与服务12(三)监测管理13(四)信息公开与信访受理13(五)宣传教育14(六)国际合作15生态文明建设16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环保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蓝天工程”、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农村环保工程”和巩固辽河“摘帽”成果为重点,狠抓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严格环境执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四项主要污染物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其中,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任务,氮氧化物由增到减,实现跨越式转变。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 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辽河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全流域90个断面全部达到预期目标,达标率均为100%。
15座大中型水库和45个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良好。
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总达标率为95.3%。
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较适宜居住。
综述1(一)环境空气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2013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符合一级标准,浓度分别为0.086毫克/立方米、0.042毫克/立方米和0.032毫克/立方米。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度)辽宁省环境保护厅2017年6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四条“省级以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6年度《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来 鹤二〇一七年六月五日综述2016年,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农村”四大环保工程,努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保重点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
全省环境质量继续呈稳中趋好态势。
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辽河流域水质由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仍为氨氮和总磷;16座水库和55个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整体保持良好;近岸海域水质以优良为主;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为良,较适宜居住。
环境质量状况(一)环境空气2016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省14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15.8%和61.8%。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 2.5)、可吸入颗粒物(PM 10)、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年均浓度分别为46微克/立方米、79微克/立方米、34微克/立方米、31微克/立方米,PM 2.5和PM 10分别超二级标准0.31倍和0.13倍,SO 2和NO 2年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臭氧(O 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1平均为155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 )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平均为2.0毫克/立方米,均符合日均值二级标准。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0年)(06月13日10:23)2000年,国家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一控双达标”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年平均下降10%-15%,均未超过国家2000年总量控制计划目标。
200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统计范围内,下同)为415.2亿吨,比上年增加3.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220.0亿吨。
废水中COD排放总量144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704.5万吨,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740.5万吨。
工业废水中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有所降低。
200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995.1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612.5万吨,生活来源的排放量382.6万吨。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5%来自“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区域内。
全国烟尘排放总量1165.4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953.3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12.1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1092万吨,比上年降低了7.1%。
200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1067.7万吨,排放量3183.1万吨。
200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0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其中,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老污染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56.8%,其中投入废水治理资金109.6亿元,废气治理资金90.9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60亿元,比上年提高35.7%。
200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
附表:一、废水排放及治理1.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415.2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194.2其中:县以上工业 153.1乡镇工业 41.1生活污水排放量 220.9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1445.0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704.5其中:县以上工业 450.2乡镇工业 254.3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740.53.县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82.14.县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 95.0二、废气排放及其治理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1995.1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1612.5其中:县以上工业 1149.2乡镇工业 463.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382.62.烟尘排放总量(万吨) 1165.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953,3其中:县以上工业 517.1乡镇工业 436.2生活烟尘排放量 212.13.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1092.0其中:县以上工业 404.2乡镇工业 687.84.县以上工业燃烧废气清烟除尘率(%) 92.9 5.县以上工业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 85.2 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治理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81607.7其中:县以上工业 66598.9乡镇工业 15008.8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 37451.2 3.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51.8 4.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万吨) 28921.2 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 9151.5 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3183.1其中:县以上工业 1039.7乡镇工业 2143.47.“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亿元) 310.58.“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利润(亿元) 79.4 四、工业污染治理投入1.当年施工污染治理项目数(个) 27243 2.污染治理项目当年完成投资(亿元) 239.4 其中:治理废水 109.6治理废气 90.9治理固废 11.5治理噪声 6.0治理其他 21.4五、自然生态保持1.自然保护区数(个) 1227其中:国家级 155省市 439市级 154县级 4792.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 9820.8 3.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 9.85 4.珍稀濒危动物繁殖场数(个) 992 5.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数(个) 50 6.生态示范区数(个) 220其中:国家级 158六、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1.当年制订地方环境法规(件) 27 2.当年制订地方环境行政规章(件) 162 3.当年实施的行政处罚案件(起) 55209 4.当年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起) 246 5.当年结案的行政诉讼案件(起) 580 6.当年发生环境行政赔偿案件(起) 56 (二)排污收费1.交纳排污费单位数(万个) 73.7 2.排污费收入总额(万元) 579607.3 3.排污费使用总额(万元) 613629.5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当年办理设立的建设项目(件) 142561 2.向环保部门履行申报手续的(件) 135148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 94.8 (四)“三同时”制度1.当年应执行“三同时”验收项目(个) 31285 2.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个数(个) 30671 3.“三同时”合格项目数(个) 29719 4.“三同时“执行合格率(%) 94.9 5.“三同时”项目环保工程投资(亿元) 260.0 (五)限期治理。
2004年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辽宁省环境保护局二OO五年五月2004年度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4年度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保护局一、环境质量状况2004年我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所好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河流水质、近岸海域水质略有好转,水库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稳定,城市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04年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
监测的6项指标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044 mg/m3、0.031 mg/m3和1.59 mg/m3,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抚顺等8城市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年均值为0.215 mg/m3,沈阳等6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年均值为0.127 mg/m3,分别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0.1倍和0.3倍;全省降尘量年均值为16.7 吨/平方千米〃月,超过省控标准1.1倍。
与2003年相比,全省PM10浓度略有下降,其它污染物浓度基本持平。
2004年,大连、丹东、营口、辽阳、盘锦和朝阳6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占全省城市的42.9%,空气质量良好;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锦州、铁岭和葫芦岛7市达到三级标准,占50%,属轻度污染;阜新市超过三级标准,属污染级。
各市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均为颗粒物。
葫芦岛沈阳铁岭本溪 抚顺鞍山锦州朝阳辽阳丹东营口盘锦阜新超三级三级二级 2004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单位:mg/m 3注:阴影为超标数据。
* 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辽阳、盘锦、朝阳8城市监测TSP ; * 沈阳、大连、鞍山、铁岭、葫芦岛、阜新6城市监测PM 10。
1.主要污染物 (1)颗粒物2004年,大连、葫芦岛、丹东、营口、辽阳、盘锦、朝阳7市颗粒物浓度符合二级标准,其它城市超标0.2倍—0.4倍。
2000年大连市环境状况公报关键字:发布日期:2002-7-13 0:0点击数:14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实施“蓝天碧海”工程为重点,通过采取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等措施,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环境状况同1999年相比,2000年大连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水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基本持平。
大气环境功能区5个测点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已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地面水环境功能区中15个测点的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也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水环境2000年,大连市废水排放量46667万吨,比1999年增加0.9%,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2897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量的70%。
生活废水排放量13770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量的30%。
●工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六价铬0.04吨,比1999年减少57.8%;挥发酚17.63吨,比1999年减少49.8%;氰化物5.58吨,比1999年减少48%;化学需氧量14741吨,比1999年减少19%;石油类449吨,比1999年减少1.3%;悬浮物26134吨;硫化物18吨,比1999年减少15%。
地区分布甘井子区是工业废水排放重点地区,年排放22207万吨,占全市68%;其次是开发区,年排放8715万吨,占全市26%。
行业分布工业废水排放主要行业为石油加工业,年排放17732万吨,占全市53.9%;其次为化工行业,年排放11742万吨,占全市35.69%。
海域分布市区工业废水主要排入大连湾、大窑湾、南部沿海。
其中,排入大连湾22787万吨,占全市69.33%;排入大窑湾8257万吨,占全市25.10%。
●水环境质量状况大连市近海海域水质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油类和磷酸盐。
大连湾海域除无机氮、油类外,各项监测指标均值符合二类海水标准,一次值中,除二类、四类海域功能区无机氮有超标外,其它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相应功能区海水水质标准。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目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说明“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核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和频率没有增加;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环境200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三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4类水质,6.9%的断面属5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5类水质。
长江、珠江水质保持良好,黄河、松花江水质保持稳定,淮河、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000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
海洋环境2000年,全国海区中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200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在前进中化解矛盾,全面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2000年,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4.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0.2亿元,增长10.3%。
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4%、44.3%和49.3%。
财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0.2 亿元,比上年增长9.1%(可比口径)。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55.5 亿元,增长9.8%。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达92.5亿元,增长16.2%。
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2.2亿元,增长10.6%;用于农业支出3.8亿元,增长10.8%;用于卫生、教育事业支出15.5亿元,增长12.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2.0亿元,增长13.8%。
农业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二次创业,在遭受严重旱灾,粮食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确保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200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5.1亿元,下降4.3%;林牧渔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4.4%。
全年实现粮豆总产量233.8万吨,比上年下降31.9%。
主要农产品产量2000年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及大豆233.8 -31.9其中:水稻93.8 -4.7玉米112.3 -48.2小麦 5.5 -27.3大豆7.3 49.6油料 5.9 45.8蔬菜284.2 2.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万公顷。
2003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辽宁省环境保护局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3年度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一)“三废”排放状况2003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2,774 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6,814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5,960亿标立方米。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82.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63.7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18.6万吨。
烟尘排放总量为58.8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 40.5万吨,生活烟尘排放18.3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34.7万吨。
与上年相比,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长22.1%,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增加11.2%、2.4%,工业烟尘排放量下降4.5%。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19.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8.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10.3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54.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8.5万吨,生活排放36.1万吨。
石油类排放量为1533.6吨,氨氮排放量为1.14万吨。
与上年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3000万吨,工业COD排放量减少3.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5500万吨。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250.0 万吨,排放量为14.2万吨,贮存量为2247.8万吨。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91万吨。
据调查统计,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为367.1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364.2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2.9万吨。
全省危险废物排放量为23.2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排放21.9万吨,医疗废物排放1.3万吨。
(二)水环境1、主要河流水质2003年,鸭绿江水质良好;浑河、太子河、大辽河、辽河、大凌河城市河段水污染仍比较严重,72.2%的干流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有63.9%和41.7%的断面超过国家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2年度环境状况公报》一、环境状况(一)水环境1、主要河流水质全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鸭绿江六条主要河流。
其中鸭绿江水质较好,符合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其它河流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较重,有22个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占61.1%。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分别有38.9%、58.3%的断面超国家Ⅴ类水质标准。
与上年相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虽然由于持续干旱,缺少环境水,但水质没有恶化,部分河段有所好转,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辽河水系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四条主要河流。
辽河铁岭、沈阳、盘锦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污染严重。
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0.8倍、0.1倍和0.8倍。
由于境外污水排入,对辽河铁岭段水质影响较大。
与上年相比,铁岭段水质有所改善。
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的18个监测断面中,Ⅳ类和劣Ⅴ类水质分别占27.7%和66.7%。
其中浑河抚顺段为Ⅳ类,沈阳段为劣Ⅴ类;太子河本溪段为Ⅴ类,辽阳段为Ⅳ类,鞍山段为劣Ⅴ类;大辽河盘锦段、营口段均为劣Ⅴ类水质。
氨氮污染突出,最高断面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6.9倍。
各断面中,沈阳七台子、于家房、本溪兴安和盘锦三岔河断面污染严重。
与上年相比,浑河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降低。
大凌河水系大凌河是全省水质污染最重的河流。
全河段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浓度均值分别超国家Ⅴ类水质标准3.6倍和7.4倍,其中锦州西八千断面污染最严重。
与上年相比,锦州段水质有较明显改善,主要由于金城造纸厂废水治理取得成效。
鸭绿江水系鸭绿江在全省主要河流中水质最好,丹东段水质符合国家Ⅲ类标准。
与上年相比,水质进一步好转。
2、主要大中型水库水质在13座主要大中型水库中,汤河水库和铁甲水库符合国家Ⅲ类标准,水质较好,大伙房、石门、宫山咀、闹德海、清河、柴河、乌金塘7座水库为Ⅳ类水质;其它水库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较差。
二OOO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二OOO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统计局)根据年度快速调查统计,现将200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200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经过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但仍然存在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农民收入下降,国有企业扭亏增盈的任务还很繁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0亿元,下降0.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9%,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307.3亿元,增长9.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51.0亿元,增长10.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23232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965.0亿元,比上年下降1.2%。
其中,农业产值459.1亿元,下降7.6%;林业产值20.7亿元,增长12%;牧业产值303.0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182.2亿元,增长5.8%。
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但受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减产。
全年粮食总产量1140.0万吨,比上年减产508.8万吨。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2000年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状况水环境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7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70.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COD32.7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COD37.39万吨。
石油类排放3142.52吨。
水质状况主要河流 2000年6条主要河流,枯水期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河流水质污染仍很严重,化学需氧量、氨氮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城市河段尤为突出。
浑河抚顺段为Ⅴ类水质。
沈阳段为劣Ⅴ类水质,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标0.8倍、1.7倍和8.7倍。
太子河本溪、辽阳和鞍山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三个河段分别超标0.5倍、0.4倍和3.4倍。
大辽河盘锦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分别超标 8.1倍、0.7倍和0.2倍。
营口段为劣Ⅴ类水质,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4倍,氨氮超标3.0倍。
辽河铁岭、沈阳和盘锦三个河段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倍数为0.5—1.2倍,氨氮超标倍数为0.4--4.1倍。
大凌河朝阳、锦州两河段为劣Ⅴ类水质,朝阳段化学需氧量超标0.1倍,锦州段化学需氧量超标2.5倍,生化需氧量超标1.3倍,以河段均值计,砷超标0.1倍。
鸭绿江丹东段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河段均值达32.2mg/L.2000年,由于降水不足,全省河川径流量严重偏少,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枯水期河流水质与上年比较没有明显好转。
大中型水库 2000年,全省开展监测的13座大中型水库中,大伙房、观音阁、碧流河、汤河、乌金塘、宫山咀等7座水库水质为Ⅱ类。
铁甲、石门、桓仁、清河、闹得海等5座水库水质为Ⅲ类。
铁甲水库石油类超标0.2倍;石门水库总磷超标0.1倍;桓仁水库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1倍;清河水库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1倍,石油类超标7.2倍;闹得海水库总磷超标0.2倍。
柴河水库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物指标为石油类。
近岸海域全省近岸海域54个监测点位中,水质按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48.1%,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无机磷。
其中:丹东海域达标率为40%,大连海域达标率为73.7%,锦州海域达标率为75%,葫芦岛海域达标率为16.7%,营口和盘锦海域近岸水质未达标.大气环境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0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9431亿标立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93.25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70.57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2.68万吨);烟尘排总量为79.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4.7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2.92万吨。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降尘全省城市环境空气降尘年月均值为19.6t/km2·月,超标1.5倍。
全省14个城市除葫芦岛市符合省控标准外,其余13个城市年月均值全部超标,其中本溪市最高,超标3.5倍。
总悬浮颗粒物(TSP)全省城市环境空气TSP年日均值为0.272mg/m3,超标0.4倍。
大连和丹东市日均值符合二级标准,其余12个市均超标,其中本溪市最高,超标1.0倍。
二氧化硫(SO2)全省城市环境空气SO2年日均值为0.044mg/m3,符合二级标准。
沈阳、鞍山和本溪三市SO2年日均值超二级标准,其余11个城市均符合二级标准。
氮氧化物(NOX)全省城市环境空气NOX年日均值为0.039mg/m3,符合二级标准,沈阳、鞍山和锦州NOX年日均值超标,鞍山市最高,超标0.3倍,其余11个城市均符合二级标准。
一氧化碳(CO)全省城市环境空气CO年日均值为1.8mg/m3,符合二级标准。
全省14个城市CO年日均值全部符合二级标准。
与上年比较,城市环境空气中降尘、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与上年持平。
城市声环境2000年各类功能区噪声全省均值:0类区、1类区和4类区的夜间值超标,其他功能区符合标准。
与上年比较,昼间监测值0类区下降1.8dB(A), 1类区下降1.9dB(A),2类区下降0.9dB(A), 3类区下降0.6dB(A),4类区无变化;夜间监测值1类区下降1.8dB(A),3类区下降1.5dB(A),其他功能区变化不明显。
全省各市4类功能区夜间超标现象十分严重,除本溪市外,其他13个市夜间监测值全部超标。
工业固体废物200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562.47万吨,排放量为84.05万吨,综合利用量为257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34%,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贮存量为110699万吨。
生态环境2000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624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水土流失面积为767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土地面积131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6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8.93%;森林覆盖率30.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1平方米。
2000年底,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8个,市县级28个,总面积223.1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
措施与行动一、“一控双达标”到2000年底,国家下达的12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除汞外均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15%左右。
省控1106家重点污染企业中,有1071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6.7%(其中治理达标 833家,自然停产102家,关停136 家);全省12943家工业企业,有12697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8.1%。
大连市于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环境功能区“双达标”.二、辽河治理辽河流域内的532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521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97.9%。
流域内地级市全部开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沈阳南、北两座污水处理厂、鞍山西部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三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72万吨/日;沈阳南部凌空、鞍山(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抚顺、本溪、辽阳、营口、盘锦、铁岭市污水处理厂正处在建设期,总处理能力127.1万吨/吨。
2000年争取到国债资金1.676亿元,1998年以来我省辽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共争取到国债资金8.056亿元。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开展烟尘专项整治,禁止燃用和销售高硫、高灰份煤炭。
取缔城市中心区内1吨以下燃煤锅炉3442台,改用清洁能源锅炉2402台。
改造锅炉1597台,查封和强制拆除3393台未实现达标排放的燃烧设备。
关停工艺落后、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小水泥厂84家,小玻璃生产线4条,小火电机组17台,小煤矿井1102处,小轧钢厂323家。
对8768台燃煤设施进行了限期治理,实际完成治理7907台,完成率90%。
2000年,新建烟尘控制区25.54平方公里,累计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141.86平方公里。
推广燃气汽车,全省建成加气站20个,改造5000余台双燃料汽车。
大连市加大路检巡检力度,处罚超标车辆9000余台次.四、固体废物管理与噪声防治省环保局会同省经贸委、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关于在全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非降解餐饮具和超薄塑料制品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在全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非降解餐饮具和厚度在0.05毫米以下非降解塑料制品,推广纸板、淀粉类等可降解塑料制品。
开展了县级市的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定工作;在中、高考期间对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0年,新建噪声达标区27.29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噪声达标区 668.63平方公里。
五、生态环境保护2000年,全省义务植树1.4亿株,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77880公顷,飞播造林6607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209705公顷。
零星四旁植树9464万株.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营造林面积64517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营造林面积14149公顷,治沙工程营造林面积11754公顷,平原绿化工程营造林面积3015公顷。
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营造林面积15756公顷。
沈阳市东陵区、大连市旅顺口区、海城市和建平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新建大连海王九岛、老偏岛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海城九龙川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对高速公路、铁路、省级公路两侧以及自然保护区等地小矿山进行了清理整顿,全省关停小矿山221个;制定了《辽宁省有机食品发展工作方案》,建设有机食品转换基地20万亩。
六、海洋环境保护编制完成了《辽宁省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我省沿渤海地区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意见的通知”,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沿渤海地区全面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对24家直排海重点污染企业葫芦岛锌厂、渤海造船厂等进行了限期治理。
七、环保投入2000年全省治理污染投资68.25亿元,占全省GDP的1.46%。
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资19.91亿元,比上年增加53.15%,包括: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12.02亿元,新建工业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7.8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8.34亿元。
八、环境执法监督2000年8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通知》,逐步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强化执法监督,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监督稽查制度》、《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初步建立起对建设项目的宏观管理体系,本年度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224项,共查处违法建设项目437项,处罚金额316.7万元。
全省实施环境违法行为处罚14447起。
全年省、市环保局共查处建设项目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事件近50起。
九、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辽河上游省界和下游入海口三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沈阳市空气质量高空监控系统、丹东、营口、盘锦、铁岭、葫芦岛市城市空气监测子站建设开始实施;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辽阳市争取到美国进出口银行贷款250万美元,用于城市空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十、环境宣传与教育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在辽宁活动”,共组织了11家新闻单位20余名记者,赴全省8个市对“一控双达标”、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中的正反典型进行全面采访报导,对达标存在问题的企业给予曝光批评;与辽宁电视台合办了[绿色家园]专题栏目,播出的22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