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3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8
《苏武传》第三时导学案第三时【学习目标】.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2.赏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知识导学】实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引(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2)引佩刀自刺(拿、举)(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带领)2.节(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气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季节)(4)常恐秋节至(节气)()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6)守节情不移(贞节)3.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2)会论虞常(共同)(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应当,表推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4.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假使)(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2)副有罪,当相坐。
(判处)(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掌握)二、虚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即(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2)昭帝即位数年(上)(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2、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介词,因为)【堂探究】学生活动一: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学生活动二: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学生活动三: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学生活动四: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三)科目:年级:组别:教师:高二语文教案:《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苏武传》教案(第三课时)三维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3、学习苏武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设想: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由苏武牧羊图谈话导入二.整体感知通过对文章的预习,你认为作者抓住苏武一生中的哪一阶段在写?在这一阶段中重点写了他的哪几件事?明确:作者抓住他出使匈奴发生特殊变故这一阶段在写,其中重点写了他在这一变故中的自杀、反劝降、牧羊这三个情节,可以说这三个环节是苏武人生中最精彩的情节。
(板书:自杀反劝降牧羊)三.研读探讨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齐读“后月余……”找出两次自杀的内容:欲自杀-----引佩刀自刺分析自杀的原因:重负国------屈节辱命自杀产生的反响:卫律惊、常惠哭、单于壮2、默读课文,思考:卫律为何会吃惊?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对比中体会苏武形象。
3、赏读卫律和李陵劝降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3)你认为李陵劝降和卫律劝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体会威逼利诱,幽、放与离间感情对苏武的不同打击,从而凸显苏武这一形象的方法。
)教师小结: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苏武传》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积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式)“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
(二)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意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欲因此时降武(使动)其一人夜亡(名作状)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重庆市大渡口区茄子溪中学罗应昕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梳理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知识。
【文言实词释义】②梳理积累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辨析文言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思维发展与提升①解读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②解读文本表现出的儒家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①对比《史记》,鉴赏分析本文表现出来的,班固史作的写作风格。
②理解、学习班固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①识记、理解文中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②感受并传承苏武所体现出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文言文教学,尤其是长篇文言文的教学,因文言字词理解障碍多,知识点多,教学过程难免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
《苏武传》篇幅相对长,文言考点多,尤其以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居多,加上文中存在不少拗口的少数民族的称谓,更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老师在教学时既要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又要避免课堂气氛低落。
避免课堂气氛低落,要合理利用此篇史记的特点。
此文虽为文言传记,但情节曲折、紧张,人物个性鲜明,人物矛盾设置和语言对话尤其精彩。
因此,此文的教学不妨以记叙文甚至小说的教法入手,以情节为纲,以人物和环境描写为载体,设置问题分解课文,在以提问法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用原文回答的同时,落实学生对原文的字词句翻译。
这样即可避免文言知识满堂灌的枯燥,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二)教学示例【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文言字词句知识,人物、环境描写手法,人物形象解析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相较传统断代史重视史实,客观、简练的铺叙风格,《苏武传》更像是一篇历史故事。
班固承袭了太史公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的史作思想;同时还继承了语言文字简练但生动传神的写作风格,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使史作既恪守其历史价值,亦凸显其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