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我院65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同时检查血常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并记录患者性别和年龄。
结果 17例阳性尿菌中,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64.71%);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普遍较差;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15例(2.81%),女性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45例(8.1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0岁以下并发尿路感染患者15例(23.08%),60岁以上并发尿路感染患者50例(76.92%)。
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应予以重视,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尿培养和尿常规检查。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尿路感染尿细菌培养由于自身疾病原因,糖尿病患者极易并发尿路感染。
为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相关临床特征,结合我院2008-2010年65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2010年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84例,按照1985我国肾脏病学术会议颁发的诊断标准来判定尿路感染,将有泌尿系导尿史、手术史、妊娠的患者排除。
其中尿路感染65例,年龄24-85岁,平均59.7岁。
65例并发尿路感染患者中,有尿痛、发热、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19例,并发高血压27例,脑血管病18例,冠糖尿病肾病10例。
1.2检测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其余22例因尿常规检查典型且抗生素治疗有效而未作尿菌培养。
尿细菌培养诊断标准:患者晨起进行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当细菌计数≥105/ml,为尿路感染[1]。
同时检查血常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指标并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患者性别,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尿细菌培养、性别的分布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学方法均使用SPSS10.0进行处理,并对观察结果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病例分析讲解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逐年增加。
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合并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本文将通过一例临床病例,分析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加深我们对该病情的认识。
病例概述该病例为一名45岁的男性,曾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
患者此次就诊主要症状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伴有腹部疼痛。
经过详细的过敏史、既往病史与体格检查,初步怀疑该患者存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特点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包括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巨噬细胞功能减退以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损伤,导致易感染。
2. 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代谢异常可导致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免疫系统调节紊乱,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3.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糖尿病合并感染易导致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加重,如糖尿病足、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4. 抗生素应用难度大: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对细菌的清除功能减弱,常需要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
临床表现与诊断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腹痛、皮肤红肿和糖尿病已知并发症症状的加重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时出现明显的上述感染症状时,应高度怀疑合并感染的可能。
对于糖尿病合并感染的诊断,一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与评估来确诊:1. 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感染部位的疼痛、肿胀、红斑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2. 实验室检查: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尿常规、尿培养等。
3. 影像学检查:如透视、超声、CT等,可确定感染范围与程度。
治疗与护理糖尿病合并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治疗与护理措施:1. 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在感染后应特别注意血糖的控制,通常需要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
2. 抗感染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合理调整。
知柏地黄汤为主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临床观察
李舒敏;李骏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0(022)008
【摘要】@@ 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常见,合并慢性尿路感染则不易察觉而被忽略,每因检查尿常规时发现,西医多采用常规抗炎治疗,但易引起菌群失调等副作用.我们运用知柏地黄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39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所有病人均根据1985年WHO 的标准[1]诊断为糖尿病,尿常规异常超过3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24例,一般情况见表1.2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总页数】2页(P610-611)
【作者】李舒敏;李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535000;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医院 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58例疗效观察 [J], 梁恒粉
2.知柏地黄汤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60例临床观察 [J], 赵创;阮成英;叶阳
3.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反复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反复尿路感染
的临床观察 [J], 李静
4.知柏地黄汤加减方治疗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尿路感染40例疗效观察 [J], 邓旭
5.知柏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J], 任琳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一)【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有效诊断及有效防治措施。
对本院收治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尿菌培养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经1~3周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后,除1例外,余均痊愈。
控制血糖,适当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控制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抗生素;临床分析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合并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而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情重,不易控制,常常威胁患者生命。
对本院3年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4例患者,男40例,女14例,年龄28~72岁,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20年,其中膀胱炎49例,肾盂肾炎5例。
1.2临床表现高热、寒颤1例,中度发热15例,腰部酸痛,肾区叩痛明显4例,尿路刺激征5例。
54例患者给予尿沉渣检查示白细胞大于10个/HP,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细菌计数大于1000个/ml均诊断为尿路感染,尿培养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38例,变形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白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2例。
1.3治疗方法1.3.1控制血糖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1.3.2抗感染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
其中联合静脉用药3例,同时膀胱冲洗4例,余为单一用药。
除1例外使用4天后,体温均有一定下降。
平均疗程为2周。
2结果经过1~3周治疗后,患者血糖均可维持在6.6~7.9mmol/L,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复查尿培养无细菌生长。
1例膀胱炎患者出院后1周症状反复。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40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尿培养显示糖尿病尿路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经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
结论:积极控制血糖、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糖尿病易于合并感染,其中尿路感染占第2位[1],仅次于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将影响患者的转归预后,对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40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
对其临床特点、病原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其中男7例,女33例,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糖尿病史2-20年,所有患者均无泌尿系梗阻及畸形。
1.2诊断方法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为诊断糖尿病标准。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2]凡是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真性细菌尿是指:(1)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临床上无症状,则要求2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2)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
我院均采用第一种方法。
1.3病原学资料清洁中段尿培养55例,尿培养阳性42例,阳性率为76.4%,发现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56%;其次为变形杆菌,占10.5%,另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
药敏实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敏感率高,对氨苄青霉素、左氯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54例的临床分析
【摘要】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有效诊断及有效防治措施。
对本院收治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尿菌培养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经1~3周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后,除1例外,余均痊愈。
控制血糖,适当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控制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抗生素;临床分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合并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而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情重,不易控制,常常威胁患者生命。
对本院3年54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男40例,女14例,年龄28~72岁,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20年,其中膀胱炎49例,肾盂肾炎5例。
1.2 临床表现高热、寒颤1例,中度发热15例,腰部酸痛,肾区叩痛明显4例,尿路刺激征5例。
54例患者给予尿沉渣检查示白
细胞大于10个/HP,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细菌计数大于1000个/ml 均诊断为尿路感染,尿培养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38例,变形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白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控制血糖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1.3.2 抗感染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
其中联合静脉用药3例,同时膀胱冲洗4例,余为单一用药。
除1例外使用4天后,体温均有一定下降。
平均疗程为2周。
2 结果
经过1~3周治疗后,患者血糖均可维持在6.6~7.9mmol/L,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复查尿培养无细菌生长。
1例膀胱炎患者出院后1周症状反复。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好,长期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1],加上其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降低,特别是高血糖时,血细胞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能力下降而易于感染[2]。
因此血糖的水平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有关。
本组54例患者中有明显尿路刺激征5例,余多数为轻微症状或无症状菌尿患者,在诊断方面极易造成漏诊、误诊,故应仔细询问排尿特点,进行尿液相关检查,对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很有意义。
本组尿培养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38例,变形杆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克雷白杆菌4例,白色念珠菌2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生素对控制感染有效,但继发真菌感染明显增加[3]。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行尿液相关检查,争取早期确诊,一旦诊断成立应积极使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这是控制尿路感染的关键,并尽早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这些可使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尽快控制病情,减少二重感染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83.
2 董硕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当代治疗.济南:山东科技出版,1993:94-95.
3 姚民秀,商永芳.糖尿病患者继发真菌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3):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