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格式:pptx
- 大小:563.33 KB
- 文档页数:33
第六讲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一凯恩斯主义简介特征: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
发展简史: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又因70年代中期产生的“停滞膨胀”而逐步走向衰败。
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又开始在西方国家政府中发挥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导致西方国家经济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折,因而被称作“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为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持。
它不仅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史上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主义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繁荣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却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和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它涉及面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给民众和社会带来的灾难比此前历次都严重。
英国从1825年首次爆发经济危机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的大约100年间,经济危机没有中断过,但是程度都不是很严重,通常只使生活水平倒退一两年,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也较短。
但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
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1/3以上。
如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退回到1905-1906年的水平;英国倒退到1897年的水平;德国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40.6%。
而1933年,西方国家的失业和半失业的人口总数达到四五千万人之多,其中美国的失业率为25%,达到1700万人;英国的失业率为22.5%,达到275万人;德国和法国的失业人数也分别达到700万和200万。
社会福利与保障离线作业论述题(每题20分,共100分)1、论述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非自愿性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方法。
二、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包括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和对影响收入转变为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阐述,这三大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
2、论述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答: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一、政府是责任主体,西方国家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在于政府干预的普遍性,各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设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二、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三、政策保障覆盖面较大。
四、政策性金融和财税支持系统完善。
五、建设公共住房以廉价租售,公共住房完全由政府进行主导,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部门运营管理,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不同情况,以低价进行租赁或销售。
六、货币化补贴日益成为主流。
七、供应方式由租向售演变。
3、论述我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答:我国的住房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滞后于其他社会保障的发展,成为整个保障体系中的薄环节。
主要表现是:政府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供求矛盾突出;保障资金不足,土地出让收益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不能从根本上形成稳定的资金渠道;相关法律建设滞后;基础工作落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改革措施有:一、建立产权与租赁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其措施包括:1: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应当建立在城镇化发展需要和居民收入结构现状的基础上。
2:建立产权型政策住房和租赁保障住房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供应体系。
3:大力发展租赁型保障住房,建立以租赁为特征的城市最低住房保障制度。
二、丰富和创新保障方式,促进租售同时发展。
在需求上,灵活运用补贴、贴息等方式,提高低收入住房消费能力。
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一、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1.对自由、平等的看法凯恩斯主义相信只有在市场机制调节之下,才能达到维护自由的目标。
但是,他们却认为市场机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它调节的极限,因此只能通过国家机制对其进行改良,才能确保人类的自由。
自由不仅要求国家不要干涉人们的自由经济活动,对人民的生活更应该加以保障,使其无老病之忧。
不过,凯恩斯主义还是认为不平等具有一定的功能,会让社会中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我们只要让每个人的立足点平等就可以了。
至于对个人主义的看法,凯恩斯还是承继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认为它可以提高效率和保障个人自由。
如果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较而言,凯恩斯主义算是比较激进的学说,因为它并不是那么相信完全的个人自由和市场机能,他们认为政府有时候还是要出面来干涉调节市场经济,以便保持市场制度的正常运转。
2.充分就业的概念凯恩斯指出,充分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常态,非充分就业才是社会经济的通常状况。
他认为,现实社会中除了“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有在第三种失业类型,即“非自愿性失业”。
因此,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就成为凯恩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认为,要实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必须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应该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提高国民的消费倾向。
他指出,我们生存在其中的经济社会存在许多缺点,其中主要缺点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在财富与所得分配方面的不公平。
“所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重新分配所得,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则对于资本之生长大概是有利的。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他指出:“到现在为止,一般人之所以认为有维持相当高利率之必要者,乃是因为觉得非如此,储蓄之诱惑力将不够充分。
但是......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降低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这种办法无疑就使得利率变动,进而调节货币供给,使得资本家愿意投资,多雇佣工人,如此可增加就业机会和人民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