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3到6个月是有效康复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中风康复期指导脑中风即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西医称“卒中”,临床上较常见,中老年人多发。
经过积极抢救及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能保存生命,但有70%病人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约有40%的患者有重度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康复指导】1环境指导由于患者行动不便,保持一个干净、舒适的室内环境很重要。
室内温度20~24℃,湿度50%~60%。
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应避免直接风吹患者。
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可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让患者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
2指导功能锻炼这是偏瘫患者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肢体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附件3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中医的中风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及不醒人事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卒中。
根据疾病的性质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总结中需要考虑的一般性原则。
虽然用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要求和原则相近,但由于两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有所不同,因此两者的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与观察,试验结果应分别统计和总结。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也简要介绍了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指导原则的内容只是技术审评部门对该问题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除了引用或在相关的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已经规定的内容外,不是法规意义上要求必须强制执行的内容,具体实践中如果有与本指导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只要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其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同时,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发展,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会不断改进,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评价方法也会随之更新,因而,本指导原则的观点为阶段性的,如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公认的方法,应该及时采用,该指导原则也会及时修订。
本指导原则中未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分析中的一般原则问题,这些内容的相关要求参见相关法规性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药物作用特点和试验目的的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特点和临床试验目的,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并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
脑卒中康复流程第一章造成脑卒中的病因脑部血管病变或脑部受伤所造成脑的功能变化雷同,造成脑血管病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 梗塞引起梗塞的因素又有下列两种:1.血栓血栓是最常见的导因,血栓形成在血管壁,使血流速度减慢或妨碍血液流过。
当脑部发生血栓,该部位之血管因缺乏供血和养分,很快在几分钟内坏死。
脑部坏死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可能获得除因脑中风之外的血管供给血量的多少而定。
多半老年人的脑部坏死面积会较大些,因为老年人的血管都比较小,侧支血循环差;而年轻型患者则倾向于范围小些,因为其脑部侧支血循环较老年人佳。
2.栓塞身体其他部位血液内的杂质或血块,经由血液流到脑部血管,造成阻塞,使脑部供血、供氧及供养状况被阻断,引起脑部病变而致偏瘫形成。
二 .出血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内;脑出血所造成的伤害要比阻塞性的严重,因血液凝固后,所形成的血块会对脑造成压迫。
出血性脑中风也常伴有高血压病史和动脉硬化现象,皆是易导致血管破裂的因素。
年轻型患者常由于动脉瘤而引起出血,动脉瘤通常位于脑部表面,是由血管衍生突出之球形瘤,一旦破裂,血液常流入蛛网膜下腔。
患者若遇此种状况,死亡率往往很高,必须以外科手术取出血块,以解救危急。
三.脑部受伤脑部受伤型中风是因脑部受到撞击,如车祸、由高处跌下伤至脑及运动伤害等。
近年来,由于交通发达、车祸频发,此种发生率在年轻患者有年年增高之趋势,是值得重视的。
脑部受伤常引致脑水肿,而导致脑部受压,造成脑部暂时性缺血或功能不良。
待水肿因素消除后,功能会渐渐恢复,约需时4~5个月。
最常见引起脑中风的典型部位是中脑动脉处,是脑中风的易发区。
四.其他致因因脑部肿瘤而引起脑中风的情形虽不多见,但也是造成脑中风的因素之一。
一旦发生时,其康复处理的方针,大致同于脑中风的康复治疗。
其他如动脉硬化、高血压、脑部血管痉挛等也会引发脑血管阻塞或出血。
如粥状动脉瘤易在动脉枝或弯曲处形成,造成血管阻塞;患者若有高血脂、甘油三脂偏高倾向,也易得冠状动脉疾病,潜伏着罹患脑中风之危机。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一、康复治疗标准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得越早结局越好。
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
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
一般说,3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
二、康复住院时限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申请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
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变化,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征: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特需检查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最新中风分期及护理简介中风(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它是由于脑部血供突然中断或脑血管破裂而引起的病症。
中风可以导致人们丧失部分或全部的脑功能,因此对于中风的分期和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中风分期和护理措施。
分期第一期:急性期- 急性期是中风后的最初几天到几周,这个阶段是救治中风患者的关键时期。
-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失语、面部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 在急性期,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输送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
第二期:康复期- 康复期即急性期后的数周到数月。
- 在康复期,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仍需要持续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 康复期的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
第三期:稳定期- 稳定期是指急性期和康复期后的阶段,一般为数月到数年。
- 在稳定期,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但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药物治疗,以预防再次中风和控制相关症状。
护理措施急救护理- 在急性期,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
- 补充氧气,以确保大脑得到足够的氧供。
- 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
康复护理-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和锻炼来加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 语言治疗:通过语言训练和说话技巧的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交流能力。
- 营养护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康复。
稳定期护理- 定期复查: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以及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
-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服用抗凝血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以控制相关症状。
结论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及时分期和给予相应的护理。
通过了解中风的分期和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我们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出院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风,又称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的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很多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康复出院。
中风出院的标准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在医生的评估下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出院。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病情控制良好、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关于中风出院的标准。
患者的病情稳定是中风出院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中风初期,患者常常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症状。
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会逐渐缓解,病情得到控制,这时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的病情已经稳定,没有出现新的症状或并发症。
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保持正常。
中风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不齐、体温异常等情况,这些生命体征的异常会增加患者出院后再次发作中风的风险。
在患者出院前,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确保这些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内。
病情的控制和并发症的有效管理也是中风出院的重要标准。
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血栓形成、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在患者出院前,医生会对这些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出现重要的并发症。
中风出院后的康复护理和生活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风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以恢复受损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医生会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锻炼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康复过程。
第二篇示例: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危。
中风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大部分可以康复并出院。
中风出院的标准却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患者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才能够安全出院。
脑梗注意事项老人中风偏瘫后,应当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中风后1—3个月为最佳康复期,半年后肌肉渐渐萎缩或形成偏瘫的模式化动作,再想恢复则难度大,所需时间长。
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
应该在发生中风后一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
1.坐起训练。
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
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
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人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
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
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
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
2.准备站立训练。
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
以手撑床;在亡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
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
3.站立平衡训练。
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
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
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
切忌—串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
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
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
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
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
4.步行训练。
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
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
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
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
中医护理专项小组对降低中风患者残障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中医护理在降低中风患者残障率中的作用,通过对中医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的临床研究,总结中医护理在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致残率方面的实际效果,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促进中风康复护理领域的发展。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5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中医护理专项小组的指导下进行中医护理,包括穴位按摩和中药热奄包治疗。
生活自理能力、肌力、致残率等指标在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评估。
结果:实验组在生活自理能力、肌力和致残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改善(P<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护理对降低中风患者残障率具有显著效果,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康复护理方案,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经济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风患者;中医护理;康复效果;护理方案。
1.背景脑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中风患者的致残率高达80%,这意味着大多数中风患者在疾病后依然面临着生活质量受损、自理能力下降的严重问题[2]。
当前,虽然常规的医学治疗和护理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中风患者康复不理想的情况。
因此,本论文的背景是基于对现有问题的认识,希望通过引入中医护理专项小组的概念,探讨中医护理在中风患者康复中的潜在作用。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结合中医传统理论,通过穴位按摩、中药热奄包等方法,以促进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通过构建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康复护理方案,以更好地应对中风患者的多样化康复需求[4]。
通过对中医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对比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明确中医护理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康复科诊疗规范康复科诊疗规范:中风病康复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中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急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两周以内。
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意识状态的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和XXX卒中量表(NIHSS)。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评定。
2.康复方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在药物的使用不排除同时发挥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针刺、指针、鼻饲中药等治疗。
二)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
脑中风用药1.哪些药物可用于治疗中风?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性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
它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溶栓疗法。
该疗法可以使血栓溶解,疏通血管,恢复血液供应,使患者得以康复。
近年来美国FDA批准的10多种抗中风药大多为溶栓药和抗血栓药。
但溶栓药物治疗最大的缺陷是它只适用于中风发生后3~6小时内,如超过3小时,溶栓后可导致脑内出血和脑水肿,反而加重病情。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溶栓药奈替普酶、尿激酶、链激酶、去纤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治疗还可增加治疗后出血的可能性。
一些抗氧化剂药物、激素以及特异性钙通道阻断剂均在一定程度上对脑具有保护作用。
抗氧化剂常用的药物如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巴比妥类、维生素E、维生素C,氯丙嗪、甘露醇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等。
目前市场上最常用的特异性钙通道阻断剂类药物为尼莫地平,为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拮抗剂,对外周血管作用较小,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尤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作用明显,主要适用于脑血管疾患、脑血管灌注不足、脑血管痉挛等。
虽然尼莫地平服用较安全、副作用较少,但对于脑血管病等仍以综合治疗为宜,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者禁用。
2.中风服药应注意些什么?中风来势猛,变化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
虽然当今医疗条件大大改善,抢救成功率大有提高,但面临二次中风这个难题,仍然有些力不从心。
许多病人都是由于二次中风而死亡或导致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这些病人二次中风的原因虽有很多,如饮食习惯、情绪激动、气候变化、劳累过度等,但主要原因则与服药不当或未能坚持服药有关。
康复科试题及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填空题1、电诊断是应用定量的电流刺激来观察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功能状态)诊断疾病的方法。
2、激光和一般光线比较,有如下特征方向性好(或发散角小),单色性好(或光谱纯),能量密度高(或亮度大或强度大),相干性好。
3、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的原理是根据电学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4、应用频率高于100000Hz的振荡电流及其所形成的电磁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叫高频电疗法。
包括长波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毫米波疗法)。
5、应用光线中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照射人体防治疾病的方法叫做光疗。
6、电流方向恒定,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电流是直流电流。
7、位移电流是偶极子内束缚电荷位置移动所产生的电流。
8、急性化脓性炎症的早期进行大剂量超短波治疗可能产生肿痛加重的反应。
9、超短波短波的治疗剂量主要依据患者的温热感程度来划分。
10、患者体内有金属异物时禁用高频电疗的原因是电流集中于金属物转变为热能而致烧伤。
11、长波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出现红斑的潜伏期是4-6小时。
12、肱二头肌的拮抗肌是肱三头肌。
13、被动运动应在没有疼痛的范围内进行。
14、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的为向心性收缩。
15、全面康复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16、肩关节水平外展的主要动作肌是三角肌。
17、Lovett肌力评定中,Ⅰ级是根据触诊来确定的。
18、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预防,康复护理,康复工程。
19、国际分类法将残疾分为残损(病损),残疾(失能),残障。
20、康复治疗五大支柱是物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矫治,心理疗法,康复工程。
二、名词解释1、最小红斑量(MED):紫外线照射人体局部后,出现肉眼能见的最弱红斑的时间。
2、超声波疗法:应用振动频率在20KHz以上,正常人耳听不到的机械振动波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康复护理考前练习题含答案1、脑卒中康复的治疗技术包括A、物理治疗B、作业治疗C、语言治疗D、以上均对答案:D2、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不包括下面哪项?A、针灸B、推拿按摩C、中药D、关节松动术E、气功答案:D3、下列哪项不是帕金森病临床表现( )A、偏瘫B、震颤进行性C、进行性徐缓D、肌肉强直和姿势反射异常答案:A4、按摩操作基本要求是A、持久、有力B、均匀C、柔和D、深透E、以上均对答案:E5、常用的物理因子疗法不包括哪个?A、小针刀B、电疗C、超声波D、光疗答案:A6、最适合COPD患者进行坐位康复放松训练的体位是( )A、前倾依靠位B、后倾依靠位C、左倾依靠位D、椅后依靠位E、前倾站位答案:A7、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情况下,由患者通过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训练。
属何种运动方式( )A、被动活动B、主动辅助活动C、主动活动D、抗阻活动答案:B8、下列关于冠心病心理护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A、心理冲突、行为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病情、康复有关B、恢复期患者仍有80%左右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忧郁心境C、主要方法有说理疏导法、认知疗法和暗示疗法等D、大多数心理低落治疗效果较差答案:D9、关于脑卒中患者肩痛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预防为主B、仰卧位时需在患侧肩胛下垫一软枕C、加强关节被动活动D、出现疼痛时制动,以免疼痛加剧E、避免患手长期输液答案:C10、MMT是下列哪项评定内容的缩写( ) .A、心功能分级评定B、肌力评定C、肺功能评定D、焦虑程度评定答案:B11、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每日水摄人量应达A、1 000~1 500 mLB、1 500~2 000 mLC、2 000~2 500 mLD、.2 500~3 000 mL答案:D12、下列是协调评定检查,除外哪项?A、指鼻试验B、拇指对指试验C、握拳试验D、反弹试验E、钟摆试验答案:E13、关于静态(1级)坐位平衡训练错误的是A、要求患者取无支撑下床边或椅子上静坐位B、嵌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均屈曲90。
浅谈脑卒中康复治疗几个常见误区误区一:只求抢救,忽略康复治疗。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中风患者的急性发作期之后,家属还没有认识到中风会给幸存者留下什么样的后遗症,只是觉得能捡回条命就很好了。
很多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却仍然在医院继续接受药物治疗,有些患者甚至在病情稳定一个月后,还在卧床输液治疗。
其实,在国外或者国内康复比较完善的医院,中风患者病情一旦稳定,很快就会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
研究表明,中风患者康复介入得越早,后期偏瘫的几率就越小。
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的三个月内属于最佳康复期,病情稳定后的半年内,属于有效康复期。
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康复,效果会比较好,一旦错过有效康复期,再进行康复治疗,效果就很难保证了。
一般来说,病情稳定后,脑卒中患者处于软瘫期。
在此期间,患者患病侧肢体的肌肉收缩力和神经传导力几乎为零,这时就要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患侧肢体良好正确得摆放,对于患者后期得康复和各类偏瘫综合症都有很重要的预防作用,不管病人采取何种姿势,不管是平躺位还是侧卧位,都要保证病人患病侧胳膊可以伸直,腿要有适当的弯曲弧度。
必要时可以将患者的肘关节和膝关节人为垫高。
为什么中风患者患病侧无知觉的肘关节和膝关节需要特别地逐一摆放呢?这是因为,软瘫期只会持续3到4周时间,此后患者患病侧的肌肉张力和神经感知功能均会有所恢复,进入为期半年左右的恢复期。
患者的肌肉恢复了力量,上肢肌肉主要是屈曲的力量,下肢肌肉则是伸直的力量。
如果在此时不注意肘关节和膝关节的摆放问题,到了恢复期就有可能加剧肌肉的不当收缩,诱发“胳膊伸不直,腿不打弯”这一典型偏瘫症状的形成。
误区二:家属迷信药物能治疗一切。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是结合每位患者不同的情况,通过科学的运动方式来引导和刺激因为脑血管病而“罢工”的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重塑脑功能,以求激发患者的自身力量,达到患者生活自理、工作自主的目的。
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家属过分迷信药物,觉得药物能治疗一切。
中风后3到6个月是有效康复期□本报记者向然不幸中风后,患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反应:以后生活不能自理,不光自己难受,也把家里人给“累”住了。
对此,医生表示,中风后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是最佳方法,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对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许多病人就医时往往已错过“时间窗”,因此在抢救治疗同时建议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障碍恢复越好,越有助于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生活自理,真正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在不要过分迷信药物治疗,尽早介入康复,中风后遗症完全可避免或减轻医案启示一医案介绍:吴阿姨今年68岁,患糖尿病七八年,8月底因脑梗死住院治疗。
吴阿姨的老伴回忆,最初是一天早晨起床后,吴阿姨说不出话来,而且左手发麻、没劲儿。
但吴阿姨和家里人都感觉症状不重,想休息休息就好,没有就医。
三天后,吴阿姨的症状越来越明显,不仅说不清话,而且左胳膊、左腿都抬不起来。
这时家里人才着了急,赶忙到医院看病。
经河北医大附属以岭医院脑内科检查诊断为脑梗,立即收入院进行治疗。
专家分析: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又称中风,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出血性脑卒中即脑溢血。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风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例如抽烟酗酒、肥胖、有脑卒中家族史,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紊乱或曾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河北医大附属以岭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胡秋生主任医师表示,经询问,吴阿姨平时并无烟酒等不良嗜好,而且性格平和,也没有中风家族史,导致其发生脑梗死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糖尿病。
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如血管弹性变差、内膜增厚粗糙、使管腔狭窄,易发生出血或脑梗。
另外,胡主任提醒,糖尿病多同时有脂代谢紊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再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又加重了血液粘稠、血流变缓的状况,早晨起床时若动作过快,就可导致一过性的脑缺血,若不能恢复就变成中风。
医案结论:积极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控制血糖平稳,定期检查。
胡主任建议老年朋友早晨起床时一定要慢,醒来后不急着马上起,先躺一会儿,再慢慢坐起来,双腿垂在床边坐上五分钟后,再起来活动。
晨起易发中风医案启示二医案介绍:吴阿姨发病后三天才入院治疗,被诊断为脑梗后,由于已经错过溶栓的最佳时机,脑内科的大夫便为其开具了对症的药物,进行输液治疗。
专家分析:河北医大附属以岭医院脑内科主任安俊岐指出,脑梗死治疗的“黄金时间”是6小时之内。
在这个时间内,患者若接受溶栓治疗,大部分会奇迹般地恢复,不留后遗症。
像吴阿姨这种情况,发病后三天才来就诊,已错过溶栓的时机,因此只能进行对症治疗。
医案结论:中风的高危人群需注重保健,一旦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溶栓“时间窗”。
安主任介绍,为了争取抢救时间以岭医院专门成立了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通过该绿色通道患者可在来院45分钟之内完成头部CT、血液学检查等各项准备工作,并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脑内科、脑外科、介入科、急诊、重症、康复等相关科室的专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实施溶栓、手术。
这都大大简化了诊治过程,缩短了抢救时间。
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窗”医案启示三医案介绍:针对吴阿姨的病情,脑内科医生为她使用了营养脑细胞、改善循环的药物,治疗一周病情稳定后,以岭医院康复科的大夫来会诊,便为她同时进行了康复治疗,慢慢的,吴阿姨感觉左胳膊和左腿有了劲儿,在老伴的搀扶下已经可以活动了。
专家分析:胡秋生主任表示,临床上许多中风患者都存在治疗误区,很多人在病情稳定后仍然在医院继续接受药物治疗;有的患者则过分迷信药物,觉得药物能治疗一切,这种病人总想找到一种特效药来治疗偏瘫等遗留的功能障碍,最终错过了有效康复期。
实际上,营养神经、脑细胞之类的药物对于中风后遗症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有限;而康复治疗是通过对外周肌肉、神经的作用来刺激脑组织,即从周围到中枢产生刺激反应,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佳。
胡主任指出,中风患者康复介入得越早,日后发生活动受限甚至偏瘫等情况的几率就越小,也越容易改善后遗症。
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的三个月内属于最佳康复期;病情稳定后的半年内,属于有效康复期。
一旦错过有效康复期再进行康复治疗,虽可改善功能,但效果就相对较差了。
中风后遗症属难治病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被认为是最佳方案。
胡主任指出,除了依据现代康复、运动神经心理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同时,还要运用中医理论配合内服汤药、外用针灸理疗治疗,例如对神志不清的患者使用针灸醒脑开窍促醒,对于肢体不利的患者循经针刺,以诱发动作等,中西医双管齐下,进行个体化、分阶段、一对一的康复治疗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控制能力及功能,提高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从而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医案结论:中风后遗症的发生与恢复的程度与脑梗发生的位置、面积大小、程度等都有关系,因此并不是说只要介入的早就会百分之百地恢复正常,但只要尽早康复,其恢复的程度就要比不进行康复治疗的要好。
一般来讲,脑梗死发生后,在生命体征稳定后24-48小时后即可开始早期康复,尽量不要错过三到六个月的有效康复期。
康复介入越早越好医案启示四医案介绍:以岭医院康复科的医生对吴阿姨拟定了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在输液改善脑细胞功能、口服中药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以诱发动作,作业疗法以锻炼其精细动作,并配合蜡疗、针刺等方法,使吴阿姨的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吴阿姨左臂的肩、肘关节也能活动抬起了。
她的老伴说:“我觉得别人的帮助与她自己的主动锻炼还是不同的。
所以现在我尽量让她自己多动动,比如上厕所都是在我搀扶下自己如厕的。
”专家分析:胡主任对吴阿姨老伴的话表示了赞同。
胡主任表示,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过程,其实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拿东西一样,都需要自己多练习,只要肢体能动,就要主动迫使自己来使用。
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常有患者家属出于好心对患者照顾地无微不至,事事包办;有的患者也会产生“落下后遗症了就得靠家人照顾”的想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患者出院后康复状况倒退。
首先患者要改变理念,明白康复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恢复并使用功能,减轻家庭负担,恢复多少就用多少;其次家属也要为患者创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锻炼。
医案结论:康复医生、患者及其家属要形成紧密联合体,医生除了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康复锻炼,也会教给患者家属正确的康复方法,从而方便出院后家属在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患者也要积极主动锻炼,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学以致用,主动锻炼最重要医案启示五医案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吴阿姨感觉好转后即出院了。
回家后,吴阿姨总觉得左边肢体功能障碍总也好不了,很是焦虑,又苦于在家锻炼不得法,9月中旬,吴阿姨遂再次入院,住进康复科专门进行康复锻炼。
专家分析:有些脑血管病患者或家属康复心切,自己制订了过于严苛的康复训练计划,反而影响到康复的效果。
对此,胡主任指出,康复训练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科学训练,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脑血管病患者必须先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床上桥式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站立训练之后,才能逐渐过渡到行走能力的训练。
任何企图越过某一阶段的想法,就像小孩子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一样是不科学的。
否则,就容易引起“误用综合征”,导致关节越来越僵硬、伸不直,最终影响功能恢复。
另外,胡主任提醒,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总是手比腿恢复慢,这主要是因为上肢尤其是手部所承担的功能、精细动作更多,属于康复的难点。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早。
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
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逐渐为肘关节、腕关节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粗大的运动功能先恢复,而复杂动作和精细动作的恢复相对慢些。
了解这一特点,患者就不必因为上肢功能恢复慢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康复。
医案结论:胡主任介绍,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康复训练措施是不同的。
在极早期康复,病情刚刚稳定,脑卒中患者处于软瘫期,在时患者患侧肢体的肌肉收缩力和神经传导力几乎为零,这时就要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
不管病人采取何种姿势,都要保证病人患病侧胳膊可以伸直,腿要有适当的弯曲弧度。
必要时可以将患者的肘关节和膝关节人为垫高。
肢体摆放正确对后期正确的动作诱发是关键。
如果在此时不注意肘关节和膝关节的摆放问题,到了恢复期就有可能加剧肌肉的不当收缩,诱发“胳膊伸不直,腿不打弯”这一典型偏瘫症状的形成。
早期康复时需通过一定运动来诱发动作,例如拍打、关节挤压、用毛刷刷皮肤等,这都是为了促进感觉恢复、诱发肌肉收缩,从而诱发出一定的动作。
在诱发出动作、腰臀具备一定的力量后,即可开始从静到动、从坐到站的动作练习。
康复锻炼别心急制定方案循序渐进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康复中心,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工伤康复医疗机构、国家首批工伤康复试点医院。
该中心拥有70余名专业人员,设有200张床位,1500平方米康复训练大厅,配备了日本肢体功能锻炼器、德国智能康复训练器、美国手功能评定训练系统等国际水平的系统化专业康复设备。
构建了现代康复训练+中医中药+针灸理疗“三结合”的科学、规范系统的康复模式。
对于脑血管病、脑外伤、小儿脑瘫、脊髓损伤后遗症等,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步态不稳、平衡困难等,效果显著。
尤其针对脑血管病患者自行康复锻炼非常不规范,造成肢体功能恢复慢、语言恢复迟钝问题,以岭医院实施“个体化”、“分阶段”、“一对一”的康复治疗训练,可以快速提高肢体运动控制能力及功能,提高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胡秋生河北医大附属以岭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针灸理疗科主任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