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腹膜转移的防治(2015年12月12日)
- 格式:pptx
- 大小:8.53 MB
- 文档页数:45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经常由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酗酒因素诱发引起,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人类健康的一大病害。
治疗后的复发和转移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胃癌的复发和转移部位多种多样,但是有些部位的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更大。
那么,胃癌最怕复发转移到哪个部位吗?如何能提前预防胃癌最怕复发转移到哪个部位?胃癌的复发和转移部位多种多样,但是有些部位的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更大。
以下是胃癌最怕复发转移到的部位:1. 肝脏:胃癌转移到肝脏的情况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2. 腹膜:胃癌转移到腹膜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也较低。
3. 肺部:胃癌转移到肺部的情况较为少见,但是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存率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胃癌复发和转移?1. 定期随访:胃癌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和转移的情况。
2. 坚持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等不良习惯。
3. 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胃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4. 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需要避免或减少吸烟和饮酒的习惯。
5. 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发生过胃癌的患者,可以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减少胃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中医治疗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从患者整体出发,实施辨证施治,在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的同时,也会调节患者机体,补充元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三联平衡抗癌理论,是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老中医,通过科班、师承、家传学习,深入研读中医经典医学著作,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提出的。
并以此为指导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恶性肿瘤,以及放化疗后、术后康复调理,帮助患者在控制病情的基础上,缓解不良反应,改善整体状态,从而调动自身的抵抗能力,提升抗癌的远期疗效。
腹膜转移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以往多将腹腔转移肿瘤看作癌症晚期而放弃治疗。
近年随着影像学、病理学、手术学及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腹膜肿瘤的细胞减积术(CytoreductiveSurgery)腹膜肿瘤的细胞减积术是将有肿瘤病灶及可能被肿瘤侵犯的腹膜及其形成的系膜、网膜等尽量切除,以达到减少肿瘤负荷,减轻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常用术式有6种:大网膜和脾脏切除术;左上象限腹膜切除术;右上象限腹膜切除术;小网膜和胆囊切除术;盆腔腹膜切除术;胃窦部切除术。
根据癌灶大小和分布范围选用一种或多种不同术式进行手术,但单纯手术效果非常差。
目前,腹膜肿瘤细胞减积术的适应证为:低分化胃肠道肿瘤所致腹膜肿瘤;中分化小体积胃肠道肿瘤所致腹膜肿瘤;胃肠道肿瘤穿孔或肿瘤切除时细胞浸出所致腹膜肿瘤;原发结肠直肠癌伴邻近器官组织受侵;间皮瘤、卵巢癌和低分化肉瘤所致腹膜肿瘤等。
整个手术由6个部分组成:大网膜和脾切除术;左上腹膜切除术;右上腹膜切除术;小网膜、胆囊和网膜囊切除术;盆腔腹膜切除术;胃窦切除术。
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部分或全部手术:小体积肿瘤患者,原发于卵巢、阑尾或结肠直肠的低分化囊腺瘤和间皮瘤患者需做上述全部手术;卵巢恶性肿瘤伴腹膜转移患者、晚期直肠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癌穿透肠壁伴腹膜播散者均需作盆腔腹膜切除术;因阑尾、结肠和卵巢肿瘤的细胞可经淋巴管到达膈肌,这些患者需行左、右上腹膜切除术。
大网膜常与脾一起切除,如脾未受侵则不需切除。
同样如果胆囊未受侵,也不必与小网膜一起切除。
具体的手术方法是:病人仰卧呈截石位,骶骨下另放垫子,这可避免术中皮肤肌肉受压坏死。
脚底置搁脚板可减少腓肠肌受压。
下肢放置交替压力装置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腹部切口起于剑突止于耻骨,咬去剑突和使用腹部牵开器可广泛暴露腹腔。
分离肿瘤常采用球状电灼柄(ball-tipelectrosurgicalhandpiece),高压状态下在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处行钝性分离从而使肿瘤电蒸发。
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胃十二指肠疾病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1、单选溃疡的主要病因是()。
A.幽门螺旋杆菌感染B.过度疲劳引起胃瘫C.胃酸分泌过多与黏膜屏障受损D.长期服用制酸类药物E.酗酒正确答案:C2、单(江南博哥)选提高胃癌治愈率的关键在于()。
A.术前、术中、术后化疗B.根治性手术C.早期诊断D.放射治疗E.综合治疗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因此,对可疑病人要提高警惕,避免延误诊断。
3、单选胃粘膜分泌盐酸的壁细胞分布于胃的()A.贲门部B.胃体部C.胃底和胃体D.胃底和胃窦部E.胃体和胃窦正确答案:C4、单选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处理原则是()。
A.保守治疗B.保守治疗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C.腹腔引流D.紧急手术+引流减压E.以上都不正确正确答案:D5、单选男性,10岁,1天前上腹部被车撞伤,右上腹及背部疼痛,伴呕吐少量咖啡样液体。
X线检查: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腹膜后少量积气,最可能的诊断为()A.胃穿孔B.十二指肠损伤C.肠系膜损伤D.横结肠穿孔E.肝破裂或胆道损伤正确答案:B6、单选导致大出血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在部位一般多见于()A.幽门或十二指肠前壁B.贲门部或十二指肠前壁C.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后壁D.胃大弯或十二指肠外侧壁E.胃底部或十二指肠球后部正确答案:C7、名词解释幽门瓣正确答案:幽门瓣即在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的环形皱襞。
8、填空题主细胞分泌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壁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黏液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_;胃腺C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胰岛D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胃蛋白酶原、凝乳酶原、盐酸、抗贫血因子、碱性黏液、胃泌素、生长抑素9、单选男性,45岁。
癌腹膜转移的腹膜切除
米村丰
【期刊名称】《日本医学介绍》
【年(卷),期】1998(019)002
【摘要】癌腹膜转移的腹膜切除腹膜转移不仅见于消化器官癌症,子宫、卵巢癌的转移也很多,但有效对策很少。
作者采用的腹膜切除术是能将腹膜广泛转移彻底切除的唯一术式。
切除肉眼所能见到的所有病灶,加上术中温热化学疗法的效果,也有治愈的病例。
腹膜转移是胃癌、肠癌死因的主...
【总页数】1页(P85)
【作者】米村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505
【相关文献】
1.腹膜转移癌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例 [J], 杨永林;郑晓凤;毛军锋;马强
2.VEGF和Ang-2在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阙艳红;王学梅;刘艳君;陈波;陶春梅
3.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 [J], 周华;袁明远;王伟;范晓军;吴启源
4.TGF-β1在腹膜转移癌与结核性腹膜炎的表达及意义 [J], 王四维;王学梅;张义侠;陶春梅;李银燕;张震;陈波
5.屡治腹水难消退原是腹膜转移癌——1例结肠癌腹膜转移致大量腹水误诊为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的教训 [J], 孙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全球胃癌每年新增95万例,死亡,72万例,其中,70%来自亚洲,而中国患者就占了将近一半。
腹膜转移复发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所谓腹膜转移,是指胃癌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尧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的癌症转移形式。
将近20%的胃癌患者在术前或术中诊断有腹膜转移,超过50%的T3、T4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程度越高,生存期越短。
目前,我国胃癌腹膜转移诊疗现状严峻,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
本共识适用于具有腹膜转移风险因素或确诊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
一、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种子土壤”学说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发生机制理论。
二、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与分期(一)诊断1. 影像诊断:影像学诊断胃癌腹膜转移难度较大,通过典型征象确诊者多已属晚期,即便通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也难以在腹膜转移的早期阶段确诊,因而导致较高的假阴性率。
推荐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2. 血清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724(CA724)是胃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尽管这些血清学指标的升高与腹膜转移成正相关,但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时,其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差。
3.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可以对腹腔内的转移情况进行评估,了解腹膜转移的分布和大小,并获得明确的组织学及细胞学证据,用于指导制定临床治疗策略,进而评估治疗疗效及监测疾病进展。
目前,腹腔镜检查主要适用于进展期胃癌(cT2-4及任何N和M)的治疗前诊断、术前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4. 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查:腹水或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金标准。
虽然其敏感性较低,但有助于发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转移。
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价值张慧卿;何波【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诊断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胃癌晚期患者95例,其中发生腹膜转移32例,无腹膜转移63例.检测血清CA125、CEA和CA199水平,以血清CA125>35 U/ml、CEA >2.5 ng/ml、CA199>27 U/ml为阳性,并与病理组织和细胞学"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血清CA125、CEA和CA199阳性率分别为38.9%(37/95)、55.8%(53/95)和53.7%(51/95).CA125诊断腹膜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6%(29/32)、87.3%(55/63),均明显优于CEA的25.0%(8/32)、28.6%(18/63)和CA199的37.5%(12/32)、38.1%(24/63).结论血清CA125可作为胃癌腹膜转移有效的预测和诊断指标.【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2(034)012【总页数】2页(P1672-1673)【关键词】胃癌;腹膜转移;糖类抗原125;诊断【作者】张慧卿;何波【作者单位】江西省肿瘤医院内三科,南昌市,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内三科,南昌市,33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1981 年,Bast等[1]用卵巢浆液性乳突状囊腺癌细胞系OVCA433免疫小鼠,再与骨髓瘤杂交纯化得到一株单克隆抗体,命名为OC125,而对应的抗原命名为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也称为黏蛋白16(MUC16)。
多年来,CA125一直被视为卵巢癌相关抗原,在卵巢癌的诊治、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有研究表明,CA125的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病理类型和转移方式存在密切关联[2-3]。
Fujimura等[4]对 12 例血清CA125≥35 U/ml的胃癌患者进行电子腹腔镜检查,结果12例患者均存在腹膜转移。
由于手术通过切除癌灶可以实现临床康复,因此,对于胃癌早期病人而言,手术是治疗的首选。
临床上,很多胃癌病人在术后一年左右,做定期检时,却被告知出现了腹膜转移,常令患者恐惧不安,产生焦躁、忧郁、悲观等情绪,不利于后续治疗及康复。
此时,胃癌术后一年腹膜转移,还有法治吗?又该怎么治呢?临床上,专家指出,腹膜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最常见的一种。
其表现为出现腹水,亦可侵润肠管,发生肠粘连,形成肠狭窄而致肠梗塞。
病人可出现消瘦等恶病质情况。
腹膜转移虽然不可避免的会给病人身心带去二次伤害,但并不意味着无法治疗,只能接受死亡的降临。
病人积极治疗,完全可以减轻痛苦,实现临床康复。
大量的实践表明,很多病人及家属由于不知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癌灶,术后机体内仍有大量残留癌细胞,错误的认为手术成功就等于万事大吉,而忽视了术后的巩固工作,当病人术后免疫力下降时,残留的癌细胞就会通过直接浸润的方式向腹膜转移,形成新的继发性癌灶及并发症。
由此可知,手术成功并不等于治愈,做好巩固至关重要。
那么,胃癌术后一年腹膜转移怎么治呢?我们通过一位胃癌晚期病人,真实的求医治疗病例来了解一下,看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梅石锁,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男,63岁,清丰县纸坊乡梅庄。
2003年7月在当地医院被诊断出胃癌腹膜后淋巴转移,病情危重。
到诊时症状:腹部胀痛,恶心呕吐,消瘦,乏力,面色萎黄。
经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的调理,三个月后前来复诊,初诊时所有不适症状消失殆尽,又持续的巩固治疗,至今十三年过去了,梅老先生的身体状况良好,后期没有再出现过复发现象。
我们从胃癌晚期患者梅石锁的真实康复病例中了解到,胃癌晚期虽然会给患者带去痛苦,甚至增加治疗难度,但并不意味着死亡,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辩证选择治疗方法,完全能够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临床上,很多癌症病人推荐汲取中医药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因此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胃癌腹膜转移伴腹腔积液的治疗策略完整版腹膜是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胃癌确诊时伴有腹膜转移的比例为10%~27%[1-2]。
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预后极差,是导致最终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中位生存时间<1年[3]。
因此,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一直是胃肠外科临床研究热点,目前通常采取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PC)、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术中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腹腔内加压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等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期尽可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中心临床实践,阐述胃癌腹膜转移伴腹腔积液的治疗策略。
1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1.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常见的胃癌腹膜转移的检查手段,其中增强CT因在评估原发灶大小、形态、浸润深度或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灶中的高敏感度而被广泛应用,但对微小的腹膜转移病灶检出能力较差[4]。
此外,CT对腹腔积液诊断的敏感度亦较高,在无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腹腔积液是胃癌腹膜转移病人常见临床症状之一,腹腔积液量>50 mL常提示存在腹膜转移[5]。
PET-CT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查方法,也常被用于评估腹膜转移的情况。
一项共纳入112例胃癌病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CT和PET-CT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检查敏感度分别为76.5%和35.3% (P=0.037),特异度分别为91.6%和98.9%(P=0.035)[6]。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PET-CT不易识别微小的腹膜转移病灶,但是由于PET-CT能够明确病灶对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最新:申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腹肿瘤(胃肠肿瘤部份)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平日阑尾黠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
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f是供姑息性对症治疗。
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主E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
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 o HIM),注重”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
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
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确诊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1-4]。
腹膜肿瘤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一类来源于腹膜的肿瘤,常见高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 MPM);继发性通常是指原发病灶癌细胞直接脱落种植生长,或血行腹膜转移所致,以胃癌、结直肠癌平日阑尾黠液瘤等肿瘤腹膜转移较为常见[5]。
胃癌初诊时约20%的患者已高腹膜转移,约50%的患者行根治术后出现腹膜车制多[6]。
结直肠癌初诊时有7%~15%的患者已高腹膜转移,4%~19%的患者根治术后出现腹膜转移,冥中T4期患者术后腹膜转移率高达20.0%~36.7%[7]。
腹膜假军占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 PMP)是由于分泌蒙古蛋白的肿瘤破裂致腹腔内大量黠蛋白性腹水积聚及再分布引起,约90%来源于阑尾,属低度恶性肿瘤[8]。
在身体上,胃癌不仅仅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的健康,在精神上也使胃癌患者饱受这种肿瘤疾病的折磨,给病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胃癌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手术后患者仍有可能出现腹膜转移的情况,这给胃癌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那么,胃癌手术后发现腹膜转移该怎么办?还能治好吗1. 什么是腹膜转移?腹膜转移是指胃癌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腹膜腔,侵犯腹膜,生长为腹膜转移灶的过程。
腹膜转移是胃癌晚期的一种常见表现,患者的预后相对不好。
2. 腹膜转移的治疗针对胃癌手术后出现腹膜转移,患者可根据以下治疗方式综合考虑:(1) 化疗:口服或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胃癌的扩散和生长。
化疗的目的是减缓胃癌扩散的进程,降低癌症症状,缓解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2)手术治疗:腹膜转移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手术切除腹膜转移灶。
但手术难度较大,风险也较高,仅在患者身体状况符合手术要求并且病情较早期时才考虑。
(3)中医治疗:中药治疗是利用中药的药理作用,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中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其他治疗:包括腹腔灌注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可以缓解症状,但疗效较低。
中医治疗能够将治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袁希福老中医通过科班、师承、家传学习,深入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医学著作,并结合4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三联平衡”抗癌理论。
在临证中,通过抓住癌症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扶正患者元气,调节气血、阴阳、脏腑功能,重建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五年复发转移高峰期。
胃癌手术后腹膜转移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定制。
化疗、手术和中医治疗等方法可以应用于治疗腹膜转移,但是劣化的身体状态和晚期病情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营养保障,积极参与治疗。
胃癌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此疾病严重伤害患者的健康,对于胃癌患者来说,及时接受治疗才是关键。
腹膜转移是指胃癌细胞扩散到腹膜表面,这会导致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腹膜转移严重的情况下,治疗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但并不是完全绝望。
那胃癌右腹膜转移严重吗?该怎么治能控制?首先,通过手术和化疗可以有效治疗转移性胃癌。
手术是去除肿瘤的最常见方式,但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早期的胃癌。
对于晚期胃癌,化疗可能更有效,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药物破坏肿瘤细胞。
然而,化疗的副作用很大,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等。
其次,放疗也是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
放疗可以定向杀死胃癌细胞,但同样会有如化疗般的副作用。
放疗需要治疗计划和设备,治疗过程也需要一定时间。
此外,疼痛管理也很重要。
腹膜转移可能导致剧烈的腹痛,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都可以缓解疼痛。
此外,营养健康的饮食也可以减轻症状。
胃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放化疗通过直接抑杀术后残存的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短时间内确实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但放化疗并不能完全清除癌细胞,在此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身体更为虚弱。
中医治疗则坚持以人为本,从患者的整体出发,注重扶正患者的元气,修复术后受损的机体,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稳定病情,预防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袁希福老中医是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并在此期间依据众多临床实践经验,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联平衡”抗癌理论。
在临证中,可以结合癌症患者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的主要病机开展整体调治,从而恢复机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调动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控制病邪发展,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胃癌腹膜转移是一种可治疗的情况,但治疗的过程会有很多的挑战。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全球胃癌每年新增95万例,死亡72万例,其中70%来自亚洲,而中国患者就占了将近一半[1,2]。
腹膜转移复发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所谓腹膜转移,是指胃癌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的癌症转移形式[3,4]。
将近20%的胃癌患者在术前或术中诊断有腹膜转移,超过50%的T3 、T4 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程度越高,生存期越短[5]。
目前,我国胃癌腹膜转移诊疗现状严峻,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
为了规范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筛查,及早发现腹膜转移,制定合理有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从而延长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胃癌领域权威专家制定《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共识)。
本共识适用于具有腹膜转移风险因素或确诊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
注 1.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建共识制定专家组。
首先由工作小组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组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讨论和修订,直至达成共识[6,7]。
注 2.证据等级:Ⅰ级:进一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对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为高级别证据;Ⅱ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且有可能改变评估结果,为中级别证据;Ⅲ级: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对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且极有可能改变评估结果,为低级别证据;Ⅳ级: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不确定,为极低级别证据。
注3.推荐级别:Grade A:基于可得证据,非常确定获益大于风险和负担,则做出强推荐;Grade B:基于可得的证据,认为获益、风险和负担相当平衡,或获益、风险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不确定,则做出弱推荐。
摘要: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当胃癌发生转移至肝脏时,病情较为严重。
本文旨在探讨胃癌转移至肝脏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以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
一、胃癌转移肝的诊断胃癌转移至肝脏时,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1. 腹部疼痛:转移至肝脏的胃癌患者,常常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2. 肝功能异常:肝功能指标如ALT、AST、ALP等升高,提示肝脏受到损害。
3. 腹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膨胀、呼吸困难等症状。
4. 肝脏肿大:肝脏肿大可通过体检或影像学检查发现。
5.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二、胃癌转移肝的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胃癌转移至肝脏的首选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肝转移灶局限,可切除;(2)患者全身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3)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较好。
手术方式包括:(1)肝脏部分切除术:根据转移灶的位置和范围,切除部分肝脏;(2)肝脏切除术:切除全部或大部分肝脏;(3)肝动脉结扎术:结扎肝动脉,减少肿瘤血供,提高手术切除率。
2. 化疗治疗化疗是胃癌转移至肝脏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减轻肿瘤负荷,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1)5-氟尿嘧啶(5-FU):为胃癌转移至肝脏的常用化疗药物;(2)奥沙利铂(Oxaliplatin):与5-FU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3)伊立替康(Irinotecan):适用于部分对5-FU耐药的患者。
化疗方案包括:(1)5-FU联合奥沙利铂;(2)5-FU联合伊立替康;(3)5-FU联合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
3. 放疗治疗放疗适用于以下情况:(1)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2)术后辅助治疗,预防复发;(3)姑息治疗,缓解症状。
放疗方式包括:(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适用于肝转移灶局限、数目较少的患者;(2)外照射放疗:适用于肝转移灶较多、范围较广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