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案北师大版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2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基础要求: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东剧变。
提升要求:苏东剧变的原因。
Array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社会经济战略,结果,市场出现的状况;在政治领域提出思想,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主张“多党”政治,领导地位被弱化。
2.1991年,事件后,苏联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的签署正式宣告“独联体”成立,解体,体系宣告结束。
【合作探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四、课堂小结五、目标检测题:【基本要求题】1.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走近古稀之际,终于宣告了它的解体,此时,执政的苏共党中央书记是()A.戈尔巴乔夫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2.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与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突出表现在什么变化?()A.社会制度B.国家名称化C.文化观念D.民族构成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B.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D.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升要求题】5.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MH370航班失联至今。
其间,先后至少有26个国家投入了数十艘舰船、飞机和卫星参与搜寻行动,整个范围从北半球的泰国湾、南海、马六甲海峡、安达曼海到南半球的南印度洋。
如今面对重大事件,多国合作已成为主要趋势。
(1)举例说明发生在二战时期与和平时期的国际合作分别有哪些?(2)在国家合作中也时刻存在着“较量”,请问开启两极格局“较量”的是哪两个国家?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国家间较量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3)如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4)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六、教学反馈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中华书局版课程标准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课 堂 学 案————————————————————九 年 级 历 史 下 册——第 四 单 元◆第1课 十月革命 、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一、学习目标:1、了解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政党、胜利标志和建立政权。
2、记住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性质和意义3、知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时间、标志和影响。
了解加速苏联解体的事件。
4、了解三次世界格局。
二、师生互动:1、时间:2、地点:3、政党:(一)十月革命 4、领导人:5、胜利标志:攻占6、建立的政权: 会7、性质: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革命。
8、意义:1、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改革失败2、加速解体的事件: (二)苏联解体3、时间、标志: 年(11个原加盟共和国)签署(然后,11个国家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4、影 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雅尔塔体系或冷战结束)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三)三次世界格局:一 战 后:二 战 后:苏联解体后:(四)补充:1、冷战结束的标志:2、苏联解体的标志: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领导人:4、苏联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阻止苏联解体发动了什么事件?{{第9页三、夯实基础1、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民族解放运动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是()A. 巴黎公社B. 宪章运动C. 十月革命D. 五四运动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A.政治领域B.军事领域C.经济领域D.文化领域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期形成的哪一体系的结束()A.维也纳体系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D.布雷顿森林体系5、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是在什么事件之后()A.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开始改革B.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开始改革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6、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A.立陶宛宣布独立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7、苏联解体时,苏共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8、苏东剧变以后,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发展的方向是()A.单级化B.二级化C.多极化D.三级化9、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告别“雅尔塔”》本课是世界现代史部分的重要一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乃至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学好本课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2.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时间、实质、影响。
3.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对某些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加深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样也是艰难、曲折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的局势,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极格局虽然已经结束,但世界和平仍然面临着严重威胁。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种种原因以及给当今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方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
这个超级大国的轰然解体,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深的思考。
然后,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第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讨论法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二、新课探究(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提问: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有什么不同?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沉思、去探讨的地方。
由于改革的失败,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一些高级领导人宣布退党,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在指导学生列出解体进程的基础上分析“八一九事件”的实质。
《阿拉木图宣言》的主要内容。
补充:1.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2.苏联解体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教师总结:由于苏联长期社会动荡,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89年的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课堂小结由于斯大林模式的长期阻碍,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的失败,苏联最终解体了。
美苏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第16课告别“雅尔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讨论法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
二、新课探究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问题成堆,可以说他是在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刻上台执政的,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提问: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苏联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有什么不同?
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沉思、去探讨的地方。
由于改革的失败,使得苏共的威信和影响力急剧下降,一些高级领导人宣布退党,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1991年,强大的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在指导学生列出解体进程的基础上分析“八一九事件”的实质。
《阿拉木图宣言》的主要内容。
补充:
1.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2.苏联解体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由于苏联长期社会动荡,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89年的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课堂小结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长期阻碍,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的失败,苏联最终解体了。
美苏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