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结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7.76 KB
- 文档页数:2
降纤维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李学孔【摘要】目的探讨降纤维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降纤维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均1次/d,连续滴注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降纤维酶能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12【总页数】1页(P98)【关键词】降纤维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方丹参注射液【作者】李学孔【作者单位】056800,河北省魏县人民医院内四科【正文语种】中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1],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多发,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2]。
本文笔者选用降纤维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43~78岁,平均(56.27±8.39)岁。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降纤维酶10 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滴注7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1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滴注7 d为1个疗程。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要点(营山县西桥镇卫生院四川营山 637792)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26-02 活血化瘀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在医院的各个学科上。
《说文解字》中曾有过“瘀,积血也”,《内经》中也有“血脉凝结、血凝泣”、“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等等的说法。
清代的时候血瘀证的理论和活血化瘀的方法就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认识,《血证论》中指出“既然是离开身体的血液,虽然比较干净,但却仍然是瘀血,瘀血在体内阻碍血液正常流动,还会阻止新的血液流通,为此应该及时祛除”、“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如今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中风的治疗上,有非常多的活血化瘀中草药和中成药制剂,在疗效上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中风一般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就是活血化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当的活血化瘀药物,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 中风的病因以及机制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中风又名卒中。
本病是以卒然昏扑、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因本病起病急,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素问调经论》当中也有记载,血瘀症的变化和中风的临床表现。
有医者在《明医杂著》当中就曾经指出过“古代人的中风就是以气比较虚以及都是死血为主要的源头,就是治病的根源”。
中风最基本的病机有两种,一种是平素阴亏于下,肝阳暴动,引动心火,血随气逆,挟痰挟火,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重证候;另一种是血流瘀滞或者是湿痰瘀滞,闭阻经络,而致㖞僻不遂。
中风也就是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的脑血管一般都是血液粘滞造成堵塞引起的疾病;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一般都是血液溢出经脉外,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
两种病因中都与血瘀密切相关。
中风Ⅱ号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风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成因是脑血管的缺血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所致。
缺血性中风是所有中风类型中占大多数的一种,约占中风患者的80%。
由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难度大、疗效差、复发率高,因此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风Ⅱ号方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瑞珍主任和薛小彤主治医师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研制的一种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而构建的中药复方,其内含山楂、桑叶、红花、蒲公英、葛根、附子等中草药,具有疏风定痛、行气活血、化痰散结的功效。
中风Ⅱ号方自问世以来,已经在数家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明显。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更加规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中风Ⅱ号方治疗中风的有效性及其临床意义,为中风患者寻求一种更具疗效的治疗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目的:评估中风Ⅱ号方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内容:将患有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中风Ⅱ号方,对照组选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流程如下:1. 研究对象的选择:从本院的中风科病房中选择临床表现符合中风Ⅱ号方治疗要求的患者入选本次研究。
2. 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同时根据中风病人生活能力评估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以确定抗中风治疗前的病情。
3. 取本院药房提供的中风Ⅱ号方和常规西药治疗药物,并进行单盲随机分组,治疗组使用中风Ⅱ号方,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
4. 安排3天的治疗后进行第一次观察记录,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 治疗14天后再次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6. 回访患者了解患者治疗和术后恢复的情况,评估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研究预计通过对中风Ⅱ号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评估中风Ⅱ号方在治疗中风方面的有效性,同时进行中药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称性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缺失,其病程可能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中风是全球公认的重大疾病之一,据统计,每年中风患者的死亡率为6.5万人,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中风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
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球中风患者的80%左右。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治疗手段,已经在许多中风临床研究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在中医中,主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湿证、瘀血淤滞证等多种证型,其中气虚血瘀证是最常见的一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为中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50名具有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均可,年龄在40-70岁之间。
2. 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5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
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采用气血双调汤、小柴胡汤、加味逍遥散、通窍活血汤等,西医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肝素、丹参注射液等及康复训练。
对照组:传统西医治疗。
采用阿司匹林、肝素、丹参注射液等及康复训练。
4.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部位的症状和体征状况、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益气活血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缺血性中风是因脑血管进入缺血状态引起的病变,其特点是程度和时间较长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目前常规医学治疗方式多采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抗凝剂等药物,但疗效欠佳、副作用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中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治疗重点,经过实践和实验研究,已验证了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确切疗效。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搜集资料、分析病例,以“益气活血化痰汤”为主方,同时结合中医常见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辅方,制定一套具有较好疗效的中医方案。
3.2 研究方法
3.2.1 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治疗组患者使用“益气活血化痰汤”中药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3.2.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记录症状、体征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从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预期可以得出益气活血化痰汤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较好的结论,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水平。
56例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4-07-03T16:34:25.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楠[导读] 综上所述,采用降纤酶治疗脑卒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
李楠(辽宁省抚顺石化总医院内科 113006)【摘要】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降纤维酶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踪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为7.1%,对照组病死率为21.42%;组间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降纤酶治疗脑卒中,并通过连续给药方案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栓塞现象,提高治疗有效率,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和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酶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73-02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多种因素导致脑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引起的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并发疾病。
脑卒中通常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例高达80%,是临床常见高危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到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1]。
脑卒中通常发病急,危害大,及时治疗是减少致残率、病死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