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成员与组织的匹配
- 格式:ppt
- 大小:598.01 KB
- 文档页数:54
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运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绩效和长远发展。
因此,研究人与组织的匹配理论与方法,对于提升组织效能、促进员工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人与组织匹配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匹配的内涵和维度。
在此基础上,梳理和分析现有的匹配理论,包括个性与组织文化匹配、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价值观与组织目标匹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影响人与组织匹配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人与组织匹配的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匹配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因此,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如问卷调查、面试评估、心理测验等,以找到最适合的评估工具。
同时,还将探讨如何结合组织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人与组织的良好匹配。
这包括在招聘选拔阶段如何运用匹配理论和方法,选拔出与组织高度匹配的员工;在员工培训与发展阶段如何根据员工的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及在组织变革与发展阶段如何调整和优化人与组织的匹配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本文将总结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组织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人与组织匹配管理框架和方法体系,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基础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简称P-O Fit)理论源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它主要探讨个体与组织之间在价值观、目标、需求和能力等方面的匹配程度。
这种匹配不仅影响员工的个体满意度和绩效,还对组织的整体效能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实现人和组织的完美匹配:定编定岗与文化建设管理人和管理组织,看似是两件事,但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企业内部的人集合在一起构成了组织,组织又将所有人的能力集中在一起统一调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与组织之间没有达成完美的匹配,比如人员的数量短过业务发展所需的组织规模,那么必然会造成人浮于事的问题;反过来,如果人员的数量没有达到业务发展所需的组织规模,则难以达到目标业绩。
只有人和组织完美匹配,企业才能确保人力资产的效率,对高质量经营的结果产生正向作用。
01 定岗定编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实现人与组织的完美匹配,自然离不开定岗定编这种基础性工作。
定岗是指明确企业组织内部部门所需要的岗位,而定编则是指明确企业组织依据岗位设置需要多少适合企业发展的个人。
1. 定岗要想定岗,首先需要企业对内部各个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及责任范围有清晰的分析,即所谓的“定责”。
只有确定了部门与个人的工作及责任范围、才能规划出合理的组织架构,而在组织架构之上,才能有根有据地去确定岗位。
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将自身的发展目标,按照部门不同的工作类型拆解成不同的部门职责,然后再根据履行部门职责所需的关键工种,去判断这个部门当中需要哪些岗位。
比如,某年初,A企业想要在年底实现1000万元的营业收入,但要做到这一点,根据市场上该行业销售人员的平均水平,需要在3月份之前招满50人才能完成日标。
同时还需要2名客服人员,以及3名物流服务人员负责辅助工作。
对于A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说,想要为企业输入充足的人员,不仅需要招聘人员去搜罗人才,还需要培训人员去提升新人的能力,而且因为需要的人数较多,可能还需要一个课程设计人员去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或者需要一个外联人员去向外部的专业机构寻求合作以获取培训课程。
总的来说,在A企业当中,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设计的岗位主要有4种,分别是招聘岗位、培训岗位、课程设计岗位以及外联岗位。
当然,以上案例当中的岗位设计采用的是穷举法。
组织社会化策略和员工—组织价值匹配内容摘要:企业员工自我价值意识正在觉醒,转型中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也在面临着管理变革。
管理变革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日益增多,从关注员工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到企业文化建设,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也受到学界重视。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手段,从组织层面探讨组织社会化策略和组织文化强度对员工-组织(P-O)价值匹配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文化策略显著影响P-O价值匹配,组织文化强度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文化强度员工-组织价值匹配企业员工自我价值意识正在觉醒,转型中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也在面临着管理变革。
管理变革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日益增多,从关注员工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到企业文化建设,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也受到学界重视。
陈卫旗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组织的“序列/固定”策略、“社会支持”和个体的“行为管理”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员工与组织的价值匹配。
O’Reilly(1989)及O’Reilly和Chatman(1991)认为强势文化能在组织内部形成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
但针对组织文化强度对员工-组织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较少。
本文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探讨组织文化强度在组织社会化策略和员工-组织价值匹配之间的调节作用,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相关概念Chatman(1989)认为员工与组织价值匹配的过程是互动的。
O’Reilly(1991)认为,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是员工-组织匹配中最关键的因素。
组织社会化策略,是指组织通过采取某些特定的策略或方式促使新进员工实现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Van Mannen和Scheinza(1979)提出了六种社会化策略,这六种社会化策略都是分别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组成的,这六种策略分别为:集体-个别的社会化策略、正式的-非正式的社会化策略、固定的-变动的社会化策略、有序的-随机的社会化策略、伴随的-分离的社会化策略、授权的-剥夺的社会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