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word版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5
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市高一下期末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
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
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
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
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
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
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
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给文学经历20年快速发展,当初混沌的面容、模糊的概念,已经被网络平台细化为玄幻、都市、历史等类型,已收获丰富的作品、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各方的关注。
但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有关其价值及合理性的质疑也不绝于耳。
网络文学起始之时,互联网对公众是一片全新天地,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
开放的网络环境更是降低了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网络文学作家日更的过程也是接受读者的建议调整思路的过程。
互动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但读者在交流互动中的批评建议多是随感式、点评式的,只言片语中有赞赏也有恶搞,专业的文学评论的声音略显微弱和滞后,缺乏正能量的导向,缺乏有深度的客观评价,无法对海量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及时引导。
文学评论要拉近与网络的关系,网络文学也要拉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只是载体,文学才是核心。
文学则应趋向经典,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志在创作经典的作家,都逃不开前人“影响的焦虑”,而步入经典行列则必须具备挣脱影响的“陌生性”,也可以称之为原创性。
“影响的焦虑”和“陌生性”两个关键概念,恰可用来讨论当下网络文学如何趋近经典的问题。
那些早期网文作者,实际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一一创作平台虽然从论坛、网页到手机,心中构想的样式,却脱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经验认知,也就是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拓展。
其表达方式和界面是全新的、开创性的,但核心和本质却是对经典的继承。
所以,网文呈现出的新奇特异,并不来自文学革新,而是在于媒介表现形式的新颖。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诛仙》《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等,在网络上呈现出文学的新句式、新语体和新题材,表现出文学的新媒体面貌。
它们天然具备表达的陌生性,是网文中最趋近经典的一类,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新媒介红利。
天门、仙桃、潜江三市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高一语文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
例如在“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这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古代的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
所以在古代神话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等)。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因此,中国上古神话或多或少具有信史化的倾向,许多神话人物一直被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神话传说中的投影。
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
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卷全卷共10页,22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
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
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车辕前面的横木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信德的重要。
从字形构造上看,“信”字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
所以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语真实、守信进而建立起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
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
《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孟子提出“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
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中,董仲舒就指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直接决定着生民百姓天门市潜江市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兴衰。
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立业之根,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基础。
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权威不立,必将祸及国家天下。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菲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看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上交答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期,电视剧《延禧攻略》让传统工艺美术重新火了一把。
剧中,“颜值”极高的绒花头饰、缂丝团扇、京绣服饰……这些原本作为点缀的手工艺品道具,意外引发公众探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几乎同时,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相继开幕。
从线上到线下,从社会层面到专业学术领域,工艺美术正在掀起复苏浪潮。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可以说,一部美术史半部是工艺美术史。
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智慧生活中,似乎难有一席之地。
受创作耗时、材料稀缺、不实用等因素影响,一些工艺品始终很难为广大民众所享有。
但这不应成为传统手工艺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由。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内涵,还在于其作为人类造物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不断寻求自我创新的物质载体,因此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也能够反映时代变化,传递文化精神。
电视剧、展览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使其得到社会关注,但是相关领域的良性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这种昙花一现式的露面,工艺终归要还给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数千年文明,使竹编、陶瓷、织锦等手工艺独具中国特色。
“中国风”早在18世纪就已盛行欧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样曾被世界各地工匠大量模仿借鉴。
今日,仍不乏国际品牌将中国元素移植到产品、服饰设计中,试图重新诠释中国风。
这虽是工艺回归生活的创新尝试,然而对中国传统工艺精神的阐释还需本土视角方能言尽其意。
绝密★启用前【市级联考】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②库姆塔格沙漠在以每年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古城敦煌首当其冲....,正面临被库姆塔格沙漠吹来的沙尘吞没的危险。
③经挑选,50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踏进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
④早年,吴氏兄弟以敏学多思、博闻强记....而闻名京师,被选入宫中任教。
⑤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应该反复诵读揣摩,并且还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对诗歌内容才能做到知情达理....,了然于胸。
⑥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A . ①②⑥B . ②④⑥C . ①③⑤D . ③④⑤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
而“六义”之说,则指《诗经》“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 . “楚辞体”是指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和诗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
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又因为春秋时期的屈原所做《离骚》是“楚辞”中最试卷第2页,总12页具代表性的作品,所以后人也常称“楚辞体”为“骚体”。
C .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郁达夫,他原名郁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D .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擅长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散文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如《背影》。
一、(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饿殍piǎo 气氛fēn 恪尽职守gè茕茕孑立qióng B.觇视chān 启碇dìng 毁家纾难shū刎颈之交wěn jǐngC.戕害qiāng 主角jué针砭时弊biǎn 汗涔涔cén cénD.一抔土póu 炽热zhì庠序xiáng 深受重创chuà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身礼尚往来残羹冷炙一愁莫展B.气慨凭心而论察言观色各行其是C.枯燥再接再厉无济于事黄粱美梦D.座落哀声叹气云蒸霞蔚名副其实3.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唯权”“唯尊”“唯上”等人治观含影响农民对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的认识,最终就导致了其法律信仰的。
②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异彩纷呈,其中在某些地区广泛的原生态民歌也有不少,这些歌曲深受大家喜爱。
③在听取了教育专家的讲座以后,许多家长深感惭愧,以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许多困惑。
A.缺失流传坦承B.缺乏流传坦陈C.缺乏留传坦承D.缺失留传坦陈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最正确的一项是()A.古乐暂停,另有10位戎装男女兵士奋力击鼓,激越的鼓声回荡鼓楼,余音缭绕,不绝如缕,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B.电信部门虽然对话费调整作出了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明降暗升”。
C.没有想到我与分别多年的好友会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戏剧般的萍水相逢,这让我们既高兴万分,又伤感不已。
D.眼看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学生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A. 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B.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
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
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
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
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
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
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
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
其实不然。
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
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
2018-2019学年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菲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看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上交答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期,电视剧《延禧攻略》让传统工艺美术重新火了一把。
剧中,“颜值”极高的绒花头饰、缂丝团扇、京绣服饰……这些原本作为点缀的手工艺品道具,意外引发公众探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几乎同时,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相继开幕。
从线上到线下,从社会层面到专业学术领域,工艺美术正在掀起复苏浪潮。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可以说,一部美术史半部是工艺美术史。
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智慧生活中,似乎难有一席之地。
受创作耗时、材料稀缺、不实用等因素影响,一些工艺品始终很难为广大民众所享有。
但这不应成为传统手工艺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由。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内涵,还在于其作为人类造物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不断寻求自我创新的物质载体,因此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也能够反映时代变化,传递文化精神。
电视剧、展览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使其得到社会关注,但是相关领域的良性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这种昙花一现式的露面,工艺终归要还给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数千年文明,使竹编、陶瓷、织锦等手工艺独具中国特色。
“中国风”早在18世纪就已盛行欧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样曾被世界各地工匠大量模仿借鉴。
今日,仍不乏国际品牌将中国元素移植到产品、服饰设计中,试图重新诠释中国风。
这虽是工艺回归生活的创新尝试,然而对中国传统工艺精神的阐释还需本土视角方能言尽其意。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高一语文本试题卷共8页,18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酒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创作心态以及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数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十之八九都曾与酒结下过不解之缘,正所谓“宜言饮酒者莫如诗。
饮,诗人之通趣矣”。
并且,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不少诗人都写过酒,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有李白。
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以诗闻名,亦以嗜酒闻名于后世。
因此,其有“诗仙”之称的同时,还有“酒仙”“酒圣”之称。
可以说,酒在李白的笔下,直接变成了一个醒目而独立的文学意象,酒不仅对其创作有巨大的影响,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增强了其诗歌的感染力,尤其是其诗歌中体现出的酒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广义上来说,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它特指人类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精神财富。
尽管饮酒是一种世俗性的行为,但是透过饮酒,透过与酒有关的诗文,能够折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
李白笔下的酒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酒充满着诗性的智慧,是一种心灵的诗性之思,李白将一种物质享受的饮酒乐趣上升为高级的精神享受。
可以说,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
李白胸怀大志,青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宏图大愿。
因此,在其酒诗中,李白往往有意借酒表达自己的心志,一方面想引起当时统治阶层的关注,渴望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以此自励,本真地抒发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如《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诗人借赞美刘邦统一天下的功业,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李白的酒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和未来是充满信心的,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雄浑的酒诗中最激昂高亢的声音。
但是社会的黑暗导致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李白的诗中,也借酒表达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等,都体现了李白在理想得不到实现时寻求及时行乐的心态,但是在其及时行乐的外表下,却始终奔涌着诗人“寂寞”的愤激之情,跳动着诗人“入世”的热烈之心。
李白的诗歌,酒与诗交融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酒诗文化。
饮酒、醉酒本是一种世俗化的东西,但是在李白的诗歌中,经其诗心的点化,诗意的提升,诗情的催发,而进入一种独特神奇的生命诗境。
在醉酒中,诗人的生命从形体到心灵都获得了解放,都具有了审美的意味。
因此,李白的醉酒是一种精神超脱的最佳状态,也是一种生命之美的最佳展现。
在诗酒世界里,李白是真正的精神之王,更是文坛上不朽的“诗仙”“酒仙”。
(选自《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大多曾与酒结下过不解之缘,写下过与酒有关的诗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有李白。
B.正是因为酒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所以酒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创作心态以及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酒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笔下写到酒的诗句也很多,酒在他的笔下成了一个醒目而独立的文学意象。
D.酒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以诗、嗜酒闻名于后世,其诗歌中体现出的酒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B.李白在其酒诗中,往往借酒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在其《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中就有鲜明的体现。
C.李白笔下的酒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白饮酒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的乐趣,而是为了追求高级的精神享受。
D.李白胸怀大志,青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宏图大愿,其诗歌中的酒文化更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雄浑、激昂的诗句,是诗人李白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的具体体现。
B.在李白的诗歌中,醉酒不是一种世俗化的行为,而是一种独特神奇的生命诗境,在醉酒中,诗人的生命具有了审美的意味。
C.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同时还有“酒仙”之称,他在诗酒世界里,堪称真正的精神之王。
D.在李白的诗歌中,有时还借酒表达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说明诗人已无“入世”之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
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
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
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
”不从。
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
”帝仓卒不及听。
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
公辅曰:“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
”帝遂之奉天。
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
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
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
”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
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
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
”帝曰:“善。
”悉内.诸军。
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
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
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故卖直售名尔。
”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
复为右庶子。
(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以蜜裹书间道..邀泚 间道:田间小路B .镒虽信臣..,然文吏也 信臣:可靠的大臣C .悉内.诸军 内:通“纳”,接纳,迎入。
D .苟欲指朕过.尔 过:过错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B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C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D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姜公辅有谋略。
在如何对待朱泚这个人的问题上,他向皇帝建议:如果不能真诚地对待朱泚,就不如诛杀他,养虎不要给自己留下祸害。
B .姜公辅忠心耿耿。
皇帝在奉天的时候,有传闻说朱泚反叛,姜公辅不顾个人危险,主动请求担任奉天守备,以保护皇帝的安全。
C .姜公辅有先见之明。
泾师叛乱,皇帝仓皇出征,想到凤翔驻扎依靠张镒,姜公辅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之后凤翔果然叛乱,张镒被杀。
D .姜公辅敢于直谏。
虽然姜公辅进谏,皇帝都不听从,但他之后遇事依然坚持提出谏言,以致因公主丧葬之事触怒皇帝而被降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5分)(2)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晁补之①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注】①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绍圣元年,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8.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全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建筑之高的两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去拉萨周国华浸泡在刺骨的湖水中,饥寒和高原反应让他的腿肚子不听使唤地打晃,①他的心随着雪山背后的夕阳慢慢往下沉。
突然,两道冰川般的光芒从他眼中射出,他扑上前去从水中抓起一条鱼,奋力抛向岸上。
碎石堆上,鱼儿徒劳地蹦起,又无奈地落地。
终于能尝到肉味了!他长出一口气,在周围捡来几块干牛粪,扔到石块圈起的土灶中,提了根一头削尖的树枝,走向那条奄奄一息的鱼。
“嗷嗷——”不知何时一位藏族老人出现在他眼前,指指地上的鱼儿,对着他发出藏獒般的咆哮声。
他惊恐地瞪大双眼,攥紧树枝,乱发无力地垂在肩上。
“喔,你是汉人吧?”良久,老人嘴里蹦出了生硬的普通话,“这样吧,用我的粮食来换你的鱼,行吗?”老人拿出糌粑打着手势。
原来老人也想吃鱼!他“嗯嗯”点头,一把接过糌粑往嘴里塞。
老人微笑着,轻轻捧起鱼儿,嘴里念念有词,一步一步走到湖边蹲下身子,将鱼儿放到水中,对着湖面磕了一个长头。
他茫然注视着老人。
“可怜的孩子,多吃点,”老人又取出几个糌粑放在他面前,自己也拿了一个吃,“你不知道吧,我们有水葬的习俗,这圣湖的鱼儿,谁要是吃了它们,那可是对先民的大不敬呐。
”他恍然大悟。
老人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事,也不管他是不是能听懂。
老人是磕长头去拉萨的,估计还要好几个月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