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40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
”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
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
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
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
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
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
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
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
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
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中外歌剧鉴赏——简析歌剧《图兰朵》的艺术特色普契尼(Puccini,1858—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1893年,他以歌剧《曼农·列斯科》一举成名,从此便将创作歌剧作为其毕生的事业。
此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如《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等轰动世界歌剧舞台的成功之作。
普契尼以他20多部歌剧赢得了荣誉,且对歌剧的探索孜孜以求。
《图兰朵》(Turandot)是普契尼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进入暮年的普契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仍然保持着对不同类型主题的一贯探索,他是想“尝试一条新道路”(普契尼语)。
他选择了戈齐(CarloGozzi)的寓言故事《图兰朵》作为脚本。
《图兰朵》是一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杜撰出来的传奇故事。
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母年轻时受入侵鞑靼王掳拐,并含辱死去而产生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
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
几位前来征婚的邻国王子先后死于刀下。
一天,紫禁城皇宫大殿下,被废黜的突厥老国王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卡拉夫在人群中相逢。
老国王的侍女柳儿爱上了卡拉夫,而卡拉夫被图兰朵的美貌所吸引,决心去征服她。
卡拉夫轻而易举地猜中了公主的三个谜。
但图兰朵不甘心失败,抓获了老国王和柳儿。
柳儿被严刑拷打,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
第二天,卡拉夫用爱融化了图兰朵冰冷的心,最终图兰朵投入到卡拉夫的怀抱。
这部歌剧的剧本是西莫尼和阿米尼合写,他们参照了戈齐的寓言剧和席勒的戏剧脚本。
普契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编写,但他对剧情和主题作了许多提示。
1921年,普契尼开始了对这部歌剧的创作。
但不久,他被诊断出患有喉癌。
他预感到生命即将结束,在治疗过程中加紧创作,并说:“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完成这部歌剧,将会有人走到舞台前面说‘普契尼写到这里就死去了’”。
图兰朵歌剧欣赏《图兰朵》歌剧赏析欣赏了歌剧《图兰朵》后,搜索了些歌剧的相关知识,以及《图兰朵》的故事背景和资料后,了解了歌剧是西欧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当我从这几个方面再看此剧时,更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到这部歌剧的伟大,如此多方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宏伟丰富的视觉盛宴。
下面我将着重从戏剧文化,音乐角度进行探究。
一、《图兰朵》简介《图兰朵(Turandot)》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改编的三幕歌剧。
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普契尼在写到柳儿自刎时去世了,其徒弗兰科·阿尔法诺(FrancoAlfano)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先暗夜被掳走,并含辱死去而产生的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
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
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各方反对来应婚,答对了这三道谜题,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保守秘密,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二、从戏剧文化看图兰朵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
歌剧《茶花女》赏析歌剧《茶花女》赏析学院:艺术学院班级:环艺一班名字:杨津津学号:160693034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茶花女》是当时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
本文首先是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基本内容,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一、歌剧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薇奥莉塔。
她是一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交场的名妓,因每次出场都爱佩戴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她与出生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阿尔弗莱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
在她身患肺结核后,阿尔弗莱德带她到乡下疗养,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却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
于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
他让阿尔弗莱德回去,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命令薇奥莉塔离开阿尔弗莱德,薇奥莉塔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
阿尔弗莱德回到乡下,发现薇奥莉塔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不明就里的阿尔弗莱德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妓女做情妇,不断地刺激薇奥莉塔。
薇奥莉塔忍受不了,离开巴黎又病重住院, 很快处于弥留状态。
她把事情的真相写在了日记里,交给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转交给阿尔弗莱德。
直到去世后,阿尔弗莱德也没能来看她。
直到听说薇奥莉塔死去,来到她的遗物拍卖会现场,即作品开头的部分。
歌剧通过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使观者回味无穷。
二、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题材的选取威尔第进行《茶花女》创作的时候,着眼点是社会上的“小人物” 的坎坷人生,他在创作前期很多歌剧的主人公是以帝王、贵族、神仙为主,而后期开始主要是一些“接地气”的社会上的小人物为主,这些人与普通的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富有人文主义关怀。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十分的常见,一个爱情悲剧,彼此相爱却遭到父母的阻挠,女主人公为爱而选择离开,男主人公不知内情怀恨在心,等知道隐情之后,却和爱人阴阳相隔。
怎样欣赏歌剧西洋歌剧难懂,不仅在于语言障碍,更由于许多人听不惯美声唱法。
那种似歌非歌,不知何时能唱完的“咏叹调”是只熟悉中国民歌和流行歌曲的人们所望而生畏的。
要想听懂西洋歌剧必须了解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它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学派。
美声唱法采用比其它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圆润又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
听一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燕子归巢》、《玛丽亚·卡莱》等曲目,我们会领略到美声唱法的绝妙之处的。
这些民歌短小、质朴、旋律流畅,其结构形式与一般的歌曲非常相似,因而是了解美声唱法的最佳教材。
经过一番意大利民歌的熏陶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听歌剧了。
对于没有任何听歌剧经历的人来说,先听哪一部歌剧非常重要。
要想了解一门自己过去并不熟悉的艺术形式,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去欣赏这种艺术门类最杰出、名气最大的作品。
这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体会到其美之所在。
比如听京剧,如果一位京剧门外汉先听《太真外传》、《西施》之类二流剧目中的大段唱腔,定会被吓跑。
但假如先听“苏三离了洪洞县”,再去听《甘露寺》中的“劝千岁”或《淮河营》中的“此时间”,这位门外汉定会立马对京剧唱腔兴趣盎然,毫不犹豫地从“门外”走进“门内”。
听歌剧的道理也是如此。
第一次听,理应选择一部自始至终让人保持足够欣赏兴趣的剧目。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卡门》。
《卡门》在西洋歌剧中的位置就像京剧中的《苏三起解》,是最通俗,最有名不过的剧目。
《卡门》序曲的知名度更好比《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离了洪洞县”一般,早已到了近乎妇孺皆知的地步。
《卡门》共分四幕,幕间的间奏曲也常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奏,已被列入了通俗古典名曲的行列,人们一听便会觉得耳熟。
女主人公卓而不群的性格和迷人的爱情故事,也是这部歌剧吸引人之所在。
卡门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她的所做所为并不是因为贪图钱财,也不是因为她残酷成性,而是因为她的感情像一只飞鸟,只爱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不能忍受任何束缚。
歌剧《茶花女》赏析学院:艺术学院班级:环艺一班名字:杨津津学号: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茶花女》是当时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
本文首先是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基本内容, 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一、歌剧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薇奥莉塔。
她是一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交场的名妓,因每次出场都爱佩戴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她与出生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阿尔弗莱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
在她身患肺结核后,阿尔弗莱德带她到乡下疗养,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却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
于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
他让阿尔弗莱德回去,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命令薇奥莉塔离开阿尔弗莱德,薇奥莉塔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
阿尔弗莱德回到乡下,发现薇奥莉塔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甚。
不明就里的阿尔弗莱德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妓女做情妇,不断地刺激薇奥莉塔。
薇奥莉塔忍受不了,离开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处于弥留状态。
她把事情的真相写在了日记里,交给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转交给阿尔弗莱德。
直到去世后,阿尔弗莱德也没能来看她。
直到听说薇奥莉塔死去,来到她的遗物拍卖会现场,即作品开头的部分。
歌剧通过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使观者回味无穷。
二、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一)题材的选取威尔第进行《茶花女》创作的时候, 着眼点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的坎坷人生, 他在创作前期很多歌剧的主人公是以帝王、贵族、神仙为主, 而后期开始主要是一些“接地气”的社会上的小人物为主, 这些人与普通的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富有人文主义关怀。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十分的常见, 一个爱情悲剧, 彼此相爱却遭到父母的阻挠, 女主人公为爱而选择离开, 男主人公不知内情怀恨在心, 等知道隐情之后, 却和爱人阴阳相隔。
歌剧鉴赏-----西方经典《托斯卡》与东方名作《木兰诗篇》歌剧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歌剧(opera)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歌剧的唱腔,根据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来分类。
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
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
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
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
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
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
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世界著名的歌剧有《卡门》《图兰朵》《茶花女》等等,中国的歌剧有《江姐》《木兰诗篇》等等。
《托斯卡》(Tosca)是G.普契尼在1900年创作的3幕歌剧,于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科斯坦兹剧院作首次演出。
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而被捕受刑,歌剧托斯卡女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
警察总监斯卡皮亚被托斯卡迷住,答应使她的恋人获得自由。
作为回报,她得委身于他。
托斯卡被迫假意顺从,在警察总监刚写完假处决的命令后,趁其不备用刀刺死了他。
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到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了。
这时刺死总监一事已经被人发现,并认定斯卡尔皮亚是托斯卡所杀。
2威尔第《弄臣》剧情: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
公爵年青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有关朝臣们的不满。
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娟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
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施行报复,用计把吉尔达抢去,献与公爵。
利哥莱托为此悲愤至极,顿起杀心,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
黎明前,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里面却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莫扎克:魔笛:《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在首场公演后的两个月后,莫扎特就与世长辞了。
该剧讲述埃及王子塔米诺在山中遇巨蟒袭击,在飞奔中不慎摔倒晕了过去。
夜后(黑夜皇后)的三个侍女正巧路过,于是合力把巨蟒杀死。
她们走后捕鸟人帕帕盖诺正巧路过,对王子说巨蟒是他所杀。
他的谎言遭到了惩罚,三位侍女重现,把他的嘴封了起来。
三位侍女拿出了美丽的少女帕米娜的肖像,塔米诺对她一见钟情。
此时夜后赶到了,她告诉王子:帕米娜被坏蛋萨拉斯特罗掳走,如果王子能救出她,就把女儿嫁给他。
夜后给了塔米诺和帕帕盖诺两件宝物--魔笛和银铃,于是王子踏上了拯救心上人的征途。
本剧最著名的有以下三个唱段:夜后咏叹调--快去解救可爱的姑娘;帕米娜咏叹调--欢乐的时刻永不再来;帕帕盖诺之歌--我捕捉小鸟本领高。
比才:法国作曲家。
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曾获罗马大奖。
比才是现实主义歌剧的先驱,对法国和欧洲的歌剧创作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
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是他创作道路上起决定作用的作品,而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则标志着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这部最优秀的作品是法国歌剧史上重要里程碑,是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歌剧的杰作,并直接启发了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
浅析歌剧《白毛女》与《天鹅湖》————中外歌剧的差异(电子系黄松源)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在其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1、歌剧《白毛女》丰富的内涵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向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
这个故事表现了现实的积极意义及人民自己的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音乐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相当深刻而有意义的,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突出的是《白毛女》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对主要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有个性。
3. 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例如:合唱《太阳出来了》,剧终前群众演唱的合唱十分成功,它唱出了解放了的人民的坚强、豪放与喜悦的心情,唱出了他们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悲愤同情,将深厚的阶级感情真切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合唱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全剧中心思想的反复渲染,对突出歌剧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外歌剧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总体目标《中外歌剧名作赏析》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歌剧包含很多艺术类型,如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其中音乐又包括声乐和器乐,舞蹈又包括民间舞和芭蕾舞,戏剧又包括剧本与表演,文学主要指的是歌剧中的诗歌等,可以说歌剧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类型。
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的瑰宝。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歌剧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初步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中外歌剧作品,了解赏析歌剧的途径。
本课程融文学性、戏剧性、表演性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中外经典歌剧鉴赏,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对歌剧艺术的欣赏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中西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歌剧的基本途径及提高学生歌剧鉴赏能力。
使得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歌剧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支撑毕业要求3-1)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查找分析、欣赏歌剧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课程在结课后能更好的享受歌剧的艺术。
让学生体验歌剧综合艺术特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综合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3-2)课程目标3:通过对中外歌剧的鉴赏,培养了解人类人性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中的真善美,在乐中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支撑毕业要求6-2)(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歌剧的时代、故事梗概、作者的生平,使得学生能够将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的特点区分开来,能更好地理解每一部歌剧的情感表达及欣赏方式。
歌剧《托斯卡》赏析意大利继威尔第之后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是谁?非普契尼(Puccini,1858—1924)莫属。
普契尼的创作领域涉及歌剧、合唱、管弦乐、室内乐、歌曲等诸多方面,成就最高的当属歌剧创作。
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他以感人肺腑的戏剧情节和优美清新、结构缜密的音乐成为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普契尼的歌剧继承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传统,题材大都取自现实生活,反映普通人的遭遇,特别突出深受生活煎熬、具有辛酸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意大利歌剧注重歌唱性曲调的传统,同时吸取了19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和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成果。
他的歌剧既抒情又富于戏剧性;声乐演唱综合歌唱性和朗诵性音调,突破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在牢固确立声乐主导地位的同时,注意发挥管线乐队的表现力,使嗓音和管弦乐队织体水乳交融,推进了20世纪歌剧艺术的发展。
《托斯卡》是普契尼最著名的三部歌剧之一,也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三大著名歌剧(《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和《蝴蝶夫人》)之一。
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1900年1月 4日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首次公演。
这时因对普契尼有反感的人刻意骚扰与破坏,首演很难算是成功的。
后来,三月在米兰史卡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上演;五月在热那演出时,卡罗素也参加。
此剧就逐渐为人所知,盛演不衰。
此剧不仅把普契尼的声誉提升到巅峰,而且被推崇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不朽杰作。
《托斯卡》可以说是属于写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马斯康尼的《乡间骑士》和雷翁卡伐洛的《丑角》曾给予相当明显的影响。
可是在戏剧与音乐的一体化上,则充分展露普契尼身为歌剧作曲家的独特性。
剧情简介: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而被捕受刑,他的未婚妻、美丽的女歌唱家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斯卡尔皮亚以处死卡瓦拉多西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
《洪湖赤卫队》歌剧鉴赏一.剧情介绍:第一场:地点:洪湖演员:赤卫队队员以及洪湖的乡亲们剧情:民团组织白极会首领彭霸天勾结保卫团冯团长包围了彭家墩,洪湖的乡亲们几赤卫队想要和敌人战斗,以保卫家园,而在秋菊劝说乡亲们冷静无果的情况下,彭家墩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大队长刘闯,根据县委指示,率赤卫队主动撤退。
第二场:地点:彭宅后院演员:彭霸天、冯队长、张副官、老么、胡子爹及其孙女、赤卫队队员剧情:彭霸天在后院设宴招待客人庆祝占领彭家墩,胡子爹按韩书记的指示与其孙女唱讽刺彭霸天的曲子,张副官假装生气掩护其撤退。
宴会散后,深夜,赤卫队潜进彭宅后院,将冯团长送给彭霸天的缴获的枪支全部偷走,在被发现后,张副官故意误导白匪,好让其撤退。
第三场:地点:湖区赤卫队临时据点演员:赤卫队队员以及洪湖的乡亲们、白匪剧情:赤卫队队员庆祝打了一场漂亮仗(夜潜彭宅),庆祝过后,韩英接到彭霸天撤出彭家墩的消息,怀疑是想让他们返村后,将起其一网打尽。
后又接到县委指示,说彭霸天可能率白匪前来搜湖。
此时,赤卫队分队长王金标回来了,其后跟着一假装成渔民跟踪而来的白匪,刘闯不忿其言语而开枪,从而暴露了目标,冯团长和白匪押着乡亲们逼撤退了的赤卫队现身,韩书记不忍乡亲受苦,单个前来阻止,寡不敌众,被捕。
第四场:地点:一间牢房演员:韩书记、韩母、彭霸天、张副官、刘闯、秋菊、赤卫队队员剧情:彭霸天欲从韩英处下手,想让韩英写下招降书,并抓来了韩母,企图以母女之情软化韩英,韩母却让韩英写下革命壮语,彭霸天命人鞭打韩母以此威胁韩英,韩英誓死不从。
刘闯在失去与领导联系的情况下,仍频频出击。
张副官营救韩英时遭阻,韩英这才知道王金标叛变了。
张书记牺牲自己救出了韩书记。
第五场:地点:芦荡深处演员:王金标、韩英、赤卫队队员剧情:韩英逃回赤卫队据点,刘闯等人欣喜不已,此时王金标回来谎称窃听到彭霸天要将韩英带往南昌从而欲将赤卫队引到南昌,这时韩英却出来了,赤卫队队员这才发现王金标叛变。
歌剧《卡门》赏析比才(Georges Bizet 佐治·比才,原名亚历山大·塞扎尔·莱奥波德·比才,1838-1875)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
歌剧《卡门》是他一生创作中最优秀、最伟大的作品。
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生动鲜明,和声配器巧妙,戏剧情节发展非常感人。
比才的音乐朴实、明朗、流畅,常以乐观精神展示生活中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1872年,乔治·比才受巴黎喜歌剧院的邀请,为该院创作一部歌剧,这就是根据普罗斯珀·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卡门》。
法国的歌剧具有严格的规范:如果作品是悲剧,就应该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如果是喜剧,则可以触及当代的社会问题。
所以,巴黎喜歌剧院的人希望比才创作一部令人愉快的喜剧。
1875年3月3日,乔治·比才的新歌剧《卡门》首次上演,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都纷纷来到剧院欣赏这部歌剧。
然而首演并不成功。
第一幕受到了欢迎,第二幕幕间曲得到了热烈的掌声,而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获得了满堂彩,但这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第三幕中米凯拉的咏叹调以外都是“死一般的寂静”。
整部歌剧下来,观众的反映是震惊和迷惑。
失败的原因有许多。
当时人们的欣赏口味停留在奥芬巴赫和瓦格纳的音乐上。
排练时,一开始乐队和歌手也不习惯其中的音乐语汇,尤其是和声。
不过不久他们不仅适应了,也开始热爱了。
但听众没有受过这种训练。
从内容上说,“卡门”中我们看到的是紧张的戏剧和扣人心弦的生活,但是象这样的故事和这样属于感官的,强烈的音乐对那些歌剧舞台的权威人士来说是不够高贵的,他们是习惯于大歌剧的陈词滥调的。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完全可以理解《卡门》在初次上演时为什么不会成功。
比才完全打破了当时的歌剧规则,他没有把这部作品融进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且他对男女冲突的刻画也完全违背了当时的歌剧所遵守的道德规范。
比才以及歌剧《卡门》的脚本作者打破了另一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