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4 第四章 个体行为与组织匹配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 格式:pptx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56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性质、发展和研究方法1.(单选题)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参考答案:B2.(单选题)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参考答案:B3.(多选题)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参考答案:ABCE4.(多选题)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参考答案:ABCE5.(多选题)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多层次性参考答案:ABD6.(多选题)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参考答案:ABCDE7.(多选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参考答案:ABCDE8.(多选题)行为测量量表有:()。
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E等值量表参考答案:ABCD9.(多选题)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
A置之不顾B随机化和不加控制C保持衡定D匹配E规定特定的标准和范畴参考答案:ABCDE10.(多选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调查法B面谈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E观察法参考答案:ACDE11.(多选题)X理论认为:()A.人生来就是懒惰的B.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C.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不能自我约束D.社交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E.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不是人的天性参考答案:ABC第二章个性差异与管理1.(单选题)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参考答案:B2.(单选题)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部份本章概要重点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和不同品级的权利和责任的制度化,有打算地和谐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必然组织环境中,全部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依照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能够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忙治理者更好地预测、明白得、引导和操纵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绩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知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知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能够以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世界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加倍紧密的全世界联接和依托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愈来愈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稳(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多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必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功效进展而来,要紧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意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奉献一起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慢慢进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群体?群体的功能有哪些?答: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的功能有组合功能、分工协作功能、教化和协调功能、平台或手段功能、满足个人多种需要的功能。
2.产生组织政治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答:产生组织政治行为的因素包括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政治管理等方面;个体因素包括个体差异、权力需求、控制地位、冒险倾向等方面。
3.冲突处理的策略有哪些?答:冲突管理策略包括强制策略、回避策略、妥协策略、克制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D2.B三、应用练习题1.试用组织行为学所学的知识举例分析周围常见的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
答:从众行为,几个要好的家庭一同出游,他们购买亲子装时,会倾向于购买同一款式,这就是从众行为;顺从行为,这几个购买家庭装的成员中有不喜欢大家买的款式的,但仍然为了群体的要求购买了统一样式的服装,这就是顺从。
2.你周围有非正式群体吗?会不会影响你们群体的行为呢?如果有,请详细说明。
答:通常我们周围都会有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影响群体的行为。
举例:略。
案例分析:一个虚拟工作团队斯德恩斯公司(T.A.Stearns)是美国的一家税务会计公司,主要为个人提供税务服务。
该公司有着很好的声誉,这得益于公司能对客户提供优质的建议和出色的服务,而其关键在于该公司拥有不断更新的计算机资料和分析工具,使员工们都能运用这个工具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编写分析工具程序的程序员都受过相当专业的培训,他们编写的程序技术含量很高。
他们有高超的编程技能,对法律有透彻的理解;能迅速整合新的法律内容并对已有法律做出解释,然后准确无误地把它们编入已有的规则和分析工具中。
该公司的分析工具程序由4名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程序员组成的虚拟团队编写。
他们4个人都在家里工作,相互之间和与公司的联系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会议软件进行。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知觉具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
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情绪的特征:情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
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
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导语:常常有学生问我,我在组织中如何被肯定,然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实需要你从个体的认知推升到组织的认知,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过程。
从个体到组织,我希望你能清晰地掌握两个东西:第一,你到底怎么认识你自己,这是个体的部分;第二,你到底怎么认识组织,这是将来与别人合作的部分。
当你将这两个部分很好把握的时候,我相信在你进入职场后,从理性的角度看,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很好地处理。
1自由意志到正式组织首先,我们从概念开始,一点点递进,梳理清楚从个体到组织的整体过程。
整个组织理论的起点,其实是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当个体没有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激励他或者让他承担目标。
如何理解组织的概念,其实我们是从叔本华的自由意志作为起点。
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理论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且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在追求的过程中,人的满足很短暂。
为什么?个体在不断释放、放大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会受到别人对他的冲击和约束,所以满足很短暂,整个过程令人痛苦。
很多人会问: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能实现自由意志吗?答案很清楚,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实现不了他的自由意志。
因此,巴纳德提了一个概念——自律行为。
他发现个体行为在本质是自我约束,为什么个体会有这样的自律行为,是因为个体能在责任与能力之间找到一个边界。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他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果他不与别人合作,整个过程都是痛苦的。
因此,巴纳德发现人的行为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有节制的选择,要求个体与别人合作。
我们接着往下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多个人协同的时候,会不会让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与多个人发生协同行为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协同体系。
在协同的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克服多样性的个体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障碍。
假设你能克服多样的行为带来的障碍,与更多的人协同,形成协同体系,会让你个体目标实现得更大。
第四章个体行为与组织的匹配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一个人对他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
2.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一种由于对一个人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赞赏而产生的快乐或积极的情感状态。
它是对工作情境的一种情绪反应,经常与其期望相联系。
3.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4.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地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所引发,包括无私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要求的任务等等。
5.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指员工和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它包括了个体和组织分别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反映的是个体所感受到的自身与组织之间的内在心理联系。
6.印象管理(Expression Management):是人际互动中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
1.2关键知识点1.学习(learning)是一种相对长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变化,它以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形式出现。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把外在、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进行了动物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这一从学习到行为改变的过程。
斯金纳(B. F. Skinn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设“斯金纳箱”。
斯金纳提出,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操作性反射理论对管理有很大影响,因为它能影响员工的行为。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一、个体行为及其规律(一)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华生的观点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2.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认为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3.勒温的观点勒温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二)个体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刺激反应机理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一个体心理特征一对刺激的个人理解一行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