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胸部的体表标志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5
胸部检查试题
1、胸部的体表标志;(一突、二角、三区、四窝、九线):
一突为:二角:、、三区:、、、四窝:、、、、线:、、、、、、、、;
2、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比例约为:;
3、乳腺检查先健侧后患侧,查左侧时由外上象限开始,顺时钟方向由浅入深触诊,最后触诊乳头,右侧沿逆时钟方向进行。
4、正常男性、儿童:腹式呼吸;女性:胸式呼吸;
5、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
6、肺上界的宽度即为肺尖的宽度,正常为5cm,又称Kronig峡。
7、肺下界,两侧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上,腋中线第8肋间隙上,肩甲线第10肋间隙上。
8、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度范围为6-8cm。
9、正常心尖搏动:位置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直径2-2.5cm
10、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听诊区)、(主动脉区)、(主动脉2地区)、(肺动脉区)、(三尖瓣地区);
11、心脏听诊的内容:(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12、正常的心脏浊音界左侧( 4 )个点,右侧( 3 )个点;
13、正常的心脏浊音界左侧至前正中线距离:(8-10cm);
14、肋脊角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
龙源期刊网
胸部体表标志
作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21期
胸部体表标志的准确认定,便于我们判定胸部脏器投影,同时也利于我们对病理异常变化的描述、定位与记录,它对临床工作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主要的胸部体表标志
骨骼标志前面:胸骨上切迹、胸骨桶胸骨角剑突肋骨肋间隙后面:肩胛骨、脊柱棘
突、脊肋角。
垂直线标志前面:正中线、锁骨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腋前线;侧面:腋前线、腋
中线、腋后线;后面:活动肩胛骨后确定肩胛线、后正中线。
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前面:胸骨上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腋窝;后面:肩胛上区、
肩胛下区、肩胛间区。
肺和胸膜的界限肺尖、肺上界、肺内侧界、肺外侧界、肺下界、胸膜。
注意事项
胸部体表标志,多数是利用解剖的自然标志点来确定的,只有垂直线标志是人为描画的,必须准确的牢记其位置,不能混淆。
第一学时第五章胸部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心脏、肺等胸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状态。
为了标记正常脏器的轮廓和位置,以及异常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必须熟识胸廓上的自然标志和人为划线。
藉此可明确地反映和记录脏器各部分的异常变化在体表上的投影。
一、骨骼标志1.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
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
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与胸骨体相连。
3.胸骨角:又叫Louis角。
位于胸骨上切迹下大约5厘米,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
意义: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重要标志;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第5胸椎。
4.腹上角: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
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
正常约70°—110°,与体型有关。
其后为肝脏左叶、胃以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5.剑突: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正常人剑突的长短存在很大差异。
6.肋骨:12对。
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其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
第1—7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连接;第8—10肋骨与3个联合一起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第11、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其前端为游离缘,称为浮肋。
7.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
8.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骨的最下端称为肩胛下角;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以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
9.脊柱棘突:是后正中线的标志。
C7 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
10.肋脊角:第12肋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区域。
二、垂直线标志1.前正中线:即胸骨中线,是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2.锁骨中线(左、右):通过锁骨的肩峰断与胸骨端两者中点向下的垂直线;3.胸骨线(左、右):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4.胸骨旁线(左、右):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的中点的垂直线;5.腋前线(左、右):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6.腋后线(左、右):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7.腋中线(左、右):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8.肩胛线(左、右):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9.后正中线:即脊柱中线。